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只有“心”不会嫌弃你
- 有一种人生境界叫舍得:受益一生的枕边书
- 项前
- 13909字
- 2016-07-19 16:12:25
人的心永远和人在一起,所以,心安人就安。人的心灵不失衡时时保持平稳,人就不会被各种利益所诱惑。
只有“心”不会嫌弃你
人的心灵是自己思想的港湾。当思想疲惫了,当思想枯竭了,躲进心灵中修整一番,重新补充能量,就可以日后再战。所以,好好守护自己的心灵,因为那是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道“防线”。还有,我们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心,不要让自己的心受伤害。
从前有个财主娶了5个老婆。
大老婆很美丽,整天像影子一样跟着财主,财主也喜欢大老婆。
二老婆更是美丽动人,是财主想尽办法,花了许多银两买来的。所以,财主也很爱二老婆。
三老婆姿色一般,是财主父母给他订的“娃娃亲”,如果不是父母逼财主娶,财主才不娶她呢。但这个三老婆娶进门后,却不像前两个老婆,她只知道干活,并且别人不愿干的她都干,她也不要财富,对吃亏等事没有怨言。
四老婆娶进来后,总是在自己的屋子里待着不出门,财主心烦了,遇到难事了,才想起她,于是跑到她屋里和她说,她只听不说,有时财主都快忘了她了。
五老婆是个泼辣的人,整天问财主在干什么,挣了多少钱,她应该拿多少,对财主和其他老婆在一起很生气,经常怨天怨地,说生活对她不公平。财主拿这个老婆没办法,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有时直后悔娶了这个老婆。
有一天财主要出远门,到一个很贫困的地方,财主便对五个老婆说:“你们谁愿意陪我去一趟?”
大老婆说:“我可不去,我这么漂亮,去那么贫困的地方,太吃苦了。”
二老婆说:“当初是你买我的,我也不去。”
三老婆说:“我打理家中内外一切,我送你吧。”
四老婆说:“我和你去吧。”
五老婆说:“我可以去,但你要替我把这一路上的东西准备好,别让我吃苦,如果有人陪你,我可以不去,不过记着回来报账,还要说清楚一路上的事情。”
财主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和自己去的竟然是四老婆。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人性史上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财主指的是我们自身,大老婆指的是我们的名声,即一个人有了成就后,要谨防各种炫目的“高帽”戴到你头上。因为名声就像高高悬挂的红灯笼,天晴时光彩耀人,一旦阴天雨雪,这些红灯笼立刻失去光彩。
第二个老婆指的是财富,财富的获得过程是十分艰辛而漫长的,但财富是没有情感的事物,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与人无法同甘苦共患难。
第三个老婆指的是你的亲朋好友。无论亲朋还是好友,能帮忙都帮助,但不能帮忙时,也就不会帮忙。因此,你虽然选择了他们,但他们未必会选择你。
第四个老婆指的是你的心。人的一生,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地位卑微或高贵,只有自己的心永远和自己在一起。心不会嫌弃你,也不会抛弃你,心会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你。所以财主的四老婆愿和财主去。
第五个老婆指的是他真正的老婆。这个老婆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能体现出人性的弱点,她爱讲条件,爱唠叨,想拥有你,却不知如何适应你,这在许多家庭中非常常见。她想和你一起去,表明夫妻同心;不去,表明夫妻没有达到同心状态。有句古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这句话虽有些绝对,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夫妻也确实存在。
这个故事还说明人要在美色、财富、名声中保持清醒头脑,要时刻观省自心,因为只有“心”是自己的,其余的都属于他物、外物。人要时刻坚定、坚守自己的“心”,不要让“心”蒙上“利”的污尘,不让外物左右自己的“心”,更不能让心受伤害。
一个人丢了“心”,就丢了一切。
世间距离最远的是心的交流,距离最近的也是心与心的相处。人与人的心如果能坦诚相见,并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他人感受,不人为地自我设限,就能成为朋友、知己。但人的心也是脆弱的、敏感的、易受伤的。当他人与你交往时,如果受到你的冷遇或不经意地拒绝时,往往自己也会主动地躲避或退却,这实际上都是心的躲避。
所以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人心,最近的距离也是人心。一个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是心的快乐。让心高兴,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心让人迅速拉近与外人的距离。
打赌输赢
很多时候,世间输赢并不是那么重要,谁输谁赢,只是输赢双方的“面子”问题而已,不必太在意。有些人把输赢看的比天还大,绝不允许自己输,让自己永远处在“一级战备”中,像一只斗架的公鸡。还有些人,赢了不可一世,输了就觉得没面子,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输不起。
人不可贪图一时之胜、一刻之赢,因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也不可为一次两次的输了,就不再与他人比试。谁为输家,谁为赢家,看表象只是一方面,往往输赢“最后”见分晓,因为智慧的人比比皆是。
输赢中一方的退让也并非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谦虚的美德,是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所谓处世退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实利人利己的根基,即是古人对输赢最好的注解。
一个壮汉手里握着一条鱼走,路上碰见一个老者,壮汉说道:“我们打个赌,您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的还是活的?”
