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生态:重构商业规则
- 喻晓马 程宇宁 喻卫东
- 2933字
- 2024-12-22 08:21:03
过去100年,恐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剧烈的一段时期,从解放人类四肢的工业革命到解放人类大脑的信息革命,仅仅是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们就从一个5兆的硬盘(见图1—1)也需要近一吨重量的初级计算机时代过渡到了超越之前数万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进化史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颠覆,而由移动互联网形成的能量对于传统产业、传媒、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冲击也才刚刚开始逐步呈现。
图1—1 1956年IBM生产的重达一吨的5兆硬盘
资料来源:译言网。
当我们的企业还在热衷于把互联网只是当作销售渠道和传播平台来使用,还停留在电商靠“刷量”,传播靠“水军”,不断纠结于“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的迷茫状态时,更多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从资讯科技向数据科技转型,而那些没有及时关注并把握这种趋势的企业极有可能被竞争淘汰,沦为互联网巨头的产品和内容供应商。竞争很激烈,真相更残酷!
互联网生态的进化过程
未来几年,互联网将主宰和主导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而这方面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无论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还是小米、乐视、京东、360那样的行业新贵,目前都在快马加鞭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互联网生态系统。
那么生态系统是什么?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生态这一概念来自生物学,是指一个由不同类型生物种群及其所处环境通过相互支持与制约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大至一片树林、一个草原,小至一个池塘,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商业生态系统,包括个体如消费者,组织如生产企业,以及个体和组织形成的子系统如行业、行业联盟。个体、组织和系统成员之间构成了生态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利益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圈。链圈式集成形成生态系统的存在基础。商品、资金和信息等通过生态圈和生态链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和循环。商业生态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
未来企业的生存发展靠的不仅是客户量,更多的是生态格局。生态格局由各个生态形式构成,而生态形式则可以根据范围的不同细分为社会生态、行业生态、企业生态、产品生态和内容生态。
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是生态构成的基本要素,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社会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加速和推动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基于人口基数和社会形态,就全球而言,影响最深、变化最快的将是美国和中国,社会生态的具体呈现主要包括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和物物互联。
人人交互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各种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等,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生活在不同空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即时沟通与信息分享。
只要接入互联的网络,信息的交互就可以几乎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阻隔。而且随着社交工具的迭代发展,人与人发生信息沟通与互动的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包括方式的多元和内容的多元,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理念得到了足够多的人认同,就可以发起聚合,也就形成了社群。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经历了大、小、无三种视“界”。计算机、手机、可穿戴设备是人机交互在互联网时代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产品。人机交互的模型如图1—2所示。
图1—2 人机交互的模型
资料来源:互联网编年史。
以文字为主的人机交互方式,已无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尘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交互需求,图片、语音、表情、手势等新型多媒体交互手段不断涌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导航设备、可穿戴式电子设备等。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智能产品加入移动互联终端的行列,比如最近炒得火热的乐视超级汽车(有人将其比喻为一台超大型的智能手机)、家庭机器人等。
车联网、智能家居是目前人机交互生态中竞争最为白热化的两个领域。
乐视、小米、苹果在对未来互联网汽车的布局上,已经日趋短兵相接、犬牙交错。在车联网领域,乐视超级汽车的核心优势之一是跨领域的生态圈,横跨内容、手机、影视、体育、科技等多个产业。2015年6月乐视宣布以21.9亿元入股酷派,同时联合英国豪华跑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为乐视车联网以及乐视超级汽车项目做技术支撑,从而实现超级汽车全生态链的垂直整合。
小米注重实体操控的造车系统,这一点从其申报的专利项目上就可见一斑;而乐视则更注重软环境,也就是走车联网、智能汽车生态系统这条路。
苹果电动汽车酝酿了很久,也在紧锣密鼓的设计中。此前苹果推出的CarPlay系统也整合了数量不少的汽车制造企业在苹果旗下。在车联网领域,小米、乐视与苹果有一拼。
物物互联
物联网是软件、硬件和数据结合的一个中心点,将来某一用户拥有的每一件设备,都将实时监测和收集关于用户行动和身体状况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日常生活中用户的习性、偏好、需求。当这些数据整合到一起,一个符合用户自身简要属性和状态的虚拟人格就可以描摹出来,从而提前预知用户的需求。
通过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用户将会对自我的身体状况、行动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在所需之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场景化连接的我”将存在于移动场景或智能家居场景之中。
可以预期的是,同时拥有容纳各种设备的搭载能力、集成数据并加以分析能力的平台必将成为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焦点,正如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所起的基础作用一样,未来物联网平台也会成为移动支付、商户以及其他各项服务的连接器。
一个开放平台所做的并不仅仅是“1+1=2”的加法,因为它所创造的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将远大于各项组成部分和生态系统上下游的总和。
