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穿越历史,见证奇迹(5)

这个理论表面上看有较强的科学理论依据,可是反过来一想就不对劲了,玛雅是熟知天文知识的,他们掌握的宇宙奥秘可能比现代人还要多,如果是因为受太阳振动波的影响而在地球上消失的,他们还能留下让我们震惊的辉煌文化吗?

之后的各种猜测还有很多,但所有所谓的猜测都只是一家之言,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玛雅人的文化知道得太少,也许有一天,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玛雅帝国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肯定不是现在。

沉睡5000多年的城市——凌家滩

这是一座曾经繁荣的城市,被誉为史前文明的源头、中国最早的都市。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制作工艺之高,令人惊叹,从规模和专业程度来看,它可能是一座玉器之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这条产业链,带动文化和经济的双飞跃,从而在5000多年前就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这就是凌家滩,又一座在北纬30°线上的神秘而伟大的城池!

远古玉都的璨烂文化

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的凌家滩村,本来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1985年秋,一位村民的母亲去世,为了安葬母亲,这位村民便去村北的土岗上挖坟,谁曾想这一挖,挖出了一段5000多年的历史,一座沉睡了5000多年的玉石之都以其神秘之姿,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座玉石之都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距今大约有5600年的历史,形成在新石器时期。从目前已挖掘的情况来看,凌家滩当时的文化和经济已相当繁荣,居民的住宅、墓地、祭坛等样样俱备,最重要的是还拥有了玉石作坊,可见玉石应该是当时凌家滩人民的主要产业。

凌家滩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是玉石文化,其制作工艺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其次便是巨石阵,据考古专家推断,凌家滩的巨石阵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早1000年左右。

目前,凌家滩遗址虽经过了五次挖掘,但由于其面积庞大,从整体来看,挖掘和考古工作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而已,因此,其灿烂的玉石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那么精细的玉石古人又是如何雕刻出来的等问题,都无从得知。除了被挖掘出来的一座墓葬尚在猜测是否是凌家滩的先祖外,其他的基本还处于神话传说阶段。

在说这座墓葬之前,先得说说坟墓上面压的一只重量级的“猪”。这只“猪”是在祭坛的顶部被发现的,通体透明,呈青绿色,长80厘米,高10厘米,重达80千克,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玉猪,号称中国第一玉猪。而在这只玉猪下面压着的就是一座墓葬。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墓葬里面的尸骨一碰就碎,到挖掘出来时,已经看不到墓葬主人的全貌,唯一能看得出来的是,墓主人头南脚北,耳戴玉玦,胸前挂有一块玉璜,左右手分别戴了十几只玉镯,身体周围还摆满玉钺,脚下则放着石凿,尸骨两边建有土台,上面放着陶器。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墓主人的身份很高,不是酋长就是领兵打仗的将军一类的人物。而且从这座墓挖掘的文物中,我们还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玉璜不是装饰用品,也不是一般人想佩戴就能佩戴的,它实际上是古代的兵符,是调兵或两个部落结盟时当信物用的。从墓地中出现的玉璜、玉钺等物推断,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实际兵权的风云人物,同时也说明,当时的社会是比较乱的,可能经常会发生战乱。

有人猜测凌家滩可能是蚩尤族的一支,这种说法从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蚩尤的活动区域并不在安徽,再者凌家滩文化产生于5000多年前,而蚩尤则生活在4600年前,两者也不在同一个时代。

所有伟大的文明在考古过程中,总是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迷惑和惊喜,凌家滩的考古工作尚在进行中,不明白墓葬主人为何人,情有可原。然而,当我们抛开这个迷惑,把目光放在玉器上时,凌家滩的先民们带给我们的却是无与伦比的惊艳!也正是由于这些玉器,使得凌家滩在北纬30°线上的神秘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凌家滩玉器的选料、设计、磨制、钻孔、雕刻、抛光等工艺,与现代的技术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且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工具、武器、饰品、动物、人像等应有尽有。最为神奇的是,有些玉器还有钻孔,最细的孔眼只有0.15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样的孔眼唯有激光才能完成,很难想象如此精细的微型钻孔技术在5000多年前是如何完成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将孔眼放到5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孔内平整光滑,没有交错的刮痕,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此头发丝粗细的孔眼是金属钻出来的,否则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凌家滩的先民们当时就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而且技术水平相当高。按照这个逻辑再推测,说明在殷商青铜时代之前,我们的祖先确实已经掌握了冶炼技术。

