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50多岁,投资方向转移是重点
50多岁,抓紧时间赚取最后一桶金
在这个大都市中,他们是最最普通的一个群体,普通得容易让如今时尚潮流中的年轻人将他们遗忘。如果你终日只是穿梭于高档写字楼和繁华商业区之间,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还有这样一群人散居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年过五旬,赚钱能力有限,夫妻一方或双方都曾有过下岗的经历,儿女总是有一段长时间睡阳台或灶间的记忆,夫妻俩从来没在大商场里买过衣服,尝试过股票投资却深“套”其中。但他们和同龄的公司高管、大学教授们一样,也面临退休养老的问题。有所差异的是,由于这一群人的物质基础较薄弱,他们的养老问题更为棘手。
1.收入低,来源少,保障不足
54岁的崔爱国和52岁的妻子黄敏就是这样一对收入较低的“准退休族”夫妻。
崔爱国是一家中型国有企业的工人,目前每月工资1300元,60岁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为1050元。黄敏去年因为集团改制后就待退在家了,待退工资是720元,55岁正式退休后每月可领850元。而全家每年的日常开支维持在1.2万元左右,加上孩子的学杂费、日常看病的自负部分等,每年的总支出差不多要2万元。也就是说,如今他们每年差不多能省下5000元左右。
儿子考上应用技术学院在学校寄宿后,夫妻俩才终于尝到了“二人世界”的滋味。崔家离儿子学校较近,是一套一室户的老公房。除了这套产权房,崔爱国夫妇20多年省吃俭用攒了6万元钱,主要为儿子将来结婚准备着。
看上去,除了收入较低以外,老崔一家生活还算过得去,至少他们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比起那些至今仍然住在没有产权的房子里或某些与别人合用的家庭已经好多了。而且,等到老崔夫妇全都退休后,两人每月的养老金总计能有1900元,即便考虑到物价上涨等潜在因素,维持两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应该不成问题。而且,儿子马上就要经济独立,不再需要他们抚养,负担减轻了一大半。
但两人虽然都参加了所在单位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但无任何商业保险。黄敏的身体本来就不好,高血压和偏头疼困扰她多年,今后夫妻两人还可能患上各种重大疾病,但社会医保的覆盖面毕竟有限,不能完全应付生病支出,用药等也有限制。对他们这种低薪“准退休”族群而言,至今没有储存一份专门的重大疾病医疗金是最为头疼的事。
2.想用家产帮助孩子成家
“宁可苦自己,不肯穷孩子。”这是崔爱国多年来一贯的想法和做法。好在崔家的儿子还算比较懂事,虽然从小到大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但也懂得体贴家里的难处,很少要求父母给自己购买一些价格昂贵的衣服,而且中专毕业后直接升到了大专。
“虽然儿子很懂事,说过工作以后不会再要我们的钱。但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也比较难找。明年他毕业后刚开始的收入肯定也不会高,因此我和他妈商量着家里的存款就不要去动它,只等到时候帮儿子一把,无论是找工作还是结婚买房。”崔爱国眼神中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坚毅的父爱和对儿子未来前途美好的向往。
可面对目前的高房价,崔爱国也显得有点无能为力,6万元钱在郊区也只能买100平方米的住宅,儿子大专毕业后收入也不会太高,贷款买房短时间内肯定是买不起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现在住的房子让给儿子当婚房。可把房子让给儿子后,自己上哪去住呢?难道真的要去养老院吗?虽然现在也在提倡进养老院,但条件较好的养老公寓和养老院收费都在2000元/月以上,如此一来退休金就全部贡献给养老院了,自己的零花钱去哪找?再说,还没过60岁,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养老院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生活在一起。
3.抓紧时间赚最后一桶金
崔爱国觉得,要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要想能对儿子有所帮助,关键是要增加家庭的收入,他考虑过让妻子去开个小店,做点小买卖,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怕蚀本,所以至今没有行动。
前一阶段有一家便利店招营业员,黄敏去应聘并被录用,但干了几天她就觉得吃不消,干了一周就病倒了,最后只能不干了。现在,她每天去证券公司看看行情,可轻易不太敢买股票,每次也都只买100~200股,做了几笔交易,输赢都不大。
她也考虑过去做家政服务员,反正儿子平时不回来,家里也没什么活要干,还不如去帮别人家干点家务,赚点外快。可真到要行动的时候,她又犹豫了。以前,在工厂当工人,虽然清苦,但还算体面,毕竟是工人“老大哥”。现在,去外面给人做家政服务,自己能拉下脸来,儿子的脸往哪放。不过,听说市场上“上海阿姨”供不应求,薪酬水平也较高,她还是有点动心。而儿子对于妈妈的想法并不太支持,他说:“妈妈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出去做家政是很辛苦的,没有好的身体根本坚持不下来。我明年就毕业了,找到工作后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补贴家里,用不着妈妈出去受累。”
