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孔的悠久历史
- 千年圣地:孔府孔庙孔林(文化之美)
- 关戈 高峰编著
- 3135字
- 2016-07-07 16:23:56
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位于山东曲阜境内。三孔是我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因其在我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其所在的曲阜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也被称为“东方圣城”。
三孔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正是因为有了孔子这位儒学大师,三孔才受到了世人的尊敬。除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影响外,悠久的历史无疑也赋予了三孔以更多的文化内涵。
1994年,三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一次体现了三孔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一)三孔的主人孔子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子是三孔文化的核心,要了解三孔,就必须要了解孔子这位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千百年来,孔子的家世、生平及后世影响,成为了每一个游览三孔之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1.孔子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当初,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此后,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共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因此,孔子先祖也就有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当时的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杀了宋殇公,也杀孔父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难,孔家后代来到了鲁国。此后,孔氏就开始在鲁国生活。
孔子的父亲名纥,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到了老年才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生下孔子。
2.孔子生平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陬邑,即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到孔子出生时,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孔子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来由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后来因受到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此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
在周游列国的14年中,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效用。
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以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当时的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没有起用孔子。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死后被葬在鲁城北的泗水之上。
3.孔子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
由孔子及其后人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和莎士比亚一样,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
(二)三孔的历史沿革
在山东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五分之一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被统称为“三孔”的孔府、孔庙、孔林,就在曲阜境内。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正统文化。因此,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也受到各朝各代人们的重视。
1.孔府历史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的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住在孔庙东边。
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也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了后来人们所看到的规模。
2.孔庙历史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两千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
据考证,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内设孔子的衣冠礼器,岁时奉祀。
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隋时开始扩建。至唐代,已有正殿、两庑等建筑30余间。北宋天禧年间建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堂廊庑316间。明弘治年间奠定了后来的规模。
到了清代,康熙等多位皇帝都非常重视汉学,也注重对孔子文化的尊敬。特别是雍正年间,当时的雍正皇帝就曾下令大修孔庙。后来的孔庙大体上就是此次扩建成的规模。
3.孔林历史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被葬在鲁城北面泗水。当时的墓葬形制很简单,据记载是:“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
当时,孔子的弟子们在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并“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弟子和鲁人从冢而居,以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追念。
其后的历代帝王为显示褒扬圣道,相继修坟植树,增拓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孔林扩展为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
东汉永寿元年,鲁相韩救修孔子墓。他令人把墓前砖祠坛换成了石头。石方三尺,纵横各七块,又在墓前造神门一间,东南建斋厅三间,形制初备。
汉末,孔林面积已有一顷,并有树数百棵,相传由孔子弟子们亲手栽植的树木。
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原连年战乱,孔林也遭破坏,林内树木所剩无几,仅有五十余座墓葬。
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驾临鲁地,亲自祭祀孔子,下诏栽种柏树,并为孔子修饰坟茔,逐渐恢复了孔林的规模。
北宋宣和元年,“有司请于朝,命工镌刻石仪,五年成峙于墓所”。宋人既刻石仪,此时,孔林的墓道轴线也就正式形成。
金人统治时期,人们曾经绕孔子祖孙三代墓,添建了围墙,并增建了亭殿、思堂等建筑。
元朝至顺二年,孔子第五十四代孙、曲阜县尹孔思凯“以樵牧难禁,始作周垣,建重门”,在孔林周围创设围墙和两重林门。
到了明代,孔林面积扩至1800亩,并增建许多新建筑。弘治七年,第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重修了享殿、林墙、驻畔亭,添建泗水左右二桥和二门城楼,增植桧柏数百棵。此次的修建基本奠定了孔林的主要布局。
万历二十二年,巡按连标、巡抚郑汝璧修葺了享殿斋室,又在大林门之南神道上添建“万古长春”石坊和两侧碑亭,栽植神道桧柏数百棵,最终完成了孔林神道。
在清朝时期,主要是扩大林地,对建筑有几次修葺。清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康熙瞻拜孔子墓时,孔尚任以“族众日繁、林内衬葬无隙、林外皆为版籍民田、欲扩不能”为由,乞请恩准扩林。
准奏后,孔尚任将孔林向东、西、北三面各扩“一百五十五丈七尺,计地十一顷十四亩九分”,同时新修围墙,从而奠定了孔林的规模。
雍正十年,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改为黄色,并将宋宣和石翁仲移至孔银墓前,而以新镌之翁仲代替。
1922年,修葺了圣墓、碑亭、林门和红墙诸处。
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十多次,增植树五次,扩充林地三次。
新中国成立后,三孔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将孔庙、孔府、孔林和鲁国古城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之处,中国就向全世界宣布:曲阜对外开放。1982年4月,国务院将曲阜列为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三孔更加让世界注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列为“世界化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