讨论凌家滩的玉石文化,如果只说其制作精良、技术精湛,还不能完全诠释它的博大和高深,实际上凌家滩的玉石文化不仅仅只表现在各种工具及生活用品上面,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洛阳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后成《周易》。在大禹时,洛阳洛宁县的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大禹得之,治水成功,又把天下分为九个州,且写成《洪范》流传下来。这个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上所说的“四象八卦”在凌家滩出土的玉器中被记录了下来。

凌家滩遗址所挖掘出来的玉器众多,其中玉龟和玉版被视为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这两件宝贝是同时出土的,玉版被夹在玉龟的龟甲里面,与上古传说中的“元龟衔图”相符。玉版为长方形,每个边钻有对称的九个孔,中间有大小两个圈,中心小圈内雕刻了八角星纹,两个圆圈之间用直线分为八格,每一格刻有圭形饰纹,这与上古洛书上的记载是一样的,即圆中央的八角星纹代表太阳,八格圭形饰纹代表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则表示四维。同时这四维八方也代表了四象八卦,在古代相当于农历的四时八节,换句话说,神奇的“河图洛书”实际上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历法,在凌家滩的玉器中出现这种历法,毫无疑问,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有四季的概念,在农业方面应有相当的成就。

巨石阵的谜团

在凌家滩除了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玉器外,还有一座神奇的建筑物——巨石阵。据说凌家滩巨石阵比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还要早约1000年。

英国的那座巨石阵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其规模大,遗址保存完好,而且人们还猜不透古人建这么大的巨石阵要做什么,所以趋之若鹜,纷纷赶去研究。凌家滩的巨石阵虽比不上英国的那座,但其规模也不小,而且有好几处。可惜的是损坏了,残存无几。据当地村民讲,很多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掉的,这些石头个头大,没有棱角,便于利用,于是村民们纷纷搬去修房子,修水利,还有一些是当地修路时,巨石恰好挡在中间,索性就给炸毁了。5000多年前先人创造的奇迹就这样没了,后来考古专家发现的一块巨石还是在一位村民家的后院里找到的。

由于凌家滩的巨石阵基本已经全部毁坏,也就无从研究起,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记载下来,以铭记中国先民曾创造过这一奇迹。

关于巨石阵的传说

相传这些巨石是唐朝名将薛仁贵挑过来的,路过凌家滩村时,扁担一滑,担子上的石头都落了下来,一头落在石头河,另一头落在石头岗,辛辛苦苦挑来的石头就这样撒了,薛仁贵也颇为恼怒,索性将扁担也扔了,落在了石头圩。

在中国,几乎所有神奇的建筑都有一则神话传说,可是传说只不过是民间老百姓想象的产物,凌家滩的巨石阵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后来毁于一旦,实在有点儿可惜。

人类文明史上的难解之谜——撒哈拉沙漠的史前岩画

史前的岩画在各个国家都有发现,不足为奇,撒哈拉沙漠的岩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这些岩画除了描述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外,还夹杂了一些奇怪的景象,那些图景不像是古代的,反而与现代人有几分相似。几千年前的人类其衣着、行为不可能跟现代人一样,没有人能够理解那些奇怪的图景为何会出现在史前的岩画中。

神奇的撒哈拉

提起撒哈拉沙漠,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三毛笔下发生在撒哈拉的故事,浪漫而富有异域风情,十分吸引人。后来的电影、电视剧都有以此命名的,给人的感觉是,那一定是一个很有情调的地方。其实撒哈拉沙漠并不是一个浪漫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北起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宽度有2100千米;其西边延伸到大西洋边上,东到红海沿岸,长达4800千米,总面积有9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美国的版图。

