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1

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原载《创意与设计》2012年第4期,第22-39页。合作者为张晓刚作者简介:凌继尧,男,江苏南通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刚,男,安徽合肥人,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美学管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0AZX006)阶段性成果。

◎ 凌继尧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从制造业中分化、独立出来,作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现代新型服务业的主要内容。因此,设计创意产业的出现既是经济审美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同时又为经济审美化提供智力引擎。

一、 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考虑到数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权威性,我们采用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来分析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的总体概况。

首先从设计创意产业的企业数、从业人员、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看,2004年我国设计创意产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21.35万人,占创意产业就业人数的23.17%。已登记注册的创意产业的资产总额为104935.26亿元,占所有企业资产总额的10.8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997.06亿元,其中设计创意产业的资产总额4260.5亿元,占创意产业的4.06 %,年营业收入3011.49亿元,占全行业的13.10%,可见设计创意产业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大的产出,这符合设计创意产业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见表1)。

表1 我国创意产业各行业大类发展规模对比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157页。

其次是我国设计创意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从我国设计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营业收入结构来看,资产总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57.6%,而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的则高达65.02%。

其中按资产总额组距分布的设计企业所占比例如表2。

表2 按资产总额组距分布的设计企业所占比例

按营业收入组距分布的设计企业所占比例如表3。

表3 按营业收入组距分布的设计企业所占比例图

上述情况表明,资产额和营业额较低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设计创意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成为我国发展设计创意产业的主力军。事实上,设计创意产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

第三是设计人员从业者年龄结构呈年轻化,从业人员集中分布在发达经济地区,呈现出产业集聚的趋势。

根据调查(图1、图2)显示,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主要属于年龄段在20~30岁之间,所占比例达到93%。且创意设计人群集中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等较发达经济区域,从业者比例分别是24%、22%和20%,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都分别占总量的8%,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相关。

图1 2005年中国创意设计人员年龄分布图《北京设计服务业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 http://www.bjci.gov.cn/438/43@9628.htm, 2008-04-09。

图2 2005年中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区域分布

我国设计创意产业加速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集聚在2004年以后呈现加速的趋势。如在北京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下,设计服务业得到快速发。2006年,北京设计服务收入达到328.4亿元,而2007年1-11月,设计服务总收入实现434.2亿,增幅达27.3%,在文化创意产业所有类别中增幅最高。这说明,北京市科委等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动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扶植措施正在发挥实效。自2005年起,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创建;设计创意企业通过申报审核可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划定针对设计创新项目的高技术服务类;市科委“设计创新提升计划”、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评选等一系列针对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企业设计创新的扶植举措相继启动实施。

以“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和“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评选”为例。“设计创新提升计划”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在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都市型工业等5大重点领域和7个区县开展了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收集48个重点行业的申报项目,并带动企业约1.1亿元的设计创新投入。而创办于2006年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2007年第二届红星奖参评企业数量达到455家,比2006年增加了近150%,申报产品数量为1803件,增长400%。以联想、华旗、李宁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积极参加,并以获得红星奖为荣。2007年底,韩国设计振兴院出资邀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参加“2007韩国设计展”,获奖产品与红点、IF、IDEA等国际知名设计大奖同台展出。中国设计首次站上国际舞台,在世界上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形象。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业务涉及工业产品设计的企业有4000多家,而专门的工业设计公司也有上百家。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设计创意为特色的重点领域。包括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如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环境艺术、动漫艺术等;与工业、建筑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与消费相关的创意设计,如时尚消费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传统相关的创意设计,如工艺美术品制作等。另外在布局上出现了一批创意产业园。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8家创意产业园区,正在推进建设和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有16家。

据调查,2006年广州共有各类专业设计企业1500多家,从业人数约45000人,其中设计师约21000人,2006年工业设计创造工业增加值近400亿元。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相辅相成,涌现出一批工业设计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形成了广州设计港、信义会馆、合润创意园、“文化星城”创意产业园等多个设计创意园区,还吸引了像法国米罗、百事高等国外品牌公司在广州设立区域设计中心。这些专业设计企业以广州为中心发展品牌设计,对周边地区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深圳市的工业设计公司数量号称占到全国的2/3以上,聚集了2万多名设计师,嘉兰图、浪尖、心雷、拓腾、鼎点、琥珀等数家设计企业度过生存和发展期,逐步向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进军。康佳、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则在日韩及英美等地设立了驻外设计部,直接为国外客户提供设计服务。

不论是独立设计企业还是大企业设计部门,都陆续展示出快速做大做强的“野心”,不止于珠三角和国内市场,更直接锁定欧美高端客户。他们的设计作品也逐渐在国际舞台崭露锋芒,嘉兰图的“化雪自救器”、中兴通讯的D90和S900两款手机分别获得了2006年和2007年的德国红点奖,康佳D163、D363两款手机也于去年荣获德国IF中国设计大奖。佳能、西门子、松下、飞利浦、三洋、夏普、摩托罗拉等国际企业,近两年内都扩大了在深圳采购产品设计方案的数量。年轻的深圳正在展现“设计之都”的风采。

二、 设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多元化发展途径

考察工业设计在我国的产业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从隶属于制造业的“从属”业态嬗变为创意产业“领军”业态的清晰轨迹。依据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结合度及其本身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可以将我国设计创意产业划分为四种主要业态:驻厂设计、独立设计、政府扶持的设计机构、院校设计工作室。这四种业态彼此间存在紧密联系,体现出设计创意产业服务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体现出政府扶持推动和设计教育对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一) 驻厂设计模式本处对驻厂设计企业类型的划分参考了张劲松的《工业设计在中国企业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一文,详见《电器》,2006年第5期。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珠三角地区经济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90%以上工业企业的加工模式以OEM为主。这些企业不需进行自行设计,凭借工资、土地交割低廉优势,只需贴牌生产就能够保证获得较高的运营利润。随着市场发展和产品需求环境急剧变化,产品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使得仅靠OEM方式赚取加工费的企业逐渐难以保证盈利水平,由此面临着经济结构升级、寻求更具增值能力的工业生产方式的急切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开始崭露头角,部分原以OEM方式生产的企业开始转向以ODM (设计生产)和OBM(原创品牌)方式生产。广东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华为、康佳、中兴通讯等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纷纷内设设计部门,并在每年的研发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开发产品的自主设计,最终实现了自主设计的进步和由此带来的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因此,即使在驻厂设计机构模式中,也因OEM、ODM和OBM等生产方式的不同,以及产品性质的不同,其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和定位也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是大量为国际国内品牌提供代工业务的OEM企业。这类企业所雇佣的设计师主要为委托方提供生产制造相关的设计支持服务,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制造。如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提供贴身代工服务,倡导“共同设计”模式,使得一个新产品既缩短了上市周期(Time to market),又获得了充分的品质保证,因此其专业化设计帮助鸿海赢得了业界的“制造”品牌。OEM公司一般侧重于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原创较少,多以模仿抄袭或者改良改进设计为主。当前越来越多的原OEM背景的台资企业,如明基、迪比特纷纷转型,从OEM后台走向自主品牌前台,依靠的重要手段就是工业设计。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急剧恶化,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大量代工企业生产陷入困境,寻求原创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这类企业的必然选择。像新宝、毅昌、联邦等具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开始以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利润率,并以自主设计为首要利器建设自主品牌。