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对于物联网公司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以规模为导向的平台必须以成本较低的方式,在大众市场中迅速建立数量足够庞大的忠诚用户群。在产品方面,体量更大的用户数,意味着更多有关设备和用户行为的数据将会使算法不断改进,从而促进更好的用户体验。
行业生态
企业生产的商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大批量无差别的,另一类是小批量有差别的。离人越远的越偏向前者,比如钢铁;离人越近的越偏向后者,比如服装。
这两类商品的特质导致两类中心化的趋势,对于无差别类商品会导致某一类行业只剩下少数几家企业,比如钢铁。互联网会使信息透明,而信息透明会让这种可以通过参数比较好坏的产品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家有优势的企业中。
对于小批量的有差别类商品,比如服装、工艺品则会在更容易获得和个性化的推动下出现平台。在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相并行的趋势。
这种中心化是指少数几个大平台,而去中心化是指平台上出售各种越来越具有个性的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各种商品、商家是这种关系,游戏与分发乃至打通游戏账户体系提供虚拟货币的平台是这种关系,写手与小说平台是这种关系,搜索与被搜索的内容也是这种关系。
这种大平台会按类别归并,所以并不会很多,但平台上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或商品则注定会很多以便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互联网化越彻底,这种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组合就会越明显。
这两类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趋势很可能会重塑我们的商业和社会生态。
寡头式的中心化加上工业4.0,最终会导致生产无差别商品的企业极度智能化,凡是可以不依赖于创造力、想象力的东西最终都会被计算机取代,最后剩下的只是电脑无法战胜人脑的工作,比如依赖于想象力和判断力的工作,这注定会是高端工作。这就意味着制造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数会越来越少。
从创造利润的角度来看,谁成功掌握了中心化平台,例如阿里巴巴、苹果、谷歌,就相当于拥有了在特定领域里制定规则的权利。而各种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平台的运作和维护通常并不需要很多人,阿里巴巴、苹果、谷歌三家顶级互联网公司的所有员工加起来还没有一个宝钢多,但宝钢创造的收入、利润与阿里巴巴、苹果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或级别,所以这类中心化的平台会是未来的财富聚集中心。
从平台或者生态中的产品来看,差异化是唯一的出路。一件商品之所以会有价值往往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如使用价值、信息不对称、稀缺性。以往很多产品之所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让信息透明后无差异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下毛利率会趋零。越是容易量化、同质化的商品越不值钱,而越是差异化、个性化的商品越能产生额外的价值。
这种“平台/生态+个性化商品”的模式注定会造成贫富差距,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开店的商家不太可能比阿里巴巴还赚钱,越个性化这种可能性越小,因为目标用户会变少。但这种模式确实有可能打造一种纺锤形的社会形态,并且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未来更可能是这两者叠加出来的一种形态。
传统企业管理平台与社会化应用平台的区别如图1—3所示。
图1—3 传统企业管理平台与社会化应用平台的区别
企业生态
整个生态系统由小变大的助力,一是来源于内部的企业管理生态,二是来源于外部的商业生态。
传统企业到底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生态?简单来讲,有两个生态需要构建:一是企业内部生态。这个生态主要指企业要为新的商业体孵化企业内部的软环境、塑造新的团队、提供资源、提升管理意识、提供技术平台。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二次创业的新平台。
以往企业内部管理生态是分层级的,是封闭的流程控制模式;而互联网化思维下管理组织应该是扁平化的,是开放的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能激发企业员工自主的能动性。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将发生转变,以前是雇佣关系,现在是分享、合作关系,共同创造并分享价值,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合作。
二是企业外部生态。传统企业在数据服务、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领域并没有能力完全由自己重塑、构造一个新的商业体。如今可行的方法是,找到符合自己的商业模式规划的合作伙伴和生态体系。
互联网生态下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原来是把产品做好推送给用户,现在是要让用户参与创造产品的环节,使用户成为企业内部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以前是竞争的关系,现在则是共同协作打造一个生态体系的关系。
INTERNET BUSINESS
ECOSYSTEM 海尔向生态型企业转型
人人自造
企业内部管理生态从原来封闭的层级管理组织变成扁平化的开放创业孵化平台,通过推进人人创客,为员工以及社会上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机会与平台,在海尔平台上目前已孵化出2000多个创客小微。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成为创业者、合伙人,每个创客都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包括生产、制造、物流、采购等供应链环节由传统串联的组织变成了共同面向用户的一个个创客。这些创客能够主动创新,吸引用户全流程参与产品创新过程,这一转变成为互联工厂探索的前提。
业业互联
外部生态颠覆了企业研发模式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通过海尔开放的资源交互平台海达源(全球家电业第一家为供应商提供在线注册,直接对接用户需求,与用户在线交互、交易、交付并围绕用户体验即时反应的平台),形成了全球一流资源提供商全流程参与创新的生态链。
虽然很早就开始投入研发智能家电的生态体系,但是海尔依然是站在一个制造企业的角度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态体系的,一直没有解决好产品的社交与传播价值这一主要核心需求,导致产品严重缺乏高频互动价值。所以,严格来说,海尔还是一个转型中的智能化产品制造企业,还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态企业。
资料来源:《互联网+海尔: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海尔人,http://www.haierpeople.cn/cms/c-48710.aspx,2015-09-14。
产品生态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品的生产与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与公众参与化,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
INTERNET BUSINESS
ECOSYSTEM AHHHA:社会化产品众包平台
社会化创意众包集资平台AHHHA,如何在一个共享生态的环境中,相互依存,把一个产品的创意变成现实?
