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本纪是《史记》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书编年大事记,起提纲挚领的作用。

五帝本纪第一

华夏始祖黄帝

黄帝,本姓公孙,是少典的儿子,名字叫轩辕。轩辕出生刚两个多月就会说话。小时候他就才思敏捷,口才出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大以后,轩辕更是做事果断,聪慧过人。20岁的时候,他已经见多识广,能明辨是非了。

黄帝像

轩辕生活的时代,正是神农氏统治的衰落时期。当时,四方诸侯们相互争斗,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征服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轩辕不得不动用武力,讨伐那些不驯服的诸侯,而且每次都能打败他们。于是,诸侯们都跑来归服他。在危害百姓的诸侯中,蚩尤拥有十分强大的武力,短时间内还没有谁能降服他们。

当时,炎帝想利用自己势力欺凌诸侯。四方诸侯便带着民众来投靠轩辕。轩辕实行宽厚仁爱的政策,一边给归附的诸侯和百姓规划土地,教导他们根据土地的情况,适时播种五谷,让人们安居乐业;一边整顿军队,习练武艺,去和炎帝作战。经过几番艰苦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炎帝。

凶暴的蚩尤不服从轩辕的命令,兴兵作乱,轩辕下定决心整治他。他命令各地诸侯各率军队,汇合起来,组成联军,和蚩尤在涿鹿的荒野上展开大战。双方都集中了全部兵力,经过长时期的对峙和激烈的战斗,轩辕的军队最终擒获并杀死了蚩尤。

战争之后,天下平定。各方诸侯一致拥戴他为盟主。轩辕代替了神农氏,统治天下,这就是黄帝。黄帝登基后,天下只要有不顺从的势力作乱,他就亲自率兵前往征讨。他经常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开山造路,没有过上一天安逸的日子。

在来来往往的征战和巡视中,黄帝往东到达过海滨,登上过泰山和丸山。向西到达崆峒,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了长江流域,登上过熊山和湘山。在北方击败并驱逐了少数民族荤粥,到达釜山并在那里与几个部落的首领会盟订约。他常年东奔西走,南征北战,从来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简单地搭起一个帐篷来歇息,四周安排军队守卫。

在治理国家方面,黄帝所设的官职都用云、瑞来命名,军队也称为“云师”。他设立左右大监,负责监察万国。各国之间都友好和睦,所以每逢封官晋爵、祭祀神灵的时候,各方诸侯都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黄帝得到了象征权力的宝鼎后,制定历法来预知节气日辰;选任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人来治理百姓;利用天地四时的规律,预测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生老病死的礼仪制度,总结国家兴旺衰败的经验教训。他遵循时令节气,教导百姓适时地播种各种农作物,驯化各类鸟兽鱼虫;告诉民众要勤劳节俭,利用大自然的时候要有节制,懂得爱惜江湖山林和土地;狩猎也都要按季节进行,不允许过度捕杀。由于黄帝推行英明仁慈的政策,在他统治的多年中,大多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

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部落的女子。她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黄帝去世后,安葬在桥山,昌意的儿子高阳即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性格沉静而且很有智谋,心胸豁达又明白事理。他继承黄帝家族的优良传统,不辞辛劳地造福天下百姓。他让土地充分地发挥作用,多生产粮食谷物,一切行动都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他制定仪礼,规定贵贱尊卑,教化民众,并诚心诚意地举行祭祀活动。所以他在位的时候,统治的地区非常广大,凡是日月之光能够照得到的地方,百姓就都自愿地归顺他。

颛顼十分喜欢音乐。他曾命令大臣飞龙模仿风的声音,创作了一首叫《承云》的乐曲,奉献给祖父黄帝,受到黄帝的赞许。他还让飞龙铸造了一口声音洪亮的大钟,悠扬的钟声能够传到千里之外。因为颛顼热爱人民,推行德政,所以国家呈现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颛顼逝世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他就是帝喾。帝喾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挚,一个是放勋。帝喾死后,挚继位。挚发现自己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就把帝位让给了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唐尧。

圣明的唐尧

唐尧天资聪慧,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每个人,也温暖了每个人的心。他是继炎帝、黄帝后的又一个很有威望的首领。

尧帝像

尧在位时,勤勤恳恳地为人们办事,认认真真地治理国家。他身为天下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从不奢侈浪费,他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粮淡饭,穿的是粗布衣服,就是在寒冷的冬天也只是披一张鹿皮来抵御风寒。人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对他说:“您是我们的首领,吃、穿、住都应是最好的,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啊!”尧笑着摇了摇头,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就是想让你们都吃饱穿暖,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我的国家里,哪怕有一个人挨饿受冻,也是我尧的无能啊!你们是我心爱的臣民,我怎么忍心看着你们受苦,我自己去享乐呢?”听了这些话,人们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因此更加信任他,敬仰他。

尧善于招贤纳才,并给他们分配合适的职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他的手下拥有很多有能力又负责任的名臣。他们为国家的发展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他任命羲氏、和氏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并制定出相应的历法。羲氏、和氏把一年定为366天,分为春夏秋冬4个季节,还设置闰月来调整各年的四时,然后将每年的节气时令告诉人们,让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循环规律,安排生产和生活。由于用人得当,措施得力,各项事业都兴旺发达起来,全国上下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尧出身尊贵,却从来都不轻视别人。虽然身为至高无上的首领,做事从不独断专行。他经常召开部落会议,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共同商讨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尧在位70年后,在一次部落会议上,他问众大臣:“在你们的心目中,谁能统领百官,辅佐我治理国家呢?”大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舜既孝顺又有才干,是最合适的人选。舜的父亲是瞎子,品质十分恶劣,他娶后妻生子之后,就想除掉舜。舜不但不怨恨他,还特别孝顺老人,疼爱弟弟,劝说他们走正路。那时的舜虽说还没成家,却早已美名远扬了。尧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舜,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以观察他内在的德行,随后又派了9名随行,观察他的外在表现和办事能力。

舜很有修养。结婚后,他没有因为妻子是帝王的女儿就百般骄纵,而是让她们赡养老人,照顾弟弟,讲究妇人之道。那9名随行也都很忠实地为他做事,对他毕恭毕敬。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他担任司徒的职务,来协调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邻里等关系,让天下人都遵从五常(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邻里应当遵守的规矩)之教。在舜的引导下,很多家庭都和和美美,邻里之间也非常和睦。尧十分高兴,开始让他参与国家重要事务。他把各种事都处理得很合适,并且做事很有秩序;不但工作做得好,而且表现得很有威严,所有的人对他都很恭敬。尧还派舜到河流沼泽密布的深山老林里去,即便遇到狂风暴雨,舜也不会迷失道路,耽误事情。此时尧确信舜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就打算有朝一日把帝位交给他。

尧一天一天地老了,他按照惯例召开部落会议,确立自己的继承人。大家既不想深受爱戴的尧退位,又担心他的身体,不忍心让他继续为国事操劳,就极力推举他的儿子丹朱继承首领的位置。尧知道丹朱无才无德,没有管理国家的才干,不想把权力交给他,就对大臣们说:“把权力交给一个有才能的人,那么天下人就都能得到好处,只有丹朱一个人受到损害;要是把大权交给丹朱,那么天下人就会受到损害。我怎能因为我个人的利益而损害天下人的利益呢?”于是他把首领之位交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这就是被后人传为佳话的“尧舜禅让”。

舜帝继位28年后,尧去世了,百姓们都特别伤心,就像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去世了一样,悲哀地给他守孝3年。在这3年之中,全国各地都没有表演过歌舞、演奏过音乐,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和怀念他们心中圣明的首领。

贤德的虞舜

虞舜本是颛顼帝的后代,但从颛顼的儿子一直到舜的父亲,几代人都没有做过什么显赫的官职,都是普通的平民。

尧舜禅位图

舜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而且品行不端。瞽叟续娶了后妻,又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象生来性情孤傲,盛气凌人,再加上有父母的娇纵,根本不把哥哥放在眼里,总欺侮他。舜一点也不生气,依然爱护着弟弟。瞽叟偏爱后妻和她所生的儿子,不但对舜不闻不问,还非打即骂,哪怕是犯了一个小错误,也会狠狠地惩罚他。心肠狠毒的后母也总想找机会杀了他。憨厚的舜一点都不记恨他们,还心甘情愿地侍候他们,孝敬他们,一点都不怠慢。在这个家庭里,他没有一点点的地位,也得不到一丝的温暖。

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一个人来到历山脚下,盖了一间茅草屋,开垦了一片荒地,种起了田。因为他的勤劳能干,每年收获的粮食都吃不完,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多余的粮食拿出来接济那些没有饭吃的穷人们,人们都十分感激他。赶上了荒年,他听别人说,家里因为没人干活都断顿了,就趁着夜晚回家,把米悄悄地放在大门口,然后躲在旁边。看着家里人把米拿进去,他才笑着跑回茅草屋。时间长了,他的事情被人发现并传扬开来,人们被他真诚的孝心打动了。在他的感召下,那些曾经为地界而争斗的人们,都不再计较,都能和睦相处了。后来,舜又去雷池捕鱼,渔场的渔民也因为他的到来而变得彬彬有礼,互相谦让。舜走到哪里,哪里的人们都喜欢他,他所居住过的地方,一年之内,就会发展成为一个村落,两年之后,就会变成一个繁荣的小镇。刚刚20岁的舜,孝顺贤德的美名就传遍了四面八方。

舜30岁的时候,恰逢尧帝在天下寻找贤人志士做自己的接班人,四方诸侯都推荐舜。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又赏给他大批的粮食、琴、布匹和牛羊。父亲瞽叟听说了这件事,就想杀掉舜,霸占他的财产。瞽叟假装让舜回家帮他修粮仓,就在舜爬上粮仓顶的时候,瞽叟在下面点燃了粮仓。惊慌失措的舜手持两个斗笠,纵身从房上跳下来,逃出火海。瞽叟的毒计未能得逞,还是不罢休,他又让舜帮他挖井,当舜在井的深处挖掘的时候,瞽叟和象突然用力往井里填土,想把他埋在里面。幸亏在挖井的时候,舜多了个心眼,在旁边偷偷地挖了一条暗道,才得以死里逃生。

此时的瞽叟和象以为舜已经死了,急着跑去抢夺舜的财产。象说:“这个办法可是我想出来的,所以他的两个妻子应该属于我,还有这把琴,也是我的。那些牛啊、羊啊、粮仓什么的,就归你们俩!”瞽叟不同意:“要是没有我去说让他回来,他会去挖井吗?”象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转过身拿起琴,摇摇晃晃地弹了起来。正当他们为争夺财产而争吵时,舜走进了院子。象吃惊地张大了嘴,手中的琴“咣铛”一下就掉在了地上,他看了看父亲,又慢慢地挪到母亲的身后,结结巴巴地说:“我……我还以为你遭遇不测了,正在为你伤心难过呢!”舜看了看父亲,父亲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舜没有揭穿他们,反而说:“没事了,你们想要什么东西,尽管拿去好了!”从此以后,舜再没提起过此事,还是和原来一样孝敬二老,照顾弟弟,而且看护得更加细心周到。在他的感化下,他的父母和弟弟都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

后来,孝顺又有才干的舜被选为首领。他在位时,时刻关心百姓的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他召集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的后代,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位,发挥他们的特长。果然,这些人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且成功地教化了民众,使中原的各个部族之间都相安无事,边远地区的部族也都向往中原,愿意遵从舜的领导。然后他又把缺乏道德、祸害民众的家族发配到偏僻边远的地区,让他们去治理那些更加邪恶的人,这样一来,全国几乎就没有恶人了。

舜又召集四方诸侯,商量如何任用在尧时代曾为国效力的大臣,舜问:“在他们这些人里面,谁能够统领百官,辅佐我把尧帝的事业发扬光大呢?”大家都说非禹不可,于是舜就派他去治理水患。随后,他把所有有才能的人都分配给合适的职位,并且,每3年考察一次政绩,根据3次考察的结果决定官位的升降。

舜任命皋陶做掌管监狱的官,执行各种刑罚,因为他执法严正公平,百姓们都很顺从;伯益主管天、地、人三事的礼仪,全国人民表现谦让,相互之间都很和睦;典乐官夔用诗歌舞蹈教导人们,陶冶人们的情操,使神与人达到和谐。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凿了九座大山,又修通了道路,疏通了九处湖泊,筑好了堤防,引导了九条河流,划定了九州方界,让九州的君长都按照相应的职分来向舜帝进贡物产。这样一来,广阔的国土乃至遥远的荒凉地区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禹为了歌颂舜的英明,创作了一首名字叫《九韶》的乐曲。这首曲子十分悦耳,引来了四方的珍奇异鸟,人们也都被美妙的声音所陶醉。

后来,舜在去南方巡回视察的时候,在苍梧的郊野中去世。人们把他安葬在长江南部的九嶷山,也就是零陵。舜在生前就安排禹来做他的继承人,舜去世后,禹也像舜为尧守丧一样为舜守孝3年。后来他又让位给舜的儿子,可是诸侯们都来归附禹,于是禹又登上了天子之位。

夏本纪第二

大禹治水

夏禹,名叫文命。他是黄帝的玄孙,也是颛顼帝的孙子,他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做天子,只是普通的臣民。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遭遇了很大的水灾。当时,洪水泛滥,浊浪滔天,大水淹没了山冈和丘陵。眼看着庄稼和房子被毁,老百姓们惶恐不安,四处逃避。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问各方首领:“百姓们现在正处于危急关头,谁能够担当治水的重任呢?”首领们都推荐鲧。尧不太信任鲧,但又不好违背大家的意愿,于是就派他去治理洪水。结果9年过去了,水灾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更加严重了。百姓们叫苦连天,怨声载道。就在这个时候,尧任用有才智的舜,代替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舜亲自前往遭受洪灾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治理洪水的方法没有一点成效,就把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舜又任用鲧的儿子禹,接替父亲,继续鲧的治水事业。

禹遵从舜的旨意,带领大小官员,发动老百姓,组成一支治水的大军。因为父亲治水没有成功而受到了惩处,禹的心里很难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他带领民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所经之处都作上标记,为治理山河做规划。在实地勘测基础上,他确定了治水新思路,抛弃了父亲以堵为主的治水方法,决定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式治理洪水。

当时的禹刚刚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整日不知疲倦地劳作,甚至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休息一下。有一次,禹从自家门外经过,当时,他妻子涂山氏刚生下儿子,婴儿正在屋里哇哇地哭,禹听见哭声,仍旧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他把所有的精力、物力、财力都用在治理洪水上,从不讲究自己的衣食。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他坐着车;在水路行进的时候,他驾着船;碰上泥泞的沙滩,他就用一根木橇支撑着前进;在山路上行走的时候,就穿上一双带铁齿的鞋子。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奔腾而下的黄河水流到此处,受到龙门山的阻挡,溢出河道,闹起水灾,一次又一次地冲毁人们的房屋和财产。禹到了那里,决定劈开山口,让洪水下泄。他观察好地形,带领当地的人们开凿龙门,硬是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一来,河水就畅通无阻了,治水最大的难题得到解决。

禹的巡行治水从冀州开始,首先治理了壶口和梁山地区,然后从太原一直到太岳山一带。治理覃怀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后,紧接着去治理漳水经过的地方。

兖州处于济水和黄河之间,境内的9条大的河流经过开挖疏通,水流畅通。雷夏泽修好堤防后,形成湖泊,雍水、沮水的水流进这里。湖边的土地适合种植桑树,可以养蚕。这样,山上的居民都纷纷搬了下来,居住到平原上。

青州位于大海和泰山之间,水患较轻,没怎么费功夫就治理好了,潍水和淄水也畅通了。徐州位于大海、泰山和淮河之间,修治好淮河、沂水等河流后,蒙山和羽山周边的土地便可以种植了。大野泽经过整治开始蓄水,这样一来,东原一带的百姓,不用再担心洪水泛滥,可以安心地耕田种地了。

淮海以南、大海以西的大片地区是扬州。禹命人开挖彭蠡湖,拦洪蓄水。随后疏导当地河流,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的水顺畅地流进大海。经过整治,扬州成为沃土,这里草木茂盛,竹林遍地。

荆山往南直到衡山地区,都属于荆州。江水和汉水流经这里,奔向大海。长江和它的支流如沱水和涔水等都有较为固定的河道,简单整修后又治理了当地重要的湖泊——云梦泽,这里的百姓就可以耕作生产了。

荆山以北,黄河以南的土地是豫州。禹带人把伊水、洛水、涧水引入黄河,然后又相继治理荥泽、荷泽、孟渚泽,深挖湖底,修筑堤坝,大水流进湖泊,大地不再有水灾。

梁州地界东到华山之南,西到黑水之滨。疏通这里的沱江和涔水以后,又平整了岷山、潘冢山、蔡山、蒙山一带的土地。这里的民众种植庄稼,粮食大丰收,他们又重新建设起自己的家园。

黑水和冀州西界之间的地方是雍州,这里的弱水被引流到西方,泾水被导入渭河,漆水和沮水的水道也给疏通,都野泽也不再闹灾了。荆山、岐山、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兽山的土地都可以种田了,三危山一带的百姓,都安居下来。

治水成功后,大禹开始着手治理九州:疏通了9条河流,深挖了九处湖泊,筑好了堤防;开凿了9座大山,铺平了国都通往各处的道路;把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在这里耕种田地,哪里的粮食少,就从多的地方调一些过去。于是边远地区千千万万的民众安顿下来,各诸侯国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这些都做好后,大禹又把各个地方的土地按肥沃程度分成几等,要求各地居民按照等级交纳赋税。规定天子国都外500里的范围之内称为甸服,根据距离国都远近要求各地交纳不同的贡品。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地诸侯的权利,要他们服从天子的命令。

大禹治水足足用了13年的时间。在这13年的时间里,他未曾踏进过家门。因此,他不但得到了舜帝的信任,也得到了普天下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舜帝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宝玉,并向天下人发出布告,宣告治水获得成功,百姓们可以安心生活了。

舜帝禅位大禹

夏禹治水大功告成后,天下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们都很拥戴他。舜帝念禹治水有功,就把他留在朝廷辅佐朝政。

夏禹王像

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鲧之子。因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在他死后,子启即位,从此开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

