-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全书
- 孙静
- 6214字
- 2020-06-24 14:21:26
第一章 集医药之大成,《本草纲目》中长盛不衰的养生之道
●《本草纲目》认为“饮食为生人之本”,也就是说,人是靠吃饭活着的,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养生保健。在中医看来最高明的医生应该是食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食物是地球上最多样且最完整的营养来源。《本草纲目》极其强调通过食物来调养身心、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书中除了大量记载抗老延年医论及方药外,更收载了大量的食疗、粥疗、酒疗等疗疾之法,其内容之广博、医论之精辟、方法之实用,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医第一药典”。
走进《本草纲目》的神秘世界
1 李时珍其人,《本草纲目》其书
李时珍,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在阅读古典医籍和行医数十年的过程中,发现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自35岁起,便为之苦读博览,参考了大量医学专著。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访采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著作,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像。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56年,郭沫若为本书题词纪念,曰:“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2 《本草纲目》说养生:“治未病”才是健康大道
自古以来,中医一直以“治未病”作为对抗疾病的最佳医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就确立下来。《本草纲目》继承了这一思想,它除了列出各种病症的治疗方剂,还包含了大量的养生智慧,也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除大量记载抗老延年医论及方药外,也注重收载其他强身疗疾之法,如食疗、粥疗、酒疗等。书中收载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中,很多可供食用,并把谷食、肉类、鱼类均列为本草,多达百余种。
我们一直在说“治未病”,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防病、治病观念呢?
从字面上看,所谓“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到来之前展开医治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人没有生病,哪里需要治病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到来,我们就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比起生了病再治病划算得多。
中医“治未病”三重意义
未病先犯,强调摄生防病
既病防变,早诊断、早治疗
逾后防复发,防止后遗症
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能施展医术,让人不生病。怎样才算是上医呢?扁鹊兄弟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中医之所以倡导“治未病”,是因为当疾病袭来时,各种治疗手段只能算得上是补救措施。即使补救有效,也难以让本来健康无恙、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将疾病消弭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高明医术。
其实,现代医学也开始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对于亚健康状况的关注就表明了这一点。亚健康是现代医学名词,指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各项指标正常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时常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主要表现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症状。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关注,表明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而对抗亚健康,中医养生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部《本草纲目》里就有用之不竭的养生智慧。它们不是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我们能掌握的简单方法,比如吃什么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遇到小伤小病怎么办,哪些本草是我们应该常备的……了解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健康原来如此简单。
◎被亚健康困扰已久的现代人只有重拾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才能实现身体的“长治久安”。
3 药补不如食补:《本草纲目》中的健康箴言
“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食补的重要。与其生病了再吃药,或者没病吃保健药,不如吃好一日三餐,因为只有食补才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关键。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和药补比起来,食补不仅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食补所用材料都是我们常见的食物,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药补不如食补。”他根据各类食物的药性、药理进行了细致的归类,为现代人的食补计划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和药补比起来,食补更安全、更实惠。
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病后,食补对人的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病后体虚应该进补,但是可能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而如果能在未病的时候补养身体,无疑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当然,不管是平时进补还是病后食补,都要综合考虑自己的体质、肠胃的消化功能以及食物的属性来选择食物。
许多人认为《本草纲目》只是一部医药学著作,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本草纲目》也是一本健康食谱。虽然它是从食物的角度出发的,可是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单纯在讲食物。李时珍运用巧妙的手法,把人和食物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食物对什么人有用,哪些人应该多吃哪些食物等,让人们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食物。这样也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达到了食补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学会运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疗方法,也就等于更好地把握了健康。
事实上,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都可以通过食物有效改善比如一个人食欲不振、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这就是气虚的症状,可以食用羊肉、牛肉、蛋奶、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上来“补气”。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者长期存在的气虚证,都可以通过食补很快得到缓解。此时,如果盲目服用药物,则很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发生,对人体有害。尤其是老年体弱者,如果不适当地进补药物,很可能因为“虚不受补”而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要不并不是理想的进补方式,相比而言,食补能更加安全有效地对人体进行补益。在选择食补或药补进行调理的时候,应该掌握张雀辩证方法。如果食补无效,再进行药补。对于不同的病症要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以药、食相结合,对症施用,才更安全、有效。
4 从《本草纲目》中提炼出养生的精华
李时珍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毕生都在给人看病。他致力于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除了《本草纲目》外,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不仅对祖国的本草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人体生命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李时珍在医家和道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就是说大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死。他的这一“脑主神明”的见解,改变了长期以来“心主神明”的说法。他的这种观点一直不被医学界和世人认可和支持,直到清代王清任在人体解剖观察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说法,才发展完善了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这个学说发展到现代,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就是判断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存活,是以他的大脑是否死亡为标准的,而非心脏是否停止跳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多种适宜补脑的食物,如核桃仁、荔枝、红枣、芝麻、鸭肉、牛奶、鲜藕、乌骨鸡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吃这些食物,可以起到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作用。