AHHHA的创立宗旨是帮助用户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你可以把任何想法以视频或者文字的形式上传,通过与网站其他用户的交流互动,提供建议,帮助改进,并且投票选出比较有商业价值的想法。那些投票比较靠前的想法,有机会得到资金支持,最终转化成实际产品,实现商业化,并创造盈利。
AHHHA已经有多件产品成功问世,并且成功实现了商业化。在AHHHA平台提供创意、设计、制作、资金的人都同时拥有分享利润的权利。平台方面还透露了成功产品的具体分成比例,原创可以提取10%的利润,平台收取10%~25%的费用,剩余金额则由其他参与者按照贡献多少来分成。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生态的趋势就是融入产品消费者和销售者、设计者和制造者的资本、智力、资源的众筹创新模式,或者说是共享生态。
YouTube的内容生产者、Etsy(美国一个在线销售手工艺品的网站)的工匠以及跑腿网站TaskRabbit的跑腿人都是通过共享来参与产品生产与服务价值创造的例子。当参与生产的人数足够多时,这些平台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比如Airbnb(美国一家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该公司将那些需要住处的游客与有多余房间出租的房东进行匹配。2014年约有35万个家庭通过该网站为1500万人提供了住宿。这个数字足以对传统的酒店业造成压力。
内容生态
一般认为Web2.0(以论坛、博客为代表)和Web3.0(以社交平台、微博客为代表)的相继流行,UGC功不可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内容的创作又细分出专业生产内容(PGC)和职业生产内容(OGC),甚至有了UGC,PGC和OGC谁是主流的争论。
用户导向的内容生产,必须建立内容生产者、内容消费者、内容传播渠道的良性生态系统。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精细化数据运营来分析用户的实时内容需求,内容生产者基于此供需关系来策展相应内容,做到完全用户导向的内容创作,而不是过度生产热门和浅度内容,这样才会系统性生产出高质量、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兴趣需求。
YouTube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原创UGC视频网站,拥有10亿用户。不过YouTube正在面临两头夹击:一方面,网飞(Netflix)、亚马逊等版权视频网站扩大原创剧制作,分流了用户;另一方面,以脸书(Facebook)为代表的新兴视频网站,正在挖走知名制作人或“YouTube红人”。2015年4月YouTube发布新举措,将全面资助YouTube知名制作人,鼓励他们制作新视频节目和剧集。这昭示着这家最大的UGC视频网站也开始从UGC步入PGC及自制节目大潮。
2015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的争夺焦点,也已延伸至PGC领域,甚至将其提升至核心业务层面。与UGC模式相比,PGC专业性更强,内容的质量和品质更有保证,同时由于采用了流量、广告分成的模式,PGC的运营成本和UGC持平,但是收入将远远超过UGC。流量利器UGC业务不能丢,但增加视频平台广告收益的任务只能交给优质的PGC来完成。
此前鼓励UGC模式的国内互联网视频网站已纷纷转战PGC,甚至开始抢占影视业生态链上游,成立影视公司,例如爱奇艺的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优酷土豆的合一影业,乐视旗下的花儿影业、乐视影业。它们签约各大知名导演,最早倡导大师电影的优酷土豆招揽了王家卫等,乐视囊括了张艺谋、陆川,爱奇艺招揽了王晶。
INTERNET BUSINESS
ECOSYSTEM UGC商业价值变现难,网络视频网站转型PGC
针对PGC自媒体领域网生内容时代的来临,搜狐视频提出打造知识化视频这一新的平台战略。在网生内容崛起的新视频资源时代,大剧、大综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视频内容甚至来到了超越娱乐的阶段。知识影像化时代,视频节目所涉猎的领域非常广,从复杂的高等数学到烹饪、美妆、占星,包罗万象。
在搜狐视频2014年整合56网发力自媒体视频领域之后,搜狐视频自媒体出品人呈现爆发式增长,搜狐56已经入驻自媒体出品人1800名,打造了近万个栏目,视频达到35万条。同时,整个平台月观看人次为6亿,月观看次数为18亿。2016年搜狐视频预计将拿出2亿元直接扶持出品人,未来3年则预计将拿出30亿元广告位资源交到出品人手中使用,而动用的所有资源价值可以达到百亿元级别。搜狐视频、品牌主、出品人三方联动,以形成成熟的商业化产业链条。
资料来源:《网生时代打造知识视频化PGC自媒体新平台》,视频营销观察,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AzMjc1MQ==&mid=400462896&idx=3&sn=5d414882023cc4c0278c5924f79b3b54&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2015-11-17。
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场景下,深度的、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和UGC不同的是,PGC有着一定的优势,它从根本上对内容制造者进行了筛选,即它首先保证了内容的优质。
由自组织的UGC过渡到商业化运营的PGC,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品牌诸如罗辑思维、吴晓波、插座学院、猎掌门等的成长之路。
罗辑思维一直被视为自媒体的典范,但实际上罗辑思维团队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相当专业化的PGC制作团队。虽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但分工明确,并不亚于普通的杂志社或者栏目组。许多原本属于个人名义的公众号与微博大号,现在也开始接受投稿,由专门的团队负责运营。更多的自媒体正在加速转变成为专业的内容生产者。从UGC到PGC,看上去是整个自媒体的发展史,但也揭示了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发展规律。
生态的两大特征
一个高度进化的生态系统应该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共生、共同进化;二是个性化、多样性。
共生和共同进化是商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尤其如此。此外,在共同进化的目标下,同一生态系内部是否可能存在竞争关系?总的来说应该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任一生态链条上的个体或组织都存在被替代的可能性。事实上,在自然界的生态系中,共生与竞争同样是永恒的主题。
商业系统中的共生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内,横向关联关系(即同行业的关系)形成产业集聚。在这个集聚区域内,相关企业构成一个较大的种群,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互相借势又互相竞争,从而得到共同进化。
共生的另一种形态是指纵向关联关系(即上下游产业的关系)形成一个产业链,这个产业链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随时改变链条的结构和其中的相关企业,链条中的企业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合作是为了形成各自优势核心业务的互补,以共同应对最终产品市场、共同生产一种或几种同类产品;竞争是为了在产业价值链上瓜分利益。
产业链中的企业为了形成最终产品市场上的优势就必须合作,而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由于利益的冲突又必然会竞争。这种合作导致了产业链中企业的共存,而竞争又导致了产业链结构的优化。产业链中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导致了共生或共同发展。如IBM和它的供应商、原始设备制造商、配送服务商等构成的供应链,就是一个典型的共生产业链商业生态系统。
