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和水系

流域概况

中国河流的流域包括外流流域和内流流域两大部分。外流流域有太平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总面积达6114728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领土面积的63.97%。内流流域主要位于蒙新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面积为3444642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领土总面积的36.03%。中国内、外流流域的主要分界线,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山脉、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止于西端国境。此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高原、松嫩平原以及雅鲁藏布江南侧羊卓雍湖地区有面积不大的内流区外,其余均属外流流域;此线以西,除新疆西北角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区外,其余属内流流域。内流流域的分水界以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一线最为明显,该线以南为西藏内流区。内蒙古内流区与西北内流区的分水界在地形起伏不明显的平坦戈壁上。

中国的外流河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大兴安岭—冀晋山地—豫西山地—云贵高原一线;长白山地—山东丘陵—东南沿海丘陵山地一线。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河流,大都是源远流长的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它们构成了亚洲东南部河网的骨架。发源于大兴安岭—冀晋山地—豫西山地—云贵高原一线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的上源西江和元江等,它们亦为中国大河,但除黑龙江外,长度和水量都不及前者。发源于长白山地—山东丘陵—东南沿海丘陵山地一线的河流,主要有图们江、鸭绿江、沂河、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韩江,以及珠江水系的支流东江和北江等,它们的源地离海较近,大多独流入海,长度和流域面积远较以上河流小,但因位于中国降水充沛的地带,所以水量都很丰富。

水系

中国水系的分布很不均匀,东部季风区,河流多而长,河网密度大。中国西北地区和藏北高原内流流域内,河流少而小,且多单独流入盆地。中国河流一部分注入海洋;另一部分流入封闭的湖沼或消失于沙漠。中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在中国外流流域中,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最后注入太平洋。太平洋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7%,中国主要的大河,如黑龙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均属这一流域。印度洋流域的面积居第二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这一流域的河流主要有怒江、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等,这些河流流经南亚各国注入印度洋。北冰洋流域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流经俄罗斯注入北冰洋。

河网结构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复杂,河网结构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山地面积很广,树枝状河网非常发育,如长江、西江等大河的中上游以及一些山地河流。长白山地、东南沿海丘陵以及横断山区的河流,受断层线控制,往往形成格子状河网,如鸭绿江、瓯江及川西、滇北的河流。长江、珠江等大河的三角洲,河道纵横,为网状结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河流多成线状结构。台湾和海南岛的河流具辐射状结构。此外,还有扇状河网,如闽江、海河、嘉陵江等,以及羽状河网,如乌苏里江、滦河、湘江、乌江等。中国内流流域的河流,在山区上游河网较密,形成梳状河网,其下游往往消失在沙漠或戈壁中。西藏内流区的河流往往与洼地湖泊相连,由山岭分割成无数的小流域,形成特殊的河网结构。

河网密度

中国河网密度的地区变化很大,总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与径流量的地域分布大致相对应。外流区的河网密度较大,大都在0.5千米/平方千米以上,山区在0.7千米/平方千米以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河网密度高达1~2千米/平方千米以上,杭嘉湖平原甚至高达12.7千米/平方千米,是中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显然这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雨量稍少,云贵高原又有大面积岩溶地貌分布,故河网密度都较小,除成都平原外,大都在0.5千米/平方千米以下。在秦岭—淮河以北,渤海滨海低地和东北三江低地的河网密度为0.3~0.5千米/平方千米,其余大部分地区在0.3千米/平方千米以下。内流区的河网密度,山区往往高达0.1~0.5千米/平方千米,但至山麓地带河网密度立即减小。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等是中国河网密度最小的区域,均在0.05千米/平方千米以下。西藏内流区的河网密度为0.1~0.3千米/平方千米,东部稍高于西部。

河川径流的主要特征

中国地表径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主要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影响也不可忽视。各地河川径流均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彼此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中国河川径流的主要特征是:径流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径流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深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变率较大;地表水流侵蚀强烈,多数河川固体径流较多。

