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主持人独白(2)

我对小牛队有很深的感情,一是因为大郅在那里打过球;二是因为大郅的缘故,球队让我看过他们的全程训练,通常记者是看不到这些的。张指导在《NBA最前线》的每一期节目,都拿着NBA的“尚方宝剑”,有NBA官员陪同,因此畅行无阻,得以深入到俱乐部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所以每次在演播室直播节目,我最期待的就是张指导负责的版块。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参观骑士队的那一期,因为张指导去的地方,我后来采访骑士的时候却没看到,他们的训练房、理疗室,都不会对记者开放。还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指导采访小牛队的胖子拉拉队,胖子们非常投入地配合,张指导也手舞足蹈,那一期看得我大乐,我认为那是《NBA最前线》最经典的采访之一。

我是张指导的粉,他在镜头前总能投入巨大的热情,一点也不像66岁的老人。因为他加入过国家队,个子又高,在他面前,接受采访的球员都服服帖帖。他对球迷是真爱,他在商店里为球迷挑的礼物,每一件都是精心选择的。

在不同的城市间跑来跑去,张指导和搭档老田非常辛苦。老田住休斯敦,张指导住洛杉矶,一有任务他们就要各自飞去,有时候城市间距离短,他们就直接走高速。眼看加起来近130岁的两位老人,从来没有抱怨,老田很率直地跟我说:“因为我喜欢篮球。”尽管有NBA总部的支持,但有时候采访也不那么顺利。比如有一次,张指导和老田去休斯敦采访火箭队,他们被安排在有五六层楼高的顶层看比赛。这倒没什么,他们已经习惯。张指导觉得太高看球没什么意义,就到了媒体室,准备一边看电视一边做记录。可一位女公关走进来说:“你不能坐这儿,这里是记者预订的席位。”张指导说:“我就看一会儿球,屋里也没人,要是来了人我就让给他。”女公关说什么也不干,态度非常恶劣地让他出去。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几乎走遍了每个NBA场馆,第一次碰上这么不讲理的公关,而且当时进来一个白人记者,堂而皇之地坐下,女公关却没说什么。这件事传遍了《NBA最前线》节目组,大家都非常气愤。后来我去采访总决赛,得知那位女公关已经被炒了鱿鱼。采访总决赛期间,我在旧金山碰到了张指导,我们一起合影,我竖起大拇指,对着田老师的摄像机,模仿张指导的口气说:“嘿,今儿个我可见着张指导了!”没想到这一幕还真被《NBA最前线》给播出去了,多给我长面儿啊。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说来说去我说的都是张指导,竟然没有几句提到《NBA最前线》,更没有怎么提到自己。不过这也没什么,谁让我是张指导的“铁粉”呢。《NBA最前线》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长自然是张指导和田力组成的“125组合”。他们为中国亿万篮球迷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也让我们日益依恋这对“不老”组合。

《NBA最前线》给了我一个亲近观众的舞台,也让我有机会借自己的口传递“125组合”从海外发来的消息。中国人讲究传承,尊师重道的理念需要传承,而篮球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传承。从孙正平老师到后来的张指导,又从张指导到现在的我们,篮球节目换了一批又一批,篮球解说员也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凝聚在其中的感情始终没变,甚至历久弥新,就如老酒一般,越酿越醇,越品越香。《NBA最前线》虽然不是中国第一个篮球节目,但它却在我们这个时代走在了篮球的最前线。这里不仅有欢声笑语,更在骨子里透着一代代篮球人的精神。

传承,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杨毅

在开始讲述我和《NBA最前线》的故事之前,首先说三点: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没有开玩笑,我是真的这么想。《NBA最前线》开播已经整整三个赛季,我不是今天才这么想,我是从一开始就这么想,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这么想。

想当初,最开始知道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是听解说老搭档于嘉说的,后来节目负责人梁玥老师(梁大头)和季彬老师又找到了我。这是一个以前没有过的节目形式:第一,中央电视台以前没有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NBA节目;第二,这跟我们最熟悉的节目形式,或者说,跟观众最熟悉的节目形式——比赛解说,截然不同。

