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者诗性生存——回归本真才是快乐(3)
- 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 慧钰
- 4779字
- 2016-12-02 13:46:28
5.功成则主动隐退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种人,总是摆老资格,动不动就向大家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仿佛地球要是没有了他就不转似的。这种人不仅居功自傲,而且目中无人,很容易得罪人,遭到大家的嫉恨。
俗话说:“物极必反。”一个人要是老觉得自己了不起,必然会走向衰败,虽然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总是不以为然,结果使自己走上了绝路。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历程中,会有巅峰,也会有低谷,不可能永远保持在巅峰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收敛,要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保持得盈满,不如罢止。锻击得太过于锐利,不可长久保持。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便骄傲,就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名就应引身而退,这是合乎自然规律(天道)的。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主张建功而不居功自傲,打天下、建天下而不占有天下、独享天下,不把天下万物作为一姓之财,囊中之物。世上多少人善于获取权势,干一番事业,却不知道如何放弃权力,结果酿就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汉朝的大功臣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韩信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功成身退。汉朝的天下,一半可以说就是韩信打下来的,如此大的功劳难免会遭人嫉恨,功高盖主本就是大忌,韩信还不懂得收敛,更是居功自傲,使得大将灌婴、樊哙等人都对他有很大的意见,韩信却不自知,最终走上了绝路。如果韩信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那么可能刘邦的屠刀就不会架到他的脑袋上。
三国时期的许攸,也是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最终自取灭亡。许攸可谓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名士孔融曾评价他说:“许攸,智计之士也。”许攸是袁绍手下的谋士,在官渡之战中,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可是基本被否决,使得许攸气愤不已。
战局僵持的时候,许攸向袁绍提议说派兵奔袭许昌,许昌乃是曹操的大本营,如果拿下许昌,那么曹操后方不稳,必将大败。可是袁绍多疑,对许攸的提议不置可否,本来袁绍就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所以对这项正确的建议没有采纳。许攸见袁绍昏庸,便连夜投奔了曹操。
曹操见许攸来投奔,大喜过望,鞋子都不穿就直接出门来迎接。许攸对袁绍的很多部署了如指掌,便对曹操提了突袭袁绍屯粮之地乌巢的建议。曹操马上采用,大获全胜,最终歼灭了袁绍大军。
许攸在这次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居功自傲,态度十分恶劣,还经常当着大家的面说:“要不是我许攸的功劳,曹操怎么能获得成功?”非但如此横行,他还经常直呼曹操为曹阿瞒。曹操对此非常恼怒,可是许攸毕竟有功,所以也没有对他怎么样。许攸见曹操客气,反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曹操终于忍无可忍,找了个借口便将许攸给杀了。
无论是韩信,还是许攸,都是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才招来了杀身之祸。历史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辅佐越王勾践的文种,帮助朱元璋踏平北元的蓝玉。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得以保全。
范蠡可以说是功成弗居的典型。在帮助勾践获得成功之后不贪恋高位,而是带着西施逍遥于江湖之中,没有死于勾践的屠刀之下。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也是深谙此理,在获得赫赫战功之后并不自傲,而是处处小心,时时在意,谦虚谨慎,所以在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时候才能幸免一死。
老子说:“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如果你有功劳,那么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并不能因为你的谨慎,你的谦虚而使你的功劳减少,相反,会为你博得一个好的名声。如果居功自傲,那么就很容易遭到大家的非议和嫉恨,你的功劳也会因此被抹灭,并成为一种别人对你下手的借口。所以说,功成要身退,要不居功,这样功绩才不会离开你。
功劳有时候是留给后人评说的,并不会因为你的炫耀,你的提醒从而增大几分,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居功减少几分。就像武则天的无字碑一样,如果她强行刻上她的丰功伟绩,反而会将她的功劳抹灭几分,而她的不居功,则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与评论。
在大自然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草木开花之时的灿烂和美丽,可是一旦它们结了果实,花就会谢掉,秋天硕果累累,但丰收之后就只剩空空的树枝,没有美丽,也没有果实占据枝头。这就是天之道,而人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了保全自身之道。
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便该退隐,因为自己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不需要再证明自己什么。如果老是处在舞台中心,那么难免会有摔跤的一天。
老子提倡无为,功成身退,功成而弗居就是无为的表现。一个遵守大道,理解大道的人必然会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知道这才是符合天道,符合社会发展的。如果在自己建功立业之后不但不退隐,反而居大功,占高位,那么必然会导致事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功成身退都是最好的选择。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功成身退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保全之道。功高震主是大忌,难免会遭人嫉恨和提防,因为你的功劳对别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威胁。如果这个时候不自知,不功成身退,那么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你的功劳,你的地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会阻挡别人的升迁之路,进财之道,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别人难免会对你下手,如果你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退隐下来,那么不仅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楷模,还能保全自己。
在《道德经》中,老子曾多次提出“功成身退”这一概念,其实就是为了告诫我们:功成名就,当退则退,切勿因为自己对权位的贪恋而不肯退隐,如此只能引祸及身。如果实在退不下,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为而不恃”,不居功自傲,时时小心在意,处处谦虚谨慎,这样才是符合天道的,才能够保全和长久。
循道而行,要求我们功成身退。大道循环不息,事物时刻变化,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不是成为阻碍事物发展的绊脚石。不贪恋权位,功成而身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6.满足肚子而不是眼睛
当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总会觉得好多东西别人拥有,而自己却没有。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别人穿着名牌服装,带着名牌手表;去别人家做客,你会发现别人的房子比自己大,装修比自己好。你因之而烦恼,因之而羡慕,无法让自己快乐。
你心里总是不满足,你的不满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看到的世界造成的。你苦恼万分,却又无能为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想得到它就需要付出很多代价。这个时候,你有想过静下心来看看自己的世界吗?你有想过自己或许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吗?