其次是经营专业领域工业产品的企业。该类企业主要由核心技术的更替和演进来驱动市场,功能和技术领先成为市场决胜的关键,同时企业希望通过设计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通过工业设计传达产品合适的价值感以获得专业用户的认可和忠诚度,以工业设计为高新技术穿上艺术的外衣,做技术与品牌的价值放大器。如华为公司自1994年以来创建造型设计部,从事公司所有系统和网络终端的造型设计,造型设计部以专业化设计提升了华为网络产品的品质感和价值感,在公司国际化进程中协助华为产品塑造专业的品牌形象。中兴通讯、比亚迪汽车等高技术企业的工业设计部门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是经营消费类产品的企业。在核心技术开发门槛较低的情况下,终端用户需求成为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驱动,这类企业因为消费类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希望通过工业设计协助企业建立客户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所以企业把工业设计作为其研发的一部分,通过创新和改良设计赢得市场,以工业设计形成产品差异化提升品牌竞争力。如联想公司自2002年以来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被定义为次核心竞争力,服务于公司PC及其数码产品、手机等所有以消费类为主的产品设计,并且以创新的设计赢得了国内外市场对联想品牌的逐步认可。目前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对象的消费类产品(汽车、电子、家电、服装、家具等)企业对工业设计最为重视,投入也很大,纷纷成立设计创新中心,并通过设计创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肯定了工业设计作为职业存在的必要性,但工业设计在不同企业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影响范围确是大相径庭。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真实需求决定的,其次企业领导层对工业设计认识差异也决定了工业设计的地位,总之,可以说是企业发展阶段、高层认识以及历史原因决定了工业设计地位的差异性。

国内企业驻厂设计大致存在三种典型的模式:第一种是没有专门的设计部门,由市场部或者研发核心部门管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工作全部外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ODM,企业雇佣熟悉工业设计的项目负责人来跟踪和监控受托方的设计进度和质量,如夏新公司在开发A6手机等成功产品就是通过ODM,选用韩国Design house的解决方案实现的。第二种是在公司结构设计部或者工程部,设置造型设计师岗位,此时,企业对工业设计的定位基本停留在为产品作美化装饰的阶段,或者是作为结构设计的补充,如国内通讯企业中的华为、中兴就是采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形式。第三种是确立工业设计的领导地位,工业设计定位为企业的次核心技术,特别将工业设计定位为产品软创新的引擎以及品牌塑造的利器,整合相关的结构设计、界面设计、包装广告设计业务为公司品牌塑造以及市场创新提供支持,如国内明基、联想、海尔等企业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由企业高层来直接领导,在企业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最大限度地借助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

综合来看,不同企业的不同管理方式都在各自领域被一定程度地证明其有效性,至少在目前来看,这些都反映了企业的真实需求和恰当的策略取向。发展地看,工业设计的定位和功能是被市场和企业不断试验并验证过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自主品牌创造的道路上,知识产权的要求促使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创新和品牌塑造,从而更多地借助工业设计来实现这些目标。驻厂设计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市场策略不同而各有差异,但企业除通过驻厂设计团队开展工业设计之外,都不约而同地寻求外部设计咨询公司来完成一些企业的项目。工业设计咨询业在当前中国工业设计业内,实际上扮演着比驻厂设计更加活跃的一股力量。

(二) 专业设计公司模式

回顾专业工业设计公司的发展历程,其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珠三角地区兴起,开始大多脱胎于企业的驻厂设计,如广州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顺德的美的工业设计中心是珠三角地区最早一批有影响的工业设计公司,创立之初也是从属于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壮大,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以及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团队。后来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业设计中心独立出来,开始在行业内为相关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因为早期我国企业在工业设计技术和队伍培养方面积累很少,而我国制造行业的设计服务需求巨大,所以像美的设计中心这样相对成熟的设计公司正好满足了当时很多新公司和制造性企业的需求,一度成为业界工业设计公司的成功典范。

随着国内企业对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的需求逐渐旺盛,美的设计中心的成功模式也被迅速拷贝,首先是在顺德、广州、深圳迅速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工业设计公司,如天朗、极致、潜龙、浪尖等,他们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大量的家电企业服务;随后,随着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该地区也迅速出现了一批工业设计公司,如木马、龙域、指南等,这一批设计公司借助上海国际化都市的地域优势和国际影响力,更加快速、有效地建立了自己的设计品牌,积累了一批包括国外企业在内的优质客户,把设计服务的业界影响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此时,北京地区悄然成为国内高科技研发的中心地带,大批知名跨国公司进驻北京,同时也将亚洲研发中心陆续转移到北京,顺应其发展需要,北京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手机行业以拷贝韩国模式提供ODM服务为主营的Design house发展迅猛,在同业公司中无论规模和技术实力方面迅速确立优势,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德信无线,可以提供从外形到生产线设计在内的全套手机解决方案,是唯一拥有完整的从2G到3.5G全部手机主流技术平台和设计能力的专业无线通信终端研发中心。Design House正成为超越工业设计领域的一个特殊现象,为工业设计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参考的成功案例。

通常根据企业的差异将工业设计机构分为三类:研发型(Design for Development);市场型(Design for Market);制造型(Design for Manufacture)。不过,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公司在自发产生的过程中,尚无如此泾渭分明、专注于一端的定位与分工,通常在研发、市场和制造方面均有用力,呈现出以产品造型设计为核心、以各自迥异的复合状态和谐共生的复杂局面。专业设计机构不仅为大型企业提供设计支撑,而且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策划到营销、从市场调研到品牌推进的“整合服务”,让企业借助设计的翅膀腾飞。

就服务对象而言,有的是服务于某个区域或某个行业的制造业,如美的工业设计依托美的集团面向整个广东制造业,潜龙工业设计则专注于以顺德为代表的珠三角小家电制造业;有的则开始积极探索国际化的道路,像洛可可、大业、嘉兰图、浪尖、极至等工业设计公司都在为本土大型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不断为国外知名企业设计新品;有的则立足于中小型企业,如鼎典和英诺威;有的则积极依托地方政府和设计教育资源,探索官、产、学、研合作的各种途径。

就服务特点而言,大企业有意识地引导、利用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利技术的原创优势,在新技术的产品化和商品化上大做文章,走依托于自主技术创新的自主设计创新之路;洛可可、浪尖和嘉兰图则在规模化、产业链上下功夫,不仅从事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模具设计,还提供配套、打件等生产环节的服务,倡导一站式、一体化的全方位设计服务;鼎典以产品为核心,以工业设计为接口,兼顾视觉媒体、企业管理和市场调研,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品牌整合服务。即使同样面对中小型制造企业,设计服务的方式也截然不同。英诺威、潜龙与中小型企业紧密合作,从设计到制造都“贴身服务”;华南工业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都依托各地政府,为珠三角各专业镇的中小企业“上门服务”;鼎典则依赖自身力量从小做起,从产品造型、包装、宣传的细枝末节建构品牌形象,为中小型企业进行“整合服务”。可以说,从品牌策略到产品线规划,从用户研究到造型设计,从模具制造到批量生产,从产品包装到市场营销,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专业设计公司正由南到北、不断发展壮大,其设计实力也越来越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关注,洛可可、指南、浪尖等一批设计公司接连获得很多国内外设计大奖,像红点奖、IF奖、红星奖等,像洛可可还参与了一些北京奥运设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专业设计公司正成为我国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审美化的中坚力量。

