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世界通史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想象力。”世界通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侧面。本篇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类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选择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 原始时代

人类的起源

1876年,恩格斯完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经历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中的人3个阶段。

人类学家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是原上猿,其生存年代为距今3500万~3000万年前,其次是埃及猿,生存年代为2800万年前,再稍后为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古猿。人类学家在欧、亚、非三洲许多地方发现了它们的化石,其生存年代大约为23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

腊玛古猿是最早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其生存年代大约为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前,已最先具备了说话的能力,首先发现于巴基斯坦北部与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后来在肯尼亚、希腊、中国等地均有发现,主要是下颌骨和牙齿化石。其后正在形成中的人是南方古猿,生存年代为距今550万年至100万年前,化石在南非和东非发现,脑容量在450毫升以上。

人与猿的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工具,而此时正在形成中的人只能利用天然工具,如石块、木棒等,所以说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劳动使猿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完全形成的人。从完全形成的人发展到现代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腊玛古猿下颌骨化石

“1470号”人是目前公认的早期猿人的典型代表,其生存年代为距今380万年至180万年前,是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德国的海德堡猿人,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都是古人类进化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晚期猿人。尤其是北京猿人的发现,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从猿到现代人的中间状态。北京猿人发现于1929年,其发现地为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现已获得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以及无数的石器、骨器和用火遗迹。北京猿人的身躯比现代人稍矮,男高约1.62米,女高约1. 52米,四肢已具备现代人形,脑容量为1075毫升。这一切证明北京猿人已远离猿类而更接近现代人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

尼安德特人是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简称“尼人”。早期智人的生存年代为距今30万年到20万年前到距今5万年到4万年前。中国的马坎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均属于尼人。尼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50毫升,体质和智慧比前人皆有很大的发展。晚期智人也称“新人”,其生存年代为距今5万年至1万年前。因新人最早的化石是在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窟里发现的,故又名“克罗马农人”。克罗马农人不论在形体、高度,还是在脑壳比例上都有所变化,与现代人基本相同,脑容量平均在1400毫升以上。新人的分布较广,不仅在亚、非、欧三洲发现其化石,而且还分布在大洋洲和美洲。据人类学家研究证明,在5万年前已有人类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在4万年前,亚洲人从东南亚到达澳洲。

现代人种是和晚期智人同时出现的,人类学家按照人类的外貌特征,把世界上的人分为3个人种:即黄种(或蒙古利亚人种)、白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或尼格罗人种)。

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三个时期。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使用加工粗糙、形状简陋的石器,因而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5万年至1万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精细的石器,并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旧石器时代又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约在距今300万年至二三十万年前,使用的石器由砾石打制而成,十分简陋、粗糙,近似于天然碎裂的石头。中期约为距今二三十万年至5万年前,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晚期的石器相当美观、实用,同时出现了骨器与角器,距今约5万年至1.5万年。晚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人类对火的使用,由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人类对火的发现与使用,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石器时代的时间为距今1.5万年至1万年前,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弓箭的发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把石器放在石上加砂蘸水磨光,然后再在磨光的石器上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类型有生产用的石斧、石锄,狩猎用的石球、石箭头,生活用的刀臼、石杵等。骨器包括骨针、骨锥、骨匕首等。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新的认识,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畜牧业,从采集经济中产生了原始农业。

火的出现

约在160万年前,一些原始人已经掌握了一门全新的技术——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火,这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突然之间,他们能够烹饪食物,而不是吃生肉与植物。在冬天里,他们能够使得漏风的洞穴与躲藏地变得温暖。热与光还可以被用来防御动物。火的出现意味着他们比更早的原始人过着更为安全舒适的生活。

掌握火的原始人大约1.5米高。与先前的原始人相比,他们的大脑更大,四肢更长,更像现代人类。科学家们把他们称为“直立人”。直立人在其他的方面更为发达。他们制造的工具比以前的原始人更好,他们发明了手斧,这是一种有着两个锋利刃的锐利的石头工具。手斧用来砍肉,因此直立人能够更有效地宰杀动物。这使得他们有着更大的动力发展他们的技术,例如发明诸如切刀这样更小的工具。