一次,舜帝上朝的时候,大禹和皋陶在舜的面前讨论治理国家的问题。皋陶说“:按照道德的准则办事,就能团结有才能的人。” 禹说“:对啊,具体该怎么做呢?” 皋陶说:“要有长远打算,加强自身的修养,团结自己的亲属,吸引有见识的人来辅佐你,由近及远,先从自身做起。”皋陶又说:“还有,了解所重用的人,安抚民众。”禹说:“你说的很对,但是,即便是圣明的尧帝要做到这些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我们。如果真能做到知人善任,安抚百姓,就不用提防兜这样的坏人,不怕苗人的反叛,更不用害怕花言巧语的小人了。”皋陶说:“对,是这样。那就得认真观察准备任用的人的言行,了解他的品德。考察一个人应先从办事开始,人们做人办事,有9种美德,它们是:待人宽厚又有威严,性情温和又意志坚定,诚实守信又恭敬有礼,才能出众又严谨细致,心地善良又刚强坚毅,为人正直又和气,平易近人又能坚持原则,办事果断又讲求实效,力量强大又讲道理。治理国家就要重用那些具备九德的人!如果每天能修行其中的三种,做大夫的就能管理好自己的领地;要是每天能修行其中的六种,做诸侯的就能保住自己的封国;要是能认真地修行上面的9种美德,能做到知人善任,所任用的人也会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那样,一定是人心稳定,国家太平。如果用人不当,国家就会混乱。那样的话,就得用五种刑罚惩罚犯有不同罪行的人。” 禹赞赏地说:“按你的话去做,一定会做出成绩的。”皋陶谦虚地说:“我没什么能力,只不过提出小小的建议,希望能对治理国家有用。”

舜帝对禹说“:谈谈你的看法吧!”禹行了个礼,说:“我没什么可说的,只想每天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皋陶问:“怎样才算努力办事呢?”禹说:“当年天下发生洪灾,洪水淹没了百姓的庄稼和房屋,天下民众艰难困苦。为平息水患,我驾车在陆地上行进;乘船行使在水中;手拿撬棍在泥沼中前进;穿着铁鞋走山路。实地考察,认真规划,引河入海,消除水患。我和伯益给民众送去新鲜的粮食和蔬菜,把多余的粮食运往缺粮的地区。就这样,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百姓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也得到治理。” 皋陶赞叹说:“是啊,这些都是你的了不起的贡献啊。”

大禹对舜帝说:“身处帝位要小心谨慎,处理国家事务要认真负责啊!用人得当就会得到天下人拥护,也会得到上天的保佑。”舜帝说:“诸位,你们是我的臂膀和耳目,请尽心尽力地帮我治理国家,如果我有不恰当言行,你们要纠正我,千万不要当面奉承,背后指责。我很看重你们几位,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奸臣,我会清除他们的。”禹回答说:“对!如果好人坏人不分,那就不会有所成就。”

舜帝点着头,感慨说:“是啊!这样才行!千万不能像丹朱那样,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那样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船一样,根本无法前进。他也因此失去了继承帝位资格。”禹说:“不付出辛苦,是成不了大事的。想当年,我刚结完婚,就抛下妻子去治水,后来儿子启出生,也没有时间去抚养他,这才完成了治水大业,现在有资格帮您管理国家。我们的国土辽阔,一直开发到最边远的地区,达到了五千里。天下还算安宁,只是三苗人凶暴残酷,不肯顺服,恐怕对国家不利,您得多注意。”帝舜点点头,说:“宣传我的德政,教导民众,这些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皋陶十分敬重大禹,下令让民众向大禹学习,谁不按命令执行,就论罪惩处。这样一来,诸侯之间都互相礼让,民以官为榜样,也变得彬彬有礼,而且都能和睦相处。舜帝的德政美名传扬四方。

后来,舜帝选择禹做自己的继承人。17年后,舜帝去世,3年丧期完毕后,禹把天子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搬到阳城居住。可是诸侯大臣们不理商均,都去朝见禹。于是禹又登上了天子之位,接受诸侯的朝拜,国号夏后,姓姒。

夏朝兴衰

大禹晚年的时候,想按照传统的方式,推选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可皋陶还没等到继位就去世了,于是禹就把皋陶的后代分封在英地、六城等地方,又任用伯益管理政事。

后来,禹在巡回视察时,在会稽去世。禹死后,天子之位就传给了伯益。3年后,伯益把王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则回到箕山居住。禹的儿子启有德有才,天下人都归顺他,诸侯们也都去朝拜,于是启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就是夏后国的启帝。

启即位后,有个叫有扈氏的诸侯不顺服,启带兵前去讨伐他,双方军队在一个叫甘的地方会战。作战之前,启发表了精彩的誓词:“各位将领,我在此告诫你们!有扈氏蔑视治理国家的正当规范,不行天地和人间的正道,所以上天让我前来消灭它。如今我遵守上天的命令对他们进行惩罚。战车上的射手和驭手如果不按规定去英勇杀敌,就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的牌位前大大地奖赏你们(那时候的规矩,天子要在祖先的牌位前封赏有功人员)。谁要不服从我的命令,就要在社神的牌位面前被斩杀(那时候的规矩,天子要在社神的牌位前处罚有罪之人),还要罚他全家人去做奴隶,总之,必须受到严厉的惩罚。”于是将士们一鼓作气,消灭了有扈氏。天下的诸侯知道了,都来朝拜启。后来启去世了,他的儿子太康继位。

太康继位后,整日沉湎于游玩打猎和吃喝玩乐中,不理朝政,后来被羿驱逐,丢了王位。他的5个弟弟,在洛水的北岸等他回国。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没见回来,于是他们就写下了《五子之歌》。

太康去世后,弟弟仲康继位。仲康在位时,任命羲氏与和氏负责制定历法。羲氏、和氏每天只顾饮酒贪杯,搞乱了四时节令。于是仲康就派大臣胤前去讨伐他们。后来仲康去世了,儿子相继位。相帝去世,他的儿子少康继位。

好多代过去后,夏朝的帝位传给了孔甲。当时,夏朝的统治失去了民众的拥护,不再有往日的威望,诸侯们纷纷背离夏朝。孔甲爱搞迷信活动,尤其喜欢祭祀鬼神,并且荒唐淫乱。据说,有一次孔甲在外游玩打猎,看到了一雌一雄两条龙,就命手下把龙捉住,想把它们饲养起来。但孔甲宫中和朝中没有会养龙的人,就四处找寻。后来打听到,衰落的陶唐氏的后代中有个叫刘累的人,曾经跟着豢龙氏(部族名)学过养龙的技术。于是,孔甲就派人把他找来,让他负责养龙,给他赐姓叫御龙氏,并赏给他一块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掉了,刘累就偷偷地将死龙做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后,觉得味道鲜美,还想吃,就派人继续找刘累要。刘累这下觉得大事不好,再也不敢去见孔甲,赶紧逃到鲁县的地方去了。

孔甲死后,他的儿子皋登位。皋死后,儿子发继位。发死后,他的儿子履癸继位,履癸就是夏王桀。夏桀即位后,不但不想着发扬光大祖先爱护百姓、安抚天下美德,反而变本加厉,残暴地对待百官和民众。贵族和百姓都难以忍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夏桀召来东方商部落的首领商汤,把他囚禁在监狱中,不久又把他放了。商汤回去后,暗中积蓄力量,推行德政,很多诸侯都前来投奔,于是汤就带兵起来讨伐夏桀。夏桀王战败逃跑,被放逐后死去。

夏桀临死的时候,对身旁的人说:“我真后悔啊!当初在夏台没把汤杀掉,致使我今天落得如此下场!”商汤赶走了夏桀之后,自己登上了王位,代替夏王接受众诸侯和天下人的朝拜,夏朝灭亡了。

殷本纪第三

成汤灭夏

古时候,有一个氏部落的女子,名叫简狄。她嫁给了帝喾做次妃。一天,她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去河里洗澡,看见飞翔的燕子身下掉下一个蛋,简狄捡起来就吃掉了,结果就怀了孕,生下个男孩,取名叫契。

商汤像

商汤(生卒年不详),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部落的杰出首领,在位13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他吸取夏桀亡国的教训,鼓励生产,减轻征赋,使商朝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奴隶制王朝。

契长大后,跟着禹治理洪水,立下了汗马功劳。舜帝召见他,对他说:“如今,天下的百姓之间经常闹矛盾,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我现在任命你去当司徒,向他们宣扬和睦共处的规矩和道理,教他们学会宽容和友善。”然后又把商这个地方封赏给他,赐姓为子。在尧、舜、禹统治的时代,契的家族兴盛起来。契在做官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人们不再争斗,社会变得和谐安定。

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昭明即位。又过了14代,成汤即位。成汤姓子,名履,他继位做了首领后,定居南亳。

古时候的人都很迷信,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是十分重要的事。一个叫葛伯的诸侯,不但废掉了祭祀的礼仪,还把祭祀用的牛羊杀掉吃了。汤出兵讨伐他,对他说:“我曾经说过,人一照水,就能看见自己的容貌是美是丑;一看百姓生活的好坏,就知道你国家治理得怎么样。你不听从天命,胆敢违反规定,我要加倍惩罚你,决不能宽恕!” 伊尹赞美说:“英明啊!做君主的能体谅老百姓的疾苦,听得进忠言,一定会有品德高尚的人来辅佐他,国家也会进步,这种做法值得鼓励。”

汤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人。有一次他外出巡查,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看见猎人正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张挂捕捉飞鸟的网。网张开后,那个猎人跪在地上祈祷说“:求老天保佑,网已经挂好了,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四面八方的鸟兽们,都快快进入我的网中吧!”汤很惊讶,一边叫随从把挂好的网撤掉三面,留下一面,一边说:“你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这不把鸟兽都赶尽杀绝了吗?”接着又教猎人祈祷说“:你们想往左飞就往左飞,想往右飞就往右飞,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听从命令的,就钻进我的网中!” 然后对那个猎人和随从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慈爱之心,我们要捕捉只是那一小部分不听天命的,怎么能把它们全都杀了呢?”商汤“网开三面”的事很快在诸侯之间传扬开来,众诸侯都称赞说:“汤对禽兽都这样关爱,他的仁慈真是达到极点了!”

就在那个时候,夏桀荒淫无道,残害百姓,民众们怨声载道,诸侯昆吾氏趁机起来作乱。商汤指挥大军,先去讨伐昆吾,随后去进攻夏桀王。为激励士气,严明纪律,商汤手持大斧进行誓师:“你们众人都仔细听了:这次起兵,并非我个人胆敢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作恶多端。我听说有的人对出兵打仗心怀抱怨,这可以理解,但是,夏桀祸乱天下,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我畏惧天命,不敢不去征讨。我听到有人说:国君不体谅我们,让我们抛下农事不管,去攻打夏桀。还有人问:‘攻打夏桀,他究竟犯了什么罪,罪行有多大?’我告诉你们,夏桀对百姓加重徭役,重加盘剥,耗尽了天下的民力,掠光了民众的钱财。夏国的民众对他深为痛恨。夏国有民谣唱道:‘这个太阳(夏王曾把自己比作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宁愿与你同归于尽!’夏王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所以一定要去攻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天命,对夏桀进行惩罚。听命立功的,我会重重有赏;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严加惩罚!你们不要怀疑,我说话绝对算数!”誓师大会结束后,史官记下了商汤的誓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汤誓》。商汤认为自己起兵防抗残暴的夏桀,非常勇武,便自号为“武王”。

族部落的废墟上,汤把夏桀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夏桀吓得仓皇而逃,到了鸣条。汤乘胜追击,接连攻下了效忠夏国的3个诸侯国。汤命令伊尹向众诸侯通报了目前的政治军事情况,各方诸侯都争相归附汤。于是,汤登上天子之位。

成汤得胜班师,途经泰卷时,命大臣中虺作文传令天下。回到亳都,宣布废除夏朝的政令,又作《汤诰》训诫诸侯。《汤诰》大致的内容是:三月,我讨伐夏桀回来,到达都城。召集各方诸侯和首领,对他们说:“你们要去建立对民众有益的事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不然的话,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古时候,大禹和皋陶常年在外,不辞辛苦地为百姓治水,民众才能够得以平安的生活,他们也因此建功立业,并得到百姓的尊崇和爱戴。而蚩尤和他的大夫们鼓动作乱,又落下怎样的下场呢?你们之中,谁要是做了违背道德的事,就会被驱逐出去,不允许再做官,到时候你们可别埋怨我。”

汤即位后,改变了历法,更换了衣服的颜色,崇尚白色,并规定在白天里举行朝会。汤逝世后,由于太子太丁早于汤去世,太丁弟弟外丙做了天子。3年后外丙去世,王位又传给他的弟弟仲壬。仲壬在位4年后去世,伊尹立太丁的儿子太甲即位。

解网施仁 明 木刻版画

此图选自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编撰的《帝鉴图说》,表现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

名相伊尹

伊尹,名阿衡。相传他是有莘氏在桑树林拾到的弃儿,因为他们生活在伊水边上,所以就以水为氏。伊尹的身材短小,面相丑陋,但他足智多谋,很有抱负。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到朝廷做官,为老百姓做事。

那时,正赶上商汤娶有莘氏为妻,于是伊尹就以一个陪嫁奴隶的身份进了汤家,刚开始去的时候做厨师。他借着跟汤谈论饭菜的味道的机会,谈起国事,接着又引申到治理国家的方法上,劝汤实施德政。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的仆人不一样,觉得他是个人才,于是就派人去请他来宫内做事,帮助自己管理朝政。伊尹想试探汤是否真的有诚意,在汤派人请了5次之后,他才肯出来。商汤和伊尹畅谈,伊尹讲了许多治国的方法,商汤都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任命伊尹为宰相。

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的力量逐渐壮大起来。但此时的夏桀还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面临严重的威胁。他仍旧整天吃喝玩乐,胡作非为,滥用民力,建造宫殿,致使大片的田地都荒芜,民不聊生。

为了了解夏王朝的实情,伊尹便主动申请到夏王身边任职,昏庸糊涂的夏桀王根本不明白伊尹来这的目的。伊尹在夏王宫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夏朝的内政外交、虚实强弱以及民众对夏桀的态度了解得一清二楚。随后,伊尹借机回到商的都城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女鸠和女房,女鸠和女房都是商汤的贤臣。可能当时他们有一番对话,伊尹便记下这番对话,这就是《女鸠》、《女房》。这两篇文章都已失传,据说记述的是伊尹在夏的感受和重回亳都时的心情。

伊尹归来后,商汤立即召见他。了解到夏王朝的情况后,商汤打算出兵攻打夏朝。伊尹说:“我们现在还不能去攻打他,应该先试探一下,看他有什么反应。”商汤按照伊尹的计划,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大发雷霆,准备利用九夷的力量攻打商汤。伊尹见夏桀还能调动军队,就对商汤说:“九夷的军队还在服从夏桀的指挥,说明灭夏的时机尚未成熟。你先派人向桀请罪,等待时机再动手。” 于是商汤命人备下贡品,委派使臣到夏桀那里请罪。夏桀见商汤来进贡,觉得自己的威力还在,就自鸣得意,退了“九夷之师”。一年后,九夷中一些部族实在忍受不了夏朝的欺压勒索,纷纷叛离夏桀。这时,伊尹觉得时机已到,就建议汤再次停止向夏桀进贡。这时,夏桀再次发令调遣军队讨伐商汤,但诸侯再也不听夏桀的指挥了。商汤见时机成熟,便起兵讨伐夏桀王,伊尹随行。商军顺利击败夏军,推翻夏朝,创建了商朝。

商朝建立后,商汤又和伊尹密切合作,他们励精图治,广施恩惠,深受百姓的爱戴。商汤逝世后,伊尹又辅佐汤的后代。汤的孙子太甲即位,伊尹比较了解太甲,深怕他不守王道,坏了商汤开创的伟大事业,就作了《伊训》、《肆命》、《徂后》3篇文章,对太甲加以劝诫。令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太甲在做商王的头3年,不遵从汤的成法,无德无义,导致政治混乱,社会风气不正。于是伊尹把太甲帝流放到埋葬汤帝的桐宫,亲自执掌政权,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太甲帝在桐宫居住了3年,终于醒悟,改过自新,弃恶从善。于是伊尹又把他接回来,重新把政权还给他,自己告老还乡。太甲复位后,发扬商汤的治国之道,以德服人,勤俭爱民,四方诸侯又都来归附,从此国泰民安。伊尹对太甲的作为十分赞赏,就作了《太甲训》,赞扬太甲。

太甲去世后,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沃丁在位期间,伊尹去世。沃丁便在亳以太子之礼厚葬了伊尹,纪念他为国家立下的功勋。安葬伊尹之后,为了让伊尹的事迹流芳后世,沃丁命咎单作了《沃丁》一文。

盘庚迁殷与武丁中兴

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子孙,他是商王祖丁的儿子。盘庚的哥哥阳甲当了七年商王去世后,盘庚继承兄长的位置登上王位,成为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当政共28年,很有作为。

商朝从仲丁帝开始,废除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商王之子、商王的弟兄及商王弟兄的儿子们,为夺王位而激烈斗争,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这种情况导致了商朝国力衰退,以至诸侯都不来朝拜。

由于内乱的不断发生,以及连年的水患,为了巩固政权,从商王仲丁开始到盘庚时代,商朝的都城多次迁徙。其中,仲丁迁都于(今河南荥阳),河甲定都于相(今河南内黄),祖乙又迁到邢(今山东定陶)。南庚迁都到奄(今山东曲阜)。盘庚即位时,商朝的都城奄在黄河以北。反复的迁都,让民众受尽迁移之苦,百姓们一个个怨声载道。

为了摆脱政治困境,缓解各种矛盾,盘庚决定把都城搬到黄河商汤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盘庚先派人去寻找新都的地址,几经筛选,最后确定在殷。殷这个地方地势平坦宽广,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兽等,水里还有鱼虾,而且远离经常泛滥的黄河,又有沫水可用来灌溉农田。

迁都是十分辛苦又麻烦的事情,盘庚把迁都的决定公布后,立刻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面对这重重的阻力,盘庚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做耐心的解释,并承诺迁都后每人都能分得新土地。平民百姓在旧都的土地都被贵族们掠光了,为了分到新土地,他们勉强答应了。贵族们一听说多数百姓赞成迁都,就互相通话,到处煽风点火,造谣惑众。盘庚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耐心地开导说:“从前我英明的先辈成汤和你们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太平的天下,这种良好的君臣关系给我们开了一个好的先例,值得我们借鉴。先王任用你们的世家,对他们发布命令,他们谁也不敢违背,因此先王对他们特别尊重。他们也从来不随便散布流言蜚语,民众也都很温顺。我们丢弃这样的先例,还怎能成就功德大业呢?从今天起,你们都必须恪尽职守,做好分内的事!”盘庚的话使贵族大臣们收敛了许多。

终于,在盘庚的强制和劝说下,所有的人都不再反对。于是盘庚带领着民众渡过黄河,在他即位的第十四年,把国都迁到了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盘庚迁都”。

