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也看不见,叫做“夷”;听也听不到,叫做“希”;摸也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因为它们原本就浑为一体。它的上面不光明,下面也不阴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状,最终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象的形象,称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尾。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

“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具体形体的。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中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奥。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便存在的、支配着物质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们悟出了“道”性。

典故

庖丁解牛

有一个名叫庖丁的人为梁惠王宰牛。只见他技巧精湛,宰牛时,或用手、或用脚、或用膝盖,宛若舞蹈;刀刃嚯嚯作响,恰和音律。

梁惠王赞赏道:“真棒啊,你的技术怎会高超到这种程度?”

庖丁放下刀回答道:“因为我已经掌握了‘道’,因此超越了一般的技术。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后再宰牛时,由于相当熟练,眼中已无全牛。现在,我可以做到不用眼睛、仅凭意识来宰牛。依照牛的生理结构宰牛时,刀刺入筋骨相连的地方,沿着缝隙进刀,骨肉迎刃而解。对于技术一般的厨师来说,大概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骨头。对于技术好的厨师来说,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筋肉。而对于我来说,已经用这把刀十九年,宰了上千只牛,而刀刃仍然像刚磨好的一样锋利。这是因为牛的骨节间有缝隙,而我的刀刃又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刀刃运转自如,当然就不会损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