个性化和多样性是保持生态不断进化的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企业和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和竞争力,不仅仅是生态帮助个体成长,个体也为整个生态作出贡献。所处的生态层次越低,企业自我控制命运的能力就越弱,因此其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多地依赖于生态的进化。
在生态战略的布局之下,未来考验的不是企业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与整个生态的协同能力。将来的市场竞争更像是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和生态圈
生态分为三个层次,简单的是生态圈,复杂的是生态链,终极的生态系统是生态链+生态圈。
在传统行业,制造业的核心是打造灵活稳定、富有弹性的供应链,供应链不出问题企业就可以正常地生产产品;零售业则需要重视销售渠道,越是具有强有力的销售渠道,销量越能得到保障;金融业则依靠稳定的资金链运转来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互联网行业生态也由生态链与生态圈构成,如乐视的生态系统就是由垂直整合的闭环生态链和横向扩展的开放生态圈共同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见图1—4)。乐视通过“平台+内容+应用+终端”垂直整合闭环生态链,横向扩展的开放生态圈则是指纵向的闭环生态链的每个环节通过生态开放,引入能够与生态强相关的外部资源。目前乐视已形成互联网(“平台+应用”)、内容、智能终端、汽车、体育五大生态圈,通过强烈的生态化学反应,不断创造全新的产品体验和更高的用户价值。
生态圈
生态圈以企业之间在运作过程中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作为存在基础,往往是基于市场关系的连接。生态圈中的企业和其他组织,运作过程中在资源共享和经营活动上的联系有时较少或相对较少,而通过市场上的协同所形成的市场联结是这类商业系统的主要结构。
图1—4 乐视生态
资料来源:乐视网。
阿里巴巴生态圈
在阿里巴巴的生态圈中(见图1—5),在将最初的B2B业务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适时进入C2C领域;进而发展软件服务业务,依托巨大的用户群和信息,向商家用户提供后台业务管理,包括通用的进销存和财务管理;打造阿里妈妈进军广告服务业,以新型的第三方平台形式聚合了数量庞大的广告供求双方。
图1—5 阿里巴巴生态圈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阿里巴巴还联合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向企业推出贷款产品,与银行合作设立网络银行并融合支付宝、阿里融资业务组建金融体系,主要面向消费者金融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阿里巴巴联合银泰集团、复星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构建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菜鸟网络),共同打造物流体系生态圈。
小米生态圈
小米生态圈的核心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电商平台三个生态圈。
一是围绕MIUI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目前MIUI用户已经过亿,而从2014年8月起,互联网服务收入(MIUI收入)每月超过1亿元。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分发量,2015年5月已超过180亿。
在MIUI系统内,小米账号已和应用商店、主题商店、电子阅读、游戏中心、小米云服务等打通,小米应用市场下载超过5亿次,涵盖游戏、生活、娱乐等16类产品2万款应用,位列中国前五大安卓市场,是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市场。而小米游戏中心总下载超过6000万次,日均下载100万次,小米围绕MIUI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规模。
二是智能硬件生态圈。以路由器作为中心,加上小米智能模块,可适配集成在家电设备中,通过通用的控制中心,来统一家电设备入口。另外,小米智能模块还提供通用云服务,打通了应用云、基础云、网络基础设备,免费提供云服务给各大合作厂商。
接下来小米还会将所有合作厂商智能硬件产品的操控和同步聚合在MIUI系统中,为家电合作伙伴提供成本为22元的智能模块,届时包括美的在内每年卖出的数亿台家电将全部与小米手机连接,构成庞大的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生态圈。
三是电商平台生态圈。小米手机2014年销量达到4000万台,以2000万台红米手机、2000万台小米手机计,仅手机产生的营业收入就超过550亿元,小米电商平台已成为淘宝、京东之外的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
除了小米手机,小米还陆续推出了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平板电脑、小米阅读器,以及路由器、移动电源、随身WiFi、耳机等诸多产品,丰富小米电商平台的产品类别。2015年7月雷军在微博宣布了小米2015年半年的傲人成绩单,截至2015年6月30日,小米手机销售量为3470万台,同比2014年增长33%。至此,小米连续五个季度稳居国内手机销量第一。
微信“消费+社交”生态圈
2015年中秋节期间微信卡券联合“金房卡”酒店微信联盟、全国24个大型酒店集团的600家酒店发起“微信月饼消费月”活动。在碧桂园酒店集团、白天鹅酒店集团等酒店的微信公众号里,月饼被打造成一张张微信卡券,消费者可购买礼券自用或赠送给好友,领取、寄送等全流程也都可在上述微信公众号里完成。买月饼送好友,还可亲自录制一段祝福,随同月饼券一起秒速赠送给亲朋好友。甚至还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做语音传情、群发月饼等,将真正有需求、有共同语言的用户聚合起来。
通过微信卡券把月饼打造成一个社交工具,许多人收到月饼不一定自己吃,可能会赠送给他人,而微信卡券转赠方便,利于二次转赠,达到裂变式营销效果。微信通过卡券改变了传统的“搜索+电商”模式,以酒店为运营商,以买、送月饼为消费场景,基于微信社交、支付和卡券功能打造了“消费+社交”生态圈。
优步“出行+社交”生态圈
优步让出行变为社交。优步提供一个平台,实时提供私家车司机和乘客的信息,并把他们相匹配。优步模式利好的对象并不仅仅是用户,它使闲置的私家车主进入了市场,并获得了灵活的劳动时间。
很多高级白领、富二代热衷于放下身段,开着豪车不计成本地成为优步司机。很多女大学生、女白领也很愿意尝试搭乘优步中的高档轿车,结识“高富帅”,拓展社交圈子。优步使得出行成为幌子,而社交成为了内核,通过生活方式和运输方式的交汇形成“出行+社交”生态圈。
生态链
生态链是指不同业务参与者所形成的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共享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生态链往往是基于利益连接的,在资源和经营活动上相互依赖,彼此互为各自价值增值活动中的一部分。
小米生态链
2013年8月,在手机业务初具规模后,小米生态链团队应运而生,由联合创始人刘德挂帅,意在搜罗国内一流的智能硬件创业团队,覆盖日常生活场景中一切可能出现的硬件产品。
小米生态链以手机为核心,快速搭建产业链,连接所有智能设备。不仅涉及各个硬件设备的制造、软件研发、销售和进出口等,还布局了包括地图、影视、智能家居、互联网金融、移动安全、新媒体、电商、手游等。
未来小米生态系统的中心将由手机、电视机、路由器三大产品线组成,中心不再做品类扩张,只做内容扩张。外围则负责品类的全面扩张,小米计划用投资的方式入股100家硬件公司,向其开放品牌和流量,以覆盖多数智能硬件领域。如果有足够庞大的终端接入,小米将拥有业内最完整的硬件生态,大量终端的数据在平台汇聚,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采集、服务中心。若真如此,雷军离他的小米生态链“帝国梦”就不远了。
阿里巴巴生态链
阿里巴巴生态链的构成庞大而复杂,通过推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将其应用于商业服务、虚拟游戏、金融信贷等多个领域,同时阿里巴巴通过并购雅虎的搜索部门,获得了先进的搜索技术,更控制了电子商务的上游产业链。