崔爱国夫妇的想法代表了现在一大批家长的想法,无论自己多苦,也要帮孩子一把。但老实说,现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像老崔家这几万元的存款,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还不如留着给自己养老,尤其是作为医疗费用的基础金,减少孩子们将来的负担。现在把这部分钱留在自己身边,将来碰上生病就可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子女,不给处于“夹心族”状态的子女增加更多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手中只有一套小屋,而没有任何其他资产的“准退休族”而言,更要守住自己现有的房产。这套房子有点像“命根子”,比子女更为“保险”。我国目前正在积极酝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于低薪的“准退休族”而言,手中的房产在将来能派上大用场,在社会养老金不足以支撑自己生活必需的时候,可以将房产反向抵押取得现金流;在社会养老金能基本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情况下,也可以用这套房子来“换钱”,稍微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水平,或作为大病医疗金和长期看护费用。
像崔爱国夫妇这样有一个懂事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有些孩子就不同了,他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经常需要家长补贴。像这样的家庭,更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即将步入退休年龄的家长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孩子家里经济条件较差,不能在吃穿用上和别人攀比。同时,要培养孩子们“经济独立”的意识。比如,大学期间,让他们自己去争取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从家长到孩子,都不要为了面子问题,在学校和社会里“打肿脸充胖子”。
但需要重点提醒的是,从子女这里省下来的有限资金,千万不要再去买股票。由于现在国内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非常不适宜只有几万元资金的“准退休”人群去投资,否则很有可能血本无归,还不如老老实实买点国债或货币市场基金来缓慢增值。
50多岁如果内退在家的人,应该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干点活,不要太计较面子问题,现在去做家政服务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开始的时候可以少做一点,如果体力能够支撑再多做一点,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做家政每个月可以有1000元以上的收入。
在抓住最后的时机积累财富的同时,一定要提醒这批“准退休族”,要学会对自己好一些,不宜太过劳累,注意饮食健康,加强锻炼保重身体。一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另一方面,健康的身体就是为自己省钱为子女省心。老年不生病、少生病,也就等于“减免”了一半的养老需求。养生其实是养老的最高境界。
50多岁,如何实现儿子结婚和自己养老的计划
50多岁,由于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已达到了最佳状态,加上子女开始独立,家庭负担逐渐减轻,因此,最适合积累财富,理财重点应侧重于扩大投资。但由于已进入人生后期,万一风险投资失败,就会葬送一生积累的财富。所以,在选择投资工具时,不宜过多选择风险投资的方式。
此时的理财优先顺序:
张小强今年45岁,和妻子两人的银行存款共15万元,股市上有10万元,亏损20%左右。有50万元贷款给亲戚做生意,每年10%的利息收益。两人除了单位的基本保险外分别购买了意外保险。张小强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妻子3500~4000元,家庭每月水电吃穿共消费2000元左右,现在居住三室一厅,108平方米,目前市价在70万元左右。
张小强的儿子和其未婚妻开始上班,两人每月共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张小强夫妇开始为儿子准备结婚事宜。
张小强的理财目标是:
(1)为儿子购置新房。
(2)准备儿子婚事所需的花费。
(3)做好老夫妻俩的退休规划准备。
家庭情况分析:
财务状况:月均收入9500~10000元
月均基本支出2000元
资产情况:有一套市价70万元左右的自住房
银行存款15万元
股市市值8万元
生意投资50万元,回报率10%
投资建议:
张小强的投资方式不是很多,而且其中借给亲戚做生意的资金占了50万元,比例较大,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张小强夫妻俩的月均收入比较可观,基本支出只占收入的20%,但是夫妻俩目前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人生阶段——前空巢阶段,孩子即将成婚,有大笔的婚前支出预算。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谈“婚”色变,结婚的成本也随着房价和物价上升而不断提高。张小强一家为准备儿子的婚事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买房和婚礼筹备的支出迫在眉睫。张小强的儿子和未婚妻也已经有了稳定的月收入,可以为父母减轻部分压力。所以张小强一家的理财规划重点应侧重在以下两点:儿子婚前包括购房规划、婚礼筹备的一系列财务规划,以及儿子婚后老夫妻俩自身的退休规划。
50多岁的“准退休族”如何谋划未来
古人云:“五十知天命。”走过人生最高潮、最精彩的阶段,50岁过后的人们慢慢走向人生的收获期,期待着美丽的人生夕阳,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一些共同特点:
1.生活经历动荡盼安逸
目前50~60岁年龄段的人们,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经历过社会巨大的变迁。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上山下乡插过队,返城后,有些人当上了工人,有些人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拨大学生,并留在高校成了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些人赶上“洋插队”从海外镀金回国做上了公司高管,另有大批人为了祖国经济建设的转轨转制而下岗失业。