虽然国内工业设计服务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我国设计公司中大部分是类似工作室的小型设计公司,生存状态比较艰难。这些公司规模一般在10人以下,主营业务以比较单一的造型设计服务为主,结构工程以及生产制造的配套服务能力较弱。他们一般为新公司或者制造型企业服务,由于该类公司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品牌观念和创新意识不强,所以直接导致客户需要设计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只是较低层面的造型设计。又因为这一类公司的行业利润普遍较低,企业领导对工业设计价值的认可度不高,能给的合同价格非常低,再加上业内工业设计公司之间的恶意竞价,导致设计公司必须先考虑提供服务的数量而非质量,不会专注于设计服务质量的提高,反过来对国内设计咨询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限制了国内设计咨询业至少是在某些行业领域内的自身发展。另外,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也活跃着少数的工业设计公司,它们比较注重公司设计品牌和服务质量,公司规模一般在20~50人左右,同时也初步形成了从市场研究、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环节的整套服务体系;它们一般为国内中大型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在服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上比较规范,善于配合企业的流程来提供较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但受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以及企业策略调整频繁的影响,设计公司与客户的磨合存在难度,从而导致设计公司的服务难以形成延续性,这无疑给设计公司期望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带来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因为国内企业仍然不接受咨询业按照国际通行的人时计费方式,所以因企业调整引起的时间成本以及回款周期长等问题深深困扰着设计公司。还有部分设计公司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工作人员超过150人,将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模具制造等整个过程联合起来。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善于紧密地将设计与生产制造相结合,以设计的市场实现和销售状态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在时间把握上具有优势。它们的主要客户对象涉及家电、信息、通信、医疗等产业领域。

(三) 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模式

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和院校工作室模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属于对驻厂设计和独立设计的有效补充。其中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有利于政府引导下的资源整合和利用,适用于市场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时的认知、推广,对设计创意产业自身造血机能的培育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功能在我国主要由各地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工业设计协会等政府组织下的社团或设计公司来承担。

北京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出色。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是政府实施“工业设计科技促进”专项计划、推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机构,承担设计创意产业政策规划研究、提供企业设计咨询指导、开展国际设计交流合作、承办设计论坛展览会议、举办设计技能专业培训。同时,为企业进行设计实务示范。

自1995年起,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先后承担了51个设计示范项目。其中1995年,中心与北京手术器械厂共同设计研发了“牙科综合治疗机”,成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个用工业设计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示范工程项目;1996-1997年,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联想集团共同开发了“天琴”、“天秤”、“问天”等系列家用电脑,开启了国内电脑走进百姓生活的大门,联想集团也由此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开始走上自主设计创新的道路。该项目的实施,同时带动了国内IT产业在产品和品牌形象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辟了中国发展工业设计的新思路;2001年,中心与北京源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共同设计研发的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机,是将前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又一成功案例。源德生物公司2000万买入肿瘤治疗的技术,但是没有办法把这技术产品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通过工业设计手段,帮助企业实现了由技术向实物商品转化的过程。产品上市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至今,累计申请各类知识产权19项,治疗病人2万多例。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是由政府投资、股份方式建立的设计机构。这些机构的客户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业、家电业、医疗业等。

广东省在发展设计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政府支持的设计机构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像华南工业设计研究院就是由政府协调借助外脑来服务东莞企业。近年来深圳、上海、无锡、南京等地兴起的工业设计园,在培育设计产业创新机构、孵化设计人才、提升设计队伍整体素质、实现设计产业集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某些设计创意产业后发地区,在借鉴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创造性地开展政府引导下的设计创意产业推进工作。如湖南省在省委书记张春贤的关心和参与下,建立了全省的工业设计创新平台(见图3)何人可:《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见《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论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成立了以省政府领导为组长,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经委、省教育厅等单位为成员的湖南省工业设计建设指导小组,负责规划、协调、资源统筹、综合管理全省的工业设计创新活动。该平台的建设,首先,有效地整合了湖南省工业设计技术与人才资源,形成工业设计资源创新的聚集和能力放大;其次,以创新平台为载体,迅速构架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为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吸引专业设计院校及设计机构的优秀设计资源,为省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信息与设计咨询服务;第三,通过平台的建设,建立工业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开展工业设计领域的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提升该省工业设计技术水平,活跃工业设计气氛,促进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第四,建立完善的工业设计发展促进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推进机制;第五,直接培育和发展一批工业设计企业,打造工业设计孵化平台,培育创意产业的发展。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以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绿色家电、IT等领域为重点,以满足该省制造业对产品开发与自主创新为着眼点。平台的建设对提高湖南省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立知名品牌,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设计水平,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开辟了一条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聚集各种优势资源、加速推进工业设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图3 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总框架图

(四) 院校工作室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带有独立设计公司的雏形,同时是对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探索途径。1987年最早在国内冰箱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万宝电器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杠杆的驱动下,意识到设计的作用,率先与广州大学合作成立了“广州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该研究院最初几年专为万宝电器公司设计产品,以后逐步发展为向社会提供各类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综合性设计实体。再如1988年以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为主要骨干创立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而在北京、上海、南京和长沙等设计教育较为发达城市,以院校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工作室或公司较为普遍。院校工作室模式具有半职业的性质,由于集中了教授、研究生和大学中的不同研究部门和人员,在专业素质上更有可靠保证,但相对而言对市场的敏感性则不如专业设计机构。其主要偏重于企业设计课题与设计教育实践的结合,其优势在于注重设计概念的创新,注重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和企业的文化性。其涉及的企业范围包括信息、家电、通讯、医疗、交通工具制造业等范围。

图4 “东风破”——屏风

图5 蛋灯

依托工业设计教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珠三角地区的院校工作室进行过许多成功的尝试。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进行校企合作,与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珠三角工业设计示范工程研究”,与南海科技局合作“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支持体系的研究”等;广州美院设计学院与香港理工学院的项目“珠三角设计竞争力研究”等实践合作;广东工业大学设计学院与东莞科技局的“东莞工业设计中心的研究”等实践项目,都反映出高校依托地方发展,为地方经济腾飞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也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实践性教学设计工程相结合的客观需要。

在院校工作室模式中创出品牌和特色的当属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其依托的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长期注重设计教学与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地方经济发展等关系的研究,紧紧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同时立足于地方经济基础,不断挖掘潜力,促使教学和科研跃上新的台阶。广州大学注重工业设计的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重点针对珠三角区域的中小企业与专业镇进行合作,将设计教学课程与中小企业的实际设计、开发与生产相结合,在培养创新的设计人才的同时,也为企业构建市场竞争策略打下了基础,提升了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新概念。由于广州大学的工业设计教学科研紧紧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服务,它们的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就早已经被企业抢先预定了。而老师的科研也是与企业的实际设计开发工作紧密联系,他们常常主导这些中小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这种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他们的工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优秀平台——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来完成的。