老者清楚,如果他说鱼是死的,壮汉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鱼是活的,那壮汉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老者想了想说:“鱼是死的。”
壮汉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您输了,您看这鱼是活的。”
老者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故事中老者表面上是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鱼的暂时生命;壮汉表面上胜了老者,但也只是一种表象;因为老者以其智慧取得暂时救鱼的胜利,这是事实。表面上壮汉胜了,实际上却输了;表面上老者输了,却实实在在胜了!
有智慧有内敛的人,大多有着一种理智上的成熟,性格上的超然淡定。而那些带着“武器”上阵的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也变成了武器。这种人自认为是生活中的强者,实际上强而不强,强的只是表面上的“强势”,或者“强势”在武器上,或者“强势”在自身力量上,内心实则虚弱。
天堂地狱一念间
人生没有绝对的输与赢,天堂地狱也在人的一念间。
与人相处,张扬跋扈,得意忘形,事事夺胜,不仅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和麻烦,自己也不愉快,心态更是整日处于焦虑烦闷之中,这实际上就是进入了“地狱”。而平和待人,善良对事,遇事谦让,对人彬彬有礼,心态总是处于淡定、从容之中,不仅不会失去自己的尊严,还会得到他人的敬重,这实际上就是人生的赢家,就是进入了“天堂”。
日本有个著名的故事:
一天,一个武士遇见白隐禅师,拦住白隐提出问题。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是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鲁莽之人也配向我提问。”
武士听话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杀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多谢禅师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微微说道:“此乃天堂。”古代智者说:人与人之间最好不要发生正面冲突。获胜之道,就是避免冲突争执。争强好胜,虽偶尔能取胜,但不是真正的“胜”,就算是真正“胜”了,实际上还是“输”了,因为你是“拿来”、“夺来”的“胜”,而不是让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的“胜”,被你胜的人并不会真心服你,可能还会与你结下仇恨,伺机报复你。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人的压力更是在不断增大。争吵、纷争、冲突成为常见现象。很多人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事事寸土必争,锱铢必较,你给我“当头炮”,我给你“马儿跳”,结果造成两败俱伤。还有人认为反正我有本事、有能耐,你不服就试试,看“谁能扳倒谁”,借以显示自己的能力或力量。《菜根谭》中有段话这样说道:“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让。”谦恭礼让是我国传统待人待事的法则,人们大都认为谦恭礼让是君子风范,争名争利则是常人所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文明、礼貌、宽容,因而在“战争”中喊“停”的人不代表“认输”,而是真君子,拥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心态。
1000根琴弦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生活的顺与不顺,都是你“过”出来的。因而,当你身处逆境时,千万不要泄气,不要绝望,要告诉自己,赶快振作起来,努力起来,这样逆境才会很快过去的。