在业务合作关系(交易主体)层面,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主,淘宝上的中小店铺、品牌卖家,中国以及全球与阿里巴巴平台形成业务合作的批发商和制造商,都是其业务合作的主要伙伴,这些小企业或小店主自发形成无数个组织化的生态链,既有供产销式的网商之间的供应链,也有由小企业集群与专业服务商构成的利益链。
随着阿里巴巴的生态圈+生态链逐步扩展,通过构筑电子商务集团、智能物流骨干网、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三大支柱,并以阿里云和大数据平台为支撑,阿里巴巴成功地打造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产业生态。
生态的苹果树法则
商业生态中的规律与自然界生态中的规律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一棵苹果树,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叶子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满足的自身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能量,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苹果树法则是:果实——生态的上游,包括产品、内容的产生;树干、枝叶——生态的中游,包括平台的聚合、分发;树根——生态的下游,包括终端入口、用户社群、品牌的打造。
例如乐视“平台+内容+应用+终端”垂直整合的完整生态系统,构建了一个从上游内容生产,到中游平台集纳,再到下游终端设备覆盖和外部应用输入的完整生态。
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平台竞争截然不同。平台型企业之间比拼的是规模和开放度,这些更倾向于业务层面,而生态系统之间比拼的是连接物种的丰富度和依赖度。
打车应用平台优步正将商业生态从上游的服务、中游的平台,扩展到下游,大举抢占社区用户和O2O入口。
为了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优步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地产商和物业公司。优步在深圳设立了首批近50个优步站牌(UberSTA-TION),覆盖万科在深圳的16个住宅小区,花样年的部分写字楼和住宅小区,海岸城、欢乐海岸等购物中心和五星级酒店。在广州,优步站牌主要分布在超过50个住宅小区和商业楼盘,合作方包括碧桂园、万科等旗下物业。
此前滴滴快车也在上海等地推出过类似的候车站点。滴滴快车方面表示,计划在上海各商场、社区、医院等地设置滴滴车站,年内目标是超过500个。
优步、滴滴快车是出行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社区的概念。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在社区、写字楼设立站点,解决了早晚高峰打车难、用车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把车站维护成电子屏,把周边的商圈、物业、生活所需都放在这个平台上,和物业公司合作,带来更多的社区增值服务。
打车软件做社区,一是可以增加应用黏度,通过社区进行更广范围的传播和推广;二是可以根据用户在社区的讨论,迭代和改进产品功能,或根据用户的兴趣点寻找新的机会。围绕移动端出行这一刚需,打车软件或成为这一生态圈的基础服务商,连接更多需求。
深圳乐道购电商推出了“财神到家”小区快递服务。为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的快递收派件问题,整合小区快递资源,以收派件众包的方式,“半小时揽件,未到直接免单”的差异化服务,打破快递行业潜规则,短短几个月时间业务覆盖广州祈福新村、华南碧桂园等多个社区,直接取代申通、圆通等传统快递在当地社区的快递收发业务。类似这样未来基于生态下游社区用户,围绕周边的商圈、物业、生活所需打造入口、社群的竞争还将在更多传统行业上演。
生态的基础:大数据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员创造了大数据一词,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类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根据观研天下的监测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已经达到1.8ZB(1ZB等于1万亿GB),1.8ZB也就相当于18亿个1TB移动硬盘的存储量,而这个数值还在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增长近20倍。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无疑为企业的管理、品牌的市场推广和商业运营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和更精确的数据依据,对企业来说其商业领域所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速企业产品的迭代
非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功能是它的价值;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数据成为它的价值。大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数据能告诉我们每一个客户的消费倾向,他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每个人的需求有哪些区别,哪些又可以集合到一起来进行分类。
过去不可计量、存储、分析和共享的很多东西都被数据化了,大数据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原因是大数据能够让企业知道市场的需要和人的消费需要。大数据让企业的决策更科学,由关注精确度转变为关注效率的提高。大数据分析能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企业产品迭代的速度在加快。苹果、小米手机制造商半年到一年就推出一代新智能手机。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高企业效率的趋势下,快速就是效率,预测就是效率,预见就是效率,变革就是效率,创新就是效率,应用就是效率。
从不能预测转变为可以预测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而这种预测对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投资,以及企业的商业推广而言将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大数据能够预测体现在很多方面。大数据不是要教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相反,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于海量的数据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正因为在大数据规律面前,每个人的行为都跟别人一样,没有本质变化,所以大数据帮助企业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的行为。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保证了大数据实时预测的可能性,也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了实时预测的信息、相关性预测的信息,让企业和用户抢占先机。由于大数据的全样本性,人和人都是一样的,因此云计算软件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有这种迹象,就有这种结果。
大数据帮助微软准确预测了世界杯足球赛。微软大数据团队在2014年国际足联巴西世界杯足球赛前设计了世界杯模型,该预测模型正确预测了赛事最后几轮每场比赛的结果,包括预测德国队将最终夺冠。预测能成功归功于微软在世界杯足球赛进行过程中获取的大量数据,到了淘汰赛阶段,数据如滚雪球般增多。掌握了有关球员和球队的足够信息,就能适当校准模型并调整对接下来比赛的预测。