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创办于1987年,前身是广州大学万宝工业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由高等院校与企业集团联合经营,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于一身的经济实体。1999年研究院更名为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延续了万宝工业设计研究院的注重实践、面对市场、依托教育、全面发展的宗旨,成立5年来为美的、康升、TCL、乐华、东鹏、德高、欧宇、厦新等企业厂家设计产品数百件。几年来为百余家企业提供各种工业设计及技术服务,与广州大学及广州企业多个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成果推广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广州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是唯一一所坚持十几年以工业产品造型为主要方向的研究所。设计力量雄厚,依托广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专家、教授,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等近350名学生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旨在创新、改革发展的团队。院内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设计师,其中包括拥有中国企业创新工业设计评奖委员会的专家组成员;拥有机械、电子等方面的工程师、技师。研究所属下实验车间设备完善。以研究所为实习基地和平台,广州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获得了很多产品设计实践机会。研究所有专门的学生作品(产品)陈列室,从时尚电子产品、家用小电器到时尚皮包、瓷器等,这些设计作品基本上都已经批量化生产。每年都有学生的设计作品投入生产,这得益于以学院、研究所为平台建立多层次的实习基地,从而满足了多层次的设计课题的教学与研究要求。研究所在南海狮山国际工业设计基地设立了分部,作为对外开展工作的窗口,同时也是同学们实习的重要基地。在实际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在研究所以及与研究所有业务关系的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感性的了解和学习,把研究所的或是企业的一些项目或是想要开发的项目带回学校进行设计创作,完成模型,参加一些展销会,有订单改进后就会投入生产。中、高年级的学生通常在研究所或是企业里在老师、设计师的主导下参与产品设计。学生经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在毕业时通常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直接进入企业担当重任。研究所的人员也由学院的教师与外面聘用的设计师组成,对外承接设计业务,所产生的效益,一部分又用来购买机器设备装备设计学院的实验室。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们在实习时很快适应和熟悉生产企业的环境,并很快能承担任务,不是增加研究所、企业的负担而是为它们提供有用的人才支援,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案例解读:上海两家设计公司调研报告

上海木码设计机构

木码设计机构位于上海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莫干山路50号(M50)。我们所考察的六百平方米的这个空间,融工作室与展示厅于一身,所以在访谈开始之前,我们得以直观地领略木码家具的设计风格。

木码设计机构由设计师侯正光创办(侯本人在吉林大学修读完机械专业的本科,在英国留学期间学习了家具设计。2003年前回国,创办了木码)。今天的木码与英国Mo-Billy设计团队,德国DEFACTODESIGN,葡萄牙OBJECTION DESIGN,法国5.5DESIGNERS以及英国BCUC设计学院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木码本身拥有三十多位核心设计师,其中国外设计师5名,在2005年还签约了40余位自由设计师。

木码的设计理念是“让好设计被尽量多的目标消费者拥有”。所以,木码始终强调:服从市场规律的设计——生产的可能性与控制成本的考虑是被置于追求形式感之前的。

图6 蒲公英灯

木码的业务范畴包括:① 家具产品造型设计;② 家具产品推广设计;③ OEM(家具委托加工)服务;④ 木码家居店;⑤“源自中国”项目。在家具产品造型设计中包括板式类、软包沙发类、灯具类、办公家具类等四个部类。在家具产品推广设计方面主要涉及空间设计(展位设计、专卖店设计)以及平面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业务。从2003年开始,木码为海外客户提供规模适度的OEM服务,从产品的设计优化、厂家甄选、价格谈判、产品质量和生产时间的监控,到后续的装船出货和售后服务,建立了一套完整和顺畅的OEM班底和机制。在为国内外家具客户提供专业的家具设计与咨询的同时,木码也致力于自身家具品牌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并形成了新古典、后简约、个性化的设计主张。

图7 窗椅

在木码的所有工作当中,最引人注目、也最能体现木码意识的应该数:在2006年亚洲顶级盛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期间开展的“源自中国”MADE FROM CHINA上海首展。

展会的背景:MADE FROM CHINA“源自中国”是针对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提出的概念。当中国在十几年间已经逐渐成了世界家具产业的主角之一,当我们正在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而兴奋,正在为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而骄傲的时候,却发现“中国制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缺乏创新、无自主品牌、低价倾销、工艺粗糙等颇多负面意义的代名词。这绝对不是中国家具所期待的结果,而是在持续发展道路上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展会的宗旨:记录本土优秀家具企业的设计面貌;重塑中国家具品牌。

这样一个轰轰烈烈展开的展览,其背后是一些令人心酸的事实,那就是:中国现代家具在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的每个环节上都与国际家具行业有着差距。

就设计环节而言:不成熟的家具设计师群体,设计师基数上的缺乏(无法信任家具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因为很多毕业生根本没完成过从图纸到一比一放样的整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家具设计教育中“一定要做实物的观念才刚刚有”)。或许这样的不成熟或者缺乏乍看之下并不刺眼,但这样的缺乏却是建立在:中国超过意大利,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制造、出口国的事实基础上的。

就制造环节而言:现在处于制造规模很大、质量凑合、价格便宜的阶段。珠三角的产业链相对成熟。在每个家具制造商发展的初期,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家具样式的确定往往是采取“舶样”方式进行的,原创性缺乏。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设计是工业发展的产物,需要时间的积累。无论是整体的行业,还是对于每个企业而言,“有了家底之后,就不敢抄了,开始原创。”不过,在具有设计理念的制造商那里,设计师遇到的尴尬可能就是设计师对于设计的坚持与制造商对于“设计的扭曲”之间的问题了,但是,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设计行业所独有的……

而就销售环节而言:很多人仍然没有把设计研发视为成本中理所当然的组成部分的意识,设计成本的投入被认为是在“挖”销售的比例,而没有想到设计成本的投入可能直接带来销售比例的提高(这样的现实或许正凸显出我们课题的现实性与紧迫性)。设计费用现在往往是以制造商买断和销售提成两种形式为主来实现的。而且通常是前者,但与具有默契和相互熟悉的制造商之间的合作是可以以销售提成的方式完成的。

我们经常说设计可以为产品带来高额的附加值,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下文化创意产业会成为热门话题的原因。在与侯正光的访谈中,有一个数据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如果一把椅子在国内的批发价是10元,那么当它被贴牌在国外零售的时候,它的价格就是100元。也就是说,我国消耗了自然、人力资源与成本,却只能得到产品价格的十分之一,而绝大部分的利润却被仅仅提供了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外国商人赚取了。这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悲哀。

图8 崎岖——室内外软凳

图9 秋天——可折叠躺椅

图10 秋天——折叠后

上海龙域设计

在先期的资料搜集中,龙域设计有三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在聘请外籍设计师以显示自己的设计实力,成为当下中国本土设计公司的惯常做法时,龙域不仅没有来自海外的设计师,甚至连一名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设计师都不聘用,而其理由很简单,“难管理,而且薪水太高”——龙域设计总监杨文庆对《环球企业家》说。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龙域相信:对本土市场的了解才是吸引跨国公司业务的关键。二、在龙域的四个设计团队中,专门设有一支由三个专业设计师组成的市场调研团队,负责不间断地搜集各种企业信息、材料供应以及市场供给信息,并且和市场调研公司合作,设计问卷,进行市场研究。针对一个具体项目的设计,这个团队会追踪有关目标消费者,对他们的消费细节进行拍照,以供设计师们来分析和把握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寻找适当的设计卖点。正因为龙域对市场趋势的深度认知,2001年松下中国的设计管理部门主动找到龙域,现在龙域已成为松下电器在中国的设计中心之一,负责设计松下部分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三、龙域的特色服务,尤其是其中的“产品形象整合PI”和“多元产品解决方案Total product”的提出。