每个人都有很多欲望,当心中的欲望不断膨胀的时候,人就很容易被欲望吞噬。因为我们看到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为了得到那些让自己艳羡的东西,便不顾一切地追求。等得到之后,又开始追求新的东西,永不满足。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声音喧嚣令人听觉失灵,五味错乱令人败口,痴心于奔驰游猎令人心狂,一味追求稀有宝货让人操行受损。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应当去除“五色”等那些奢侈享受,而取“为腹不为目”的方针治理国家。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老子从色、声、味以及打猎、藏宝的角度说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老子认为正常的生活是为腹而不是为目,务内而不逐外。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老子的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好像有点过时,哪能仅仅安于温饱呢?没错,人应该有点追求,要努力追求好的生活。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不要“纵”,要适可而止。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文学作品经常富含深刻的哲理,他曾在一篇名为《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的文章中讲过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好朋友送给他一件精美的睡袍,这件睡袍无论从质地还是做工来说,都是高档货,狄德罗当然非常开心。当天晚上就把它穿在身上,并在镜子前照了好久,过了一会儿之后,狄德罗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不是袍子的问题,而是狄德罗感觉到与这件睡袍比起来,自己的被子实在太过破旧了,简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所以狄德罗感觉到很不舒服。
第二天,狄德罗一大早就出门了,不为其他,就是为了买一套新的被子回来。狄德罗在商店逛了好久,终于买回一套和袍子相配的被子,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还是满脸欣喜地回了家,换掉自己的旧被子。狄德罗很是开心,可是过了一会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当狄德罗把被子挪开的时候,就出现了破旧的床单和已经使用多年的旧床,以前旧床和旧被子一起用,没有觉得什么,但现在换上了新被子,却突然觉得很突兀,很不自在。
狄德罗考虑了一下,一张好床可不便宜,可是,他眼中的不满意和对新床的那种需求和欲望早已胜过一切,他还是下定决心把床给换了。就这样,他买了一张新的床。狄德罗的欲望并没有停止,当他看到床上的物品都是崭新的时候,便又对桌子、椅子等家具起了意见。于是,在不久之后,他的家具也焕然一新。
看起来,家里都换上了新的家具,狄德罗总该收手了吧,可是他没有。当他看到家里的所有家具都焕然一新的时候,便又对墙壁、天花板、橱窗等起了意见,于是,他又对自己的家重新装修了一番。
时间和精力花去了不少,当工程竣工以后,整个屋子真的比原来漂亮了不少,好像除了他这个人是旧的,其他的一切都是新的了。生活用品变新了,家具橱窗变新了,但狄德罗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钱也快花没了。
狄德罗对这件事深有感触,发现自己为了那件睡袍,竟然更换了那么多东西,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后人把它称之为“狄德罗效应”。就是人们在单一地拥有了某件特别的新物品之后,总会想办法配置更多新物品与之相协调,从而完全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处境。其实,这何尝不是欲望的增长过程呢?
正是由于狄德罗没有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过于“为目”,所以才使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可见,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善加克制的话,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最后,可能会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甚至会因此而丢了性命。
所以,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老子认为,人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一个懂得知足的人,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懂得平淡是福,他能够笑看输赢得失,他拿得起也放得下。“知足之人不知穷,不知足之人不知富。”钱财再多又有什么用?使内心归于平静,让自己从内心之中获得幸福才是真理。
其实,老子所说的“为腹不为目”便是寡欲的最好体现。我们的眼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因为大千世界都可以装在我们的眼睛里,而我们的肚子却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只要我们吃饱穿暖就行。剩下的时间为什么要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之上呢?你可以用它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或是对父母尽孝,或是陪陪自己的妻儿……
寡欲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思想传统,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儒家都是提倡的。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吃饱穿暖,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而生理欲望总是有限度的,不会膨胀,而如果是人心的欲望,那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最好的体现。贪得无厌,不仅对自己不利,还可能对别人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老子提倡寡欲。
“为腹不为目”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是将来,这句话永远都是真理,永远都不会过时,人的欲望太多,便会生出邪念,最终损人又害己,贪求奢欲,也永远都是一种潜在的危害,或许我们做不到抛下欲望,但是我们要学着寡欲,如此,才能让自己与道更近一步。
7.宠辱不惊,心安则快乐
《菜根谭》中写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现实生活中的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看不开荣辱,所以心灵不得安宁,活得很累很疲倦。总是在意这个,在意那个,从来不知道为自己活着,所以整日忧愁、烦恼,没有什么快乐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