迁都完成后,盘庚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倡节俭,扭转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使政局稳定下来。他告诫大臣们要体恤民众,并重用那些能帮助群众致富、使人民安居乐业的人。在盘庚的领导下,殷家又重新兴盛起来。

盘庚逝世后,他的弟弟小辛即位。小辛在位的时候,因为治理无方,殷又衰落了。人们开始怀念盘庚,就做了3篇名叫《盘庚》文章,表达他们的追思。小辛去世后,他的弟弟小乙即位。帝小乙去世,他的儿子武丁即位。

武丁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准他整天在王室里玩耍,而是把他送去民间,体验贫苦百姓的生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武丁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学会了各种劳作,也深切地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恢复大商帝国的繁荣。

后来武丁即位,在他当政的前3年里,国家中的任何事情都由大臣们处理决定,武丁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他是在一旁察言观色,考察大臣们的办事能力,寻觅能辅佐他的忠义之臣。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得到了一个圣贤的人,名字叫“说”。醒来后,他很奇怪,就召集群臣百官,按照梦中人的相貌,仔细查看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左看看,右看看,始终都在摇头,百官们都很奇怪,大王今天这是怎么了?等把文武大臣们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后,武丁还是紧皱着眉头,摇着头,冲大臣们说:“快去,把画师给我叫来!” 画师来了,武丁就让画师按照他描述的样子画出头像来,然后命人拿着画像到各地去寻找。在一个叫傅险的修路工地上,找到一个面貌酷似画像的人,名叫说。把说带到武丁面前,武丁点着头说:“没错,就是他!”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武丁发现说果然是一个极有才德的人。武丁便任命他为朝廷的辅相,拿傅险这个地方作了他的姓,叫傅说。

傅说不负众望,极力地发挥文韬武略的才华,使朝廷秩序井然。他让武丁在王室内部整治腐败,整顿朝纲,大力推行新政,同时减少祭祀用的贡品,这样一来,不但减轻了广大老百姓的负担,还给贵族大臣们树立了榜样。天下人都欢欣鼓舞。

武丁像

武丁是商代的中兴之主,开创了一代盛世。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汤,第二天,一只野鸡飞到祭祀用的大鼎的鼎耳上不停地鸣叫,武丁听了,非常害怕(商朝的统治者十分迷信神鬼)。祖己劝说道:“大王不必忧虑,先处理好国家政务再说。”武丁听了,还是不放心。祖己就开导他说:“上天赐福还是降罪,看的是下民是否遵行道义。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寿命短的人也不是上天有意让他断送性命。为非作歹,没有道德又不承认自己罪恶的人,上天肯定会降下命令警示他。那时,他才想起来说‘怎么办,怎么办哪’,大王啊!您登基即位以来,尽自己的职责,努力为民众办事,一切作为都没有违背天意民心,有什么可怕的呢!请大王继续按老规矩祭祀,不要随意变更,更不要举行各种邪道的礼仪!”武丁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不再惊惧,而是专心修行德政。全国民众都十分高兴,商朝又繁荣兴盛起来。

武丁逝世后,他的儿子祖庚即位。祖庚命人写下了《高宗肜日》和《高宗之训》,赞美和歌颂武丁奉行德政,重振商朝的功绩与美德。

荒淫残暴的商纣王

商王乙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启,因母亲出身低微,不能继承王位,于是立小儿子辛为太子,辛是商王与正妻所生。帝乙去世后,辛登上了王位,他就是帝辛,天下人称他为纣。

纣天生机敏,才智过人。长大后,身材魁伟,力大无比,不但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而且能言善辩,恃才傲物。纣做了帝王之后,更加目中无人,总在大臣们面前吹嘘自己的名声,炫耀自己的才能。

纣王不理朝政,整日饮酒作乐,尤其喜好女色。宫内有个妃子叫妲己,纣十分宠爱她,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让纣找来乐师为她弹奏舞曲,妲己就伴随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令纣王日夜流连,乐在其中。为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欲望,纣王大量增加赋税,把聚敛来的钱财堆满鹿台(纣王的宫殿名)的钱库,还命人大量搜集珍奇异物,安放在王宫内外。接着派人在沙丘上扩建豪华的宫殿,种植花草,抓来珍奇鸟兽,供他和妃子们游赏玩乐。纣让人把池子里盛满酒,悬挂肉形成林,又让人们光着身子在酒池肉林之间嬉戏追逐,不分昼夜地吃喝玩乐。

纣王的荒淫和残忍令百姓们怨气冲天,大臣们也都想背叛他。纣知道后,就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严刑拷打,还命人用炭火烧烤铜柱,强迫他们在铜柱上行走。人不能忍受,就会掉进炭火里烧死。他和妲己则站在旁边仰天大笑。

当时,西伯、九侯和鄂侯是当时担任重要职务的名臣(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送给了纣王做妃子。九侯的女儿厌恶纣的荒淫,做事常常违背纣的心意。纣王愤怒,杀了她和九侯,还把九侯的尸体剁成肉酱分给各位诸侯。鄂侯十分不满,去找纣王说理,言辞激烈。纣连想都不想,一挥手,让人把鄂侯拖出去杀了,还把他熏成了肉干。西伯看着两位大臣都死了,而且都死得很惨,禁不住暗自摇头叹息。后来又有奸臣向纣禀报,说西伯暗地说纣王的坏话,于是纣把西伯也囚禁起来。幸亏西伯手下的人给纣送去了美女、珍宝和好马,纣王才赦免了西伯。

妲己害政

此图选自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编撰的《帝鉴图说》,图中商纣王命令那些不听从自己命令的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他和妲己则在一旁幸灾乐祸。

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了洛水西岸的大片土地,并恳求纣王废除酷刑。纣王得到土地,十分高兴,不但答应了西伯,还赐予他弓箭斧钺(古代权力的象征),命令他去讨伐别的诸侯。于是西伯成了西部诸侯的首领。纣任用费中负责管理政事。费中是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贪图私利,爱占小便宜,人们都很讨厌他。纣于是又派恶来替代费中。谁知恶来像个长舌妇,总爱搬弄是非,还制造谣言毁坏别人的声誉。朝中奸臣当道,各方诸侯就更加疏远纣王。

西伯回到周地,暗暗地修养自己德行,到处做好事,一些诸侯偷偷叛离纣王而投奔西伯。西伯的势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了,纣则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威严。这时,王子比干与众大臣求见纣王,劝他改邪归正。纣王不听。后来西伯讨伐饥国(商王朝的附属部落),并消灭了它。大臣祖伊知道后,惊恐万分,连忙跑去向纣王汇报说“:上天不再保佑我们想要断绝殷的国运了。上天已经降下凶兆,用大龟占卜国运也都不吉利。这并不是先王不保佑我们,而是大王您过分地荒唐残暴,自己要往死路上走啊!因此,上天才抛弃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形势这么危险,可大王您既不揣度天意,也不遵守国家法度。现在,全国的民众无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他们说‘:上天赶快显灵显威吧!赶快下达灭纣的命令吧!’大王您知不知道,赶快想想办法吧!”而纣王却若无其事地说:“怕什么?我身为天子,是上天派我来的上天会保佑我,你们不用担心!”众大臣对他毫无办法,都摇着头走开了。

比干像

西伯去世后,周武王继位。此时纣王更加荒淫暴虐了,大臣微子几次进谏,纣王也不理会。于是微子和太师、少师等人告别后,离开了商都。这时比干再次面见纣王,说:“我作为国家的臣子,效忠于你,冒死向你进谏,难道你还不知悔悟吗?”纣王哪里听得进这样的话,大怒道:“我听说圣贤的人的心脏有7个孔,可是还没亲眼见过,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于是就命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来观看。大臣箕子被吓坏了,装成疯子去当奴仆,纣又把他抓回来囚禁。太师和少师看纣王已无可救药了,就拿着国家的祭器与礼乐器投奔了周。在这种情势下,周武王率领四方诸侯讨伐纣王。纣王发动军队,在牧野拼力抵抗。怎奈纣王的军队军心涣散,士兵们无心作战,遭到了惨败。纣王逃回王宫,穿上用宝玉镶嵌缝制的衣服,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熊熊的大火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纣死后,周武王斩下他的头,悬挂在白色的旗杆上,又杀死妲己,把箕子释放出来,重新给比干立了坟墓。周武王封纣的儿子做武庚禄父,让他继续殷的祭祀,奉行盘庚时代的法度。殷的百姓非常高兴,拥立武王做天子。

周本纪第四

农师后稷

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叫弃,是帝喾和原配夫人姜所生的儿子。传说有一天,姜到野外游玩,看见地上有一只巨人的脚印,觉得很奇怪,也很好玩,就把脚沿着印迹踏上去。谁知刚迈下去,她突然就感觉身子一震,像怀了孕一样。果然,10个月过后,姜生下个男孩。这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骨瘦如柴,每天晚上都哭闹不停。姜觉得不吉利,很讨厌他,还没等过满月,就把他扔到一个狭窄的巷子里。说来也奇怪了,经过巷子的马啊、牛啊看见他后,凑上前闻闻,谁也不踩他,反而绕着过去了;没办法,姜又派人把他丢到树林里,当时树林里有很多人,可是都像没看见一样,谁也不捡;姜就把他扔到结冰的沟渠里,鸟在他身边飞来飞去,谁都不伤害他,还用翅膀给他铺盖,用羽毛为他取暖。姜觉得很神奇,就迟疑着将他抱回家,继续抚养。因为一直想丢弃他,所以就给他取名弃。

弃小的时候,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整天就知道玩耍。他有十分远大的志向,也很懂事。他所做的游戏,就是在园子里挖土,浇水,种上麻和豆类植物的种子,然后一天到晚地蹲在园子里面,仔细看这些植物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些植物的长势都很好。弃成年后,开始喜欢在田地里劳作,耕种各种农作物。他仔细观察各块土地的性质,然后给它们分门别类,适合种谷物的就种谷物,适合种蔬菜的就种蔬菜。在他的调理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也长出了茂密的庄稼,并且收获了很多粮食。他不但掌握了农业生产中许多方法,通过摸索,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百姓们都争相来向他请教。尧帝听说后,把弃召进宫中做事,让他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全国年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尧看见弃的工作有很大成效,十分器重他,后来让他担任部落联盟的农师,“教民稼穑”。

舜帝的时候,弃依旧担任农官。一次舜帝召见弃,说:“弃,天下又有闹饥荒的地方了,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吃。你作为农官,快去帮帮他们吧!教他们如何播种百谷。”还把一个叫邰的地方封给他。弃不辞劳苦,整日带领民众奔波于田地间,一边传播农业生产的方法和经验,一边大力发展生产,使那里的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是,百姓们都尊他为“百谷之神”,号称“后稷”。

后稷的子孙们都很有德行,在帝尧、帝舜、夏王统治的时代,家族兴盛,有很好的名声。后稷去世后,儿子不代替他掌管农业,也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不晚年的时候,夏朝政治昏庸,根本不重视农业生产,还废除了农官。不丢了官职后,就投奔到戎狄的地方去了。不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去世后,又让他的儿子公刘继位。

公刘虽然生活在戎狄地区,却始终不忘前人的教诲,大力发展农业,弘扬后稷的农耕事业。老百姓依靠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都很感激他,称颂他。

周族的兴起

公刘在西方戎狄的部族中,继承祖先的农耕传统,重振被荒废的后稷事业。他观察土地的性能,并且根据土地的实际情况适时播种;他还带人挖通漆水、沮水到渭水,引来河水灌溉农田,妥善地利用了水源;他让人们到山上砍伐木材,用来搭建房屋,既能让外出的人赚到钱财,还能让守居在家的人拥有积蓄。民众依靠公刘得以安居乐业,公刘的美名传扬四方,于是更多的人迁徙到他附近的地方来居住,希望能在他这过上安宁幸福得日子。因为公刘族人后来迁到周地居住,便被称为周族,周族从公刘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当时的人们便写下诗歌再谱上乐曲称颂公刘的德行。后来公刘去世了,他的儿子庆节即位。庆节去世,他的儿子皇仆继位。又过了好多代,古公父继位。

古公父的时候,他实施德政,推行仁义,想把祖上的事业发扬光大,国内的人民也很支持他。不料这时,北方戎狄族的头领薰育带兵前来进攻,想夺取周族创造的财富。古公父怕让人民遭受苦难,不想跟敌人作战,于是就分了一些财产给他们。可是薰育得寸进尺,没过多久,又领兵来抢古公父的土地和民众。众人十分愤怒,商量要和薰育开战。古公父制止他们说:“大家都消消气,听我说,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自古以来,百姓拥立君主,就是因为君主能为他们带来福利,带来祥和安宁。薰育之所以前来进攻,是为了想得到我们的土地和民众。如果把这里的土地给他,你们由我领导与由他统领有什么不同吗?没有!所以说,你们为了让我当君主,去杀死别人家的父亲和儿子,不和我杀了他们是一个的道理吗?我怎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古公父带着族人,离开自己在豳地的家园,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来到岐山脚下,岐山下有一块肥沃宽阔的土地,古公父便带着族人,在这居住下来。

国内的人民被古公父的仁爱之心所打动,都互相招呼着,扶老携幼,跟随他来到岐山脚下,归顺古公父。甚至于其他国家的人民听说古公父仁爱,也来前来归附。于是古公父就开始修建城府、宫室和民房,安排百姓定居下来。随后他又设置五种官府机构,并设置了相应的负责官员。他还废除戎狄部族野蛮的风俗习惯,提倡团结友善。人们过上了安定快乐的日子,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吟诗作赋,来颂扬古公父高尚的品德。

古公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后来古公父的妃子太姜又生了季历,季历的妻子叫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很有才能而且贤惠的女人。太任生下儿子姬昌后,当时天上出现祥瑞的征兆,人们预言姬昌能成就大业。古公父似信非信地说:“都说我们的后代会有使家族兴旺的人出现,难道这个人就是姬昌吗?”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听后,知道父亲是想让弟弟季历继位,以便将来把位置传给姬昌。二人经过商量,决定离开族人。他们来到遥远的荆蛮地区,并且剪去头发,还把身上刻满了花纹,以此表示他们不会与季历争夺王位。

古公父去世后,季历即位,他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古公父遗留下来的制度,又重新加以修正,虔诚地推行仁义道德,四方诸侯都很佩服他,也都遵从他的领导。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姬昌即位,姬昌就是西伯。西伯当政大概有50年后去世,武王继位。武王改变了殷的政令制度,制定了周家的历法。他追尊古公父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西伯侯姬昌

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他继位后,继承了祖上后稷和公刘的事业,遵循古公父、公季的治国方法,尊敬老人,爱护晚辈,广施仁政。

周文王访贤 版画

西伯对大臣们从来都是以礼相待,还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天中午,西伯正在吃饭,有人来报,进屋看到他在吃饭,转身就要走。西伯叫住问:“你有什么事情吗?”那人支支吾吾地答道:“外面有大臣求见。” 西伯立刻放下碗筷说:“还不早说,赶快请进来!”大臣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更加爱戴他。伯夷和叔齐是两位隐士,居住在孤竹,他们听说西伯很慈爱,就一起前来归附。接着,太颠、闳夭、散宜生、辛甲大夫等一些有贤德的人也都争相来归附西伯。

商朝的奸臣崇侯虎在纣王的跟前诋毁西伯说:“如今西伯处处行善积德,很多诸侯都听他的话,这些人总是凑在一起小声地嘀咕,恐怕将来会对你不利呀!”纣听信了他的话,把西伯召到商都,随后囚禁到里(地名)。闳夭等人很担心,就商量如何救出西伯。因为知道纣王很荒淫奢侈,他们准备几十匹骏马和九辆驷车,还有几十个美女,又到处搜寻一些稀奇古怪的宝贝,全都送给了纣王。纣王非常高兴,哈哈大笑说:“光有这几个美女就足以换回西伯,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宝贝!”于是就派人放了西伯,又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讨伐不听命令的诸侯。西伯临走之时,纣王还趴在他的耳边说:“崇侯虎跟我说了你的坏话,是他让我把你关起来的。”

西伯回去以后,献出洛水以西的大片土地,并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他。百姓们都说西伯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伯推行仁政,诸侯之间一有纷争就来请他来解决。西伯每次都能作出公平的裁断,让他们满意而归。当时,虞和芮两地的居民因为地界不清,经常闹矛盾,长年争吵不休,谁也解决不了。他们听说西伯公正严明,就吵吵嚷嚷地来到周地。刚刚进入周的地界,那些人就都停下了,只见周地上耕作的百姓们,个个对人都彬彬有礼,种地时也都互相谦让地界,而且风俗习惯都很好,老人们爱护孩子,年轻人也很尊敬老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他们很惭愧,再也不争着吵着去见西伯了,互相对对方说:“我们所争论的事情,周族的人都会感到可耻,咱们哪还有脸去见西伯呀?见了他也是白白招来羞辱,我们干脆别去自讨没趣了!” 回去后,这些人也都互相谦让了,还把在周的所见所闻大大地宣扬了一番。于是西伯成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人们都说:“这样的人可能是上天派来承受天命的君主啊!”