就产品形象整合PI服务而言,杨文庆坦言这项服务的客户都是国内外知名行业领导企业。这项服务通过为企业设计产品导航手册,建立PI决策评审机制,提供“工具箱”,以帮助客户企业建立统一的“产品家族形象”。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单个产品的设计,而PI设计理念更着重于强调:对于优势企业而言,统一、成功的产品家族形象塑造将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比如:华为的产品形象设计要传达的是“平衡、信赖度、领导力、进化”这四个关键词;松下要传达的是“人性化、亲和力”,通过“干净”的整体风格来体现;Ipod要凸显欧式的时尚,所以,产品形象不夸张、易操作、简单、技术内敛。而杨文庆也直言:PI服务对于行业内的一般性企业而言并没有迫切需要。因为在企业发展的早期积累阶段,单个产品的推出,其形象、风格的选择更倾向于随机产生,毕竟统一、一致的产品形象消耗的设计成本会更高。所以,如果我们说:在形成产品家族整体形象之前,单个产品的形象、风格是随机产生的,那么,在形象整合之后,单个产品的形象塑造就是有章可循、自觉地来实现的了。值得一提的是,龙域PI设计的理念、思想不是突发的,而是在与松下的合作中学习得到的:在最初与松下的合作中,龙域被要求用松下提供的“工具箱”实现“干净”的风格。这样的实践启发了龙域从事PI设计的思路。

就多元产品解决方案而言,这是在服务的深度上推出的新业务模式,旨在为客户提供完整设计的产品,即从产品的市场研究定位,到概念、设计、工艺、模具,甚至生产跟踪,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关注和控制,从而完成完全由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产品。打破了由企业委托,设计公司按照客户要求完成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与一般的设计业务不同在于开发和生产的风险完全是由龙域来承担,这对于以设计为主业的企业来说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而龙域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十几年积累的各类资源,并能有效地运用和组合这些资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产品创制的业务模式。获得2006年《财富》杂志“中国最佳创新设计”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就是在这一业务形式下诞生的。

1.车载蓝牙免提系统(见图11)

与其他获奖产品不同,这款由工业设计公司龙域设计的产品突破了设计公司运营的模式:设计公司自主研发并进行生产,以设计公司的品牌在市场上出售。它是专门供汽车配套使用的蓝牙免提设备,设计师力求体现蓝牙技术的时尚感。在外观上,采用了“圆”这个元素,同时充分考虑与汽车的配套。可以将它固定于车内的前端,同市场上绝大多数蓝牙手机配合使用。驾车者不用手持电话就能接听或者拨号,连续通话更是高达10小时,待机时间长达900小时。

2.家用DTV机顶盒(见图12)

龙域为华为提供了产品形象整合服务。这款产品为华为进军网络家用终端产品提供了实践经验。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家用”的概念,希望改变以往机顶盒产品强烈的设备感特点,增强产品的亲和力,以获得品牌认同。在设计上,重点放在人性化、家居化、简约化,设计师进行相关产品(包括造型风格、材料应用研究、色彩搭配)以及家居使用环境的材料收集,建立“工具箱”。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进行了元素的整理归纳,体现出核心设计概念,并将其转化成具体产品风格。

图11 车载蓝牙免提系统

图12 家用DTV机顶盒

三、 卓有成效的工业设计促进工作

当前,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载体。以工业设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产品、企业、产业乃至地区经济内在价值和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许多国家已经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投入巨大资金,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扶持,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积极的发展计划。如英国作为欧洲最注重设计的国家之一最早设立了国家设计委员会,主持全国工业设计推进工作,曾投资2250万英镑开展了著名的设计顾问自主计划(FCS)和扶持设计计划(SFD),在后来的6年中获利总额高达5亿英镑。德国是工业设计的发源地,柏林的国际设计中心通过接受政府或大企业的资助,以创新设计为原则,提供专项资金和技术,与大专院校合作培训各类专业设计人才,展示工业设计成果,承担大量设计业务,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芬兰政府2000年通过了国家设计政策纲要,以“设计2005”、“成为设计和创新方面的领先国家”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实施。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设计开路”的国策,在通产省设有设计促进厅和设计政策厅,专门负责鼓励和协调产品创新,制定了选拔优秀设计产品的G-Mark(G标志)制度,鼓励原创设计的产品,以求刺激出口贸易的发展。日本在设计开发上投入的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2.8%,居世界首位。韩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并于2001年在中央政府下设韩国设计振兴院的官方机构,接受政府预算实行推动韩国整体的设计意识和能力,重视培育设计创意产业的大环境。在它的任务中,不光是推动产业的设计,而是要灌输所有韩国百姓设计的意识,教化国民去分辨什么是好的设计和好的品味,最终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韩国在产业发展纲要中提出希望到2010年成为世界设计强国。

近年来,随着工业设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不同场合曾予以反复强调:2002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吴邦国就指出:“工业设计是将产品技术设计与外观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确保产品的技术功能,而且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应予重视,否则会影响我国产品竞争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增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能力和水平,必须提高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实力,促进工业设计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尤其是2007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既给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与领域就“科教兴业、创建和谐”指明了发展的航向,也是向设计界、科教界发出的进军号,是我国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我国政府主导下的设计创意产业促进活动包括这么一些部门和层次:相关政府部门,如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经贸委;全国性(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设计分会)和地方性(各地工业设计协会、各地机械工程协会工业设计分会、工业设计促进会、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的行业协会和设计促进机构等;对设计创意产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的设计机构、企业界和设计院校等。这些部门和机构的紧密合作,不断优化工业设计创新环境,加速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工业设计产业,为提升工业产品的设计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具体来说,我国各地政府引导下的工业设计促进组织与相关机构、单位合作,开展了以下工业设计推动活动与为行业服务的工作:

(1) 研究制订工业设计发展战略。比如广东省政府接受省长顾问、诺基亚公司总裁彭培佳的建议,确立了从“广东制造”迈向“广东设计”的发展战略,提出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使现代工业设计在产业升级中发挥“加速器”作用,也进一步提升广东工业设计水平,又好又快地实现“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变。

广东省经贸委作为落实省长洋顾问建议的主办单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于2007年11月6日印发了《从“广东制造”到“广东设计制造”——落实顾问建议的工作方案》。方案认为,发挥工业设计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工业设计与品牌建设的互动,提升广东先进制造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促进工业设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为此,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订工作。广东省经贸委和信息产业厅分头组织开展全省工业设计现状调查,制定全省基于价值增值的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2008年广东省经贸委还加大了财政资金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技术创新等专项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强省认定的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

(2) 发挥行业协会的资源整合和产业规划作用。设计创意等新的产业形态由于发展速度非常快,日韩等国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主导,而是由设计行业协会出面整合资源并规划产业发展。

在我国,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工业设计协会等设计促进机构对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利用设计师会员的优势,推进工业设计教育;发挥桥梁作用,向政府主管部门及时反映业界的政策诉求;整合多层次设计资源,加强国际合作,为设计企业提供战略管理咨询,提升设计企业的竞争力等。

如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于1995年成立,针对当时北京的大部分工业企业是国有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有许多不足,提出了工业设计振兴计划,与院校和企业结合,希望通过示范的方式,使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产品竞争力。此后又成立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作为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基地,请一些设计人员和院校教师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示范,支持企业搞设计。这两个机构的成立是北京市推动工业设计的重要举措。设计中心成立后,做了相关调查,组织了国内外的调研和研讨,开展了工业设计示范工程,通过政府、企业和一些贷款支持,做一些示范项目,包括产品和企业设计管理示范项目,还有一些课题研究。伴随着经济和设计创意产业形势的发展,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也由行业推动者逐渐变成以工业设计行业服务者为主,正在实现向真正行业组织的转化,以为设计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为主。