从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是一个从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的过程。推荐引擎的诞生,就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一个趋势,推荐引擎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属性,对象的属性、内容、分类,以及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等数据获知人的潜在需求,主动向用户推荐其感兴趣或者需要的对象。
推荐引擎技术已经应用在电子商务、新闻、社交等多个行业。推荐引擎能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推荐原因在于,通过分析用户所在的社交关系网络,找到其最能够影响到的用户,或者最能够影响到该用户的用户,再综合每位用户的个性化偏好进行推荐。
在电商领域,用户行为信息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根据专注于电商行业用户行为分析的公司的不完全统计,一个用户在选择一个产品之前,平均要浏览5个网站、36个页面,在社会化媒体和搜索引擎上的交互行为也多达数十次。如果把所有可以采集的数据整合并进行衍生,一个用户的购买可能会受数千个行为维度的影响。对于一个一天PU近百万的中型电商,这代表着一天近1TB的活跃数据。而放到整个中国电商的视角来看,更意味着每天高达数千TB的活跃数据。正是这些购买前的行为信息,深刻地反映出潜在客户的购买心理和购买意向。
亚马逊正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这些用户行为信息的分析和理解的。个性化推荐引擎基于网站最热卖商品、客户所处城市、客户过去的购买行为和购买记录,为客户推荐商品,自动完成个性化选择商品的过程,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当客户浏览了多款电视机而没有做购买的行为时,推荐引擎会把适合客户的品牌、价位和类型的另一款电视机的促销信息主动发送给客户。
从标准化生产转变为大规模定制
制造业竞争的全球化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开始追求更多的产品变化、更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更低的产品成本和更高的产品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大批量定制得到了迅速发展,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
大规模定制是指集企业、供应商、用户于一体,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数据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大批量定制要求制造业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即大批量生产和定制生产组合在一起。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要想既能有效降低大规模定制所产生的高成本,又能真正做到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对用户需求有很好的了解,这背后就需要依靠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对制造业大批量定制的价值将继续深挖。目前对于数据的价值分析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不同类型和渠道的数据之间没有有效地融合,分析结果往往来源于相对比较独立的数据。未来,随着新的技术和工具不断演进,大数据分析将进入更高层次。更多类型和渠道的数据融合在一起,协同分析,企业对个人的行为画像将更加全面精细,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诊断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把数据视为核心资产,未来的制造企业将以生态立足,以数据取胜。
生态的基本原则
商业生态系统是依托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通过企业组织成员间的协调发展及其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机制,获取生态效率的系统。这一复杂系统的演化过程更具复杂性。生态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的迭代与演进原则
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反映了生物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是构成生物系统的基础。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也是如此。系统中各成员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定作用,执行某一功能,同一子系统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同系统成员之间也存在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某一成员个体的缺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是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
如同人类的进化一样,商业生态也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低效向高效的进化过程。其层级如图1—6所示。
图1—6 商业生态的层级
(1)产品:最底层的生态要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强调高频、交互、内容。如腾讯生态中的微信、手机QQ等产品。
(2)应用:围绕产品衍生的应用让产品使用更高效。如微信的即时通讯、扫一扫、摇一摇、朋友圈等功能应用,百度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
(3)平台:当累积的应用足够多时,便产生应用之间相互连接交互的需求,于是产生了承载应用交互的平台。如微信的公众平台、开放平台、企业平台、游戏平台等。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行业市场达到30%,或者细分市场达到50%的相对垄断市场地位时,即具备进化为平台的条件。平台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应用,以便更好地实现产品功能,让更多的产品型公司在平台上能赚到钱。
(4)系统:当平台累积的功能足够多时,便产生功能之间相互沟通的需求,于是产生了交易产品、服务与信息的需求。平台衍生出搜索、社交、电商、金融等各种复杂商业形态系统。
(5)生态:最简单的生态包括应用+内容+终端(或渠道)+(云)平台,如微信生态中应用由众多开发者提供,内容由UGC产生,分发到每个用户,由平台+系统支撑整个生态。生态的核心是大数据,动态跟踪用户的数据和行为,以及用户指标,未来就可以判断用户的消费趋势,在消费趋势的基础上配套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从产品到应用,到平台,到系统,再到生态,每一层次的升级都是整个生态价值转化的加速器。
产品演进的速度决定了生态进化的速度,而生态的不断进化又催生更高效的产品出现。
生态的社群原则
从人本角度去回望,过去经济社会的治理模式是将人类社区物化的过程,物化过程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解构和重构,也带来了现代化社会,一切结构化,一切数据化,一切可管理化。社群是人本回归,是现代工业社区的重构和再组织,让技术、数据、管理等为人服务,社群生态下衍生出的分享经济(Airbnb、优步等)、粉丝经济(小米、roseonly等)、C2B(团购、众筹等)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小米品牌和产品运营的社群化使得小米的供应链变成了动态供应链,小米的营销变成了社群口碑营销,从而在前端和后端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小米通过社群经济模式在生产关系的创新基础上推动生产力变革,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态玩法。
价值原则
社群的第一层价值叫做渠道,这个渠道包含三种:沟通的渠道、传播的渠道和销售的渠道。也就是把社群当成一个渠道,然后实现流量的变现转化。
