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活的意义(1)

人生的意义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体验事物一般不会抽象进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最初“经验”的产生亦是如此。例如:“木头”的含义与人类有关,而“石头”也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环境,表现为:孤立自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体验现实的人只有将现实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因此结论应当是:这种意义总有遗憾和缺陷,当然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如果你向人问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数人都不想自寻烦恼,更不愿探求问题的本源。但是,从古至今,这种问题一直相伴在人类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时常提起,无论年长或年幼,有时还会被问道:“人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义是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我们发现对人生的某种解读似乎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样,宇宙是那样”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如前所述,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其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则无人知晓,因此只要是相对有效的任何解读,就不能判定是“绝对错误”。其实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分辨这一区间中的不同点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错,哪些是大错。从中可以发现,较好的解读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相反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掩其伪。如果能从中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必须牢记这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此外,无其他绝对真理存在,即便还有,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掌握绝对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因为这三种制约构成了人生和现实的内容,并且经常使人们遭受困扰,还迫使人们作出应答和处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延续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样也能使人类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人都需要迎接其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到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体系中的一部分,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这就如同我们不能对一道数学题妄加猜测,而必须全力以赴地求出答案一样,我们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也要对人生的问题重新做出回答,其中重要的是使观点既富有远见又相互关联。这是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来考虑的。当然,我们的答案不会完美,但是必须尽我所能地找到最佳答案。此外,所有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在为地球所困扰,我们的生存质量必然与地球带给我们的福祸紧密相连。

接下来是第二种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一个人无法单独达成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一个人如果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最终只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无法使生命得以延续。正是因为人类所共存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总要与他人团结在一起。我们如果想继续生存,对人类和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就必须与人联合,共同发展。要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约束,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只剩下一个人,将无法继续生活。如果想延续自己的生命,我们就必须让自己的情感和这个问题的目标相适应。

第三种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不管男女。当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诠释。遇到问题,人们想象的方法往往多种多样,但是却总以为自己采用的具体措施才是最佳方法。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作出各自的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举例如下:假设一个人完全没有爱情生活或遭受了挫折,并且在工作上也表现得很平庸,还不喜欢结交朋友,感觉人际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造成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现实生活中作出的自我定位和约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为活着而活着,所以要让自己免受伤害,以保证平安无恙,因此,自我封闭以减少社会交往成为首选。”看得出,他把活着视为一件艰难且危险的事情,最后只有现实失败接连不断,而且生存机会越来越少。

不妨再假设另外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交友广泛,人脉极强,左右逢源,事业有成,而且爱情生活和睦甜蜜。我们则可以定义为,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其间出现的困难反而使他具有了超凡的勇气,因为在他眼中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这就说明:“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社会情感

由上文可见,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可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点。精神病人、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妓女等人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在处理职业、社交和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理想其他人根本无法从中共享。他们如果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或实现了某种理想,实际上也只是一种虚无的优越感,这种自我满足和陶醉,也只有对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例如,手中拥有武器的罪犯感觉自己很强势,无人能敌,显而易见,他们在利用武器为自己壮胆。但是对我们而言,一件武器并不能让此人的身价得以提高,所以不免有些可笑。其实,自我意义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每个人都在力争与众不同,但如果并不明白自己的成功和卓越是建立在为他人作贡献的基础之上,那么错误就难以避免。人生的理想和行为与此同理,其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对他人是否存在意义。

再讲一个关于某小教派教主的故事。有一天,教主将所有的信徒都聚到一起,说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信徒们都对此信以为真,于是赶紧变卖家产,然后抛开所有世俗和牵挂,在莫名的情绪中等待灾难来临。可是星期三悄悄过去了,却没有发生任何异常。信徒们在星期四一大早便找到教主,向他讨要一个说法。人们都说:“看看你把我们愚弄到什么地步了!我们放弃了所有的生存保障,逢人便说周三是世界末日,我们从未在意别人那轻蔑的目光,而是反复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如今星期三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不是依然如故吗?”这个所谓的预言家却以个人的理由逃避着他人的谴责,他狡辩说:“可是,我所说的星期三与你们想到的星期三并非一回事呀。”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认为的事实并不能成为真理。

所有“人生意义”的真正标志是具有普遍性的,即可以与他人共享、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从中看出所发生之事具有的共性。大众口中的天才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只有他们被大众认为与众不同时,才会被冠以这样的称呼。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即“对整体作出贡献”。在此,我们并非说说而已,而是看重其最后结果。每一个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人,其意识中好像都明白人生的真谛在于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他人合作。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他人所关注,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从来不将解决的办法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如果我们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他们不禁会问:“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他人利益为重,让自己向他人贡献,那么我们的损失会有多严重?我们自己的事又该如何去做?难道不应该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吗?我们保护别人的前提不应该是先保护好自己吗?”

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此类问题也不能称为问题。如果一个人以他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和理想,并且加上他的全部情感,向他的人生目标努力,他必然会沿着最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发展。同时,他还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改变自我,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实践中让这种感情逐步迈向成熟。人的目标一旦建立,随后便会开始自我管理。只有此时,他才会意识到要解决怎样的人生问题,才会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在爱情和婚姻中,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就会极力表现自我,将全部关心投入到对方身上。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而不顾对方的感受,那么所得的结果一定是:我们变得趾高气扬,让人厌恶。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与合作。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发现什么?那些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除了我们所能目睹的有形资产——土地、道路和建筑,还有很多无形的资产,即他们以哲学、科学、艺术的形式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及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生活技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

那么,另外那些拒绝与他人合作,对人生意义另有理解的人,那些总想着“我应怎样逃避生活”的人呢?他们留下了什么?他们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他们不但人已经死去,就是人生价值也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一生从不需要与人合作的人来说,就好像地球早就对他们有所安排,给出他们最终的判语:“你一无是处,在这里,你的憧憬、你的奋斗、你所崇尚的价值观,还有你的思想和灵魂都没有用处。人类不需要你,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你不配活着,没有人希望你在这里,滚开吧!快点去死,从此消失吧!”在现代文化中这种自我观念已有所淡化,但我们还是会找出许多欠缺之处,所以也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为前提,去继续改变它。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全人类的贡献,所以他们开始让自己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我们都可从中看到一种普度众生的思想。世上所有的重大运动都想增加人们的利益,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发展的主流之一。但是,人们却常常误解了宗教,因为人们认为他们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外,根本没有作出其他任何有益的事。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但是我想它还会继续向前迈进。科学在提高人们对人类的贡献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及的。我们入手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目的却一样:为人类取得更大更有益的贡献。

我们对于人生利益的理解似乎已经成型:它不是我们的福神,就是一个催命鬼。所以,我们亟须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的原因和其划分的依据,并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这些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其与生理学、生物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它能利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向,从而让人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