人的许多条件在客观上是不能改变的,上天在“发牌”时有人拿到的是一手“不错的牌”,有人拿到的是一手“一般的牌”,还有人拿到的就是一手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烂牌”。然而生活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出牌”,就是手中拿到“烂牌”的人,也不能“扔牌”,必须“出牌”,因此,人除了努力“打好牌”外,没有别的选择,这个时候是区别强者与弱者的最好试金石,弱者“随便出牌”,强者“努力组合手中的牌,争取打出最好的组合拳来”。
从前,有一老一小两个相依为命的瞎子,每日里靠弹琴卖艺维持生活。
一天,老瞎子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小瞎子叫到床头,紧紧拉着小瞎子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这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可以使你重见光明。我把它放在琴盒里面了,但你千万要记住,你必须在弹断1000根琴弦的时候才能把它取出来,否则,你是不会重见光明的。”小瞎子流着眼泪答应了师父。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瞎子将师父临终的话铭记在心,不停地弹啊弹,将一根根弹断的琴弦收藏着。当他弹断1000根琴弦的时候,当年那个少年小瞎子也已到了垂暮之年,变成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当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双手颤抖着,慢慢地打开琴盒,取出秘方时,他已经开始想象自己看见了光明。
然而,别人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小瞎子想了很久,终于泪水滴落在纸上,他笑了。
很显然,老瞎子骗了小瞎子。但这位过去的小瞎子如今的老瞎子,拿着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为什么反倒笑了?因为他明白了“秘方”里藏着的师父的用心:在希望中活着,就会看到光明。
人在身处逆境时,是坐以待毙,还是奋发向上?是怨天尤人,还是改变自己?这些选择十分关键。
人是环境的产物,顺境中的人往往得意张扬、意气风发,做事顺风顺水;而处于逆境中的人,却会表现出意志消沉、自卑慎言,做事磕磕绊绊,总觉不顺手。因此,身处逆境中的人,聪明的做法,就是停止对逆境的抱怨,赶快调整心态,积极做事,奋发向上,不灰心,不自暴自弃,努力改变自己的“坏境遇”,闯出尽可能明媚的一片天空。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抱怨琐碎的生活中看不到希望,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看不到希望。其实,人无论身处多么艰难的环境中,只要心怀希望,前方就会一片光明,希望也会一直在身上。
为自己而活
在生活中,为自己而活非常重要。什么叫为自己而活呢?
不人云亦云,更不随波逐流,不攀比,不羡慕他人,过自己的生活,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会很难让周围的人感到满意,而周围的人看待问题也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都带有自我主观思想,即使是对同一事情,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就此如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农夫和他的儿子,赶着一头驴到镇上的市集去卖。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群姑娘在路边谈笑。
一个姑娘大声说:“嘿,快瞧,你们见过这种傻子吗?有驴不骑,宁愿自己走路。”农夫听到这话,立刻让儿子骑上驴,自己高兴地在后面跟着走。
不久,他们碰见一个老头,老头看见他们,指着父亲说:“哎,你岁数这么大,不骑驴,让小小的孩子自己骑着驴,你太宠孩子啦,以后他还能孝顺你吗?”农夫听见这话,连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去。
没过多久,他们又遇上一群妇女,妇女们七嘴八舌地喊着:“嘿,你这个狠心的人!怎么能自己骑着驴,让可怜的孩子跟着走呢?”农夫立刻叫儿子上来,和他一同骑在驴的背上。
快到镇上时,一个镇上人大叫道:“哟,瞧这个驴多惨啊,竟然驮着两个人,它是你们自己的驴吗?”