社群的第二层价值叫做平台,通过社群收集产品的使用数据与内容,可以实现产品的快速优化迭代,实现多中心的裂变。再往上一个层级是社群的生态价值,就是通过社群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打通和布局,甚至可以通过社群碰撞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社群有两个核心价值:一个是基于个体社交的立异取向,单向的供需满足产生个体社交短路价值;另一个是基于群体社交的求同取向,价值观趋同产生精准投射的分众价值。简单来说就是“分众产生市场,跨界实现价值”。
有聚原则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产品模式是社群经济的基础,柔性化、分布式、个性化、动态化是社群经济的特点,无论是小个体,还是大企业,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服务单元,并接入到大平台里,而平台提供云计算、电商、大数据、商业智能等核心能力。
未来的社群经济在后工业化社会里用互联网社群的产品和技术来连接和重构社会和经济,产品即文化,产品即社群,社群经济要依托于产品创新。
电商是把生产关系中的买卖关系连接并产品化,社交网络是要人和人、人和企业、人和兴趣等连接并产品化,优步、滴滴快车是把出租车和乘客连接并产品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群经济时代的创新法则:连接一切就是改变一切。
社群的核心是人,社群就是人的连接。人们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多中心且中心快速迭代的网络状结构,每一个中心周围聚集的个体就是社群,而社群内的个体又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个“小气候”。在互联网时代,群落只会因为价值观趋同而形成。一个社群运营的好坏,在于内部成员之间的连接互动。因此,社群要让成员充分连接聚集起来,连接产生更大价值。
有趣原则
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曾做出预见:“未来社会的经济成果中,产品约占4%,服务约占16%,体验约占80%。”因为商品是能够轻而易举被交换或代替的东西,服务和体验才是真正能够形成差异性、构成竞争力的所在。
社群经济是对体验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围绕体验为核心形成全新的商业生态和运行规律。在社群经济中,审美意识和情感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人的本性里天然有对社群的情感需求,在社群交互中会产生极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满足。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社群交互,大大激发了用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感性得以极大的释放。粉丝因为认同社群创建者的品牌和人性光辉,才聚集在一起,并且参与社群互动,发挥自主性,贡献创造力。对社群成员情感体验的满足,成为社群运营的核心。只有紧紧抓住用户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诉求,才能形成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社群,这也是社群的“魅力人格体”的意义所在。从苹果到小米,从乔布斯到雷军,从罗辑思维到锤子手机,都有着独到的个性主张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运营原则
社群因连接而产生,却因运营而存在,并且从来不能独立存在。社群的运营原则有三个核心。
第一是明确价值取向。社群提供的价值何在?给出简单而清晰的目标,逐级实现,对于许多社群尤其是大社群来说,用户的长期维系与活跃会面临挑战。是为社群成员提供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收获成长的机遇,还是创造价值倍增的场景?明确价值所在,让每个人都清楚,是社群成功的关键。
第二是实现价值输出。需求创造价值,缺乏价值输出的社群,必然会失去长期存在的基础。每个社群成员如果在社群中无法获得自己所需的价值,就必然会离开。因此,强调价值输出是社群的核心。
第三是建立游戏规则。社群中个体社交的立异取向和群体社交的求同取向是同时存在的,有效平衡这两个需求并保持社群运营稳定就是规则。被认同且被坚决执行的规则,是既保持社群达成共识又满足个体价值需求的根本。
从运营管理的团队机制,到日常社群的运营,再到奖惩、激励机制等,都需要明确,并达到自运营状态,这样才能去中心化,才有激活每个人的能量,产生价值最大化的可能。
生态的商业原则
消费者需求驱动经济的发展,是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单个企业无法独立为消费者提供全套产品和服务,所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与相关的企业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了企业间的联合,并最终走向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合作,即商业生态系统。
如亚马逊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无缝的服务,已经集成了很多企业到它的网上书店上,比如雅虎提供搜索引擎,威士、万事达、美国运通和其他信用卡机构提供支付服务,英迈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等。
商业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界线,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可以横跨好几个行业,使不同行业的企业走到一起,从而增加商业生态系统各自的市场机会。传统的产业正在死亡。产业作为描述商业活动的一个概念已不再有效,替代产业的最佳说法也许是商业生态系统。
互联网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生态,不仅具有商业生态的一般特征,同时具有以下两个重要原则。
优势排名原则
生态金字塔最顶端的企业总是能够获得最多的收益,这和生态链上的分配原则是高度一致的。终端价格和原料供应之间的差价全部由售卖终端产品的企业获取。
处于生态核心位置的企业具有这个商业生态内最大的议价能力,最终最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赢家。
商业生态系统网络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就是为该网络其他成员创造出一个提供解决方案的平台,核心成员是整个生态系统资源的领导者,通过提供平台以及监管服务,扮演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资源整合和协调的角色。
所处生态层次越低,企业自我控制命运的能力就越弱,从而越多地依赖于生态的进化。
优胜劣汰原则
优胜劣汰原则就是生态内的自我竞争。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生态学概念——生态位。所谓生态位,就是生物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享受特定生存资源、拥有最大或相对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位置。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生活习性越接近的物种,在同一地方、同一生存空间产生的竞争越明显。
当两个生物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某个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由此就产生了竞争。
企业生态中也是如此,当生态中的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相关联的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发生重叠时就会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