一年后,西伯征伐犬戎部族。又过了一年,征伐了密须部族,接着又打败了饥国。殷朝的祖伊听说了这些事,很恐惧,就跑来报告纣。纣若无其事地说:“我生来就有天命在,他又能有多大的作为呢?”一年后,西伯又讨伐了国,再过一年,又征伐了崇侯虎。他建造了丰邑,并把国都从歧下迁到丰邑。后来,西伯去世,太子姬发继承王位,姬发就是周武王。

据说当年西伯被囚禁在里的时候,把《易》里的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后人对此都称道不已。西伯死后,谥号为文王。

盟津观兵

西伯去世,周武王即位。他任命太公望(又名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民间传说中的姜太公)担任太师,周公旦为宰相,又召集召公、毕公等人辅佐他,效法文王来治理国家。

周武王像

武王九年,武王来到文王的陵墓所在的毕地,祭祀文王。然后他又用车载着文王的牌位前往东部的盟津,检阅军队。他对外宣称自己是文王的儿子姬发,奉行父亲的遗命准备讨伐暴君商纣,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个人的独断专行。武王把文王的牌位放置在军中的帐篷里,然后召集司马、司徒、司空等诸位军中首领,说“:你们严肃恭敬地听着,要怀着真心诚意,我叫你们来到这里,是和你们商议的。我本是一个无知的小辈,因为我的先人都是有德行的人,为国家立下了功勋,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我是他们的后代,才如此幸运地继承了祖业。现在,我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制度,以此保证我们共同完成先祖的遗命,建立不朽的功业!”然后下令发兵。出发前,师尚父发布号令:“各位首领都听着,赶紧集合你们的队伍,把好你们船桨,准备出发!不许在那儿磨磨蹭蹭的,最后到达目的地的立即斩首!”士兵们听后个个精神振奋,摩拳擦掌。

于是,武王率领着勇猛的军队横渡黄河。船行到河流中间,一条白鱼突然跳进了武王所坐的船舱里,武王很奇怪,就低头弯下腰把它拾了起来,用来祭祀上天。队伍渡过黄河以后,刚要歇息,忽然一团火从天上窜下来,落在武王居住的屋顶上。正当大家惊慌失措的时候,那团火却慢慢慢慢变成了一只红色的乌鸦,一边叫唤着一边飞走了。大家都很诧异地说:“这只乌鸦的叫声真洪亮,一定是有所昭示的!”这时候,来到盟津和武王会合的诸侯已经有800多个了。当时,武王并没有约请他们,这些诸侯都是自愿前来的。众诸侯建议武王说:“我们势力已经很强大,可以讨伐纣王了!”武王想了想,摇了摇头说:“我还不知上天是什么意思,不能轻易出兵。”于是就下令各路人马撤回,班师回朝。

其实武王另有打算。他想:商的内部虽然腐败,但应该还是有一定实力的。真打起仗来,仅仅靠周军恐怕难以取胜。于是率兵来到盟津,举行一次渡河演习,查看一下军队备战能力和斗志。并借此机会,试探一下众诸侯国的态度,是否真的愿意与周联盟伐纣。他看到周军服从命令,进退有序,可前来助战的诸侯国首领们,有的想参战,有的只是来探探风头而已。武王认为伐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借口不知天意,退了军队。

回去后,武王一边扩充军队,积极备战,一边派出侦察人员,打探情报,看纣的反应。周武王发兵渡河的消息让纣王很吃惊。他正准备派军队迎战,却又听到报告说周军不战自退。纣王认为周武王害怕,不敢与他抗衡,于是放松了警惕,继续过着那荒淫糜烂的日子。

两年过后,纣的暴虐有增无减,而且在妲己的教唆下,变得更加残酷无情。他不但听信谗言,杀了前来进谏的王子比干,还把忠臣箕子关押了起来。商朝民心涣散,就连太师和少师也抱着祭器和礼乐器投奔到周。武王于是召集众诸侯,对他们说:“纣王的罪孽深重,人们实在难以忍受,我命令你们立即出兵,讨伐纣王。”武王率领由300辆战车、3000多名勇敢的武士和穿着盔甲的士兵4500人组成的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东方进军,讨伐纣王。

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武王的军队全部到达盟津。前来的诸侯们互相激励:“大家一定要奋勇杀敌,不用害怕!”武王于是写了《太誓》,向大家宣告:“如今的纣王不理朝政,荒淫残酷,听信狠毒妇人的话,毁坏了上天要百姓安乐生活的本意,导致众叛亲离。为了讨好妃子,还把朝中优美的乐曲改成淫乱的声调,实在是罪大恶极!现在我就要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所以大家一定要勇敢作战,争取一次取胜,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牧野之战

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天刚亮,武王率大军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立起讨纣大旗,进行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牛尾装饰的白色旗帜,站在高高的战车上,大声说道:“尊敬的各方诸侯,众位大臣和即将远征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让我们共同起誓。古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母鸡不能啼鸣报晓,如果母鸡打鸣报晓,那么国家就将会灭亡。现在暴君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不但废弃了对祖宗的祭祀,败坏朝政,还抛弃他的亲族,留用那些因犯罪而逃亡来商的人,任由他们胡作非为。他荼毒生灵,杀害忠臣,残害百姓。上天已经愤怒,于是派我来讨伐商纣。我们是一支正义的军队,是任何困难都战胜不了的军队。如果有商朝士兵前来投降,不要阻止,更不要杀害,要让他们帮助我们。所有参加作战的将士们,拿起你们手中的武器,奋勇作战吧!如果谁作战不尽力,我将处以严厉的惩罚!”誓师完毕,武王和诸侯的军队在牧野摆下兵阵,向纣王发起挑战。

此时的商纣王正带着他的宠妃和一帮奸臣,在鹿台吃喝玩乐。这时手下的人慌忙来报:“大王,武王的军队在牧野列阵,要攻打我们!”纣王听了,连忙召集大臣商量如何应战。商朝的大部分军队当时正在东南地区镇压少数民族,无法分身。纣没办法,只好下令把看守国都的军队调集起来,又将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军队,凑了足足70万人,仓促地向牧野进发,与周军对阵。

武王先派太公望率一队精兵杀入敌军的前沿阵地,作试探性进攻。这支先锋部队像猛虎下山一样冲向商军,大队人马在后面紧紧跟随,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突然,商军前排的兵士们纷纷调转矛头,反为周军开路,朝后排冲去。原来,纣王的士兵虽然很多,但他们平日受尽纣的欺压,早就恨透了殷纣王,根本不愿为他作战,倒是盼着周军快点打进来。商军的前排倒戈,队伍顿时大乱。武王借此机会,指挥主力军队猛烈冲杀,商军土崩瓦解。

纣王战败逃走,回到鹿台。他自知末日已到,就命人将皇宫里的珍宝全部搬到鹿台上。之后,他穿上绫罗绸缎,躺在珍宝中,点着火,把自己烧死了。

击败商军之后,武王在城外召集所有参战的诸侯议事。众诸侯都恭恭敬敬地向武王行礼参拜,武王也向众诸侯还礼。随后武王率领众诸侯进入商都朝歌,朝歌的百姓都在郊外夹道欢迎。武王派出群臣向百姓们宣告说:“上天赐福给你们!”商都的百姓们向武王叩头拜谢,武王也恭敬地向他们行回拜礼。

武王来到鹿台,看到鹿台上的亭台楼阁已变成一片焦土,几个还没烧完的宫梁殿柱还冒着青烟。武王下令士兵们四处寻找纣王的下落。不一会儿,在灰烬里发现一具倒在珠宝玉器中的尸体,相貌还依稀可辨,正是罪大恶极的商纣。武王愤怒了,对着这个死去的纣王连射三箭,又在他的身上猛砍几下,之后用黄色大斧将纣王的头颅砍下,挂在白色的大旗杆顶上。随后,他们又去寻找纣王的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两个妃子见大势已去,已经上吊自杀。武王对着她们的尸体连射三箭,将她们的头割下,挂在小旗杆上示众。做完这一切以后,武王率众又回到城外的军营中。

第二天,武王派人清扫道路,修复纣王的王宫和社庙。祭祀用的社庙修复后,举办祭告天地的隆重的仪式的日子也到了。100名赳赳武士扛着带飘带的云罕大旗在前面开道,武王的弟弟姬振铎守护着威严的仪仗车,周公姬旦手持象征国家权力的大斧,毕公拿着小斧,一左一右站在周王的旁边。散宜生、太颠、闳夭等众大臣手执长剑,在后面护卫着武王。进入商都,来到社庙前,按照事先的安排,大队人马布列在社庙南面,周武王站在社坛之前,部队的左侧,众大臣都跟在身后。卫康叔姬封在社庙前铺好叩头拜祭用的草席,随后,毛叔姬郑捧来在明月夜收集的露水,召公姬献上了彩帛,太公望牵来了供祭祀用的牛羊。巫师伊佚来到社庙之前,部队的右侧,大声朗读祭文:“殷的末代君王纣,彻底败坏了历代商王的善政美德,不尊敬也不祭祀鬼神,欺压盘剥商朝的臣民。纣罪恶昭昭,人神共愤,天皇上帝已经知道了。”武王来到社庙前,拜了两拜,跪在草席上向上天叩头,说:“奉上天的命令,革除殷商政权,接受神圣的上天对周的任命。”说完,武王又拜了两拜,叩头至地,然后退出。宣告商朝灭亡、周朝接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仪式完成,周王朝开始了。

牧野之战示意图

封邦建国,马放南山

宣告周朝灭商为天命所归之后,周武王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重要措施。武王把殷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由于殷地刚刚平定,社会尚未完全安定下来,武王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帮助武庚治理殷国。为争取原商朝大臣的支持,武王命令召公把商朝的贤臣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派人到商朝贤臣商容的故里,去宣扬、表彰他的美德;让闳夭给王子比干修筑陵墓并进行祭祀。为争取民众的支持,武王让毕公把商纣王囚禁的百姓予以释放;命令南宫适拿出鹿台仓的钱财、钜桥仓的粮食,发放给缺衣少食的人们。为宣扬周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武王命南宫适、史佚等人向民众展示从商王朝获得的象征权力和祭祀用的九鼎宝器和镇国玉器;派人祭奠阵亡将士。在从商都撤兵回西方的路上,周武王巡视了沿途的诸侯国,并命人记下自己处理政务的情况,写下了《武成》一文。

周武王采取的第二项重要措施是分封诸侯,也即是把功臣及王族的重要成员封到全国各地作诸侯,协助天子统治国家。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为表彰并弘扬他们的功绩及美德,便分封古代明君圣王的后代为诸侯。其中,神农氏的后人被封在焦地;黄帝的后代被封在祝地;尧的后裔被封在蓟地;把舜的后代封在陈地;又把禹的后代封在杞地。封完这些贤君的后代,又开始分封功臣谋士。第一个获封的是太公望,他的封地在营丘,国号叫齐;武王把曲阜一带封给弟弟周公旦,国号为鲁;把燕地分封给弟弟召公,国号为燕;把管地分封弟弟姬鲜,国号为管;把蔡地分封弟弟姬度;国号为蔡。其余众功臣和亲属也都各有封赏。其中,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的封国临近殷商旧地,担负着监视商君武庚,防他叛乱的重要职责。分封完毕,武王向各位诸侯赏赐了象征君权的宗庙祭器,命人写下《分殷之器物》,记录武王的命令和各诸侯得到的赏物。

武王召见管理九州的长官,商议治理天下的办法。这天,他登上豳地的一座山,眺望远处商朝的国都,不由感慨万千。回到镐京后,武王就再也睡不着觉了,整日唉声叹气,愁容满面。周公旦来到他的住所,看见他心情焦虑,辗转反侧的样子,很担忧,就问他原因。周武王回答说“:你知道吗?上天拒绝享用商朝王室的祭祀,从我还没有出生时候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在这60多年中,珍贵的麋鹿都跑到荒山野岭,而害人的蝗虫却爬到城市及郊外。这就像商王朝的朝廷,忠义的贤臣被疏远,奸佞小人却在得到重用。奸臣胡作非为,老百姓困苦不堪。所以,上天才不再保佑殷家,周家也因此成就大业。上天保佑殷家的时候,他们也曾经得到过360位贤人辅佐,虽然说不上国势昌盛,但也不至于灭亡。如今虽说殷的事业败落了,可毕竟还风光了一阵子,而我们现在还不知能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哪还有心思睡觉啊!”武王又接着说“: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那就得让天下百姓都顺从;要想让百姓都顺从,就必须对他们实施德政,揪出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为民除害。唉!我应该为我的国家招贤纳才,为我的民众日夜操劳,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这才能显出我的英明和才德啊!从洛水河湾一直到伊水河湾,土地平整,没有险山恶水,那是古时候夏代居住过的地方。我登上山顶一看,南边最远能望到三涂,往北能望到太行山、恒山那边最遥远的边陲城邑,然后回过头就能看见汹涌的黄河水,看见洛水、伊水两岸,感觉这里离天帝的居所不远,是建立国都的好地方啊!”

武王派周公旦在洛邑修建了周家的陪都,又让百姓们把马匹纵放在华山的南面;在桃林塞一带的废墟上放牧牛群。让士兵们放下干戈兵器,回去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把队伍经过整顿后解散,表明不再进行战争。武王的恩德让天下人都得到了好处。

武王攻灭商朝两年后,一次他问大臣箕子:“你能说说,殷朝为什么会灭亡吗?”箕子尴尬地站在那儿,使劲搓着手指头,不肯说话。过了一会儿,才支支吾吾地答道:“我实在不忍心说殷的坏话,来告诉您国家生死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觉有点不太合适,连忙转移话题,问了一些关于天地之间自然规律的事。

后来,武王积劳成疾,天下还没有完全归顺,大臣们都很恐惧,就恭敬虔诚地为他占卜,为他祈祷。周公为武王举行消灾驱邪的仪式,甚至愿意拿自己的身躯做抵押,代替武王承受疾病及死亡的威胁,祈求武王的病情能够好转。可是,这些终归是迷信的说法,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期望,并不能最终战胜病魔。后来,武王还是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周公摄政

周公旦,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姬旦就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武王即位后,姬旦经常帮助武王处理政务。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幼小,还不懂得治国的道理,再加上天下刚刚平定,百废待兴。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了会背叛周朝,于是就代替成王行使国家权力,主持政事。

周公摄政后不久,管叔和蔡叔等人怀疑周公另有所图,到处造谣,说周公欺负年幼的成王,想篡夺王位。周公就对太公望、召公说:“我之所以这样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想必大家也能理解。我担心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太王、王季、文王交待。三位先王为天下大业辛劳忧虑了那么久,现在好不容易有点起色,武王又去世了,成王还小,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不得不这样做。”于是继续辅佐成王。

周公像

此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就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起兵反叛。于是周公旦奉成王的命令,亲自率军东征,讨伐他们。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等人被诛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周公封微子启代替武庚做国君祭祀历代商王,封国在宋;收集殷族剩余的民众,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姬封,称他为卫康叔。后来,天上降下福瑞,晋国的国君姬虞得到两苗共生的一穗禾谷,就把它献给成王,成王命人把它送到东部周公的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周公很感激,就写下诗歌颂扬天子的圣命。

周公东征,彻底平定武庚与管叔等的叛乱后,命人写下了《大诰》一文,向众大臣和天下百姓说明东征讨伐叛逆的来龙去脉;写下了《微子之命》,记述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命他祭祀商王之事;写下《归禾》、《嘉禾》二文,颂扬天子赠送嘉禾(两苗共生的禾谷);写下《康诰》、《酒诰》、《梓材》,记载自己对卫康叔的分封、训诫和教导。成王长大后,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了,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周公则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武王在世时,曾决定在东部的伊水、洛水一带建个新都。成王即位后,便派召公再去洛邑测量,营建新都,去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重新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于是就把洛邑作为周朝在东方的国都,并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安放在那里。周公说“:这才是天下的正中央,无论从哪里向朝廷进贡,路程都是相同的!”

在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周公写下了《诏诰》、《洛诰》两文,记录这一史实。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下令迁徙殷朝遗民,周公则负责向他们宣布成王的命令,并作文告诫殷朝遗民。不久,东方的淮夷不服从周王的命令,举兵反叛,周王便命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出兵征伐。周公和召公击败淮夷,攻灭奄国,并把奄国国君迁到薄姑一带居住。

周公归政后,担心成王年轻,恐怕他从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无逸》,用来告诫成王。《无逸》的意思是做父母的人,经历长久艰苦的时期才能创业成功,他的孩子骄奢淫侈,忘掉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所以作为晚辈,必须要谨慎行事。

周公摄政期间,天下基本安定,但周朝还缺乏合理有效的官职制度。周公创设一系列的制度,划清百官的职责,制订周王、诸侯、官员、臣民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应当遵守的礼仪。这样,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和睦相处,上下都遵守相应的规矩,社会稳定下来,经济开始繁荣,天下太平的景象出现了。

周穆王制刑

成王死后,太子姬钊即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去世后,儿子暇即位,也就是昭王。昭王在位时,文王和武王以来形成的治国方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周昭王去南方巡视,一去不回,最后淹死在江水中。大臣们隐瞒了他的丑行,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四方诸侯。随后立他的儿子姬满即位,他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是50岁了。他深知当时国势衰落,就任命贤能的伯担任太仆正,负责管理周王日常生活和传达命令,并告诫他要管理好国家政事。由于管理得当,国家又重新获得了安宁。

后来,周穆王想率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进谏说:“千万不能这么做!先王都是美德来感化民众的,而不是动用武力使天下人归顺。国家的武力平时都要隐藏起来,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动用。一旦动用军队,就必须显示出它的威力。如果经常动用武力,人们习以为常,就不会再惧怕了,武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歌颂周公的诗里说:‘收好你的干戈,用锦囊包裹好你的弓箭,崇高的美德才是我的追求,推广我的美德到全天下,才能保证天下太平。’先王对于民众,总是尽力感化民众,教导他们端正品行,修养性情,增加他们的财产收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教会他们分清利害,明辨是非,让他们心怀感激而畏惧惩罚,这样,才能够把先王的事业发扬光大。

“从前先王们世代担任农官,在虞和夏两个朝代为国效劳。夏代衰败,不致力于生产,放弃了农业,先祖不因此丢掉官职,逃到戎狄的部落去了。但他虽然人在蛮夷之地,却不敢荒废先王的事业,时刻不忘维护先王的德行。他每天早晚都要背诵先王的教训,认真地遵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时时刻刻奉行着,不敢有一丝懈怠。到了文王、武王时代,他们发扬前辈的优良品德,慈爱温和地对待百姓,敬事鬼神,维护他们的尊严,令所有人都非常满意。而商纣王凶残狠毒,不讲人道,鱼肉百姓,人们忍无可忍,才拥护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可是武王伐纣,也并不是他真的想打仗,而是他心疼百姓,不想让他们继续受折磨,才拿起刀枪,为民除害的。先王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把国家统辖的地区,按距离国都的远近分成五等,就是国都近郊五百里内的地区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为候服,候服以外的地区为宾服,夷蛮民族地区为要服,再外面的戎翟地区为荒服,然后要求各地区的诸侯按照等级来向朝廷进献贡品。如果哪里有不服从的,先王总是先问问自己,责备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错了,然后检查并改正自身的思想、言论、制度、名分等。如果该改正的都改正了,他们还不供奉,就要提出警告,严厉谴责,予以惩罚,而不是动不动就出兵征讨。这样一来,近处的诸侯都很听从命令,远处的荒远民族也都臣服。

“自从犬狄的两位君主去世后,犬狄的诸侯还和原来一样,按照规矩向大王供奉,而今您却要出兵攻打他们,向他们炫耀武力,这不是破坏我们祖上留下来的规矩吗?况且,我还听说,犬狄民族已经形成了淳厚质朴的社会风尚,遵守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信守的意念始终都很坚定。再说,他们已经有抵御我们的条件和能力了。”

穆王骏骑图轴 明 张龙章 绢本

穆王,姓姬,名满,西周国君,曾西击犬戎,俘其五王,迁之于太原。使楚人东伐徐戎,会诸侯于涂山。又攻越,东至九江。据《穆天子传》记载,穆王曾西游,见西王母而忘返,后闻国内有人造反,遂盗西域宝马星夜赶回,平定反叛。