他们的前半辈子,为祖国建设和改革牺牲小我,为子女成长委屈自己,唯独没有想过为自己的老年生活留下点什么。辛苦工作几十年,经历了丰富而动荡的人生,他们其实更需要较为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以说,他们是目前各类在职人群中最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养老规划的人群。但综合各方面状况来看,他们又都还没有什么成形的养老计划,他们对于退休养老的规划意识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甚至比70年代出生的人群都还要低得多。
2.生活状态趋稳筹养老
随着儿女们的逐渐成长、自立甚至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年过半百的人们处于从家庭稳定期逐步走向空巢期的阶段。在事业上,50岁上下的人们一般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收入水平都已达到了高峰状态,退休之前的5~10年,无论是职位还是薪水,一般人已经不会再有大幅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上,债务一般也已逐渐减轻甚至全部偿还,生活开销基本不愁。
在这种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下,50岁人的养老规划可以遵循“查清现有基础,规划将来状态,调整现有方式,积极增加储备”的步骤来进行。当然,由于现有基础不同,对将来生活的目标追求不同,高中低不同收入档次的“准退休族”在理财上也要有所侧重。
3.高收入阶层重在资产增值
对于基础较好,收入较高的50岁人群而言,为了不至于“坐吃山空”,可以从现有积蓄中腾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大钱生小钱”的增值活动。由于靠工作来累积财富的过程即将结束,因此50岁左右的高收入人群可以扩大投资,依靠投资性行为来增加自己未来的非劳动性收入。但又因他们已进入人生后期,风险承受能力低,所以应多选择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少进行风险大的项目。
对于高收入、高储备,以及一些中等状态的50岁人群而言,其投资项目应该以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为主,尽管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仍旧无法完全抵御通货膨胀,但其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利于变现的特点比较适合老年人。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个作为储蓄替代产品的投资项目其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而且可以随时取现,是保守投资的首选工具。
4.中低收入群切忌高风险投资
对于中低收入的准退休家庭而言,切忌进行股票、外汇等风险性较高的投资行为。在证券营业部或者银行的外汇交易大厅里,熙熙攘攘的常是退休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在50岁左右就办理了内退或各种形式的退休,生活重心一下子没了着落,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股票或外汇投资作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主要寄托,同时希望从中多多筹备一些养老费用,用上海话说就是“赚点小菜钱”。但实际情形是,过去几年股市低迷至今让许多老人非但没有“赚到小菜钱”,反而把自己的养老金深“套”其中。而汇市的高风险性,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性,也常常让老人成为为别人“抬轿子”的典型。
本来养老储备就不充足,实在不宜将这些辛苦积攒的钱都拿去炒股。对于中等基础的人群而言,目前拥有一套便于出租和变现的小户型房产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养老储备渠道。
而对于收入更低的人群而言,手中的存款数额可能连房产投资的首付款都还不够,但也不能让这些存款在银行账户里干等,可以转为比较稳妥的货币市场基金或时下新开发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让资产保守增值。
“准退休族”,一技在手退休无忧
在“准退休族”中,有一批“幸运儿”,他们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第一批青年人才。经过20多年的打拼,他们要么走上了领导岗位,要么成为技术骨干。在上海,他们的年薪一般在10万元以上,有些还有公司的股份等。他们不太将未来生活寄托在单位发的退休金上,因为1000~2000元的退休金无法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资产——存折上的余额、股票的市值,当然还有房产的市场价格,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继续让这上面的数字增值,而是这些数字怎样让自己更舒适更快乐地走完人生的后半程。
张建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准退休族”。55岁的他是北京某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平日里除了周三周五有课的时候出现在学校,大多数时间也是在家里搞研究,写些学术性论文,或者很潇洒地和自己的学生在MSN上交流。张教授如今的月薪在7000元左右,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津贴等收入,张教授的月总收入在10000元以上。这些收入不过是张教授总收入中的一部分,由于在业内享有较高的权威,张教授主编的系列教材已经成为考研、考博的必读书目之一,单这一项每年分得的稿费,就达到100000元以上。另外,张教授还经常外出为一些大公司做技术咨询,有一笔不菲的咨询费收入。
问起退休后的打算,张教授还显得有些茫然:“退休?好像很遥远的事啊!”