包括1978年国务院领导批准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内,至今全国各省市级行业自律组织共有22个。它们的全部工作主要围绕着“一个目标,两个服务”展开。一个目标是推动工业设计事业不断发展,提升工业设计产业的规模与质量,以创新的设计,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和增值水平。“两个服务”一是为设计界、设计企业、机构、团体、设计工作者服务,推动工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和广泛应用;二是围绕政府在鼓励设计创新、发展设计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在工业设计领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为政府服务。这些协会通过组织出国访问、举办各种论坛、研讨会、展览、大奖赛、培训等工业设计交流活动,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起来一座中国工业设计的桥梁。

(3) 组织实施工业设计示范工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之初,企业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组织实施工业设计示范工程,可以增强设计创新对企业的吸引力,使工业设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在设计示范工程的成果方面有十分成功的案例。1997年时的电脑主要是商务机的市场,在工业促进中心的设计创意下,与联想集团共同开发了新一代家用电脑造型设计,“天琴”、“天秤”、“问天”三款家用电脑先后获得香港、上海工业设计大奖。

广东省工业设计在提高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上,闯出了一条“模仿·构造差异·集成创新·创造”的成功路径,完成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省有关部门通过“拉·引·提·转”的模式,促进了工业设计从个体行为到产业形成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全国知名的品牌。

拉——设计师通过个人的行为把工业设计从院校象牙塔拉下来,与制造业融合。

引——各级政府主办各类设计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各级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出台各项扶持政策。

提——企业动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满足来自市场的挑战,产生更大的设计需求,加速工业设计产业的形成。

转——基于广东设计资源使用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以及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形成的庞大设计市场,吸引着国外和港台地区的设计企业,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广东设立公司。

上述措施的推行,使得广东工业设计实现了从产品层面到战略层面的转变。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OEM企业战略转型,进入OBM阶段,工业设计将要扮演系统创造和策划的角色。这个角度的转变,使得广东企业将工业设计从产品层面上的造型、功能等,上升到企业层面的品牌、战略,在系统创造和策划方面发挥作用。这也使得广东经济发展由曾经主要依赖低成本的资源等要素驱动,转向由工业设计引发的价值驱动型,带来了附加值的提升。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先进制造业,带动信息服务业,使之成为构建创新型广东的核心环节,打造广东现代产业体系。

广州等地还结合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工业设计。优秀的工业设计是企业形成个性化品牌和知名品牌的首要元素与先决条件。促进工业设计与实施名牌战略紧密结合,将有助于推动产品品牌知名化、知名品牌多样化,从而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品牌产品的销量最大化。为加强名牌战略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广州发挥全市名牌战略联席会议的作用,系统研究、指导品牌企业工业设计发展,大力推广先进制造模式,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通过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建立名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4) 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设计企业孵化基地,加快设计创意产业成长壮大。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业设计推进举措中,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设计企业孵化基地和工业设计产业园成为加快产业集聚、促进设计创意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手段。

前面我们提到的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建设,由管理与运行、工业设计载体及支撑体系三大板块组成,整合全省工业设计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推动全省工业设计创新的形成,形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推进机制。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设计资源协作理念,2005年北京DRC(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开始建设,该基地以政府宏观政策为指导,以北京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综合实力为依托,以院校、企业和设计机构为服务对象,通过优化配置首都丰富的科技与设计资源,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和设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促进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DRC基地孵化器已有北京洛可可设计、视觉无限文化传媒、华创天中设计等42家工业产品设计、网络动漫设计、网络媒体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设计类公司先后进驻,基地入驻企业已达孵化面积的100%。设计企业孵化器在为各类设计公司、设计师、工作室等机构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服务的同时,帮助入驻企业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DRC基地还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帮助入驻企业吸引人才,并通过与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合作将优秀设计师送往海外深造。DRC基地在拓展国际市场业务方面可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入驻基地的公司以后可享受财政奖励优惠政策,提高基地在招商方面的竞争力,为入驻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上海工业设计(创意)发展规划所派生的创意产业(都市工业),已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成功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之路。江苏无锡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主题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计划在3~5年内,培育孵化出50个左右有一定规模的设计公司,重点围绕家电、通信、机械、包装等行业,提升近百个重点产品的设计水平,在工业设计领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广东省在深圳打造“设计之都”、广州建设广州设计港的基础上,提出广东省工业设计港建设的研究、规划与论证工作,借鉴国内外公共设计创新平台的经验,建设广东省的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港以政府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建成之后将成为全省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设计展示与交易服务、机构孵化、设计评价服务、设计研究、产学研与对外交流合作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平台,使之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设计资源协作平台和设计企业孵化基地。

(5)重视与国外及港台地区设计界建立联系,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开展交流合作,举办大型设计活动。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以为社会服务为目标,强化了为行业发展服务的社会组织功能,在工业设计及其相关领域建立了广泛的社会联系渠道,形成了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行业协会组织了大量具有一定水平、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推动活动,包括国际性的工业设计论坛与高峰会议。同时也组织了很多为设计师、设计企业、设计院校师生服务的中小型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我国设计促进机构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除了组织内部的交流和联谊外,还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丹麦、西班牙等国家的设计促进机构建立联系,大力加强与国际著名工业设计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如“青岛国际设计节”、“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周”、“中英设计论坛”、“中韩设计论坛”、“中意设计论坛”等;举办“彩色中国——设计沙龙”、“设计与知识产权”、“电话百年展”、“无障碍设计展”等主题展览、沙龙活动;吸引国外著名设计公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发展全球工业设计中心,引进高效益高水平的大型工业设计项目,加速我国工业设计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建设全球性的工业设计发展中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设计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这些展览和交流对推动中国工业设计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无不以设立国家设计奖项作为促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德国有享誉国际的“红点”、“IF”设计奖,美国有“IDEA”大奖,还有日本的“G-Mark”和韩国的“GD”好设计奖等,都为优秀设计打上一个国家认可的标志。“设计奖”不仅告诉国民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优秀的品质,而且还能引导消费趋势,提升国家形象,推动设计的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积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也应当拥有自己的设计创新大奖。

近年来,广州、深圳、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的由行业协会与企业、设计院校联合举办的各种工业设计比赛层出不穷,对于发现、培养和选拔设计创意人才和孵化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产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合作从2005年开始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创新设计红星奖”评选,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打造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业设计领域大奖。为了鼓励企业的自主设计创新,培育国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仅针对在中国注册的内资企业和设计机构、自由设计师的作品进行评选,以塑造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形象,这构成奖项的一大特色。它打破了以往国内小规模、分散化、参差不齐的设计评奖模式,搭建了一个与设计企业、设计师、消费者互动的交流平台,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加快以设计推动自主创新的步伐,激励和带动企业重视设计、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产品,推动我国自主设计创意产业走出中国,与国际接轨,实现以“中国创造”立足世界的梦想。该奖项采取了强大的获奖产品推介力度,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获奖产品到国外进行展览,同时在北京筹建“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博物馆”,从而培育红星奖世界知名度,使企业真正受益。

(6) 构建设计师培训认证体系,酝酿开设工业设计师职称。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缺实践、就业难、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我国一些地方的设计孵化基地提供了设计师培训平台,通过开展“未来设计师培训”项目,由设计公司的资深设计师带着项目进行针对性教学,创立并注册了“真项目、真实践、真操作”和模拟工作室的“三真一模拟”的培训模式,既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就业推荐渠道,也为设计公司提供更多的创意方案,网罗创意人才,降低了设计成本。