穆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出兵攻打犬戎。经过一番战斗,只抢到4只白狼和4只白鹿回来了,而这些东西,正是犬戎民族想奉献给穆王的。从这以后,荒远地区的民族再也不来朝拜进贡了。

诸侯之间时有争斗,甫侯向穆王汇报了情况。穆王命人制订刑法,他说:“各位诸侯和大臣,我给你们制订了一种完善的刑法。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贤德的人才;你们怎样想把事务处理得当,应该正确使用刑罚。等原告和被告都到了,法官应当运用五辞(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进行审讯。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就要依据审讯结果,判处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如果五刑不合适,就按判处五罚(5种不同数量的罚金)。如果用五罚不合适,就判处五过(与5种过失相应的处罚)。按照5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可能有依仗官势的,有乘机报恩报怨的,有行贿受贿的,也有受人请托的。胆敢这样做,不管是谁,都要查清罪状,并判处与犯人同样的刑罚。在定罪量刑过程中,发现判五刑之罪有疑问,就按五罚处理;发现判五罚之罪有疑问,就按五过处理。不管怎样审判,一定要把事实审核清楚。审判时调查事实的渠道要多,判罚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既不要因怀疑定案,更不要轻易判刑,否则会冒犯天威。判处墨刑(脸上刺字)有疑点的,罚黄铜六百两;判处劓刑(割掉鼻子)有疑点的,罚黄铜一千二百两;判处膑刑(挖掉膝盖骨)有疑点的,罚黄铜三千两;判处宫刑(阉割)有疑点的,罚黄铜三千六百两;判大辟(杀头)有疑点的,罚黄铜六千两。以上判处,都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判处原刑……”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6年去世,儿子扈继位,他就是周共王。

周厉王毁国

周夷王去世,夷王的儿子姬胡即位,他就是周厉王。

周厉王在位30年,十分喜欢并信任荣夷公。而荣夷公却是个贪图私利的小人。大夫芮良夫进谏说:“难道说我们的国家就要衰败了吗?荣夷公整天只知道贪图财利,占小便宜,却不知国家即将面临灾难。财利是什么东西?财利是由天地万物衍生而来的,所有的人都有理由和权利来拥有和享用它,怎么能够独自占有呢?独占的结果,只能招来人们的怨恨,将来一定后患无穷。荣夷公贪财好利,怀用这种做法来影响您,国家怎能长治久安呢?您是天下人共同的国王,应当把财物分配给天下人。《诗经·大雅》上说:‘因为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才有了周家王朝。’先王们之所以能够创建周家辉煌的基业,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依靠的就是这种思想啊!普通的百姓想要独霸财产,我们把他称为强盗,如今您也想独霸天下的财产,怎么能行得通呢?如果您这样做的话,那归顺您的人将越来越少;如果再重用荣夷公,周家也一定会衰败的。”厉王不听劝告,继续任命荣夷公做卿士,执掌大权。

因为周厉王出语傲慢,目中无人,又加上他的行为暴虐,百姓们到处议论他。召公进谏说:“大王,您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百姓们受不了了,已经怨声载道了!”厉王闻听,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前往卫国,找来巫师,命令他监视那些民众,一旦发现有人私下谈论朝政,就格杀勿论。这样一来,议论的人是少了,前来朝拜的四方诸侯也渐渐少了。

后来,周厉王的统治愈加严酷苛刻。国内的百姓,谁都不敢发表意见,甚至都不敢在一起说话聊天。熟人在路相遇,不敢交谈,而是互相使个眼色走过去。周厉王很得意,笑着对召公说:“你看,我的办法高明吧!他们再也不敢在背后说我的坏话了。”召公叹了口气,摇着头说:“唉!你只是让老百姓不敢说真话而已,哪里算得上什么成就?不让百姓们讲话,就像堵塞了河流的水流一样,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崩溃,受伤害的人就会更多,阻止老百姓的言论也是一样的道理。治理水患的人总是先使水流畅通,管理百姓也一样,应该让他们畅所欲言。作为天子,处理朝政的时候,要广泛地听取大家的意见,鼓励大臣们献上讽刺的诗篇,让史官敬献史书;让盲人乐师献上乐曲;让低贱的民众向上传达自己的意见,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天子依据这些言论,有选择地推行政策,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民众长个嘴巴,就像大地生有山川沃野,财富用品、衣服粮食都是从那里生产出来的。让民众把话从嘴里讲出来,国家管理得好不好就能从中看出来。好的就继续实行,坏的就预防或废除,这跟从山川沃野里获得财富衣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让百姓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你堵住他们的嘴,不让他们说话,看你能堵多久?”周厉王还是不听劝告。国内的大臣和百姓谁都不敢发表评论。3年后,国都的平民联合起来发动叛乱,一起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仓皇逃跑到彘国。

厉王的太子姬静藏在召公的家中。百姓们听说了,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召公慨叹地说:“过去我曾经多次劝诫国王,可是国王不听我的话,才有了这样的灾难。现在如果把太子杀了,国王一定会认为我是在报复他。作为一个侍奉君主的人,即使受到责备也不应当埋怨,身处危险也不应心存怨恨,更何况我是在侍奉天子呢?我不能这样做!”他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被士兵们抓走,让太子逃出了重围。

后来,由召公、周公两位辅相负责管理朝中的政事,史称“共和”(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年)。14年后,厉王去世,这时太子姬静也在召公家中长大成人。于是召公、周公决定拥立姬静做天子,姬静就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后,仍然由两位辅相帮助管理国家大事,整顿朝纲,继承和发扬先王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各方诸侯又重新来朝拜周天子。

周宣王在位时,不重视农业。按规定天子应到千亩(地名)去行藉耕礼(天子亲自扶犁耕种的礼节),但周宣王废弃了,虢国的文公因此进谏,宣王不听。后来,周军与姜戎族在这个地方作战,周军大败。周军溃败之后,宣王打算清点太原人口,按数征兵。大臣仲山甫极力劝谏,说没有这个规矩,宣王不听,还是清点了民众的人数后征兵。

宣王逝世后,儿子姬宫登上王位,这就是幽王。

烽火戏诸侯

幽王即位后的第二年,都城附近的渭水、泾水、洛水这3条大河流域内都发生了地震。大夫伯阳甫说“:恐怕是周家的天下灭亡的时候快到了。天地自然之气,自有它们运行规律。古人认为如果出现反常情况,一定是遭到人为的扰乱。现在这3条河流的流域内都发生了地震,一定是天地间的阳气被阴气压到地下,不得上升,憋太多太久而引发的。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如不能正常运转,河流就会被堵塞,河流水源被堵塞,就会导致国运衰败,国家灭亡。其道理是河溪水流滋润山陵大地,山陵大地生长草木万物,草木万物养育人民。水流被堵,人民衣食无着,国家怎么会不灭亡?古时候,伊水和洛水枯竭,夏代紧跟着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代也跟着灭亡。一个国家的命运依赖这里的山川河流,山陵崩塌,河流枯竭,是一个国家灭亡的预兆。上天的警示惩戒以10年为周期,上天想要抛弃哪个国家,10年之内它肯定灭亡。”这一年,渭水、泾水、洛水都干涸,岐山也崩塌了。

幽王宠爱后妃褒姒,想废掉王后和太子,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伯阳甫读了有关史书,说:“周家是真的要灭亡了!”原来史书上记载:当年夏王朝腐败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气无比的龙降落在夏王的宫廷内,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天子,夏王找人占卜,想知道怎么处理它们才好,占卜的人告诉夏帝:既不能杀掉它们,也不能赶走它们,更不能把它们留在宫廷内,只要将它们的唾液收集起来就行了。于是夏王派人摆上祭品,宣读策文,告知神龙,神龙吐下唾液就飞走了,人们赶紧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后,这个匣子传给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把匣子传给了周朝。在这三代当中,谁也不敢打开这个匣子。周厉王末年,厉王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打开匣子看了看,谁知这一看可不要紧,龙的唾液流了出来,撒在地面上,怎么擦也擦不掉。于是周厉王就让妇人们光着身子大声地吵嚷。撒在地上的龙唾液慢慢地变成一个黑色的蜥蜴一样的动物,爬进了周厉王的后宫,被后宫的一个小婢女撞见了。结果这个小婢女长大后,还没有丈夫就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她担心别人会笑话她,就把孩子扔掉了。

宣王的时代,有童谣这样唱道“:用桑木做的箭弓,用箕木做的箭口袋,他们会让周朝灭亡。”当时周的都城里,正好有一对夫妇卖这种箭弓箭袋。宣王听说后,就派出人去把这对夫妇杀掉。这对夫妇听说后,连忙逃命,碰巧遇见了被那个小婢女抛弃的孩子。他们见孩子哭得可怜,就带她逃到了褒国,并抚养她。女孩长大后出落得十分漂亮。后来,褒国人犯了罪,怕周王惩罚,就把女孩送到周王宫。这个女孩就是褒姒。

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在后宫见到了褒姒,就喜欢上了她。后来,褒姒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宠爱褒姒和伯服,便废弃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伯阳甫慨叹说:“哎!大祸终于酿成了,国家没有希望喽!”

褒姒不喜欢笑,整日愁容满面,幽王千方百计地逗她开心。周朝边境上修建着高大的烽火台,要是有敌人来侵犯,守军就会点燃烽火报警。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烽火台,命令手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台上浓烟滚滚,以为有敌寇进犯,急忙领兵赶到城下救援。当他们急急忙忙赶来,只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十分纳闷,一打听才知是幽王为了取乐,并没有敌人进犯。大家都很狼狈,但却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开怀大笑。幽王见这样做能使褒姒开口笑,非常高兴,就一次又一次地点燃烽火,戏弄众诸侯。

周幽王重用虢石父,虢石父这个人不但贪图财利,而且为人奸诈。他在朝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幽王废掉的申后是申侯的女儿,废太子为申后所生。申侯对此很气愤,又见幽王戏弄诸侯,任用奸人,便联合缯国、犬戎一起攻打镐京。这次真的有敌兵进犯,幽王命人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诸侯以为幽王又在戏弄,谁都没来。申侯杀死幽王,俘虏了褒姒,把周王室的财宝抢劫一空,西周从此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与其他诸侯共同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平王。平王即位后,为了免外族的侵害,把都城迁到洛邑。

戏举烽火 明 木刻版画

此图选自明代大学士张居正编撰的《帝鉴图说》,表现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灭国的故事。

周王绝祀

平王统治的时期,周朝王室开始衰败没落。这时周围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渐渐强大起来,政局已逐渐由各国诸侯所控制。随着诸侯之间争夺霸权的战争愈演愈烈,周王朝所能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少,军力也越来越弱,王朝沦落为一个极不起眼、诸侯都不在意的小国。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延登位。周赧王在位时,周国又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怕抵挡不住,就向楚国求援。楚国看见周国也在出兵,就以为周国是在帮助秦国,打算攻打周国。周王就派名士苏代去劝说楚王:“您怎么能认为周国帮助秦国对楚国不利呢?这实际上是个计谋,不过是有人想让周投靠秦国。他们常把周和秦并称为‘周秦’,是让周国明白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摆脱秦国控制,干脆投靠秦国算了,这是在帮助秦国夺取周国啊!您要为长远打算,就应当这样做:周国帮助秦国,您善待它;不帮秦国,您也善待它,这样周秦两国就会疏远。周国要是和秦国断了交情,就一定会来投奔您。”

秦国攻打韩国,想借东周与西周之间的道路通行。周王感到很为难,借用给秦国吧?又怕韩国怪罪;不借呢?怕冒犯秦国。正在周王左右为难的时候,有谋士给天子出了个主意:“你可以先派一个人去见韩公叔,让韩国给我们一些土地,然后说服韩国向楚国送去人质。这样一来,秦国就以为韩、楚、周结盟,就不敢去攻打韩国了。然后我们再派人到秦国,对秦王说:‘韩国给我们一些土地,是为了挑拨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的意思。’这样秦国就不会怪我们。我们不但得到了土地,还不至于得罪秦国。”

秦王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敢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王邀请我的君王,是想让他带领军队攻打您的南阳,您何不出兵去南阳呢?这样的话,我们的君王可以借口您的出兵,来对付秦国。周王不去秦国,秦国也不敢贸然渡过黄河来攻打南阳。”

东周和西周之间展开斗争,韩国增援西周。有人替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过去是天子统治的国家,一定有很多贵重的宝器。您要是按兵不动,不仅东周感激您,西周为求救也会把宝物送给您。”

后来,楚国派兵包围了韩国的雍氏地区,韩国向周国索要兵器和粮食。周王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好,于是紧急召见苏代。苏代说:“您不用着急害怕!您放心,我既能让韩不再来找您的麻烦,还让您得到韩国的高都城。”周王说:“你要是真能做到这些,我就请你治理整个国家。”

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打算3个月攻下雍氏,可是现在都已经5个月了,还没攻下来,说明楚国快支撑不住了。现在相国向周索要粮食兵器,不是在告诉楚国韩国支撑不下去吗!”韩相国说:“你说的很对,可是我们已经派使臣去贵国了啊!”苏代接着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周国?”韩相国很生气说:“我们没去找周的麻烦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要把高都给周国?”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国,就等于宣告周国投奔了韩国。秦国知道了一定会很生气,就会断绝与周国往来。这样,你仅用一个残破的高都,却得到了整个周国,何乐而不为呢?”相国觉得有道理,就把高都送给了周国。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违背了与魏国签订的条约,在华阳地区袭击了魏国的将领芒卯。谋士马犯对周王说:“我有一个办法,能让魏国派人来给我国建筑城。”于是周王就派他前去,马犯对魏王说:“周王害怕秦王进攻,吓得身染重病,要是他死了,我也就死路一条了。我想办法把周镇国宝器——九鼎弄来献给您,您要想办法救我。” 魏王相信了他的话,给马犯一些士兵,宣称让他们去帮助周国戍守边城。马犯又跑到秦国,对秦王说:“魏国哪里是想帮周国守护边城?他是想攻打周国,夺取九鼎宝器啊!您要是不信,就出兵试探一下。”秦王听信了他的话,果然出兵了。马犯又去找魏王,说:“周王生命垂危,请您允许我过些天再把九鼎宝器献给您。现在您让士兵驻扎在周国,其他国家都怀疑您另有所图,我怕这样会对您不利,不如让这些士兵们假装去帮周国修建城池,来隐瞒您的本意。”梁王点头同意了。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联合起来,一起抗拒秦国。周国命相国去秦国,相国怕秦国轻视,走到半路就返回了。有宾客对周的相国说:“你现在还不能断定秦国对你的态度,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秦国现在迫切地想知道韩、赵、魏三国的是什么关系,你不如去见他,对他说:‘请让我为您打探东方的情况。’这样秦王一定会重视你。重视你就是重视周国,周国就会取得秦国的信任;另外,周国早就和齐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样,周国就加强了同秦、齐等强国的交往。”秦国相信了周相国的话,发兵攻打韩国、赵国和魏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阳城负黍,西周十分害怕,就和东方的诸侯们联合,一起组建精锐部队攻打秦国。秦王很生气,立刻派兵攻打西周。周王连忙跑到秦国,叩头谢罪,并把西周所辖36邑土地、3万人口献给秦王。秦王接受了西周的人口和土地,让周王回去了。周赧王去世后,周国的百姓逃亡,秦国得到了周的九鼎宝器。7年之后,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兼并了所有的周国土地,周朝彻底灭亡。

秦本纪第五

秦的传承与立国

秦国的始祖,是颛顼的后代孙女,名字叫女修。女修在织布的时候,一只燕子从头顶飞过,遗落下来一只蛋,女修把它捡起来吃了,没过多久,就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长大后,娶了少典部落的女子女华,女华又生下大费,大费曾经跟随禹一同治水。治水成功后,舜帝赐玄圭给大禹。大禹谦虚地说:“单凭我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把洪水平息的,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多亏了大费这个助手。”于是舜帝赏赐给大费一面带黑色饰物的旌旗,还把一个姓姚的女子赐给他作妻子。舜帝让大费负责驯养鸟兽。大费的工作很出色,他养的鸟兽都很驯服。舜十分高兴,赐他姓氏为嬴。

大费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若木,也称费氏。费氏的玄孙叫费昌,他生活在夏桀时代。由于夏桀的残暴无道,费昌就投奔到商,给商汤驾车。后来商汤征伐夏桀,在鸣条之战中,费昌立下战功。费昌的后代子孙,有的居住在中原,有的居住在西方少数民族地区。

大费的另一个儿子叫大廉,又称鸟俗氏。大廉有两位玄孙,一个叫孟戏,一个叫中衍。他俩身形长得特别像鸟,却照常说人话。商王太戊听说后,想让他俩给自己驾车,不知是否合适,就找巫师来占卜,结果是吉利。于是他就让中衍驾车,还帮他娶妻成家。商王太戊以后,中衍的子孙代代都有能人出现,辅佐商王,并建功立业。因此嬴姓的人大都十分显贵,逐渐成了诸侯。

中衍的玄孙叫中谲,居住在西戎,负责保卫边疆。他的儿子叫蛮廉,蛮廉则擅长奔跑。蛮廉的儿子叫恶来,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两人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受到纣王的重用。武王伐纣的时候,恶来被杀。此时蛮廉正作为纣王的使者出使北方,等他完成任务回国,商朝灭亡,纣王已死。他无处汇报出使情况,就在霍太山上修筑祭坛祭奠纣王,向死去的纣王汇报。在筑坛挖土的时候,他挖出一具石棺,石棺上刻着文字“:上帝命令你蛮廉,不能参与殷人的叛乱,赐给你石棺,用来光耀你的家族。”

蛮廉去世后,埋葬在霍太山。蛮廉的另一个儿子叫季胜,季胜有个后代叫造父,造父和先人中衍一样,善于驾车,因此受到周穆王的宠爱。造父经常套上骥、温骊、骅骝、耳四匹好马,载着周穆王四处巡游,乐而忘返。那年,徐偃王作乱。造父驾着马车,从遥远的地方急驰而归,一天走了上千里。周穆王得以及时赶回,平息战乱。周穆王更加宠爱他,便把赵城封给他,赐姓为赵。

非子是恶来革(蛮廉另一个儿子)的后代,因为与造父同族而受到周王的宠信,他的家人也被安置在赵城,也姓赵。非子住在犬丘,他善于养马和各种牲畜,犬丘人告知了周孝王。于是周孝王任命非子养马。在他的精心养育下,马匹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大量繁殖。周孝王很赏识非子,在秦地建造城邑,让非子接续嬴氏的祭祀,称号叫秦嬴。