与更早的原始人相比,直立人有着更为发达的社会技巧。他们可能已经发展出简单的语言,这使得他们可以相互交谈与协作,意味着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团体执行任务,如狩猎大型的动物。在打猎过程中,他们也使用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他们举着火把把大型动物驱赶到伏击地,这时候一大群人就会一起杀死动物。

火的出现也意味着他们能够在更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下来。这使得直立人比以前的人类走得更远。像能人,它们可能总是处于迁移的状态,搭建暂时的宿营地作为打猎和采集的基地。一些居住地可能是季节性的,在春夏季节,当水果、叶子和坚果丰富时,它们就居住下来。但是直立人走得更远,走出了他们的出生地非洲,作为第一种人属定居在亚洲与欧洲。

原始人的迁徙

约在100万年前,世界上的野生物都在迁移中。许多热带动物开始向北、向南迁徙。逐渐地,它们离开了热带丛林,来到地球上更冷的地方。早期原始人寻找食物比较困难,于是直立人尾随热带动物在更为湿润的地方定居。为此,他们迁徙了很长的距离,从现代的非洲远到现在的爪哇、中国、意大利和希腊。

在欧洲和亚洲,直立人建立了许多可供来年返回的营地。在中国,周口店的洞穴是最著名的定居地之一。原始人在这里待了几十万年(从60万年前到23万年前),考古学家在这块遗址发现了超过40个直立人的遗存物。在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各种工具,包括斧头、刮刀、锥子、尖石和切削工具,绝大多数是石英材料。年代越近的工具,其制作越小越精密。在周口店遗址也发现了火的遗迹。欧洲和东南亚地区的直立人的遗址中也有相似的发现。它们揭示:存在一种人类,他们采集树叶与坚果,同时也足够聪明地猎捕大型的动物。这种人随季节迁徙,假如他们不能找到洞穴,他们就用树枝与石头建造简易的躲藏地。他们也会裹着兽皮以在冬天取暖。

有一个令人不解的地方是,许多保留下的直立人头颅的底部被移动过,一些科学家认为底部被移动才会使活着的人能够取出大脑。难道这些人类是最早的吃同类的生物吗?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作为容器盛水。

另一个不解之处是直立人是怎样灭绝的。20万年以后就没有了直立人的遗迹了。人们不清楚他们灭绝是由于他们的食物供应不足,还是疾病或者其他的原始人杀死了他们。

尼安德特人

典型的穴居人通常被描绘为有着大骨头、眉脊发达、面部不明显的矮壮的人种。我们所知的,7万到3.5万年前,生活在欧洲和中东的尼安德特人看上去更像这样。在原始人中,他们是我们最近的亲属,由于有着和我们差不多的脑容量而比较聪明。事实上,由于尼安德特人与我们现代人类如此相似,以至于一些科学家把它们归入人类的一个亚种(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其他的科学家单独把它们归为一个人种(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用他们的智慧制造工具发展技术。尽管他们的工具仍然是石头做的,但是它们已经专门化了,如凿子、钻孔器。他们通过小心地凿石头制造工具。要制造锋利的、大小合适的薄片,尼安德特人的工具制造者们需要技巧、耐心以及丰富的实践。

有关尼安德特人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来自于他们的安葬地,从法国的道格纳到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已经发现了好几处。这些遗址显示他们的尸体被仔细地保存在洞穴中,动物的角、骨头等被精心地放在他们的周围,可能是作为安葬仪式的一部分。像这样的遗址使得现代的考古学家相信尼安德特人是第一种发展出安葬仪式的原始人。安葬地点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使得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出这些人看起来像什么样——从他们矮壮的身躯到他们头和脑的大小。

一些骨骼显示了死者骨头疾病的症状,如关节炎,已经得病好多年了。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是不可能出去打猎与采集的,家庭的其他成员必定得照料他们、抚养他们。由于有智力,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最早的护理者,他们照顾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亲属。在3.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了,原因未知。可能由于疾病或者被生活在同时期的克罗马农人—一种早期智人——灭绝,新的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曾与克罗马农人通婚。

最早的欧洲人

最早生活在欧洲的人类是艰苦的。那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食物也难以寻觅,并且在树林中潜伏着危险的野兽。人类通过不断地适应,在制造工具和居所方面不断变得熟练,从而继续生存下来。渐渐地,经过几千年,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巧。