撒哈拉沙漠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几年不下雨是经常出现的事。它海拔最高的地方可以冻死人,而海拔最低的地方则是酷暑,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动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这片人畜绝迹的地方,居然发现了史前原始岩画,主要刻画的是人们生活生产的场景,这些岩画的发现,让世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很多年前,撒哈拉曾经是很适合人类生存的大草原。

让我们把时间切换到1950年,德国年轻的探险家巴尔斯去撒哈拉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岩画,而且让他感到诧异的是,这些画上面没有沙漠的场景,也没有沙漠之舟骆驼,只有犀牛、河马、水牛等动物。巴尔斯兴奋极了,回国后马上就发表了论文,认为撒哈拉在远古时期不是沙漠,而是草原。

无独有偶,1933年,一队法国骑兵路过撒哈拉,在塔西利台、恩阿杰尔的高原上发现了长达几千米的岩画群,所描述的仍旧是远古人民在这片绿洲上生活的场景。这些岩画虽然经受过水流的侵蚀,但是依然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蔚为壮观。

在这之后,考古学家们纷纷进入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始展开对它的研究和考古工作,果然发现了大量河流的遗址,以及一些鱼、动物的骨头化石和栎树、雪树的化石标本。1936年,在撒哈拉北部地区探测到了大量的油气田,这些考古证实了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撒哈拉沙漠曾经是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岩画里的内容得知,那时候的撒哈拉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这里马肥牛壮,河水清澈,鱼儿成群,畜牧业十分发达。由于草原和山林茂密,野兽也很多,岩画中有手持弓箭的猎人狩猎的场景,以及各种野兽的图像。

这些岩画绝大多数用赭红色的线条勾勒而成,简单却形象,粗犷而生动,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不改颜色,说明当时的艺术水准已相当高。值得肯定的是,古人画这些画,肯定不是为了让后来人知道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应该也如当今的艺术家作画一样,是在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才会去描绘当时琐碎的生活场景,所以,那时生活在撒哈拉的人应当是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通过岩画,仿佛看到了一段离我们十分久远的历史,对我们来说它就像神话一样,美丽却又遥不可及。很多人都曾经想过,为什么如此富饶、美丽的一片草原,突然间消失了呢?

沧海桑田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可是任何沧桑都会留下痕迹,就像史前的恐龙活化石一样,让我们遐想洪荒的神秘。其实细心留意那些岩画,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秘密。在早期的岩画中水牛是种常见动物,到了晚期,水牛退出了我们的视野。这种细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撒哈拉地区的气候演变过程,水牛的失踪其实就代表了河流的消失。同时,也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们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千年,这些岩画是几代人创作出来的。有科学家也证实,岩画大概创作于公元前5400年到前2500年之间,也就是说人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了将近3000年。

虽然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些岩画创作在距今5000年前,可也有人认为,在距今30000年至4000年前,撒哈拉处于热带雨林时期,也就是说在10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那里了,这些岩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创作,经过了祖祖辈辈人的努力,才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撒哈拉古岩画群。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有人还对此做了推测,将撒哈拉岩画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水牛时期、黄牛时期和马时期。

这三个时期是根据时间和撒哈拉气候的变化来区别的,水牛时期也就是最早的时候,时间大约在3.5万年以前到公元前8000年,那时撒哈拉的水草最为丰富,水牛、河马、犀牛等动物数量很多,那些岩画也是用动物的奶汁混合着颜色画上去的;黄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7500年到前4000年,这时候的人民开始了游牧生活,不再单靠打猎为生,放牧的动物大多是从亚洲引进的,主要以牛羊为主,后期也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村落;马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400年,这一时期撒哈拉的气候已逐渐变化,水草不再丰富,并出现干旱现象,河流逐渐减少,因此出现了马、骆驼和奶牛等动物,并产生了大规模的农业。

这三个时期,实际上归纳了岩画的所有场景内容,至于在时间上是否正确,目前尚且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