周宣王在位时,任用秦仲(秦嬴的重孙)当大夫,讨伐西戎,被西戎人杀害。秦仲有5个儿子,年纪最大的是庄公。周宣王找来庄公他们弟兄5人,赐给他们7000个士兵,命令他们去讨伐西戎,西戎战败。回来后,宣王再次赏赐秦仲的后代,并任命他们做西陲大夫。

庄公居住在犬丘的旧居,他有3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了我的祖父,我不杀了戎王,决不回来。”带领军队去攻打西戎,把位置让给弟弟襄公,襄公成了太子。庄公去世后,襄公继位。

周幽王昏庸无道,诸侯们纷纷叛乱,于是犬族和申侯联合起来讨伐周王,在郦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这时秦襄公率领军队援救周王,多次立下战功。周王室为避开犬狄的侵袭,迁都洛邑,秦襄公派兵负责护送。周平王很感激,封秦襄公为诸侯,并且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他。平王还对他说:“西戎人很凶暴,掠走我岐山和沣水一带的土地,你要是能把戎人赶跑,这些土地就归你们了。”后来,秦国在襄公的统领下,逐渐强大起来,和其他诸侯国平起平坐。

秦穆公求贤

秦国地处偏僻的西方边境,最初只是周朝王室的一个附庸小国。后来因为秦襄公被平王封为侯,并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才有了一定的势力,便定都在雍城。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穆公,姓嬴,名任好。他即位的当年,就开始扩张疆土。秦穆公亲自带领军队讨伐茅津的戎人,并取得了胜利。秦穆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到晋国迎娶晋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为妻。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消灭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及大夫百里奚,把百里奚作为穆姬陪嫁的仆人送到秦国。百里奚不甘心忍受奴隶的生活,找了个机会出逃,不料被楚国人捉了去。

秦穆公胸怀大志,懂得重用人才的道理。听人说百里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连忙派人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被楚国抓去了。秦穆公想用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担心楚人不答应。他就派出使者来到楚国,使者对楚王说:“我家国君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了您的国家,请求您让我用五张黑色的羊皮将他赎回去。”楚国一看这个人如此不值钱,就很痛快地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要求。

70多岁的百里奚被押解回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脚镣手铐,将他从牢房里放出来,和他商量国家大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还有资格与您谈论这些。”穆公说:“虞君正是因为不重用你,国家才会灭亡,亡国不是你的过错。”穆公坚持向百里奚请教,百里奚很感动,与秦穆公谈了起来。两个人连续谈了3天。穆公觉得很投缘,也看出百里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国相,负责管理国家大事。因为百里奚是用五张黑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大夫”。

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您能够赏识我,我很荣幸。可我的才能还远远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非常贤能,只是不为人知罢了。回想当年,我逃亡到齐国的时候,穷困潦倒,不得不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后来,我想到齐君无知那里去做事,被蹇叔阻止了,否则,我有可能会被卷进齐国的内乱遭遇不测;我来到周地,发现王子喜欢牛,就借着养牛的机会去接近他。可是蹇叔又阻止了我,让我离去。后来王子被杀,我却因听从蹇叔劝说保全了一条老命。我想去虞君的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其实我也知道虞君不会赏识我、重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爵位和俸禄,才暂时留了下来,想不到就做了俘虏。我两次听从蹇叔的意见,都能幸免于难,只有一次没听他的,就遭遇了虞国亡国的大难。从这三件事上,就能看出蹇叔有非凡的才能。”秦穆公听了,立刻派人将蹇叔请来,任命他为上大夫。

人物故事册(之二)明 仇英 绢本

该画取材于汉代刘向所著《神仙传》,相传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擅长吹箫,又与同样擅吹箫的仙人萧史鼓结连理。秦穆公于都城外筑高台,弄玉夫妻吹箫,箫声婉转,引来凤凰,后二人乘龙凤升天而去。故后人称此地为凤城。本图即描绘秦穆公之女吹箫,凤凰起舞的场景。

秦穆公九年(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了,骊姬的儿子奚齐继位,没过多长时间,就被大臣里克杀死,荀息又立卓子为国君,结果又被杀掉了。这时晋国公子夷吾派人去秦国,请求秦穆公的帮助。秦穆公答应了,夷吾十分感激,向秦王许下诺言:“如果我能当上晋国的君主,一定把河西的八座城邑奉献给您,以表示我真诚的谢意。”于是秦穆公派百里奚等人带兵护送夷吾回国继位,夷吾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反倒派丕郑到秦国去推脱。同时,他还杀死了拥立他为国君的大臣里克。丕郑很担忧,就对秦穆公说:“晋国人本来就不想让夷吾当国君,而希望重耳回国当国君。现在,夷吾违背了他的诺言,不把那八座城邑献给您,还杀死了里克,这些都是吕甥和芮的主意,希望您能假意用重金把他们召来,然后扣留他们。您再派人护送重耳回晋国继位,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于是秦穆公派人跟随丕郑前往晋国,召唤吕甥、芮。两人感觉事情不妙,就告诉了夷吾。夷吾杀了丕郑。

丕郑死后,他的儿子丕豹逃往秦国,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昏庸无道,百姓们都不服从他,您可以趁着这个机会攻打他。”穆公却说:“要是老百姓真的不服从晋王,那他怎么还能杀他的大臣呢?他能够杀大臣,就说明他还能控制局势。”其实秦穆公表面上虽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暗地里却在重用他。

秦穆公在位的39年里,对内招才纳贤,改革政治,富国强兵,对外开疆拓土,扩大外交,形成了秦国独霸西方的局面。

秦晋战于韩地

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晋国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晋惠公派人到秦国请求援助。丕豹对秦穆公说“:不要给他们粮食,应该趁着这个机会,率领军队去占领晋国。” 秦穆公很犹豫,询问大夫公孙之。公孙之说:“天地万物变化无常,旱灾和丰收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哪个国家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不能不借啊!”穆公又去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公孙之说的有道理,夷吾得罪了您,可是晋国的百姓没有得罪您啊!现在挨饿受冻的是晋国的百姓,又不是夷吾一个人。”于是穆公采用了百里奚和公孙之的建议,把粮食借给了晋国,驶向晋国的运粮车船络绎不绝,帮助晋国解决了危机。

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发生了旱灾饥荒,秦穆公派人到晋国去请求借粮。晋国国君召来大臣,商量这件事。奸臣虢射说:“他们现在闹饥荒,军中缺乏粮草,借这个机会攻打他,一定会大获全胜。”晋惠公不但没有借粮,还听从了虢射的话。秦穆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惠公率领军队攻打秦国,秦穆公也发动军队迎战,双方在韩原上展开大战。晋惠公脱离了主力部队,与秦军争夺战利品,不料在回来的途中,马匹陷入了沼泽地,行动缓慢。秦穆公率军在后面紧追不舍,不但没有抓住晋惠公,反倒被晋军包围,穆公也受了伤。就在这危急的时候,300多个岐下人冒着生命危险冲进了晋军的重重包围,奋力拼斗,救出秦穆公,活捉了晋惠公。当年,秦穆公的好马走失,被住在岐下的村民捉住后杀掉吃了,当地的官吏们知道后,想惩治他们。秦穆公却说:“君子怎么能因为牲畜而伤害人呢?我听说,吃了好马的肉,要是不饮酒会伤害身体。”于是就派人拿来酒给他们喝,还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如今这些人听说秦军要反击晋军,就请求参加队伍,一见秦穆公形势危急,就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以此来报答当初穆公对他们的恩德。

秦穆公带着晋惠公回到秦国,对众大臣说:“请大家和我一样,斋戒独宿,我杀掉晋君祭祀上天。”周天子听说后,替晋惠公求情说“:看在他和我同姓的面子上,您就饶恕他吧!”穆姬,也就是晋惠公的姐姐,光着脚,穿着孝服,跪在秦穆公的面前,请求说:“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弟弟性命,又不愿听从您杀他命令,可怎么办才好啊?”穆公无可奈何,叹息着说“:俘虏了晋君,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却招来这么多的麻烦,天子为他求情,夫人也为这件事伤心难过,唉!真是没办法!好吧!我答应你们,放了他可以,但一定得有条件。”于是便和晋君立下盟约。穆公不再把晋君看作俘虏,而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又派人把他安排到上等的住所。晋惠公回国后,把晋国河西的大片土地献给了秦国,并且把太子姬圉送到秦国当做人质,秦穆公把宗室的女子嫁给姬圉为妻。

当时的秦国已经十分强大,国土向东已经扩展到了黄河一带。几年之后,又消灭梁国和芮国,兼并了他们的土地。

秦穆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太子姬圉听说晋惠公生病了,心中暗想:“梁国被秦国消灭了,我还有那么多的兄弟,国君去世以后,我身在秦国,他们肯定会另立太子,这样可不行。”于是就偷偷逃回晋国。又过一年,晋惠公去世了,太子姬圉被立为国君,姬圉就是晋怀公。姬圉即位后,继续迫害重耳。本来秦穆公听说太子姬圉逃跑就心怀不满,又听说他还在迫害重耳,十分气愤,就派人到楚国把重耳请来,特别热情地接待他。穆公又把女儿文嬴及4位宗女嫁给重耳作妻子。重耳几番推辞之后,勉强接受了。

秦国派人通知晋国的大臣,说秦国想让重耳重新入主晋国,晋国答应了。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回国后没多久,重耳就被立为晋国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登基后,就立即派人杀了晋怀公姬圉。

崤之战

晋文公在位的时候,周襄王的弟弟姬带依靠翟国攻打襄王。周襄王被迫逃到了郑国,派人到晋国和秦国请求帮忙。秦穆公率领军队,协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国,杀了姬带。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穆公协助晋文公围困郑国。郑国的老臣烛之武夜里从城中跑出来,求见秦穆公,对他说:“消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好处,可是您能得到什么?晋国要是一天比一天强大,难道说对你就没有威胁吗?”穆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撤了军。晋国失去了秦国的支持,只好罢兵。

有个郑国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负责掌管郑国国都的城门,如果秦国想偷袭郑国,我愿意做内应。”秦穆公找来蹇叔和百里奚,想问问他们怎么办,两人回答说:“郑国与我们相距千里之遥,途中要经过几个国家。再说千军万马,长途跋涉,军队的行动就不再隐蔽。郑国如果得到情报,作好准备,我们就很难成功,况且这个郑国人,根本不值得相信,他今天能够背叛郑国,也可能会背叛你。这件事做不得。”可秦穆公此时已打定主意,摆了摆手,说:“算了!你们不了解其中的奥秘,我已经决定了。”于是任命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调集兵车300辆,让他们择日从东门外秘密出发。

军队启程的这天,百里奚和蹇叔来到即将出发的部队面前,痛哭流涕。秦穆公很生气地说:“我刚要出兵,你们就来哭丧,这不是在灭我军队的士气吗?你们不想活了吗?”两人回答说:“大王不要生气,我们哪里想打击士兵的士气,只是我们的年纪大了,儿子将要出兵远征,恐怕他们回来晚了,就再也见不着我们了!”两人退下后,暗下里偷偷地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这次出征,可怕的并不是郑国,而是晋国,崤山一带地区的地势险要,晋军要是在此地设伏袭击你们,那就必死无疑,你们一定要多加小心。”

秦穆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春,秦国的军队向东前进,越过晋国的领土。穿过周的北门时,周室的王孙满看到秦军,说:“秦军的行动不合礼法,不可能打胜仗!”队伍行进到滑地,恰好遇到一个叫玄高的郑国商人,他带着12头牛,打算到周国去卖。玄高遭遇秦军,恐怕自己被俘或被杀,就主动把牛献给秦军,说:“国君听说你们要来攻打郑国,正在积极地准备迎战呢!还特意派我先送来12头牛来慰劳秦国的官兵。”秦国的3位将军闻听,忙凑在一起商量:“看来郑国已经知道我们要去偷袭了,而且有所准备,就算到了那里,也不可能成功!”于是,秦军顺道攻下滑城。实际上,滑城是晋国边界的一个小城。

当时,晋文公刚刚去世,还没有安葬。听说秦军攻下了滑城,太子襄公非常愤怒,气急败坏地说:“秦国简直是欺人太甚,趁着我的父亲刚刚去世,还没办完丧事就来进攻我,我一定要让他尝尝我的厉害。”于是就把孝服染成黑色,亲自带兵在崤山埋伏。崤山山脉,绵延几百里,主峰下的群山只裂开一条缝,到处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仅能容纳一辆战车的小道可以通行。晋军在此布下了天罗地网,等待秦军。秦军刚进崤山,就中了晋军的埋伏。300多辆战车丝毫没有用武之地。3000多个士兵更是束手无策,死的死,降的降,全军覆没。3位将军也都成了俘虏。后来,晋文公的夫人文赢,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前来为3位将军讲情,她对晋襄公说“:他们这3个人,挑拨两国国君之间的关系,秦穆公对他们都恨之入骨,你就放他们回去吧!秦穆公肯定会杀他们的,还用得着你动手?”晋襄公放回了秦国的3位将军。

3位将军返回秦国,秦穆公穿着一身丧服,亲自去郊外迎接他们,哭着对他们说:“因为我没有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话,让你们3位遭受失败和耻辱,都是我一个人的错。你们要记着报仇雪恨!”随后恢复了他们的官职,还增加了俸禄。

第二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视等人再次攻打晋国,想报崤山之仇。不想晋国早有防备,秦军作战不利,撤兵回国。

崤山之战后几年来,秦穆公一直对孟明视信任、厚爱。秦穆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任命孟明视为统帅,进攻晋国,以报崤山之仇。秦军人马渡过黄河后,孟明视下令焚毁了船只,表示战斗到底的决心。他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征,只能前进不许后退。”双方交战,秦军把晋军打得大败,夺取了晋国的王官和地。晋国的其他军队都躲进城里防守,不敢出战。

秦穆公率军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当年崤山战役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修坟发丧,全军举哀,痛哭3天。秦穆公召集军队,当众发表誓戒,说“:将士们!请你们安静下来,听我的誓言。我要告诉你们,办事能虚心向老人请教,多听取老人的意见,就不会出什么差错。” 在讲话中,秦穆公多次强调崤山之败,是因为自己不听蹇叔和百里奚劝谏的结果。他发出这样的誓言,目的是让后代记住自己犯下的错误,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

秦晋崤之战示意图

由余归秦

秦国地处西部边陲,与狄、戎等部落边界交错,人民杂居。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狄、戎等部落也逐渐加深了对秦国的了解。秦穆公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家富强,文化发展很快,狄、戎等部落十分羡慕。戎王便派由余出使秦国。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早年逃亡到戎地,他不但能讲戎人的语言,还能说晋、秦等中原国家的语言。戎王派遣使者由余前来秦国考察,秦穆公很高兴,便盛情款待。礼宴完毕,秦穆公向他展示了秦国豪华的宫殿和丰富的仓储。由余看后对穆公说:“这些东西,好是好,只是如果要让鬼神去做,就太劳累鬼神;要用人力去做,又太苦老百姓了。”

秦穆公听了,莫名奇妙,就问道:“中原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法令,即使这样,还会出现叛乱等不法的社会现象,你们没有这些政策,靠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由余笑着回答说:“唉!其实这些制度和法令,正是中原大地上经常发生战乱的原因。在远古时代,黄帝制定了礼乐法度,并且以身作则,但当时也只能是小治。而后来的君王们,一代比一代骄横奢侈、腐败糜烂。他们建立苛刻的法度,以此来监督和惩罚下面的民众。民众承受不了就会产生怨恨,指责君王不行仁义。这样一来,积怨就会越来越深,上下相争,最终导致互相残杀,两败俱伤。而我们戎国却不这样,我们的君王对待臣民百姓非常仁慈,国民对君王也十分忠诚守信,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管束自己个人一样,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条款,这才真正是圣人的治国之道啊!”

秦穆公听了,暗自佩服,就私下找来内史廖对他说:“邻国拥有圣人贤才,就是我们的忧患。这个由余贤德,又很有才能,以后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祸害啊!你说应该怎样对待他呢?”内史廖说:“戎王居住在偏僻荒远的地方,估计没听过我们的歌舞乐曲,您不妨送给他一支乐队和几个美女,诱使他改变心志。然后再派人请求戎王,让由余在秦国多呆几天,以此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留住由余,延误他回国的日期。这样戎王就会怀疑他,他们君臣之间一有隔阂,事情就好办了,还愁留不住由余?再说戎王肯定会喜欢上歌舞音乐,哪里还有心思治理国家!”秦穆公听了,十分赞同,于是就宴请由余,还询问戎国的地形和兵力,全面了解了戎国的情况。同时又命内史廖把由16个女子组成的乐队送给戎王。戎王一见,果然十分喜欢,便整日沉湎于酒色声乐,整整一年都不曾带领民众去更换草地牧场。这时,秦穆公打发由余回国。由余看见戎王不理政事,国内牛马大批死亡,也不去过问,几次劝诫戎王,但都遭到了戎王的拒绝,由余很失望。就在这时,秦穆公暗中派人去见由余,劝他归顺秦国。于是由余投奔了秦国,秦穆公盛情款待了他,又询问该用什么方式攻打戎国。

后来,秦穆公在由余的帮助下,攻取了戎国。邻近12个小国见到这种情景,都前来归附,成了秦国的附属国。秦国拓展了千里领地,最终在西戎称霸,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秦穆公霸西戎”。看到秦国势力如此之强,天子周襄王便派召公送去金鼓向秦穆公表示祝贺。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地。给他陪葬的大约有170多人,其中有秦国的良臣子舆氏的3个儿子。这3人都很勇猛,也很善良,人们都替他们惋惜,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字叫《黄鸟》。深明事理的人纷纷议论,说“:秦穆公向东击败强大的晋国,向西灭掉戎国,扩展了千里领土,增加12个属国,称霸于西方,但是他没能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看来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死后不顾国家和百姓,杀掉治国的良臣为自己殉葬。古代明君圣王去世,都会留下美德和法度,他不但没有做到这些,还夺走百姓所拥护爱戴的重臣。由此可见,秦国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所向披靡了!”