在北京DRC培训平台,共有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国立华侨大学等10余所工业设计高等院校的200余名设计专业学生参加了培训,受到了院校师生和设计企业的欢迎。为满足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中对应用型、实战型人才的迫切需求,DRC基地培训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0多所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并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的设计研究与毕业生实习基地。此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还依托DRC培训平台与德国“红点”评审机构、韩国设计振兴院举办实用型高级人才培训、与联想合作组织设计师在职培训。DRC基地希望通过建立正在申报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整合国内、国际设计培训资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设计培训、认证体系,为大中型企业输送具有实战经验和综合项目管理经验的未来设计人才。

而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开设工业设计师职称,制定开展地方认可的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工作的方案。目前国家体制内尚没有专门的工业设计师职称,大多数工业设计师游离于体制之外,从业资格的认定面临困境,职业和权益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限制了工业设计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广东省政府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开展工业设计师职称评定工作,一旦先行尝试成功,将给国家相关工作提供经验和模式。

(7) 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工业设计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上述3种法律都有与之相关的内容,著作权法和商标法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的保护是非常有限的,能够对工业品外观设计提供有效保护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之日起,工业品外观设计就与发明、实用新型一起在专利法的框架下得到保护。在用《专利法》保护外观设计的国家,工业品外观设计这种知识产权被称为“外观设计专利”。我国专利法保护的外观设计指的是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我国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自1985年的640件增加至2005年的16.3万多件,21年来一直保持有增无减的势头,年平均增长率达32.6%。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同时,国外申请的同步增长也表明中国市场对国外企业的吸引力。我国的专利保护实行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手段。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重要,行政与司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司法部门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项行动,正在修改的专利法有加大专利执法力度的倾向。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还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设计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创造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各类专利信息检索,避免侵权和重复创作;积极引导和支持专利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评估、无形资产质押工作,运用市场机遇促进设计专利资本化;加强部门的联合执法,加强对设计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保护。

四、 设计教育对我国设计创意产业的人才支撑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设计教育在我国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既具有设计技能、又具备产业服务意识的技术实践型人才。作为“中国制造”的一分子,他们今天活跃在著名的大企业设计团队、产品开发和品牌策划公司、众多的环境和展览设计公司以及各设计院校中。总体来说,我国设计教育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切合了产业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在市场经济的主战场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构成了对我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最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 设计教育规模创全球之最

虽然我国高速发展中的设计教育饱受各种各样的诟病,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设计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时至今日,我国已高速成长为不仅在学生保有量,而且在每年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的总量上绝对领先于世界的国家,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如果从数字上看,我国设计教育在近10多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财经与外语大学)都纷纷开设了工业(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工业(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设计专业的设置,分列于“文学”、“机械学”等学科下,构成了层级复杂、彼此联系紧密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广告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家具艺术设计”、“新媒介艺术设计”等若干的专业方向,成为中国设计教育的主要发展面;“工业设计”则构成设计教育的另一专业领域。

据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的统计,截至2007年5月18日,在我国1909所高等学校(含公办、民办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中,已有占总数58.93%的1125所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在2007年招收新生(见图16)。在这些院校中,排前10名的均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份,并以589所的数字占据了中国开办艺术设计专业的半壁江山。在业界普遍印象中,北京、上海这样的设计“核心”城市却在拥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总量上排在了10名之外,即使被认为是“强省”的广东也仅排在第5名。这表明,一些非“艺术设计”弱势省区近年来明显加大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申办力度。而在我国设计教育的另一专业领域——工业设计,2007年共有321所院校(见图16)招生,江苏、广东、浙江位列前三甲。而在两年前这一数字是248所。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在新世纪以来7年的增长等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20年的发展总量。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在他主持的一项课题中,花了两年的时间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抽样调查结果,在我国1200多所设立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中,平均每校每年招生290人,四年在校的总人数达到140万左右,在高校各专业中处于前列,这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与英国这个号称“设计之国”的国家相比,英国全年在校学设计的人数不过五六万人。140万的设计专业学生数,在全国2700万在校大学生的总数中占据了5.2%的比例,即每20人中就有1名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个比例与每年走上社会数十万人的就业队伍,已经使我国在短短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由完全不晓“现代设计教育”为何物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设计教育大国。假设能保持这样的教育规模,且学生毕业后都能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国的设计师人数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所有设计师人数的总和。《中国设计教育膨胀的背后:惊喜还是不安?》, 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8-06/19/content_3439469.htm。

表4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方向院校总表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信息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sch/,2007-08-16统计)

由于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活跃期,所有与产品制造及民生有关的领域都需要大量设计人才,从这个角度看设计教育规模扩大是好事,但是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这么短时间如此规模是否会带来质量、方向、学生满意还有将来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专家担忧以“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为特点的当下中国设计教育发展路径,不仅不会促进中国创新设计事业的成长,反而可能成为向高水平提升的最大障碍。毕竟规模和质量之间不能画等号,正如我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一样,我国从“设计教育大国”迈向“设计教育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二) 我国设计教育的中坚力量及区域分布

在我国1200多所具有工业(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中,有许多只是看中了设计专业所带来的眼前利益,诸如建设门类齐全的大学、社会需求量大和高学费收入等,实际上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匮乏,质量雷同,缺乏对设计教育系统整体的认识,因此,剔除了这些设计教育膨胀中带来的“虚假繁荣”因素后,我国设计教育的中坚力量主要集中在办学时间相对较早、师资和硬件设施较强、设计教育体系相对成熟的一些艺术或工科院校。这包括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最早成立工业设计系和设计专业的一些院校,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现更名为江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当时这些高校的少数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

可以说,新时期以来我国设计教育一开始就表现出教学体系上的巨大差异。在过去,我国的工科设计教育体系大多是从机械制图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工科院校侧重于机械制图、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培养,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能力显得较弱。艺术院校由于一贯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在这方面自然属于强项。因此造成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差异,并形成以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艺术院校体系和以工程技术教育为基础的工科院校体系的两大设计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科院校中进入了大批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带来了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方式,对工科院校的设计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院校大合并,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合并的例子。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工教育和科研的背景在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最大的一所学院,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并入清华大学在与理工和科技方面的结合上得到更多的跨越和拓展。合并之后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样在艺术院校体系内部也呈现出南北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的不同,并不乏成功的榜样: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学体系。由以工科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和以艺术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原有机械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划归教育部管理,并成立了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其目的是为政府的教学行政机构提供咨询、专业教学评估、指导和教材建设、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所制订的本科生专业学科目录也将工业设计列入二级学科,强化了工业设计的专业学科特色。

表5 2007年我国各省区招收工业设计本科生的院校总数

(资料来源:阳光高考信息平台http://gaokao.chsi.com.cn/sch/,2007-08-19统计)

从目前我国设计教育中坚力量的分布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无锡、广州、长沙、杭州、武汉、长春等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它们不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设计创意人才,同时也成为所在城市发展设计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国内最早涉足这个专业领域的院校之一,其工业设计系下设四个专业方向: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信息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注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理论和设计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强调从事设计与教育必须以“人文”为出发点,设计是一种关于文化、生活方式之事的设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更是实现了优势互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作后盾,清华美院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既不失理工科逻辑的严谨,又富有艺术思维的激情。清华美院拥有国内工业设计教育的前辈和权威,还经常邀请国外设计大师前来讲学交流,有国内设计教育“黄埔军校”的美誉。