另一个人插嘴说:“谁能想到你们这么骑驴,依我看,不如你们两个驮着驴走吧。”农夫和儿子急忙跳下来,他们用绳子捆住驴的腿,找了一根棍子把驴抬了起来。
他们费力地把驴抬过市集入口的小桥时,又引起了桥头上一群人的哄笑。“抬驴?真没见过。”
驴子受了惊吓,挣脱了捆绑,撒腿就跑,不想却失足落入河中。农夫既恼怒又羞愧,带着孩子空手而归了。
故事中的农夫是典型的没有主意的人。人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他人。
很多人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这实在没有必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生活易被他人控制,这样就会失去了自我。
事实证明:想要让每个人都说我们好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与其把精力花在取悦他人,或者是无条件地顺从别人,还不如把精力放在踏踏实实过自己的生活上。
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自己的人生会很累,会苦不堪言;别人的看法,可以作为参考;而他人不公正的评论,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因为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是从他人自身角度出发做出的,他人无法做到设身处地为你着想,一个人如果不坚定自己的想法,不仅没有自己的主见,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
人生百味要靠自己品尝,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或失去自我或耿耿于怀,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卖肉
私心杂念是一个人战胜自我最应克服的心理障碍,私心杂念太多,人的能力往往发挥不出来;而心底无私,做人不仅轻松,做事也会容易做好。
有一个卖肉的人,卖了几十年的肉,练就了“一刀准”的绝技。比如有顾客说切三斤好肉,他点点头,二话不说,手起刀落,往秤一扔,正好。有些第一次买肉的人不信,常常有零有整的买肉,但每次卖肉人卖的肉都很准。于是人送绰号:一刀准。
一次,当地举办了一场绝技挑战比赛。有人对他说:“你那‘一刀准】’也是绝技,如果你参加比赛,准能捧着大奖回来。”卖肉的人动心了,真的去报了名。
比赛的时候,赛方要求他切4斤3两肉,一两不能多,一两不能少。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了刀,但却迟疑着不敢下手,额上还渗出了细细的汗珠。过了好一会儿,在围观的人们一再催促下,他才咬咬牙,一刀切了下去。结果一称,整整多出了3两多。
几十年的功力,为什么会一朝失灵?
很显然,卖肉人过于看重奖项了,于是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从而使他难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身怀绝技”是指一个人苦练某项技术后会在某个方面获得的成就。故事中的卖肉人可以说是身怀绝技,但为什么在比赛时却发挥不出其原有的水平呢,这是因为他心态出了问题。
一个人要能做到“身在局中,心在局外”,那就是能干大事的人。反之,“心在局中,身在局外”,做事就不能做好,因为私心杂念太多,阻碍了做事的行为。
世间诱惑往往是难以抗拒的,面对诱惑,有的人会做出惊人的伟业,有的人会成为诱惑的“俘虏”,有的人会守不住自己的精神底线,有的人会跌进“诱惑”的深渊中,有的人“跌跤”后悟得懂得了生活真谛,有的人则一辈子过得“风雨飘摇”。
人一辈子都在忙些什么呢?富贵名利,容易使人动心,人动心了,便容易全力去追逐它们,那时由于保持不了内心平静,做事成与败就好像天晴和下雨,不由自身控制的,成了,幸运成分较大,败了,也属正常现象。还有些人,即使平日不失手,由于心中杂念太多,关键时刻心中也会失去平衡,到时即使绝技压身也发挥不出来,就像上面故事中的那个卖肉人。
成功者,多是能够把控自己情绪的人,能够坚持自我,不受周边“诱惑”、专心专注做事的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征程一步始。
人活一世,所需所用,不可能从天而降,不可能坐等他人给予,所需所用的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勤劳双手创造。因为勤劳致富。
一个人每天都在地里劳动,觉得非常辛苦,常抱怨上天不公。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与其每天辛苦劳动,不如向神灵祈祷,请他赐给我财富,供我今生享受。”
他深为自己的想法得意,于是把弟弟喊来,吩咐他到田里耕作谋生,自己独自来到庙里,不分昼夜地膜拜,还毕恭毕敬地祈祷:“神啊!请您赐给我财富吧!”
神听见这个人的愿望,暗自思忖:“这个人,自己不劳动,却想谋求巨大的财富。不妨用些方法,让他死了这条心吧。”
于是,神变做他的弟弟,跪在他旁边跟他一样的祈祷求福。这个人看见“弟弟”来了,不禁问他:“你来这儿干嘛?我让你去劳动,你劳动了吗?”
“弟弟”说:“劳动太辛苦了,我也来求神赐我财富。”
这人一听“弟弟”的话,立即说道:“你不劳动,想等着收获,实在是异想天开。”
“弟弟”听见哥哥说他,故意问:“你说什么?”
这人气愤地说:“我再说给你听:不播种哪能得到果实!你真是太傻了!”
