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陌生人交往真别扭!”——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俗称“见人恐怖症”,患者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害怕与人交往。有些患者甚至对打电话、到商店购物、参加聚会或向人询问都感到困难。

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许多一般人能够很轻松就办到的事,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却十分困难。社交恐惧症患者会觉得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其他人也会那样想。于是他们就会变得十分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患者感到更加抑郁和焦虑,从而使自己更加恐惧社交。许多患者为了适应自己的这种状态,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的患者因为不愿意与人打交道,而放弃很好的工作机会。

具体来说,社交恐惧症患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表现:

(1)孤僻。孤僻心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不凡,不愿与人为伍;还有一种是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社会交往。

(2)恐惧。恐惧心理表现为同他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和拘束,以致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其中有一部分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

(3)自卑。自卑心理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想象成功的体验少,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同他人交往。

(4)自傲。自傲心理表现为过度高估自己,总是自以为是,常使交往对方感到窘迫、紧张或难堪,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

(5)自闭。自闭心理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隐藏起来,试图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6)害羞。害羞心理表现为人际交往中过分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7)敌视。敌视心理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把正常的人际关系视为尔虞我诈;还有另一种情形是觉得别人总在算计自己,从而不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心理行为。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

社交恐惧症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阻碍,所以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患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自我治疗:

1.不要沉浸在消极想法里

我们在社交谈话时,一般会有三个相关概念:你打算呈现的、你实际呈现的和你希望呈现的。如果你总是在想自己还没有完善的地方,那么就是恶性循环。当我们离开会议、聚会或者某个社交场合之后,不要老想着那些本该做的更好的地方,别去想“为什么我会那样说”。

如果你总是专注于负面,你便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在社交场合说错话的人,而且这种想法会经常表现出来。要知道,每个人都会说错话。从现在开始别再纠结,忽略那些消极的想法。

2.认清现实

要知道,就算你感到胆怯和恐惧,也并非不正常,你的大脑仅仅是对新的刺激反应反常,使你变得格外小心而已。了解了这点,将帮助你合理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使你在未来遇事更放松。

你无须害羞和焦虑,忽略加速跳动的心脏和出汗的手心,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些化学物质和细胞遇到一些不存在的威胁时的反应,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智面对。

3.适当地暂停下来

即使在公众场合,也无须感到恐慌。当有人问你问题时,你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会儿,再给出适当的回答。

那些在公众场合感到焦虑和恐慌的人,一般都会立即回答别人的问题。他们认为当对方问完问题,自己必须立即回答问题,没这个必要。

如果你在短时间的思考后回答,你的话听起来将更深思熟虑,更有见地,而且你能将自己真实的意图更完美地表达出来。

学会暂停一下再回答完题,思考一下你所要回答的问题,避免说“嗯”,这样可以让你的才华更好地呈现出来。

4.注意你的肢体语言

一个人的生理往往能决定心理。你要做到的是,不让自己做出害羞与胆怯的举动,不要畏畏缩缩,不要将自己隐藏起来。

让自己放松一些,昂首挺胸,当你这样做,你会信心大增,人们也会被你的肢体语言所感染。如果你表现得畏畏缩缩,人们将认为你没有信心,并且认为你是一个胆小的人。

让自己看起来自信满满,像一个领导者一样。如果站在台上演讲,你要做出大气夸张的手势。如果你拥有领导者的肢体语言,人们就会用对待领导者的方式对待你,他们会认为你具有领导者的能力。如果你想改变自己,你必然要这么做,人们也会相信你所展现出来的形象!