江南大学前身为无锡轻工业学院,1960年在国内首创工业设计专业,可谓开山鼻祖。40多年的办学历史,其校友遍布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和学校,历史带来的专业素养的积淀让它在设计界有着绝对的影响力。虽然专业历史悠长,但其并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反而有着先进设计教学理念。他们坚持“学术理论沉淀”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一手抓国际学术交流,一手抓中国传统产业和生活文化的整理和再开发研究,指导学生走一条独具文化魅力的设计开发之“道”,在设计教育科学和设计中的“地域化”、“人性化”、“生态化”以及“数字化”等主要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系统的研究体系。在办学特色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首创“艺工结合”的交融式教学体系,是国内唯一一所同时招收艺术类、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学院。在教学改革中,该校从课程结构、教学体系、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全面调整,致力探讨建构中国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基本上建构了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国际视野、既有鲜明特色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该校还与政府合作创办无锡国际工业设计节,力邀国内外各大著名企业、设计公司、设计师聚集一堂,在工业设计界引起了轰动。

湖南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有工业设计系的高校之一,首批获得工业造型艺术(现为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校工业设计的研究与开发尤为突出,编写的多种教材也是众多高校的“样板”,毕业生也大量分布于各高校任教,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可算是湖大的“嫡子嫡孙”。湖南大学在数控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等机械制造领域积累了大量设计专门知识和设计技术,为国内多家家电、汽车、工程机械、装备等制造企业进行了大量产品设计工作,取得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建有国内一流的设计艺术与技术实验中心、人机工程研究中心和摄影中心,并且在汽车车身造型设计领域跻身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湖大着意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要求动手能力强、适应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新潮流。该校学生在TCL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法国ST-ETIENNE国际双年设计节大展及“ECO-DESIGN”设计竞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其毕业生更是广受欢迎,在微软、英特尔、贝尔、长虹、康佳、海尔、TCL、格力、美的、泛亚等知名企业中任职,甚至担任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等高级管理职务。

广州美术学院身处经济最活跃的广东地区,也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最繁荣的地带。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胆大心细、敢闯敢干的作风自是与生俱来的。它把四年的教学划分为基础部和工作室两部分。其中,把四年的课堂教学内容压缩为两年,还增添了近一倍的内容,去粗取精,戏称“两年制的小本科”;后两年进入工作室教学群,对外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创造价值,对内以个案为例,为教学创造实践环境。该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真刀真枪地参加实战,在校就已经开始创造价值。学生很早地接触、融入市场,缩短了与企业的磨合期,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在市场上十分紧俏。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广东高校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一是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厂家展开密切合作,在设计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如表现技法、模型、电脑绘图等;三是重视电脑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四是重视设计课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除了上述院校,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在工业设计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和成熟的高清晰数字影视系统等系列产品制造链,把在数字影视技术领域中的优势延伸到文化艺术产品制造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在汽车设计上风头正劲,西安交通大学在设计教学上的高起点、高效率,全面激发学生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群体合作能力),并积累各领域的丰富设计经验等。从我国设计名校的主要特征来看,一是具有较长时间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硬件设施齐全;二是国际交流频繁,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三是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具有一定制造业产业基础支撑的地区,便于产学研结合,发展侧重于某个领域设计的特色专业方向,如汽车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家电设计等;四是这些设计名校成为所在区域打造创意城市的智力引擎和重要平台,如各地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均依托当地的设计教育和科研力量,一些城市提出打造“设计之都”、“设计名城”也都离不开它们的支持。

(三)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多种途径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教育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需要和变化相对应的。从我国设计教育实践来看,也十分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种经济模式和结构的交替性、巨大的市场需求所形成的消费差异与地域文化和生活形态的区别,这些都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多样化的方向。面对不同的企业结构和经济模式,依托不同的地区经济状况和条件,我国当前的设计需求呈现出为工业化而设计到为用户而设计的多种需求模式,表现出因中国产业的提升和变革而进行升级和调整。因此,适应多层次、不同地区条件和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化设计教育成为我国设计教育界的主流。无论是工科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学院都在致力于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比如地处发达的中小企业聚集地区的设计院校大力发展围绕产业制造、生产工艺和适应中小企业技术产品的设计教育。这在珠三角地区的职业设计院校中表现得特别明显。顺德是全国家具制造业的重镇:全区有大良、龙江、乐丛等镇主要从事家具制造及相关配套产业,有企业上千家。家具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是非常庞大,但高层次的管理与设计人员尤其是设计人才也非常匮乏。为了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家具设计人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倾力打造了家具设计专业,使其不仅成为该校的重点专业,同时也使其一些课程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使该专业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做到了把教学与科研和企业的经营生产及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开设的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及应用陶瓷设计专业都紧紧围绕着当地的经济与产业而开设。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依托环市童服市场和张槎的针织服装市场,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则依托西樵轻纺市场,应用陶瓷设计专业则是依托佛山的龙头产业建筑陶瓷。这些专业的开设从科研到教学及人才的培养都紧密地与当地的这些产业联系在一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部所设立的专业与深圳的各个行业协会联系紧密:首饰专业、玩具专业、家具专业等专业与深圳的相关行业经常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不仅是请进来,同时也走出去,不时请企业的老总、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里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者进行讲座,同时让学生去相关行业里的企业进行实习,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行业需求和行业相关的新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与行业、企业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了自己的教学与科研。

而在经济和市场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设计院校则结合大企业的需求,在市场开发、设计技术、团队人才培养和品牌与设计策略等方向上集中重点。比如在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的建设中,依托长株潭地区的高校,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在汽车、机电、电子、轻工、包装、家居等领域的设计人才优势,与当地制造业大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这些大企业里建设工业设计中心(首批建设6个省工业设计中心,分别为湖南省交通工具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三一重工工业设计中心、湖南长丰汽车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中小型机电产品工业设计中心),为设计科研教育机构、工业设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有效聚集起省内专业设计院校及设计机构的优秀设计资源,为省内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设计、信息与设计咨询服务;另一方面也给这些院校师生提供了稳固的设计实习基地,在实际的产品设计开发中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主要中心城市,由于国际化交流、活跃的消费市场和引领变化的消费趋势,围绕用户研究和多学科交叉、高新技术应用方向、国际化交流、消费文化的引导和趋势研究则成为所在设计院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像江南大学采用整合型设计教学模式,以培养未来设计师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加强设计应用、突出研究型教学以及学科交叉等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弹性平台,激发其能动性和帮助实现自主、积极和多目标的创新学习。其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环节:① 跨学科的专业精神,在专业建设中突出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② 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人才的弹性培养,实行3+1(即在低、中年级阶段的3年强调双基,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高年级阶段的1年,进入由教师团队组织的研究室,进行综合性、研究性、整体性的教学研究课程)人才培养模式。③ 突出跨学科、跨文化课程的地位,强调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而非“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④ 突出研究性、体验性教学互动,让学生得以通过各种场合或途径共享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瑞士HGKZ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曾在2005年度展开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合作课题研究,希望通过一系列与饮食活动相关的内容的调研分析,来扫描与饮食相关的不同层面,进而探讨饮食文化中的设计趋势。课题组分别从文字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实地调研两个方向进行,诸如中西餐饮行业、以家庭形态为模板的分类调查、社会化的饮食活动,对设计的环境、产品、服务、广告、品牌等做适当的分析。课题组基于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分别在注重家庭沟通的场所、注重朋友亲友聚餐的场所、亲水的饮食场所、现代“大排档”等四个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概念设计模型。这些方案分别展现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的特色饮食模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