这时“弟弟”现出原形,对这个人说:“你这样明白,为什么来这求神。世间就像你自己所说,不播种就没有果实。生活中你付出什么,才能得到什么,你播种什么,才能收获什么,靠神仙赐予那是不可能的。”
是的,世界上没有神仙,也没有救世主,世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反,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人只有辛勤劳动的背后,才能有丰收的喜悦。
紫砂壶
器皿本来是让人使用的,但是一旦附加上价值,往往就会让人忘记了它原有的功能,使之带上了“利益的花环”,这时人往往为物所役。其实,还其本来面目,物还是物,尽其所用就可以了。
有一个人酷爱紫砂壶,收集了很多个紫砂壶,只要听说哪里有好壶,不管路途多远一定要亲自前往鉴赏或买来收藏。在他所收集的紫砂壶中,他最中意的是一只龙头壶。
一日,一个久未见面的好友前来拜访,于是作为主人的他拿出这只紫砂壶泡茶招待朋友。二人开心地畅谈着,朋友对这只紫砂壶所泡出的茶赞不绝口,因为好奇将它拿起来把玩,结果一不小心将它掉落到地上,紫砂壶应声破裂,房间顿时陷入一片寂静,两个人都为这把巧夺天工的紫砂壶惋惜不已,而客人更是连声说着自责的话。
主人制止了客人歉疚的话,笑着站了起来,收拾碎片,然后拿出另一只紫砂壶继续泡茶说笑,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送走客人后,家人问他:“你最钟爱的一只紫砂壶被人打破了,难道你不难过、不觉得惋惜吗?”
这个人说:“事实已经造成,难过又有什么用呢?再说器皿都是为人服务的。世间人才是最宝贵的,其他事物都是人为给它加上了价值的光环。既然事情已经发生,无可挽回,就不必再去想,而去懊悔,除了徒增烦恼外没有任何益处,倒不如“放下”不存在的,去寻找更好的。”
这个人很好地诠释了人与物的区别,是的,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其他的任何事物都没有生命珍贵。
世上没有绝对的“得与失”,“得”之泰然,“失”之淡然。要相信,失去一样东西,也许会有另一样更适合的东西等着你去发现、拥有。
拿自己的报酬
追求“公平”是人的一种理想,但无论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都不会出现理想化的“公平”。过于执着追求“公平”,只会让自己承受巨大的压力;过于苛求得到“公平”,更会让自己自寻烦恼。其实,当“不公平”出现时,换一个角度去想,也许就释然了。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月缺的出现,就说月亮不是圆的,也不能因为日食出现,就说太阳不是永恒的,人多想想“不公平”心理就平衡了。
早晨5点,一个人出去为自己家中的种植园雇用工人。一个小伙子争着跑了过来。这个人与小伙子议定一天工钱十元,就派小伙子干活去了。
7点的时候,这个人出去雇了个中年男人,并对他说:“一天我给你十元钱。”中年男人干活去了。
9点和11点的时候,这个人又以同样价钱雇来了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中年妇女,仍到种植园工作。
下午3点的时候,这个人又出去了,看见一个老头站在街边,就对老头说:“为什么你站在这里?”
老头说:“因为没有人雇我。”
这个人说:“你也到我的种植园里去工作吧!我给你十元钱。”
晚上,这人对他儿子说:“你叫所有的雇工来,我给他们发工资,由最后来的人开始,再到最先的。”
老头首先领了十元钱。紧接着中年妇女、年轻妇女、中年男子都领了十元钱。
最先被雇的小伙子看到此种情景后,心想:老头下午才来,都挣十元钱,我起码能挣四十元钱。可是,轮到他的时候,仍是十元钱。
小伙子立即抱怨起来,说:“最后雇的老头,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与干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这个人说:“小伙子,我并没有亏待你,事先我不是和你说好了干一天拿十元钱吗?拿你的钱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的一样。难道你不许我拿自己的钱,以我所愿意的方式做事吗?或是因为我对别人好,你就心中不平吗?”