我还记得第一期,是我、张指导和于嘉三人一起坐在解说台上。梁老师要求我们穿休闲正装。我没有正装,因为我只有上比赛直播的时候穿西装,而我平时闲散惯了,基本不穿带领的衣服。于是只能现买,买衬衫,后来买了一件墨绿色的开衫毛衣穿着。当时演播室分两个景区,有一个大长摇臂来回摇一在体育节目直播里,很少见到这种操作。在我们对面是另外一个景区,那里站着初来乍到、粉墨登场、一鸣惊人、春风十里不如她的刘语熙。

任何一个新节目,或者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种新生态、新秩序的形成。拿《NBA最前线》的这些主持人来说,大多是各位熟悉的,毕竟看了这么多年球,老见着。而且我们从解说席转战到《NBA最前线》的舞台,说实话是在做减法。从时间上看,平时说一场比赛起码两个半小时,有时候我开动技能再加上比赛打了加时得三个多小时,《NBA最前线》就是两小时;从内容上看,解说一场比赛我们得从头说到尾,一场比赛下来得说一万句话,而《NBA最前线》有很多内容,有集锦,有纪录片,有微电影,我们就是在中间串场,说的不是数量,是质量,要的是语言的凝练和趣味。

这里面,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刘语熙。一来她是个新人,有道是“由来只见新人笑”,大伙儿就爱看新人;二来她是个漂亮姑娘,有道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三来她说得最多,从一开始负责播报的人就是她,每段儿都有她;四来她说得不错,刘语熙虽然不懂篮球,但她是个好主持人,好主持人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和说什么话。所以大伙儿,尤其是占节目受众绝大多数的男球迷,在屏幕上一见到刘语熙,估计都像当时在节目情景剧里的杨健一样,高兴得浑身颤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三年之中,《NBA最前线》一直在调整。张指导由于个人生活重心转移,基本上长驻美国了,成了《NBA最前线》特派员,这也给节目带来了更多更鲜活的内容。在北京的演播室,两个景区也合并成一个景区了,原来两个男主持人坐着,现在改成和刘语熙一块儿站着,因为刘语熙已经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动当中,而且刘语熙必须得站着。用季彬老师的话说:“只有站着,才能看见腿。”杨健、我和刘语熙,成为了比较固定的一组搭档。日久年深,杨健看见刘语熙也不颤抖了,而是给刘语熙起了很多绰号,从后来让她在世界杯大火的“乌贼刘”,到播音主持界的老艺术家“刘前辈”,还有“刘五头”(说刘语熙头大,五头身)。我们一直挺努力地想让这个节目更轻松一些,这也是梁玥和季彬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互相的了解,都在不断提升。当然,甭管到什么时候,我也依然相信,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有一回,一个朋友介绍的朋友,打电话说请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说:“行。”说完以后,那哥们儿扭捏地笑着,说:“毅哥,还有个事儿,嘿嘿,嘿嘿。”我说:“怎么了这是,看着要半身不遂啊,有话说啊。”他说:“就你那个……嘿嘿,嘿嘿……”我说:“刘语熙?”他说:“嘿嘿,你帮忙问问她能不能来?”

我勃然大怒:“什么叫我的?那叫我们的。”而且刘语熙不只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呀……

我就是那个腻缝的/于嘉

哈哈,恭喜你终于翻到这一页,也就是我自己写的部分了。之所以说恭喜,是因为你很有可能在读完之后觉得自己亏了,花钱买本书想有所收获,摄入些精神食粮充当营养,没想到被一个说了多少年球就写了多少年字儿的人骗着开始看一篇特别无聊的文字。是不是想着就不那么美好了?

《NBA最前线》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在这个靠收视率存活的时代,电视人总是战战兢兢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变把那个代表多少观众看了节目的数字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但观众是否买账,就不知道了。改变有可能皆大欢喜,也有可能如临深渊。《NBA最前线》就是突然出现在大伙儿面前的一个有趣的节目,有着和以前诸多的不同:编导总是能把追求改变的想法转化成现实,且不管那个数字上升还是下降;有个聪明伶俐但不怎么懂球的姑娘,几乎是这个节目很长时间内的代言和焦点;奔袭在最前线的真正节目执行者是两个年逾六十却乐此不疲的老大爷,有干劲儿,有方法,还有自己对事情的判断。仅就国内体育电视节目看,这个节目算是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