生物生态中的优胜劣汰是被动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而企业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所决定的,且经常发生变动,商业生态中成员企业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其在系统中竞争实力的标志。
作为众多企业联合体的商业生态系统,并非乌合之众,其组成遵守集合定律。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每个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在某一空间、时间、顾客、技术和管理方法上与其他企业有所区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度竞争。系统中成员企业准确的定位不仅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为成员企业间功能耦合、形成自循环、实现协同进化提供了条件。
商业生态系统中领导企业和其他合作者一起集成为以产、供、销价值链为核心的系统,网络成员结成合作竞争下的跨行业动态战略联盟。
系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整合资源、协调能力、共享信息、不断优化整体绩效和功能水平。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与整体系统同呼吸共命运,并以商业生态系统整体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相对于单个企业和一般的战略联盟及产业集群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生态的理解误区
生态不是超级平台所独有的,而是企业发展规模扩张的结果。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信息、商业、产业的边界,生态与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事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众多行业而言,则是颠覆和重生。
无论是产品互联网还是生态互联网,都是相互关联、共生共存的关系,而非竞争或升级换代的进化过程。两者是生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定位。
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本质是垄断,而不是竞争。垄断的类型并不唯一,谷歌的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统代表着一种最高级别的技术垄断,而苹果则代表着一种对手机行业品牌势能的垄断。任何一种垄断的产生,其根源都是产品在特定领域的无可复制性。独特必定会产生价值,垄断企业所获得的巨额销售利润回报,正是对这种独特的创新的奖赏。
垄断的产生和存在需要满足四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市场份额足够大,而且没有挑战者;二是合谋成本与惩罚代价低,值得冒险;三是需求较少受价格波动影响;四是每个同盟成员都能抵制欺骗,拒绝诱惑,永不作弊。
而从互联网企业自身来说,垄断不再需要同盟。从渠道看,软件的铺展范围更加宽广,扩张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使互联网产品更容易形成垄断,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搜索、聊天、娱乐来源、工作管理,每一个领域都已经形成垄断,或在逐渐走向垄断。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垄断企业的常态化,将成为未来互联网行业的一道风景线。
互联网生态的趋势
互联网生态思维的核心是共享与协同
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优步没有一辆出租车;
全球最热门的媒体脸书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
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没有任何房产;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
在生态里所有权都被改变了,在说到共享的时候所有权都不再重要了。因此,谁是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方面要能聚合多样化的组织,通过资源与能力的互补及价值链/网的构造创造出比单个组织的简单聚合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能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取自己应有的利益。
之所以在此处重点提出开放协作,是因为自建生态也好,融入生态也罢,开放性创新是最好也是最应该迈出的一步——最大限度地扩展协作,互联网很多恶性竞争都可以转向协作型创新。互联网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把更多人更大范围地卷入协作。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越多人参与,生态的价值就越大,用户需求就越能得到满足,每一个参与协作的组织从中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大。所以,适当的协作还意味着,在聚焦自己核心价值的同时,尽量深化和扩大社会化协作。
互联网生态的本质是跨界与融合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跨界和融合的新模式。
互联网企业正在颠覆一些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传统经济体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成了连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桥梁,是产业跨界投资和融合的重要平台。
互联网产业链正在进行更广泛的垂直整合。平台运营商、内容服务商、产品制造商等加速将自身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硬件、软件、应用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抢夺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与融合正在加速。一方面,传统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工具变革自己,传统行业和企业正在加速与互联网融合。典型的如传统商贸、商超、零售企业纷纷向互联网转型,推动着我国网络购物市场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娱乐、互联网医疗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正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正在加速。移动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信息连接、传播速度,云计算技术以超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大数据技术以快速准确的数据挖掘能力,联袂向传统行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销渠道、消费领域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促使生产、消费、服务和流通一体化。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经济,再到物联网的O2O,BAT等未来巨头们正在打破死结,构建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商业连接和价值变现的渠道。正如乐视、360与酷派,美的与小米的合纵连横一样,未来纯互联网生态与纯制造生态的相互跨界与融合,将是移动互联网生态的核心。这种跨界与融合一旦成功,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动力,轻松打破政策限制和贸易壁垒,帮助企业实现向互联网生态进军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