小伙子愤愤不平拿着十元钱嘟嘟囔囔走了出去。
人希望攀比带来“公平”,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
生活中不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生活中确实常常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有时不光你觉得生活对你“不公平”,可能周围人也觉得生活对你“不公平”。但越是这样,你越不可冲动、莽撞,更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并为此失去理智。
牢记:得“该得的”,“不该得的”不争;“当得的”没得,不急不恼;得“不该得的”,“得”也不要。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在。
我们还要记住,过去了的事不去后悔,眼前的事不去攀比,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拿自己应该得到的酬劳,不去在意别人得到多少,更不眼红他人的财富。
公平不公平,不是当事者说了算,同样,合理不合理,也不由当事者来评判。
吃亏不一定是坏事,“不公平”也不一定没有发展的转机。人不要为吃亏而抱怨,为“不公平”而抱怨,否则,生活就会有太多的烦恼。
心中的“秤”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最不准的就是人心中的“秤”,心中的“秤”虽看不见,却时时起着作用,尤其是称量自己的得失。
现实中的“秤”少了颗砝码,不是主要问题,抓紧买来补齐就是了,可是人心灵的“秤”,如果缺了砝码,却不是用钱就可以立刻买来的。人要让心灵的“秤”不失衡,保持公正,也许需要一生不停地校正和修炼。
西方有个很著名的故事:
一位面包师傅常到隔壁农场买牛油。面包师傅发现每购回15公斤重的牛油块,对方都短斤少两。一开始,面包师傅不说什么,但问题一再出现。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将农场主揪去见法官。
法官问农场主:“您没有磅秤吗?”
农场主看起来很镇定:“有的,但我少了几颗砝码,重量不齐。”
“那您又如何能称出牛油块的重量呢?只是凭感觉估计吗?”
“实话跟您说吧,法官,我的磅秤根本不需要砝码。”
“这怎么可能?”
“事情是这样的,当面包师傅到我农场买牛油,我也决定采购他的面包。而且,每次就用他送来的15公斤面包当作砝码,称出等重的牛油回卖给他。如果他不服,认为我欺诈,这不是我的错,是他的错。”
引起这场诉讼官司的根源找到了,问题出在原告面包师傅身上,是他一次又一次在售出的面包上做手脚,短斤少两,才导致了农场主卖的牛油也短斤少两,结果原告反成了被告。
人的心就是一杆秤,人要做有良心的事,不能做缺了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希望“吃亏”,可是,有一些人在希望自己不吃亏的同时,却从不想一想自己是否让别人得到“公平”的待遇。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满招损,谦受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个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人,如果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就如同那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头顶上的那片天。“
满招损,谦受益”。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自满,不自夸,不故步自封、不自以为是。
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老者。一天,他正在和弟子们聊天,过来一位衣着华丽的富家公子,富家公子趾高气扬地向在场的所有人炫耀,他家土地有多么多么大,他家房屋有多么多么多。
富家公子说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眼中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兴奋。正在他没完没了吹嘘的时候,坐在一旁一直默默聆听的老者拿出了一张包括了诸多国家在内的地图给他看,对他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秦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啊!”富家公子指着地图洋洋得意的回答。
“很好!那么,首都在哪里?”老者又问他。
富家公子挪着手指终于在地图上把首都找了出来,但很显然,和整个国家相比,太小了。
“你所说的你家那么多土地、房屋在哪儿?”老者接着问。
“好像是在这儿。”富家公子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老者看着他点头,又说:“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具体在哪里?”
富家公子急得满头大汗,他当然是找不到的。终于他垂头丧气很尴尬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老者笑着说:“大与小、多与少都是相对的,而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所感观的标准。”
富家公子低下了头,他真心认识到了自己夸夸其谈后面的浅薄。
浅薄相对应的是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建立在具有谦恭的良好品质之上的。如果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就觉得全天下的人都在你的脚下,那不是真正的自知,那是盲目的自大。这种自大往往让人丧失理智头脑,看不清是非原则,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鼓空声高,人狂自大。”骄傲自大的人永远不会进步。骄傲自大是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的肯定,是对自己拥有成绩的认知。人拥有小小的骄傲是正常的,但过于自大、自满就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害处,最危险的后果就是让人变得盲目、无知,引发虚荣心。
山不自言高,地不自言厚。“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应该谦虚谨慎,时刻自省。
盲人提灯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生旅途中,帮人就是帮己。
为难的事、困难的事,有大有小,每个人都会遇到,但如果你有能力,有爱心,就尽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帮助他人,不一定要在大事上,平常的小事,也一样能体现帮助的意义。
古时候,有一个人夜晚行路,由于道路漆黑,三次与路人相撞。他后悔自己忘了提灯,只能加倍小心地走路。走了一段后,他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旁边有路人说:“太好了,瞎子又提灯出来了。”
瞎子提灯,这个人头一次听说,有点疑惑。瞎子明明什么都看不见,为什么还提着灯出门呢?