后来,秦穆公的儿子姬继位,他就是秦康公。

秦始皇本纪第六

清除权臣

秦始皇,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遇见了吕不韦的妾姬,很是喜欢,后来就娶了她,生下了始皇帝,取名叫政,姓赵(归国后恢复嬴姓)。

秦始皇像

嬴政13岁的时候,父亲秦庄襄王去世,他就接替王位。那时秦国的地域广阔,已经兼并了巴、蜀、汉中,越过了宛地而占有了楚国的都城郢,并在那里设置了南郡;在北方占领了河东、太原和上党;在东面占领荥阳,消灭了东周、西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由于秦王年少,又刚刚登上王位,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大臣们处理。吕不韦担任丞相,被封食邑十万户,又封号为文信侯;李斯担任舍人;蒙骜等人担任将军。吕不韦的野心很大,四处招揽门客,想依靠他们的力量吞并天下。

秦王政即位以后,奉赵姬为王太后。太后长期与丞相吕不韦保持暧昧关系,随着秦王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害怕这种不正当的关系暴露,继而引来杀身之祸,便秘密推荐去做太后的情夫,自己则从中抽身。太后见了后,果然很喜欢。因为受到太后宠爱,逐渐获得一些权利和封地。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秦国发生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先是将军蒙骜去世,接着,秦王的弟弟长安君企图谋反,被处死在屯留城。这时,黄河水泛滥成灾,河里的鱼大量涌上岸边,众多百姓因为水灾被迫向东逃荒,另求生计。这一年,被封为长信候,并被赐予山阳一带的土地。所有的宫室、车马、服装、庭院、猎场等准许随意使用。国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由他处理决定。十分得意,甚至把河西太原郡改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国。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秦王来到雍城并在这里住下。己酉日,群臣为秦王政举行隆重的成年加冠庆典,从此后嬴政就可以佩戴长剑了。据说,与太后当时也居住这里,二人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当年,是以太监的身份入宫侍候太后的,秦王的到来使这件丑事再也隐瞒不下去了。担心丑事暴露后被杀,干脆起兵谋反。盗用秦王的玉玺和太后玺印,调动县城里的官兵和士卒,准备攻进秦王政居住的蕲年宫。秦王得到报告后,立即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等人调集人马前来平叛。保卫秦王的军队与的叛军在咸阳激烈交战,斩杀叛军几百名。后来,参加平叛的大臣和立了功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连参加的宦官也不例外。战败逃跑,秦王在全国下通缉令:活捉长信侯者,赏钱100万;杀死长信侯者,赏钱50万。结果及其同党全被捕获,无一幸免。被五马分尸,他家族里的人也全部被杀;追随叛乱的卫慰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20多人被判杀头,斩下的头颅还要挂在木杆上示众;的门客,罪轻的就被罚服劳役3年。此外,因牵连此事被剥夺爵位的还有4000多家,他们全被流放到四川,在房陵居住。在审查此案的过程中,相国吕不韦的所作所为暴露出来。秦王十分生气,便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免除吕不韦的丞相职位。太后因为与有关联,也被嬴政流放到雍城,送进冷宫。

这年,齐国和赵国都派使臣前来,秦王设下酒宴款待他们。齐人茅焦对秦王说“:秦国正处于建立天下大业的时候,您却把母太后流放,恐怕对您的名声影响不好吧!各国诸侯要是知道有这样的事情,谁还会信服您呢?”秦王觉得有道理,就把太后从雍城接回咸阳,让她居住在甘泉宫中。

有人告诉秦王,秦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大乱,都是别国来的客卿(不是秦国人,但在秦国做官)捣乱的结果,要想避免这些事,干脆把这些客卿都赶走。秦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命人在全国上下做彻底的清查,赶走那些在秦国任职的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认为秦国的这项政策不合理,便向秦王上书,陈说利弊。秦王读罢李斯的上书,立即宣布废除逐客令。李斯受到秦王的重用,便向秦王献计说:“您应该立刻攻打韩国,来震慑其他诸侯国,让他们都知道您的厉害!”秦王觉得很对,于是派李斯等人去攻打韩国。韩王非常担心,找来韩非商量,筹划削弱秦国的办法。

秦王政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吕不韦死去,他生前的门客偷偷把他安葬在洛阳的北芒山。秦王闻讯大怒,传下命令:凡是参加哭吊吕不韦的,三晋地区的人驱逐出境;俸禄六百石以上的秦国人剥夺爵位,迁到房陵;俸禄五百石以下的秦国人不剥夺爵位,也迁到房陵。从此,秦王政彻底清除了吕不韦、等人对朝政的影响。

兼并六国

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对秦王说“:秦国真的是非常强大,与您相比,其他诸侯国的君王就像您下面郡的首长一样。可是就怕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地进攻。以前智伯、吴王夫差和齐王他们就是这样失败的。所以我建议您不要吝啬,要舍得用财物去贿赂各国中有权势的人,让他们从中捣乱,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计划。这样,您只不过拿出区区30万两黄金,就能吞并东方所有的诸侯国,还不值得吗?”秦王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为了表示对尉缭的尊重,秦始皇以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就连饮食和服装也和自己同等。

尉缭见过秦王后,对人说:“秦王相貌不善,高高的鼻子,又细又长的眼睛,胸脯像鸷鸟,说话的声音又像豺狼一样,这种人具有虎狼心肠。他不得志的时候,会对人表现得谦卑,一旦得志,就不会把别人看在眼里,甚至会残害他人。我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却对我如此恭敬,我要是真帮他得到天下,那么全天下的人还不都成了他的俘虏?这种人是不能够长久共事的。”于是尉缭就想逃走,结果被秦王觉察。秦王执意挽留他,任命他为国尉,并且采用他的计策和治国之道。

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秦国派桓攻打赵国平阳,杀死赵国的将领将扈辄,并斩杀赵国士卒10万人。这年,韩非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李斯建议始皇扣留他。后来,韩非就死在秦国的云阳。韩国无奈,归顺了秦,韩王于是成为秦国的藩臣。魏国迫于秦军强大的威力,主动向秦国奉献土地。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出兵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吞并了韩国的领土,在这里设置了颍川郡。当年,这些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百姓们闹饥荒,生活异常艰难。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王翦率军攻占赵国军事要地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城。又过一年,王翦等人又夺取了赵国的大片土地,占领东阳城,俘获了赵王。紧接着王翦又率兵准备攻打燕国,在中山地区屯兵。赵国灭亡后,秦王政来到邯郸城,下令活埋了那些曾经和他的母亲结下仇怨的人,然后返回秦国。赵国的公子嘉率领宗族几百人逃往代地,自称代王。公子嘉联络东方的燕国,双方组成联军,驻扎在上谷,与秦军对抗。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国的太子丹唯恐秦军进攻边境,十分害怕,就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不想计划被秦王觉察。秦王大怒,肢解了荆轲的身体,然后派遣王翦、辛胜率兵进攻燕国。燕、代两国的军队奋勇反击,最后敌不过秦军的强大,在易水的西边被击败。一年后,秦王增调了更多的士兵增援王翦,彻底打垮了燕太子的军队,攻下了燕国国都蓟城。秦王杀了太子丹。燕王向东逃去,到达辽东一带,在那里称王。王翦借口年老多病,辞去官职,回了老家。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贲攻打魏国,挖开堤坝,把黄河水引来,淹没了魏国的都城大梁,大梁城墙被冲毁。魏王请求投降,于是秦国占领了魏国的全部土地,魏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再次征召王翦,强行任命他为将军,命他率大军去攻打楚国。王翦攻占了楚国陈县以南平舆以北的大片土地,并俘获了楚王。楚国的大将项燕扶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一带发起反攻。一年过后,楚军大败,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王发动大批军队,派王贲统领,前往辽东地区攻打燕国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回师途中,王贲又打下代国,俘获了代王嘉,燕、赵两国最终灭亡。这年,王翦所率大军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了越君,在越地设立了会稽郡。同年五月,秦王命全天下的人都摆席设宴,举杯庆贺。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齐王派兵保卫齐国的西部边界,与秦国断绝来往。秦国派兵攻打齐国,俘虏了齐王田建,齐国灭亡。

至此,秦王吞并了赵、韩、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示意图

统一天下

秦王政刚刚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就召见丞相和御史,对他们说:“前一段时间,韩王既献土地又献玉玺,主动要求做我的藩臣。可是没过几天他就变卦了,联合赵国、魏国反叛我。所以我派兵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之后,赵王派丞相李牧来订立盟约,我放了他们的人质。可是没多久,赵国也背弃盟约,在太原反叛我,所以我兴兵讨伐他们,抓获了赵王。后来,赵国公子自立为王,我又消灭了他。魏国起初与我订立了盟约,表示归顺我秦国。然而不久它又与韩、赵合谋,袭击秦国。我们的将士齐心合力,打垮了他们。楚王答应把青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我,可是不但不履行承诺,还派兵攻打我国的南部。于是我出兵攻占了楚国的土地,俘获了楚王。燕王的太子丹更是胆大包天,竟然派荆轲来刺杀我。于是我出兵讨伐,消灭了燕国。齐王采纳后胜的奸计,和秦国断交,想要作乱,我派兵去讨伐,平定了齐地,俘获了齐王。就这样,寡人我兴兵征战于天下,六国诸侯全都认罪称臣,如今天下总算安定下来。现在,我不能再称王称帝了,那样的话,我的功业就不能扬名天下,流芳百世。我想找你们来商量一下,把帝王名号改成什么好呢?”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仔细商量过后,对秦王政说:“从前五帝的领土幅员辽阔,纵横千里。候服、夷服的诸侯们,有的来朝贡天子,有的不来,天子无法完全控制。如今您率领一支勇猛无比的军队,消灭叛逆之臣,平定了天下,在国内设立郡县,由中央统一发布指令,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就连五帝也没建立过如此的功业啊!我们已经认真地与博士们讨论了,一致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尊贵。’臣等冒死呈上尊号,称您为‘泰皇’,把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的自称为‘朕’。您看怎么样?”秦王说:“要不这样,除去这个‘泰’字,只留‘皇’字,再加上原来的称呼‘帝’字,尊号为‘皇帝’,这就行了,其他的就按照你们说的办。”于是追加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达制书说:“朕听说,太古的时候,有号没有谥,中古的时候有号,帝王死后,后任帝王和大臣又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定个谥号,这不就是儿子在评论父亲,大臣在评论君主吗?朕觉得这样做不太合适,从今天开始,废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按照数字顺序排列,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无穷无尽。”

始皇帝根据金、木、水、火、土五德始终循环相生相克的道理,认为周得到火德,秦朝取代了周朝,就像水克制了火。所以秦朝开始就是水德的开始,改十月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十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皇帝使用的服装、旌旗的颜色都以黑色为主;国家的兵符、印信都做成六寸高;马车的宽度定为六尺,每六尺为一步;每乘车的拉车马数定为六匹。另外秦始皇不主张讲仁义道德,认为那样不符合水德,主张以苛刻的手段管理民众,所有事情都依照法律办理,施行残酷的刑罚(古人相信水和数字六、黑色、严厉有对应关系)。

丞相王绾等人启奏始皇帝说:“皇上,各诸侯国刚刚平定下来,燕、齐、楚等地的偏远地区恐怕很难镇守,应该在那些地方设置王国,封立各位皇子为王。”皇上让群臣讨论,一致认为这样做便于治理国家。可廷尉李斯却不赞成,他对皇上说:“周朝的文王、武王都分封了很多的同姓子弟和诸侯,后来亲属的关系逐渐疏远,甚至发展到互相仇视,互相攻击,周天子也制止不了。现在不同了,在陛下领导下,天下完全统一,并且各地都设立了郡县,利用税收重赏那些王子和大臣们,让他们有很高的收入。这样一来,局面就好控制了。天下人都忠心耿耿地对待您,这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所在啊!所以我认为,设立诸侯不便于治理国家。”皇帝很赞同,说:“是这个道理!多少年了,天下无休无止的征战,老百姓饱经苦难,祸根就是那些诸侯。如今,刚刚平定了天下,又要设立诸侯,不是重蹈覆辙吗?那样的话,想要社会安宁就不容易了,我赞同李斯的意见。”

始皇把全国分成36个郡县,每个郡都设立郡守、郡尉、监御史,把百姓改名为“黔首”;他又派人搜集天下所有的兵器,运到咸阳,熔化后铸造成大钟和12个铜人,放置在宫廷中。始皇还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的规格;统一文字。至此,秦朝的地域东到大海、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北部以黄河为关塞,连接阴山山脉,直到辽东。秦始皇又清查全国,命12万富豪之家迁居咸阳,把各代的陵庙、章台宫和上林苑都设立在渭水南岸。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都要人仿照它原来的宫室画出图形,然后派人在咸阳的北坂地区仿建。他还让人在泾水、渭水的相接处建造天桥,在殿屋之间建造优美的环形长廊。并且把从各个诸侯国得到的美女、钟鼓等都安置在建成的宫殿中。秦始皇的治国大业就这样开始了。

秦始皇出巡

当年,秦始皇为了显示强大的威力,扩大自己的影响,防止叛乱,几次大规模巡游天下。从北国到江南,从泰山到钱塘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祭奠各地的名山大川,表示他受命于天,是山河的主人。他还要在石头上刻下碑文,四处宣传他统一中国的功业。

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行视察陇西、北地等地区。他翻越了鸡头山,经过回中宫,在渭水的南面修建了信宫。后来他又把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着天极。秦始皇还派人修筑从极庙到郦山的道路,建造甘泉宫前殿,并且建甬道,一直通到咸阳。然后他又增修皇帝准备到各地巡行的道路。这一年里,各文武百官,普遍加赐一级爵位。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视东部地区的各个郡县,登上邹地的峄山。在那里他派人立了石碑,还找来鲁地的儒生讨论碑文,在石碑上刻下文字,歌颂秦国的丰功伟业。随后秦始皇又登上泰山,在泰山顶上积土筑坛,立下石碑,举行了封禅典礼,祭祀天神。秦始皇下山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连忙跑到一棵树下躲避。这棵树因为给秦始皇遮挡风雨有功,被封为五大夫。然后他又来到梁父山,举行祭祀,立碑刻下诗文。

古代帝王封禅图 版画

秦始皇沿着渤海向东行进,经过黄郡、郡,穿越成山顶峰,登上芝罘山。在那里他也派人立下石碑,刻下碑文,为自己歌功颂德。接着,他向南又登上了琅山。之后,他大设酒宴,举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在这个地方停留了足足三个月。同时,他还迁徙3000多户百姓来到琅台安家落户,免去他们12年的赋税和徭役。秦始皇让人重新修建了琅台,树立起石碑,刻下碑文,颂扬秦朝的功德,表明他志满意得心情。

秦始皇从东方巡游回来的时候,经过彭城,亲自斋戒,祭祀祈祷,想把当年掉落在泗水中的周朝传国宝九鼎打捞上来。结果他派了1000多人下去寻找,还是没找到,只好作罢。于是他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渡过淮水,沿着长江来到洞庭湖。秦始皇乘船溯湘江而上,前往衡山、南郡等地。船行至湘山祠下,碰巧起了大风,江水汹涌,船只几乎不能前进。秦始皇认为这是神灵作怪,就问那些博士:“湘江的神灵是谁?”博士回答说:“传说是尧的女儿,也就是舜的妻子,她埋葬在这里。”始皇听了非常愤怒,于是就命令3000多个正在服刑的犯人把湘山上的树木全都砍光了,从此湘山变得光秃秃的,裸露着红色的土壤。然后,秦始皇巡视完南郡,从武关回到都城。

为了显示声威,秦始皇每次出巡的时间和路线都不保密。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向东巡游,原韩国贵族后裔张良看准了这个机会,想谋杀他。三四月份,春风送暖,阳光和煦,秦始皇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河南阳武。几十辆车列成壮观的队伍,官兵将士们前呼后拥。阳武西南博浪沙的驰道两边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张良和刺客们就在这设下了埋伏。但见远处尘土飞扬,秦始皇的车队慢慢驰近,刺客猛然间跃起,将百斤重的大铁锥用力地朝车队砸去。铁锥从秦始皇御车边擦过,落在副车上,将车前横木砸断。队伍一阵混乱,张良和刺客乘机而逃。险些丧命的秦始皇十分愤怒,立即下令在当地搜查,结果搜了10天,还是没有抓到刺客。这个案件只好不了了之。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秦始皇身着便装,在咸阳城内巡视,4名武士跟随。在兰池宫附近,有人突然冲出,向秦始皇行刺。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随行武士奋力护卫,杀死了盗贼。秦始皇回宫后,非常愤怒,下令搜捕。官兵在关中一带连续调查20天,一无所获。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前往竭石,派燕人卢生寻求仙人羡门和高誓,在竭石立碑刻上碑文,并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寻找长生不老的奇药。接着,始皇又开始巡游北方边地。这个时候,去海中寻求仙药的卢生返回,承奏他所抄录的书籍,上面说“:最后消灭秦的是胡。”秦始皇看后,认为这个将来会灭亡秦朝的“胡”指的是北方的匈奴。为了让这个不祥的预言落空,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攻打匈奴人(胡人),夺取了河套地区。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出游,十一月,巡行到云梦,在九嶷山祭奠虞舜。然后顺江而下,到达钱塘县,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立碑刻文。回程又经过吴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到达琅。秦始皇到达平津的时候,身染重病,在沙丘平台死去,死后安葬在郦山。

入海求仙药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威震天下,享尽人间富贵。像他这样的人,最害怕的是死亡的到来,因此,他特别渴望能长生不老。他四处巡游,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寻求能让人长生不死的仙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第二次出巡,来到海边,在琅台勒石纪功之后,流连不肯归去,流露出对仙人的羡慕与渴望。手下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四处物色能够为秦始皇寻找仙药方士。

原齐国所在地,有个方士叫徐福,他听说秦始皇想求仙药,就上书说:“附近的渤海湾里有3座仙山,名字为蓬莱、方丈、瀛洲。据说这山很奇异,琼楼玉宇在云雾里忽隐忽现。山中还有仙人居住,仙人们驾云行路,飘飘洒洒,饮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长生不老药。皇上要想长命百岁,就请斋戒沐浴,表达尊敬与诚心。我愿率领童男、童女前往海中,为陛下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十分高兴,就派徐福带上金银财宝、粮食和几千名童男童女,进入海中寻找仙人。随后,徐福便带领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他在海上漂流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为了能长命百岁,迫切地寻求仙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他来到碣石山,见碣石山高耸入云,山前大海茫茫,就四处向人打听神仙的消息。人们告诉他,这里是有羡门、高誓这两位“神仙”,可这两位 “神仙”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不知听谁说燕人卢生认识两位“神仙”,并和他们有过交往。李斯忙把卢生找来,带到秦始皇的行宫。秦始皇一见卢生,二话不说,就命令他去找两位“神仙”,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卢生走后,又有人说韩终、侯公、石生等人也能找到仙药,秦始皇很高兴,也派他们出海去寻神仙。