的确,张教授在年纪轻轻升为博士生导师之后,其退休年龄就自动延长到65岁。而且由于学术上的权威,张教授极有可能被本校或者其他学校返聘,在65岁之后继续带博士生、上课,维持这样的收入也丝毫没有问题。张教授还有一项拿手绝活,那就是精通日文和英文。“我可以把日文和英文的技术手册对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现在我是没时间,等退休了,时间富裕了,赚点外快还是挺容易的。有几家日本公司就找我联系过相关业务,我都以时间不够拒绝了。”
张太太过去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如今退休在家仍然没有“封笔”,报纸杂志上不时有其文章出现,加上退休金,一个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
由于工作忙,张教授不太喜欢投资,家里现在住的还是单位分配的一套3室1厅的房子(产权已经买下来了)。这几年的房产市场这么好,也没有促使他们再购置房产。家中的主要资产就是银行存款,我们根据其收入和支出情况来进行推算,考虑到他们有能力一次性支付购买别墅和计划周游世界,估计家庭存款在300万元以上。而张太太却对投资颇有兴趣,喜欢时不时地玩玩股票,这几年也有50万元投进去。但自从股市2200点下来之后就缩水到20万元左右了。“我都没什么信心了,打算‘割肉’出来到苏州买别墅去。”张太太说。除了股票,他们不再有其他任何投资。至于保险,用张太太的话说“一直想买,也没找到合适的”。他们也担心退休之后生病,但好在攒了一笔养老金,就准备着来应付医院了。
两人只有一个儿子,已经结婚,并在去年生下了一个小孙女。尽管张太太一再说儿子不够优秀,但在普通岗位上兢兢业业,所得收入能维持生活,夫妇俩也表示满意了。儿子在有了孩子之后,原来两室一厅的住房显得有点紧张,曾吞吞吐吐地向父母表示想换一套大点的房子。为这件事,老两口差点起了矛盾。张太太说:“我的意思是家里反正有存款,买一套送给他们算了,孩子赚钱也辛苦,但我先生不这样想,他觉得年轻人应该自己奋斗,给他买套婚房已经足够了,再买一套实在说不过去。”
关于养老,他们并不指望儿子了。“生孙女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好,不帮他们带孩子,同样我们老了也进养老院,或者在家里请保姆,不要他们养老。”张太太话说得干脆。
张教授夫妇规划的退休生活着实让人羡慕。他们能这样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夫妇俩都有一技之长,这种专业技能保证了他们在退休后,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余热”,从而维持现在的收入水平,也就可以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除了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公司高管、资深记者或编辑,不少50多岁的人们处在这样的岗位上。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里,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为社会忙碌了大半辈子,也为自己挣足了薪水和福利,奠定了今后养老的坚实基础。对于他们来说,退休不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而只是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
享受当然是重要的。但纵观张太太的退休计划,仍然有几点需要调整,比如说,在给儿子买房的问题上。正如张教授所言,儿子长大独立生活之后,夫妇俩的确没有必要帮儿子付清全款,这样一来就耗掉自己多年的积蓄,影响其他方面的退休规划。如果想在资金上拉儿子一把,张太太完全可以先帮儿子付清房款的30%首付,然后让儿子自己去每月偿还银行贷款。省下的资金,张太太就可以尽情地去挑选别墅,而不会有财务方面的困扰了。
另外,从股市里“割肉”的想法也有些唐突。张教授退休之后还可以继续工作,即使不工作也有版权费、稿费之类的收入进账,两人在维持生活质量上应该没有问题,当然也就不需要把股票折价抛掉了。尤其现在股市处于历史低点,等市场转好再抛出说不定还有获利。
享受当然不是“坐吃山空”。仔细观察张教授和太太的退休规划,便发现他们和大多“准退休族”一样,少了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的计划。而在资金充裕的情形下,两人完全可以合理调配现有资金,购买一些医疗险或者传统寿险,让未来的生活来源更有保证,从容应对多种突发状况。
人老最怕“病来磨”,尤其对于高薪准退休族来说,紧张或者无规律的生活状态,巨大的工作压力都无可避免地留下一些“职业病”,或许你现在毫无感觉,然而一旦在退休后发作,总会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被动。保险是应对这种风险的较佳策略。
如果在退休之前,子女皆已成年、房屋贷款也都付清,各项的人生及家庭责任亦已经完成,在风险管理方面,就可以完全依照个人的需要来规划。一般而言,这个时期应重视更周全、保险金额更高的住院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及防癌保险等。由于住院医疗保险多是附加险种,“准退休族”可以选择一些万能险作为主险,然后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其中保障和投资部分的比例。值得提醒的是,50~60岁左右的人,在保险方面的风险评估上,属于高风险的族群,其保费的结构中“风险成本”所占之比例特别高。