“我不是故意要骗你……”——谎语癖

小时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会教育我们不要说谎话,因为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是生活中的我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说谎的经历。也许有些谎言是善意的,也许是因为迫不得已才说谎,这些都情有可原。除此之外有一部分人已经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说谎行为,说谎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些人如果不说谎就会感觉难受。说谎发展到这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掩饰或夸张的行为,而成了一种心理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症状称为“谎语癖”。

具有“谎语癖”的人,就算是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会习惯性地说谎,当他们看到别人相信自己的谎言时,心里就会沾沾自喜,说谎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有一种长期形成的表演特征,故意捏造事实,编造谎言。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撒谎的目的仅仅是想得到变态心理的满足,造成撒谎骗人的实际后果,虽然谎言经常被揭穿,但他们依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行为,其行为总是受到各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等的影响。在受到内心欲望的驱使或环境的压力时,人的行动经常会失去自我控制,其失控行为的好坏程度就得视当事者对于事情的看法以及应变能力,严重的就会出现完全违背自己信仰和认知的言行,谎言就是这样产生的。

表面上看,说谎的行为似乎很简单,但说谎动机却十分复杂,具体来说,说谎有以下几种动机:

(1)戏弄他人。通过说谎,以恶作剧的方式从别人的反应中获得变态的满足。

(2)获取利益。通过说谎行为,得到某种利益而。利用说谎行为来骗取物质、名誉等,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3)博取他人的羡慕。通过说谎行为引起他人的关注,在别人面前炫耀、表现自己,从而博取别人的注意和羡慕。

(4)保护自我。通过说谎行为来逃避某种责任,避免自己受到责罚。

(5)避免痛苦的回忆。此类人在与人交往时,态度冷淡,防卫心强。通过说谎来极力表现一切都好,从而避免痛苦的回忆。

(6)报复。通过说谎来对别人进行报复,从而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等。

(7)幻想。通过说谎把自己头脑中幻想的内容表述出来。这种说谎动机一般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

“谎语癖”患者的特点是持续性地撒谎,遇到什么事都会习惯性地说谎。他们对说谎有心理依赖,不能控制自己。“谎语癖”患者在撒谎时都表现得十分镇定。他们的谎言听起来毫无破绽,甚至他们自己也信以为真。他们的谎言里有对话、细节,甚至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他们还会故意设计场景,通过看似随意的场景设计来提高别人的信任度。当别人相信了他们的谎言之后,他们会产生极其满足的感觉。

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不仅对自己有害,对他人和社也会造成很大危害。谎言将真相隐瞒,使结果偏离正确的方向。如果一个人总是说谎便会失去诚信,如果说谎的人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就可能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周幽王,将烽火台点燃,谎报军情,只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开始的时候,诸侯看到点燃的烽火,便率兵赶来,可是次数多了,诸侯便不再相信。结果,当敌人真的来了的时候,再没有一个人来救援,西周就这样灭亡了。

“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强迫症

你是否会经常做出这些“强迫”的怪行为:睡觉前反复检查窗帘及一些角落;出门后走到楼下又返回来检查房门是否锁上;下车后走出100米会倒回来查看车门、车窗是否关好;等等。如果你经常做出类似的行为,那么很可能你已经患上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类病症,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动为主。“强迫与反强迫两股力量的较量”是强迫症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说明知道不应该或没必要做,却控制不住地去做。患者本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内疚感,内心比较痛苦。

强迫症的类型有三种,包括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和动作。常见的强迫症表现就是强迫洗涤、强迫检查的现象。例如:反复洗手、洗衣物仍觉得不够干净;出门要多次检查门窗、煤气、电源是否关好,严重者会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

心理专家调查表明,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也就是说每五十个人中就会有一人得过强迫症,其中青少年患病率较高,性别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别。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喜欢长时间宅在家中,而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孤独地面对电脑也很容易在特定小事上出现强迫心理的种子。要想预防强迫症,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经常做运动,积极参加团体社交活动。假如你已经患上了强迫症,也不要难过消沉,尝试以下五种自我疗法,它能帮你走出强迫症的阴影。

1.试着让自己接受不完美

患有强迫症的人大多喜欢追求完美,正是因为这样才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所以要想摆脱强迫症的痛苦,不妨尝试让自己去接受不完美,并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对自己进行锻炼,比如,让自己在不整洁的房间里面待几天,让自己明白不干净、不完美其实并不会毁掉自己的人生。