早期的欧洲人常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其主要遗址在法国的道格纳。克罗马农人把兽皮制成衣服以保暖。只要可能,他们会在洞穴中躲避,但是自然的居所并不是容易找到的。他们学会了利用所发现的材料来建造简单的家。树枝提供了简单的框架,上面覆盖草皮或动物皮以避风雨。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猎杀的猛犸象巨大的骨架制造框架。

克罗马农人是熟练的工具制造者。他们最好的最锋利的工具是用燧石制造的,他们可以把它打造成针头与小刀这样小的工具。小片的石头可以被雕成尖角的针,而鹿角可用来制作诸如锤子之类的工具。

树木是另一种有用的材料。小的石头薄片可以镶嵌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带柄的刀。矛柄也是木头的。树木还有其他的用途,诸如制成简单的容器,但是所有的证据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

早期欧洲人最伟大的进展是其艺术,石刻和岩壁画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他们日常生活的情况。动物的画案表明他们狩猎猛犸象、犀牛、牛和鹿。它们的皮也可能制造人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女性的雕像表明人们崇拜母性神或生殖能力强的女神。这些足够聪明能够创作艺术和制造工具的早期欧洲人,可能也有一个发达的社会组织。尽管他们生活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关系中,但是很有可能,这些小的群体在某一时候聚居在一起生活。他们一起生活可能是为了打猎,或者为了纪念一年中某一重要的宗教仪式。

冰川期

地球的气候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就最近的200万年而言,地球的气温变化不定,这导致了一系列温暖气候与寒冷气候的交替。最近的冰期在公元前1.8万年达到最顶点。这一顶点左右的时期(公元前3万~前1.2万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非常重要,它通常被称为冰川期。

在最近冰川期的开始,人类已经扩张到地球的大部分。那时,冰山已从地球北部逐渐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区。诸如斯堪的纳维亚、西伯利亚和英格兰北部的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存。

这一时期,北欧的绝大多数地区是荒凉的冻原,西班牙的大部、希腊和巴尔干被森林覆盖,俄罗斯黑海的北部地区是一片大的草原。这些不同的居住环境是对早期人类的一个挑战,人类不得不适应不同环境。捕猎大型动物的人类穿过了俄罗斯平原;捕鱼为主的人类居住在冻原地区以及冰山的边缘;猎人与食物采集者们以森林为躲避所。人类发明出各种工具、打猎的技术以及社会技巧以适应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

冰川期的人类使用的工具比以前的人类使用的要丰富。冰川期的人类仍然用石头制作刀与斧头,但是他们比以前使用更多的骨头与鹿角。他们发现了如何利用鹿角来制作坚硬的工具。他们雕刻骨头以制作针——针是缝兽皮、制衣服的基本工具。

人类仍然狩猎大型的动物如猛犸。他们也知道了如何跟踪与猎捕一群猎物,如鹿。这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兽皮、鹿角以及肉。

由于资源稀少,冰川期的人类可能是第一批商人,他们相互交换食物与原料。例如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燧石和毛皮可以用来交换食物。人类行进得更远,他们可能会遇到其他的人群,由此发现食物的新来源。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易有助于生存。当不同的人群相遇时,需要一个领导人作为代表。这时个人的装饰就变得重要了,如果有着骨头装饰物或鲜亮的身体文身,就会使领导人在人群中凸现出来。

最早的澳洲人

在冰川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把澳洲与其他大陆诸如印度尼西亚的帝汶岛分开的海峡很狭窄。因此,岛上的人乘着简易的竹筏或小船就可以出海捕鱼或捕捞贝类。3.2万年前,一些印度尼西亚人发现自己来到了现在的澳洲海岸。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有意来到这块大陆,还是在他们捕鱼的时候被风吹来的。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岛屿,来到这里,成为澳洲大陆第一批定居者。

在澳洲留下的早期定居点遗迹很分散。人们分散在大片土地上,并通过乘船和行走到达了很远的距离。石头工具、钻木取火、贝类残骸、鱼骨头和其他的残留物表明,在3.2万年~前2.4万年前,存在着分散的人口。重要的遗迹包括澳洲西部佩思地区附近的莱尔洞穴、北部地区克里兰山附近的石头躲避所,以及澳洲南部的库纳尔达洞穴。