除此之外,李时珍还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母”的观点。虽然非独创,却是对《内经》脾胃学说、李东垣“脾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本草纲目》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他强调脾胃与元气的密切关系,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养,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元气得其滋养而充实。脾胃为后天之本,整个机体有赖于脾胃摄取营养,为气血生化之源泉,故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后天水谷之精充盈,则气血得养而充盛。
《本草纲目》中的补脑食物
核桃仁
荔枝
红枣
芝麻
鸭肉
牛奶
《本草纲目》中的补脾益胃食物
白扁豆
莲子
南瓜
野茼蒿
红薯
粳米
他还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中土的功能协调。脾胃枢纽若升降正常,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若脾胃受伤则升降功能失常,则内伤元气,阴阳失调,严重者还会影响全身而致病。因此,调养脾胃对于养生延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如何调养脾胃的问题,李时珍也给出了很好的食疗建议,例如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多种对脾胃有益的食物,如白扁豆、枣、莲子、南瓜、野茼蒿、红薯等,为脾胃虚弱的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以上仅是就李时珍的养生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一种食物、药物,都说明了其温、热、寒、凉的性质,以及其主治的疾病或对人体有哪些调节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阅读这本书,就能轻松地为自己和家人防治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5 李时珍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融入了自己的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李时珍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选择食物与选择药物一样,要根据四性和五味选择。只有对症,才能温煦脏腑,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如《本草纲目》羊附方中的羊肉汤是这样记载的:“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这是李时珍记录名医张仲景的药方,用来治疗疲劳虚弱以及产后疼痛等各种虚证。以这个方子为例,当归甘温补血止痛,所以是主药,生姜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羊肉温中补虚。这四味本草合在一起就能共起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这样一碗有浓浓药香的羊肉汤,最适合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
传说有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李时珍仔细为其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便秘。当时如果患者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李时珍没有用药,而是把蜂蜜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煎干的蜂蜜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食物与药物一样,也有五味与四性之分,所以,选择食物也要讲究四性、五味。
李时珍记载了不少药用食物,如蜂蜜、生姜、大枣、小麦、羊肉等,利用食物的四性五味辅助治疗疾病。李时珍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意思是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就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反而会生病。因此,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食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
那么食物的四气与五味到底是如何区分的呢?
1.四性
所谓“四性”,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另有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饮食,属于平性。
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就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一般来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夏天我们主张多吃一点平、寒、凉的食物,如常见的豆类、木耳等。凉性食物中豆腐比较常见,还有冬瓜、丝瓜。寒性食物就是苦瓜、西红柿、西瓜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黄豆、黑芝麻、花生、土豆、白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黑木耳、柠檬、猪肉、猪蹄、鸡蛋,鱼肉中的鲤鱼、鲫鱼、黄鱼、鲳鱼。另外,我们饮用的牛奶也属于平性食物。
凉性食物有:荞麦、玉米、白萝卜、冬瓜、蘑菇、芹菜、莴笋、油菜、橙子、苹果等等。
2.五味
所谓“五味”,即指饮食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外,有淡与涩两种味道,古人认为“淡味从甘,涩味从酸”,故未单独列出来,统以“五味”称之。饮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区别。
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道蛔虫症等。
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去火等作用。例如,莲子心能清心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引起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品中之佳品。
甘味的食物。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脏燥之症;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建中气、解痉挛,临症宜分别选用。
辛味的食物。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能散风寒、治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咸味的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气,常用对治甲状腺肿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盐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性体质、热性病者宜适当多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寒性病者就要适当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食物的四性与功用
食物五味的属性和功能
6 《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摘录
为了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不辞辛劳地在全国各地巡访,其间也遇到了不少崇尚养生且颇有智慧的长寿老人。每次采药回来之后,李时珍都要对这些收集到的食疗妙方仔细琢磨,研究其功效,然后分门别类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纲目》,对可供食疗的药物记载十分广博,而且还将食物也纳入本草中。在这些食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悉心标出了可以应用的食疗方案。这里从书中摘录一些药方,供大家参阅。
①肾虚腰痛。用茴香炒过,研细,切开猪肾,掺末入内,裹湿纸中煨熟,空心服,盐酒送下。
②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③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一天服两次。
④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蘸盐,饱食,有效。
⑤目生顽翳。用珍珠一两、地榆二两,加水二大碗煎干。取珍珠放醋中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为细末。每取少许点眼,至愈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