2.不要封闭自己,多与人交流

很多患有强迫症的人将自己的病情藏在心里,让自己整日处于折磨之中,似乎觉得自己患了疾病就会比别人低下。他们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自尊而将自己的病情留在心里,当秘密越积越多,精神世界得不到释放,最终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使整个人崩溃,将自己毁灭。所以,强迫症患者应该多与身边的人交流,不要怕别人误会。

3.勇敢面对失败

要告诉自己,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失败的经验会让你下次更容易成功,挫折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很多成功的人在未成功之前都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也正是由于这些失败的经验才让他们找到真正走向成功的路。

4.放松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就会使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差,同时这也会导致自己的大脑进入到思维的死胡同中。强迫症患者要学会使自己放松,轻松地去看待那些会让自己产生强迫感的事情。在平常生活中多参加体育锻炼,当身体活动起来时,精神也会得到很好的放松。在做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之后你会觉得身体状态好很多了。

“世上没好人,我只相信我自己!”——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患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表现的极度敏感,受到侮辱和伤害会耿耿于怀;性格固执,多疑,心胸狭隘;身边的人如果获得成就或荣誉,他们会感到紧张不安,嫉妒心理油然而生,不是寻衅挑事,就是在背后风言风语,或公开指责别人;十分自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总是习惯把失败和责任归咎给别人,在工作和学习上总是说得比做得好;内心自卑,常常对他人要求过高,很难对他人的动机和愿望产生信任感,总认为别人动机不良;遇到问题易感情用事,主观片面性大,不能客观地分析形势;在建立家庭之后,经常疑神疑鬼,怀疑配偶对自己不忠;等等。心理专家调查表明,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因为这类人内心固执,很少承认自己的缺点,所以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易产生嫉妒心理。

(2)过分自负,总将挫折或失败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正确。

(3)不能宽容他人的错误,记恨在心。

(4)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比别人更强,不顾及他人的喜、怒、哀、乐,不愿和他人分享,朋友很少,人缘差。

(5)一个很平常事物,在他们看来都是“阴谋”。

(6)即使自己的想法与客观证据严重不符,他们也坚持己见,并且很难改变想法。

(7)喜欢与人争辩和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如果具有上述项目中的三项症状,便可被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足可认为是具有过分固执的人格特征。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主动结交朋友

主动地与身边的人交往,尝试着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的原则和要领是:真诚相见,以心交心。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问题。“如果我是他的话,别人这样对我,我里会怎么样想”。通过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理解和尊重,给自己一个较宽松的人际空间,要牢记这样一句话,“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学会微笑,宽以待人。一个整天都板着脸的人,人们是不太愿意与之交往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向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微笑。

2.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

例如,每当自己出现对同学或老师有敌意的观念时,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卷入“敌对心理”的漩涡之中。

3.宽容他人,克制自己

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容忍一些事情,不要让内心敌对的情绪吞没自己的理性。如果想要发火时,警告自己,这样做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我有我的世界,其他事与我何干!”——分裂性格缺陷

分裂性格缺陷,心理学术语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俗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性格缺陷。这种性格的人一般较孤独,他们喜欢沉默,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他们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很少有朋友。虽然他们自己也会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性格缺陷者主要表现为非常胆小,离群独处,回避社交,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缺乏行动;其行为古怪,不修边幅,爱好怪癖,喜欢自言自语;这类人大多对感情较冷淡,对他人缺乏热情,没什么爱好,外界事物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对待批评与表扬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种类型的人很少有攻击行为,所以也很少会给他人制造麻烦。但这类人一般不会顾及别人的需要,喜欢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很难胜任责任心强的工作。

如果分裂性格缺陷进一步发展,可能会成为精神分裂症,青少年人群中出现的分裂性格缺陷很可能是早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信号。因此,当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分裂性格缺陷症状,应当及时进行心理治疗,纠正我行我素、情感淡漠等现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训练。