而如果你对资金闲置缺乏安全感,你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稳健投资来实现资金升值,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型保险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50多岁的“准退休族”要注意的
对于50多岁的“准退休族”而言,退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准备退休的过程中,以下4点是需要他们加以注意的:
1.对子女“自私”一点
“准退休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子女过于“慷慨”,一切都为子女着想,不仅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子女工作后还要资助他们买房;有了第三代后,还要帮着子女照顾小孩,这自然也少不了要贴钱。而对自己却过于“吝啬”,只要是子女有需求,当父母的总是有求必应,而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则少得可怜。
对于多数的“准退休族”而言,他们是从低工资时代走过来的,积累并不多,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就势必要走上“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上去。但由于现在的“准退休族”大多只有一个子女,寄希望于子女来负责自己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不现实。因此,“准退休族”现在就应该“自私”一点,先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再去帮助子女解决困难。只有自己不成为子女的负担,才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2.投资要安全一点
“准退休族”在投资方面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因为他们手里的资金是未来的养老钱,如果因为投资失败而受到损失,将影响到退休后的生活。由于距离退休的时间不长了,他们缺少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够从头再来的机会和时间。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出入于证券营业部,但这并不说明股市是一个值得“准退休族”去投资的地方。
对于“准退休族”来说,债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种,尤其是国债,由于收益稳定,又能够保底,选择合适期限的国债进行投资,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新的理财工具,在现金管理上具有优势,对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讲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品种。人民币理财产品一面世,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说明这也是一个好产品。另外,资金比较充裕的“准退休族”还可以考虑投资一些租金收益较高的房产。
3.身体要健康一点
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相比,“准退休族”在身体条件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在工作方面,“准退休族”承受的压力并不比年轻人轻。如果不承认现实的差距,仍然像年轻时一样忘我地工作,其结果就是落下一身的病。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如果到退休的时候,病魔缠身,有再多的钱也无法享受。反过来讲,如果不生病,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医药费开支,相应也减少了对养老金的需求。
因此,“准退休族”在工作中更应注意劳逸结合,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为退休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4.技能要多掌握一点
在“准退休族”中,最不怕退休后没钱花的就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因为当他们需要钱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获得财富。有一位老人,他退休后就靠卖冷饮过日子。由于他经营有方,利润可观,几个子女反倒成了他的帮手,有的帮他进货,有的帮他送饭,有的帮他收钱,而他只要在那里吆喝两声生意就来了。赚钱了,他还愁自己的生活没着落吗?前面的张教授和张太太,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即使退休了,也有很多赚钱的路数。从这一点上看,技能的储备和资金的储备同样重要。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