在莱尔,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用于宗教仪式的东西。它们是几个石片以及一个有着人类牙齿的坑,这些牙齿是被人狠狠打下来的。在库纳尔达洞穴,居民们在石壁上勾画了线条。当地的澳洲人一直到20世纪还进行石雕活动。这些史前时期的发现表明了澳洲本地文明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许多早期的澳洲遗迹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对考古学家来说,鉴别真正的古代艺术与现代的赝品是困难的。在普里提加拉,有一个石头躲避所已经被使用了近7000年。

3.2万年前,人类已经到达了澳洲东南顶端的塔斯马尼亚岛。他们在那儿一直生存到冰川期的结束,那是最严寒的时期,大陆的许多地方都被草原和冻原覆盖。他们生活在洞穴和石头躲避所中,依靠猎捕当地的动—主要是袋鼠和沙袋鼠——为生。新的塔斯马尼亚人发展出自己的艺术形态。他们在石墙上作画,工具是一种天然的玻璃。这些玻璃是他们在一个陨石撞击所形成的火山口中发现的。

澳洲土著人很早就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在一些地方,这种生活方式一直保存到现在。数万年来,他们适应了环境的变化,从严寒的冰川期到现在炎热的气候。

早期的美洲人

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于亚洲的最北端,即现在的西伯利亚。在冰川期,这两块陆地由大陆桥连接。穿过大陆桥的第一批人类发现自己来到北美最严寒、最荒凉的地方。这里几乎没有植物,他们绝大多数的食物来自打猎和捕鱼。由于西伯利亚的气候与北美相似,因此他们可以适应。一些人向南迁移,希望寻找更温暖的环境和更多的食物。

考古学家们对第一批美洲人何时到达这一问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比较有力的证据证明是在1.5万~1.2万年前。然而,同一时期,也有许多的证据表明在北美中部存在着以打猎为生的人,考古学家称他们为科罗维斯人。他们留下了制作精美的燧石做成的矛头,现在被称为科罗维斯尖状器,这是以这些工具被发现的城市命名的。特别在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在诸如猛犸、北美野牛等大型动物骨头的附近发现了这些工具。科罗维斯人可能猎捕单个的动物,把它们驱赶到沼泽地,以便捕杀。

随着冰川的融化,大型动物逐渐地灭绝了,其灭绝的原因现在也不知道。由于各种不同的环境—从大的草场到贫瘠的沙漠—在北美的发展,科罗维斯人灭绝了。活着的人类开始学会适应不同的气候,演变成不同的社会,他们的生活方式直到最近的世纪才发生了改变。

在南美,1.2万年前,也存在人类居住的证据。在智利的维娜蒙特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人类火葬的遗迹。这一遗址还包括两排小屋的遗迹,小屋用动物的皮毛遮盖,以木结构支撑。小屋内有土坑用来煮饭,同时在外面还有大的、公用的炉膛。

在南美,维娜蒙特地区或许并非人类最早生活的地方。在巴西的一处石头躲避所,人们发现了一些带着图案的石头,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约3.2万年前的。并不是所有的专家都赞同这一观点,有人认为是与维娜蒙特石器同年代。假如3.2万年前这一日期正确,他们有可能比在北美的人类定居更早,但是并没有留下其他可为证据的遗迹。

亚洲的社会

肥沃的土壤以及有用的本地庄稼使得亚洲人开始耕作。这是农业如何在东亚——像印度中部与西北部的高地以及中国黄河流域两岸的地区——开始的原因。这两块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适合农耕的气候。考古学家在这两个地区发现了几处早期农业村庄的遗迹。

印度中部有适合放牧的草木茂盛的丘陵,以及适宜种植庄稼的肥沃河床。约在公元前7000年,这儿就开始农耕了。大麦是常见的一种作物,同时农民们在山上放牧牛、山羊和绵羊。在一些地方,人们聚居生活,建立了村庄。美尔冈是最早的村庄之一,它在印度西北的波伦河附近,由一些房屋组合而成。房子是正方形或矩形的,用泥砖涂上灰建成。平的屋顶是用芦苇草修成的,再用木杆支撑。在内部有几个房间。厚的墙与小的窗户使得房间冬暖夏凉。这种样式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一直保持着。