等那个提灯的人走过来的时候,这个人拍拍那人肩膀,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这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不让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到了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只要晚上出来我就提灯。”
这人感叹道:“你的心地真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这人又困惑了,问道:“怎么是为你自己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这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我也有一次撞了别人。”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夜晚行路从来没有被人碰撞过。因为我的灯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人家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撞我了。”
这人听后,大加赞赏盲人的做法。盲人本可以夜晚不用提灯,但他不仅提了灯,还说了这样一番有哲理的话,即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也会为你着想。
很多人在他人一帆风顺时愿意做“锦上添花”之事,但当他人处于困境时则不愿施于援手或做雪中送炭之事,一方面认为自己精力不够,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能力有限,总之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其实,有时对他人的帮助,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也许就是几句话,也许就是一种小行为,人只要真诚地关怀、关爱、关心他人,他人一定会感知,而当他有能力时,也一定会回报于你,这是让世界和谐的一大秘诀。
当然,为他人做好事,不是你必须尽的义务和责任,但如果你做多了这样的事,受益者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你、敬重你,同时你也会很快乐,并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指数。
晴天、雨天
人的心态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不取决于客观原因,取决于自身原因。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要跳出固有思维的定式,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感觉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人的一生,受心理影响很大,积极乐观的人,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笑对生活;而消极悲观的人,即使生活平稳,也会感觉不踏实,不满意。
有个老太太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伞的生意人,二女儿一家开了染坊。
老太太天天忧愁,她着急啊:天晴了,担心大女儿家的伞卖不出去;天阴了,又担心二女儿家染坊里的布晾不干。所以,不管晴天、雨天,对老太太来说都是个忧愁的日子。
后来,老太太对一位邻居说了自己的烦恼。邻居是位生性豁达的老头,看到老太太为此一筹莫展,就劝她说:“你应该天天高兴才对,你想啊,雨天你大女儿家的伞好卖,你高兴吧?晴天你二女儿家染坊生意好,你也该高兴吧?对你来说,天天都是好日子啊,你老真有福气啊!”
老太太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从此,不管雨天、晴天,她天天笑口常开。
积极地看待事物,会使自己产生强烈的乐观心态;消极地看待事物,往往未见结果,就一味指责事物或指责他人。
其实,一个人对事物及他人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人角度不同,看待事物及下的结论也就不同,尤其是具有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时。而每个人都必定要为自己的看法承担最后的结果。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人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正确看待问题中存在的正负面因素,反之,就会看问题片面。
人的态度决定思想高度。
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心胸豁达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体现,是人际和谐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合作愉快的前提,是避免挫折困难的法宝,是应对压力的最佳手段。当然,凡事都具两面性,有积极心态就有消极心态,但我们提倡积极的心态,因为,积极心态、乐观心态与消极心态、悲观心态看事物会截然不同。人的一生消极心态、悲观心态都会产生,但遇此要尽快摆脱这两种心态,并让积极心态、乐观心态常驻心间,这样才能生活愉快,与人和谐共处。
倒水
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人高于众,众必非之。
在人际关系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永远的真理。人学会谦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学会谦虚,就是学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智谋。
有一个年轻人,很聪明,他四周的人常常夸他,于是他不知不觉开始狂妄自大起来,似乎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镇上来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比他还要聪明睿智,他开始有些不服气,特意在某一天找了时间去拜访这位老人。他来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正坐着喝茶。他的位置前有一个座位,座位旁放着一个杯子,似乎知道今天有人要来。老人看到年轻人,随即向他打招呼,并请他坐下。
年轻人坐下后,老人开始给他倒水,年轻人则小心翼翼地一直留意着老人的一举一动。不一会儿,年轻人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从桌子上流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杯子里的水,已经满溢出来了,可这个老人好像没发现一样,还在往杯子里倒水。