1.训练情感

训练情感主要通过欣赏艺术、文学、自然风光等,感受艺术、文学、自然、形体和心灵美,陶冶情操,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从而起到纠正情感淡漠、不修边幅等性格缺陷。

2.培养兴趣

由于分裂性格缺陷者兴趣贫乏,对外界事物缺少激情,所以须对其兴趣爱好进行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使分裂性格缺陷者提高自我认知,分析自我性格缺陷,重新确定积极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2)帮助分裂性格缺陷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打球、户外运动等。

(3)引导分裂性格缺陷者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信息量,丰富生活的同时培育出良好的情感色彩。

3.训练社交能力

由于分裂性格缺陷者有回避社交、离群独处等性格缺陷,所以须对其进行相应的社交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提高自我认知,让分裂性格缺陷者认识到离群独处对自己的危害,使他自觉投入到社交训练中。

(2)社交训练应从易到难。开始以单人对话为主,对话时间由短到长渐渐增加;然后对话对象从单人发展为多人;最后为集体活动,彻底改变分裂性格缺陷者离群独处的性格,培养出积极的社交心态。

(3)结交知心朋友。在社交训练的过程中,分裂性格缺陷者应该积极结交朋友。在训练结束后,应该至少有两个以上的知心朋友。朋友之间坦诚相见,互帮互学。

“我讨厌自己做决定……”——依赖型人格障碍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在精神上缺乏自主性,总是依赖于长辈、父母、配偶或强者,他们很难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需要别人示范、指导或赞美。如果身边没有依靠,便会感到焦虑或恐慌。严重缺乏自信,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有极强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模仿。他们往往工作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完成上级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但前提条件是要得到比较明确的指示。假如有什么事情要让他们自己来拿主意,就会变得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他们严重缺乏判断力,无法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一类人的性格缺陷称之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性格缺陷。患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大多是在童年早期依赖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成年后还保留一种孩童期的依赖心理,以至于使自己停留在“心理哺乳期”,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人们常常称这种现象为“幼稚”“长不大”等。

在幼年时期,儿童离开了父母就无法生存。在儿童眼里,父母是万能的,父母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依靠。如果此时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鼓励子女的这种依赖行为,不给他们创造独立和自主的环境,这样下去,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无法独立生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人格障碍。具体来说,依赖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2)容忍过度,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放低自己来讨好别人。

(3)如果他人没有为其提供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便不能对日常事物做出决策。

(4)遇到重要决定时,总是寻求他人帮助。如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等。

(5)如果没有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内心十分失落。

(6)就算是他人做错了,也会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时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一个人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和无助,并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如果同时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障碍。

当然,我们需要区分病态的依赖和正常的依赖。每个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帮助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看起来多坚强,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曾希望有个人可以依赖。不管年龄大小,无论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亲爱的爸爸或妈妈能陪伴左右。这样的感觉是合理的,因为这种渴望不会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如果这种思想控制了我们的一言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它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的心理问题。这种过分依赖心理会引起心理失调,心理研究者称其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这种心理症状是所有心理失调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

当然,患上依赖型人格障碍并不可怕,患者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心理矫正:

1.改变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

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性地依赖他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决定的。可以每天做一次记录,记录十天,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意识强,一般,较差分为三个级别,每十天做一次小结。

2.找一个监督者

想消除依赖行为并不容易。如果依赖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要做每个决定都变得那么艰难,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老路上去。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你需要找一个自己最依赖的人作为自己的监督者。

3.重新认识自己

(1)找到根源所在。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缺乏自信,自主意识较低。他们形成这种性格,是因为童年期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心中留有自卑的印痕。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回忆童年时期,回想自己的父母、长辈或朋友对自己说过的具有消极影响的话,把这些记忆整理出来,明白自己依赖心理的根源所在。

(2)找回自信。锻炼自己,找一些略带冒险性的事情去做,每十天做一项。比如,独自一人去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在公共场合当众发言。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慢慢找回自信,从而改变凡事都依赖他人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