像美尔冈这样的社会继续发展。人们修建储藏室来保存粮食,以备荒年。社会里有一些人可能通过贸易变得富有。他们的坟墓里埋藏着许多珍贵的财产,如珍珠与石灰石。

在中国,农业也正在进步。在这里,粟是人们喜爱的庄稼,猪也成为第一种被家养的动物。农民们还种蔬菜,如圆白菜,并收获如李子之类的水果。后来,他们开始种植水稻,这成为东亚地区的主食。水稻在中国南部特别成功,因为在那儿雨水更多。

中国的农民很快知道了土地在耕种一季后需要休耕。他们轮换耕种土地,这就使得土地有了休耕的时间。他们发现经过休耕,土地的肥力得以恢复。约在公元前1100年,他们开始轮流种植粟与大豆。豆类作物给土壤带回了养分,这就意味着休耕不再重要了。

农耕技术在中国逐渐地传播。种植水稻需要的农耕技术从南传到北,在北方发展出更成功的水稻品种。中国也与韩国和日本交流,这两个地区是狩猎与捕鱼社会,农业一直到很久以后才在那儿建立起来。

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制度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同伴,是共同丈夫们之间的相互称谓,也是共同妻子们之间的相互称谓。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血缘家族。在血缘家族内部,已排除了先前的杂乱的婚姻关系,开始实行按照辈分来划分的群内婚。但人们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认清血亲关系,还不能认识到兄姊之间的婚配对人的体质会有所破坏。直至氏族出现,人类才禁止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由此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妻,即一群姐妹和另一群男子或一群兄弟与另一群女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在这样的群婚制下,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故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因而最初的母系氏族便产生了。母系氏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氏族的所有成员皆来自一位女祖。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殖,氏族组织亦不断增加,这时候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难以继续维持,对偶婚便产生了。在对偶婚的形式下,成年男女在通婚的氏族中,各自寻找一个配偶,作为自己与其经常发生婚配关系的主要对象,同时也不排除与其他异性发生偶尔的婚配关系。对偶婚实际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的最初萌芽。

氏族制度在全盛时期有氏族、胞族、部落多种组织,它是原始公社发展的顶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出现了人类最初的最重要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取代了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各种行业日趋专门化,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业从农牧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但除个别地区外,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进入阶级社会后才发生的。

氏族公社时期的床铺

在生产力发生巨大变革的条件下,一场父权制度取代母权制度的革命也同时出现了,父系氏族公社得到了确立。父系氏族的特点是以男子为中心,于是对偶家庭被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氏族血缘关系被削弱,氏族间、部落间的人员流动加强,从而出现了因共同经济利益而结成的农业公社。

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上层建筑方面表现为军事民主制。

父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社会由愚昧进入文明阶段的过渡性社会组织。农业公社的出现,尤其是军事民主制的出现,直接对人类社会由氏族制度进入阶级社会起了推动作用。

国家的产生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阶级社会的开始。自从国家产生之后,人类社会才真正进入了文明阶段。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以军事首长为首的氏族贵族集团的权力和财富日益增长,原本为选举而产生的军事首长变为世袭,人民大会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为了维护地位,也为了争夺更多的财富,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就产生了,这就是有着负责政治的官员、负责军事的军队、负责刑事的监狱等一整套统治机器的国家。

私有制和阶级出现是国家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与氏族最根本的区别是:国家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氏族却是以血缘关系来维系它的成员。

史前时代的原始文化

人类集体劳动的结果使人类产生了语言。为了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和进一步表达思想,文字便逐渐产生了。文字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便发明了图画文字,用以表达思想、记载事件。同时,原始人还根据自然界的征兆,对天气的变化进行预测,还制定出太阴历,做了季节的划分。

医药知识、绘画、雕刻、音乐、舞蹈亦在原始人中间出现。克罗马农人可以用燧石做工具进行外科手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绘画和雕刻作品,证明了当时人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带孔的小骨管,证明原始人已经能够用简单的歌曲来表达自己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了。同时,原始人为了延续这种热情和欢乐,开始表演狩猎、种植或其他各种动作,舞蹈也随之产生了。

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时期,在氏族公社时开始繁荣。原始人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者,因而加以崇拜。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女性祖先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后来因追根溯源,又产生了图腾崇拜,其特点是将某一自然现象或某一动物当成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加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