年轻人提醒了老人,并阻止了老人这一在他看起来似乎很愚昧的举动。
老人停止了倒水动作,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温和地对他说:“你看,杯子里的这个水我刚刚倒满了,再想要往里面倒的时候却怎么也倒不进去了,唉,真可惜。”
年轻人一听很纳闷,觉得这个老人思维有问题。老人似乎也看出了年轻人的心事,仔细地凝视他,认真而真诚地对他说:“年轻人啊,你现在就像这杯水,当你自满的时候已经再也装不进什么东西去了。也许你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聪明,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出色,但有时候这些优势可能会误导你,以致让你在其他方面愚昧。因为聪明也会被聪明误啊。”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自己估计过高,以致忽略了对他人应有的尊敬、尊重。他们自认为有些本领,总认为高他人一等,事事比他人强,于是固执己见、夸夸其谈、骄傲自大、锋芒毕露、刚愎自用等种种现象就表露出来。
人需要自信,但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自傲、自以为是,尤其是过度自信往往会形成妄自尊大、自不量力的习气,长此以往,就会放任自己,最终走向自毁前程之路。
大千世界,奥妙无穷,而人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傲的品德非常重要。每个人都不应轻视他人,鄙视他人,因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取他人之长,才能补自己之短;只有人与人团结起来,才能做大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度自以为是,就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捡一片最美的树叶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是一种天性。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现状,而失去了对完美的追求,那么人类今天大概只能在森林中爬行。
人对事物总爱追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的地步。追求完美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但行事如果过分追求完美,结局又达不到完美,人的心理必然会产生落差。
一位老和尚为了选拔理想的传人而想了一道“考题”。
老和尚对两个最得意的门徒说:“你们出去各自给我捡一片你们最满意的树叶回来。”两个门徒领命而去。
时间不久,胖门徒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漂亮,也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树叶。”
瘦门徒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因而没有一片是我最满意的。”
那么这道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胖门徒成了老和尚的传人,因为他懂得世上本无完美之事的道理。
“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话是如此说,但完美却是相对而言。
很多时候,人们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做着做着会发现做得不完美,于是为了做完美绞尽脑汁,不切实际地一味干下去,吃了很多苦头,仍觉得不完美。就如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一般,直到有一天,你才会明白为寻找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况且,人生中完美的“树叶”又有多少呢?先不说个人的眼光不一样,就是定义“完美”这个词众人也是千人千语啊。
完美是人生需要的,但得到完美是很难的,因为不完美经常出现。
尽可能将事做完美,“不完美”也不要抱怨、难过,因为,世界上的“完美”、“不完美”都是相对的。
放弃不是失去
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人会面临很多选择,有选择就有放弃。选择什么,放弃什么,这是一门学问。
一个人正确地选择,会少走许多弯路,少触许多“雷区”;而正确地放弃,不仅仅是放弃,还是真正把握住了再次选择的机遇。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活70多岁。但是,当老鹰活到40多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开始变得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张不开嘴;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飞翔也十分吃力。
这时候,老鹰会经历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它会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去飞翔。它用喙击打岩石,直到盖住的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再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
5个月以后,老鹰得以再生,重新鹰击长空,潇潇洒洒度过后面30年的岁月!
老鹰是这样,人也是一样,先不说人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永远处在更新中,就是天天做选择,也会面临许多次的放弃。人做选择比较容易,但有时候我们做放弃的决定是如此之难,甚至是堪比牺牲,然而,犹如我们清楚的凤凰涅槃才能重生,放弃也是为了开始一个崭新的历程。
正确的放弃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理智的选择。
放弃与选择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不得不放弃时,正确的放弃,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选择。而人如果总抱有“舍不得”心理,就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因为舍不得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都是人性的“大敌”,不仅会贻误时机,而且会让人迷失方向,所以放弃就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