卢生带人在海上绕了好长时间,连个“蓬莱”岛的影子也没见着,就返了回来,劝秦始皇说:“我们这些人去寻找神仙和仙药,可怎么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侵犯了他们,他们故意躲藏起来了。按照方术的要求,人只有远离恶鬼,真人才能来临。真人进入水中也不会沾湿衣服,跳入火中也不会被烧伤,他是凌驾在祥云之上,和天地的寿命一样长。所以陛下想要见到神仙,就得隐藏自己的行踪,这样才能求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说:“我仰慕真人。”于是就不再称自己为“朕”,而称为“真人”。他还下令将咸阳两百里以内的地方,还有270座宫观都用长廊和甬道连接起来,挂上帏帐,把钟鼓和美女安置在里边,登记在案,不准移动。随后,他传下命令谁也不许透露皇上的行踪,违反规定的人就要被处死。有一次,秦始皇看见丞相的车骑卫队排场很大,十分不满。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丞相,丞相立即下令减少随从车骑。秦始皇大怒:“一定是有人泄露了我的话!”于是就处死了身边的随从。

侯生、卢生等人根本找不到仙药,又怕秦始皇怪罪,便一起商量说“:始皇为人贪图权势,粗暴凶狠,为所欲为。秦朝的法律又有这样的规定,一个方士不能兼有两种方术,如果方术不能应验,就要处死。占卜星象云气预测国家吉凶的300多人,因为害怕获罪都不敢说实话,咱们不能给他去找仙药。”于是就逃跑了。始皇听说后,十分愤怒,说:“我征召这些方士,想用他们振兴国家,寻找奇药或炼造仙丹。他们倒好,韩终逃跑不归,徐氏花钱无数,要找的奇药连影都没有。我对卢生他们不但尊重有加,还予以重赏,如今不仅不给我找仙药,还诽谤我,在民众中诋毁我的名誉。这类人妖言惑众,扰乱民心,抓起来杀掉!”于是派御史去查,一共抓到460多人。秦始皇下令全部活埋。

虽然如此,秦始皇求药之心依旧不死。方士徐福等人寻找仙药,几年了也没找到,怕秦始皇惩罚他,就欺骗说:“蓬莱仙药不是找不到,而是我们经常受到鲛鱼的袭击,所以我们没法到达仙山。我希望皇上能派几个善于射箭的勇士和我们一起去,让他们射死大鲛鱼。”后来,秦始皇做了一个梦,说自己与海神作战,海神的形状就和人一样。他找人去圆梦,人家告诉他:“水神是看不见的,因为有大鱼和蛟龙在他身边守护着。如今您不管是去祭祀还是祈祷,都必须小心谨慎,发现这类恶神,就得除掉,这样善神才能到来。”秦始皇相信了这套谎话,下令入海求仙的人都要带捕捉大鱼用的工具,他自己出海的时候让弓箭手随行。为了寻到神仙,秦始皇从琅山向北航行一直到荣成山,结果却什么也没见着。后来到了芝罘山,才见到一条巨大的鱼,秦始皇命人射杀了它,继续沿海岸向西走。

后来,秦始皇在巡游的过程中,到达平津,不料身染重病,死在沙丘平台。秦始皇至死也没有见到仙人,求到长生不老药。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皇帝在咸阳宫设下酒宴,有70位博士前来祝酒。

秦始皇焚书坑儒图

这幅帛画向我们展现了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情形,图中在朝堂之上秦始皇巍然高坐,儒士战战兢兢求命于下,朝堂之外已有许多儒士被系,或被杀入坑中,或被押在坑边。

仆射周青臣端酒上前,对秦始皇说:“皇上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原来秦国的土地方圆还不到千里,如今平定了海内,对外驱逐了野蛮的邻邦。只要太阳和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就全都归属我们秦国。您消灭六国诸侯,把原属于他们的土地改成郡县,让天下的人都能安居乐业,不再承受战争的痛苦,这都是您的圣明所在啊!您的丰功伟业一定会流芳百世的!古往今来,还没有人能和您相比呢!” 秦始皇听了十分高兴。

这时,原齐国的博士淳于越走了过来,对皇上说:“我听说,从前的商、周两个朝代得天下以后,都分封弟子和大臣为诸侯,作为天子统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因此,这两个朝代的统治都长达1000多年。如今陛下您拥有海内所有的土地,你的儿子兄弟们却和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区别。这样,要是国家出现了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那样企图谋杀君主、夺位篡权的乱臣贼子,皇上靠谁来救援呢?谁又肯来帮助您呢?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不遵循古代的制度能够统治长久。周青臣的话只是在奉承您,没有指出您的过错,由此可知,他不是一个为国效忠的良臣。”

秦始皇听后,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众大臣们讨论这件事。丞相李斯说“:五帝的治国政策从来不会相互重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对前朝的沿袭,都是根据各代现实的情况来制定政策,决定取舍。他们不是故意地违背祖先,而是朝代更替,实际情况也就跟着改变了。如今陛下灭诸侯,定郡县,创下了千秋伟业,万世功勋,这些都不是他们那些愚昧的儒生们所能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里值得取法呢?从前诸侯并起,纷争不断,陛下为了平定天下,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出谋划策。如今天下太平,法令统一,作百姓的,就该安分守己,搞好生产;身为士人,就应该认真学习国家法令。那些儒生,不去了解和学习现今政策,偏偏要宣传什么古代制度,对陛下您的制度指手画脚,说三道四,这不是在搅老百姓的心吗?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臣李斯冒死向您提出建议:古时候天下四分五裂,无法统一,以此诸侯并起。人们谈论国家政策,也往往称赞过去贬低现在,用那些老空话来扰乱社会的安定。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学的那一套好,认为自己意见正确,指责皇上所立的制度不合理。现在您统一了天下,已经证明了哪些做法对,哪些做法错,完全可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思想。但是,各家学派一起指责国家法令和教化。士人们一听说朝廷有命令下达,就根据自己所学进行议论,上朝的时候在心里嘀咕,散朝后在街头巷尾乱说;在陛下面前往往夸耀自己的学识来求取名利,在百姓面前则发表奇谈怪论来博取名声,并带头制造不利于陛下的言论。这种现象要是不制止,对上势必削弱您的威力,在下面就会结成私党,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必须禁止。我请求您下令让史官把《秦记》以外的史书全部烧毁。不是博士官等职务需要的,如果有人隐藏《诗》、《书》等百家典籍,就责令他把书籍交到地方的官府烧掉,并严惩藏书的人;聚众讨论《诗》、《书》的,就要被当众处死;借用古事来谈论今天是非的,也要处死,并株连九族;官吏中知情不报者和犯法者同罪;接到命令后30天之内不执行的,要被处以刺面之刑并发配到边疆去修建长城;只保存那些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类的书籍;人们想要学习法令,就去讨教官吏。”

秦始皇听后十分赞同,就下达制书说:“可以,就这么办。”于是,全国大批的古代文献和典籍被大火焚毁。

被秦始皇寄予厚望的侯生和卢生,根本找不到仙药,两个人害怕受罚,便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说:“皇上的性格暴虐,手段狠毒。他从一个小小的诸侯发展到现在,心志得到了满足,觉得谁都不如他,还施行严酷的刑罚。天下人因为害怕刑罚,就不敢吐露真言,只好阿谀奉承。这样一来,皇上就会愈加骄横放纵,为所欲为,大事小情,都由他一人决定。他每天要批阅的文书,多得能用称来量,贪恋权势到了这种地步,我们还替他找什么仙药啊!”随后,两个人逃跑了。

秦始皇听说卢生逃跑,非常愤怒“:前一段时间,我烧毁没有用的书籍,又招纳许多的文学、方术方面的人才,希望通过他们来求得太平。他们不仅不干事,还背地里讲我的坏话。调查中还发现咸阳的方士和儒生中,也有人制造谣言,蛊惑民众。”

于是,秦始皇就派遣御史审查方士和儒生。方士儒生因为害怕酷刑,就相互揭露告发,这样一个供一个,共牵连460多人,这些人全部被活埋在咸阳,以此警世天下人。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区还没有完全归附。儒生们诵读诗书,仿效孔子,都是有德行的人,可您却要重罚他们,我担心会影响天下的安定形势啊!希望您明察。”秦始皇听后大怒,立刻把扶苏遣送到北方的边疆上郡,去监督蒙恬的军队。

祖龙之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天上有一颗流星划过,有块陨石坠落在东郡的地面上。不知谁在这块陨石上面刻了几个字:“秦始皇死后国土就会分裂”。秦始皇听说了这件事,十分生气,就命令御史四处查问。可是没有人敢承认,秦始皇气急败坏,派人把当地的居民统统抓起来杀掉,又把陨石烧掉。事后,秦始皇整天闷闷不乐,就让人帮他写作《仙真人诗》,外出巡游时,就让乐师们演奏唱这首歌。

这年秋天,秦朝的使者在夜晚赶路,被人拦住。那个人递给使者一块玉璧,对他说:“今年祖龙将会死去。”使者刚要询问缘由,那个人转身就消失了。使者把玉璧交给了秦始皇,并报告了这件事情。秦始皇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是个山鬼,只能预测一年之中发生的事。”退朝后,秦始皇又说:“祖龙,就是人类的祖先。”然后他命令有关官员察看这块玉璧。这帮人仔细一看,发现这块玉璧是8年前秦始皇外出巡游、渡长江时不慎落入江中的那块。秦始皇觉得不是好兆头,就找人占卜,卦辞上说:必须迁徙,才能够逃避灾难。于是,秦始皇把30000家民户迁往北河、榆中定居,并且每户赏赐一级爵位。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左丞相李斯跟从,右丞相冯去疾在京都留守。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爱玩,也要跟着去,皇上答应了,带上他一起走。当队伍到达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染了重病。可他不愿意听别人提到死,大臣们谁也不敢提“死”字。后来病情越发严重了,秦始皇帝就写了一封书信,命人送给公子扶苏,上面写道:“速来咸阳,办理我的后事。”书信封好后,加盖御印,还没等交给使者,秦始皇就死了。

秦始皇在沙丘去世,李斯担心各个公子和天下人知道后会发动动乱,就隐瞒了真相,没有公布。他们把皇帝的尸体装进棺材,用既通风又密闭的车辆运载着,由皇上宠信的宦官们亲自驾车。所到之处,在外人面前,假装和原来一样向皇帝进献食物。众地方官也和以往一样奏事,宦官坐在车里,审批所奏之事。

随同秦始皇出巡的胡亥、赵高和平时特别宠信的宦官等人知道这件事。赵高曾经教胡亥读过书,辅导他学习过刑法律令等,所以胡亥很宠信赵高。赵高和公子胡亥、李斯商量后,偷偷打开皇帝写给扶苏的信。获悉内容后,便篡改遗诏,对外宣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皇帝的诏,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和蒙恬,信中列举了他们的罪状,并赐他们自杀。李斯等人启程返回咸阳,从井陉抵达九原。途中正赶上天气暑热,秦始皇的尸体散发出臭气。于是李斯等又命人找来一些鲍鱼,放在车上,用来掩盖尸体的气味。

回到咸阳,朝廷这才发布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胡亥继承皇位,成为秦朝的第二代皇帝。九月,秦始皇被安葬在郦山。

早在秦始皇刚刚即位时,就已经派人在郦山为自己建造坟墓。天下统一后,秦始皇又从各地调集了70多万个工匠,深挖墓穴,用铜水浇铸墓穴内的地面,来堵塞缝隙,然后放入外棺。再令人把设好的百官位次的宫殿模型和大量的金银珠宝安放在里面。最后,命令工匠们制作带有机关的弩箭,一旦有人来盗墓,就会自动将其射杀。还用水银模拟制作成江河湖海,装上机关,使它们能够互相连通流动。在墓室的顶壁上,用天文图案进行装饰,墓室的下部根据中国地理形状来布置。用娃娃鱼的脂肪制成蜡烛,因为它能燃烧很长的时间。

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兵马俑制成后都用鲜艳的颜色彩绘过,由于出土时经验不足,导致这些彩绘很快风化褪色,从出土的兵马俑群可以想象,当年这样庞大的军阵下葬时是何等气势磅礴!

皇帝胡亥说:“先帝后宫中那些没有生过孩子的妃子必须给父皇陪葬。”这样又赐死了很多人。灵柩下葬后,有人说:“工匠们制造了坟墓里的机关,肯定十分了解,恐怕会把地宫的秘密泄露出去。”胡亥说:“放心吧!我自有办法。”安葬完毕,宝物也都埋藏好了,胡亥就命人封闭墓道的中门和外门。工匠们和填充宝物的人全都被封在坟墓里边,没有一个活着出来。最后,胡亥又下令在墓地的旁边栽满了草木,装扮得和普通山没什么两样。

二世胡亥

秦二世胡亥即位时,只有21岁。他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负责处理朝政。

古代帝王死后,后世都要建庙祭祀。秦二世觉得传统的仪式配不上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让官员们讨论把祭祀秦始皇的仪式搞得更隆重的办法。大臣们都说“:古时天子祭祀以前的七代祖宗,保留七代君王的祭庙,七代以前的不予祭祀。始皇帝的庙则命名为始祖庙,至高无上,保留万世,永远祭祀;向天下百姓多收赋税,为祭祀始皇帝添加供品和牲畜;用最高的规格、最完备的礼仪进行祭祀;以后的天子必须亲自、单独捧着经反复酿造的好酒祭祀,所有的大臣都要按规定行礼,进献供品。皇帝仍旧称自己为‘朕’,不再更改。”秦二世很满意。

秦二世对赵高说:“朕很年轻,又刚刚临位,还没能获取民心。当年父皇在位的时候,四处巡游,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此来震慑天下。如今我不去巡回视察,会被天下人看成是懦夫,怎能统领天下呢?”于是,秦二世开始巡游,李斯跟从。他们首先来到碣石山,然后又沿海南下,到了会稽,并且在秦始皇曾经树立的石碑上,重新刻上了文字,在石碑的边上又刻下了随从大臣的名字,宣扬先帝的功业和盛德。最后从辽东回到咸阳。

二世皇帝采取阴谋手段得到皇位,自己心虚,就和赵高商量说:“如今,大臣们不是很顺服,官宦们的势力也很强大。另外,几位公子也不服气,日后肯定要和我争夺皇位,你说该怎么办?”赵高说:“其实臣早想和您说这些事,可是没敢。始皇帝的那些大臣,都是曾经为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辛苦劳累了一辈子,他们的权势和财富也传给了后代。而我赵高生下来就低贱卑微,陛下您抬举我,让我位居高官,管理朝中的重大事务,那些大臣们嘴上不说,心里也都不服气。如今您应借外出巡游的机会,清除那些有罪过的官僚,这样既可以威震天下,又能除去您不满意的人。当今时代,不提倡法效文治,一切都取决于武力。我希望您当机立断,不要犹豫不决。圣明的君主,收揽重用前朝遗留下来的普通民众,把地位低贱的人变得高贵,把贫困的人变得富足,亲近那些被前朝疏远的人,这些人肯定会对您感激涕零。这样,就能上下团结,国家安定。”二世皇帝很满意,点头说:“嗯!这个办法不错。”于是找借口诛杀了一些大臣和六位皇子,还牵连诛杀职位较低的官员,接着把自己的兄弟嬴将闾等三人关进内宫。

二世皇帝命使者传令给嬴将闾说:“你们不服从我的命令,论罪就应该处死,现在官吏们就要执行法令了!”将闾说:“在宫中,我从来都没做不合礼节的事;在朝廷上,也从来不敢做错什么;皇上的问话,从来也没有失言错答。凭什么说我不服从命令?我只想知道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死也要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者说:“我没有资格参加讨论,也不知道你究竟犯了什么罪,我只是奉诏书行事,负责通通话而已。” 嬴将闾非常悲愤,无奈仰天大呼:“天啊!天啊!我没有罪!”于是兄弟三人都流着眼泪,拔剑自杀。宫廷里的人听说这件事后,都很恐惧。大臣只要有前来劝谏的,就会被认为是诽谤朝政。官吏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只好阿谀奉承,不再说真话。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皇帝回到咸阳,说:“先帝嫌咸阳的宫廷太狭小,就建造阿房宫,谁知还没建成,就崩逝了。工匠们停止了建筑,转去郦山修建陵墓。如今郦山陵已经修建完成,要是再不去建造阿房宫,不是说先帝修宫殿这件事做错吗?”于是,秦二世派人继续修建阿房宫,同时派兵安抚四夷,一切都按照秦始皇帝的方法办。他还派5万精壮的士兵守卫咸阳,教他们学习射箭,学习饲养供人玩赏的禽兽以备宫中之用。因此咸阳地区的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供应就跟不上了。于是秦二世又从各个郡县调集粮食和草料,还让那些运送粮草的人自备干粮,咸阳城三百里以内的地区不许吃这些粮食。这个时期,法令的施行也更加严厉苛刻。

阿房宫图轴 清 袁耀

图绘作者想象中的阿房宫之景。奇峰突立,山峦绵延而下,重重宫宇依山而建,山石长松间有楼宇亭台,江波怪石上拱桥长廊,山脚处殿銮重进,画梁雕栋,金碧辉煌。

不久,陈涉等人在原来的楚地举旗造反,命国号为“张楚”。陈涉自立为楚王,据守在陈县,然后派出选将去攻城略地。关东郡县里的年轻人,大都遭受过地方官吏的迫害,纷纷响应陈涉的军队,杀死地方官,起来造反。不少地方豪杰自立为侯王,他们相互承认,并联合起来,打着讨伐秦朝的旗号,向西进军。参加反叛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使者出使东方回来,向二世皇帝禀报了各地造反的情况。二世皇帝勃然大怒,立刻把使者关进大牢。后来二世皇帝又向别的使者打听东方的形势,使者回答:“没什么大碍,只是一小伙土匪强盗在惹是生非,当地的官员正在追捕他们,如今已经全部被抓了,您不用担心。”皇上听后,十分高兴。而实际上,当时武臣立自己为赵王,魏咎立自己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沛公在沛县组织领导起义,项梁也在会稽起兵反秦。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冬,陈涉命令周章率领几十万大军攻到戏水。二世皇帝惊惶失措,连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少府章邯说:“如今盗贼已经兵临城下,而且人数众多,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立刻调发附近县城的军队也来不及了。我倒有个好办法,现在郦山的工匠和犯人人数众多,皇上赦免他们的罪过,然后发给他们武器,让他们去攻打盗贼。”于是,二世皇帝大赦囚犯和苦力,派章邯带领他们去与起义军作战。章邯打败了起义军,杀死了周章。随后二世又增派兵士去协助章邯,章邯领兵在城父杀死了陈胜,在定陶县打垮了项梁的军队,又去临济消灭了魏咎。之后,章邯的队伍又北渡黄河,前往巨鹿,攻打赵王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