河川径流量

中国河川平均径流总量达27115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中国河川径流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其径流量占全国总量的95.65%;而内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径流量仅占全国总量的4.35%。外流区内,长江流域径流资源最丰富,约占全国总量的37%。其次是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约占全国总量的17.2%。藏南、西南地区和浙闽沿海各河流域的径流量各占全国总量的8%左右。其余各地区径流量很少,其中黄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7.8%,但径流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6%。

[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全长6300千米,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近1/5。长江支流众多,构成庞大的水系。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广大,而且又处于中国亚热带季风区,降水充沛,所以水量十分充足。长江的流域面积只比黄河大一倍半,其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却相当于黄河实际径流量的20倍。就径流量而言,长江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的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和中游,占总径流量的90%以上。

[珠江] 珠江是中国南方的大河之一,流域面积为44.2万多平方千米,约为长江的1/4,但因处于中国降水最丰沛地区,径流量高达338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2.5%,接近于长江径流量的1/3,为黄河的7倍左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二位。

[黑龙江] 黑龙江以其与乌苏里江合流处以上河段计算,中俄两国境内黑龙江的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千米,支流有200余条,其中以松花江为最大。黑龙江的径流总量为2709亿立方米,居中国河流径流量第三位。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径流总量为116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

雅鲁藏布江

[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万余平方千米,为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但因其大部径流半干旱地区,地表产水量少,径流相当贫乏,径流总量只有480亿立方米,在中国大河中居第八位。目前黄河的灌溉面积已达5000万亩,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约为90多亿立方米。黄河的水量有90%来自上中游地区,大约有50%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流域。黄河中游包头至陕县段,流经黄土高原,接纳了许多支流,流域面积增加44%,但水量只增加32%。陕县以下的下游段,河床高出平地,不但没有支流注入,反而向两岸渗漏,水量逐渐减少。

水量平衡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因此水量平衡在地区上的变化很大。在北纬30°左右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年径流量与年蒸发量各占一半,即一半左右的降水形成了径流;长江以南,径流量超过蒸发量,山区尤为显著;长江以北,蒸发量超过径流量,愈往内陆蒸发所占比例愈大;长城以北和贺兰山以西,降水几乎全部蒸发,地表径流极为贫乏,尤其是塔里木等极端干旱的内陆盆地,地表径流几乎为零。

径流深度

在中国年平均径流深度图上,50毫米和200毫米等深线是中国水文地理上两条重要的分界线。50毫米径流等深线,与400毫米降水等值线相近,即自东北的海拉尔起,经齐齐哈尔、哈尔滨、赤峰、张家口、延安、兰州、黄河沿线,止于西藏南部,从东北向西南斜贯全国。这条线把中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湿润,径流丰富,基本上为农业区;西部干旱,径流很少,主要为农牧区。200毫米径流等深线,大致相当于800毫米降水等值线,即淮河—秦岭一线。此线以南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北以旱作为主。

[东南沿海丘陵和台湾山地] 本区是中国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区,径流深大都在1000毫米以上。浙闽沿海丘陵山地的迎风坡一般都在1200~1400毫米。台湾山地迎风坡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其中大屯山区超过4000毫米,为全国之冠。但浙闽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及台湾西部平原地区,地形不利于降水形成,径流深一般仅700~800毫米。

[南岭以南和海南岛地区] 本区地表径流也非常丰富,山地径流量均在1400~1600毫米,其中广西十万大山中心区可高达2000毫米。但沿海平原和谷地,如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海南岛西北部等地,径流深一般都不足800毫米。

[江南丘陵] 本区地形崎岖,成雨机会多,而且红、黄壤透水性差,故地表径流也相当丰富。山地是高径流区,如武陵山、雪峰山、九岭山、幕阜山、井冈山等多雨中心的径流深均在1000~1200毫米。其间的平原和盆地是低径流区,如鄱阳湖盆地和赣江中下游平原径流深不足700毫米,洞庭湖盆地和湘江中下游平原仅400~500毫米。

[四川盆地] 本区地形复杂,径流深的地区差别很大。盆地中的东部平行岭谷区径流深超过600毫米,盆地中心部分只有300毫米,其余大都在500毫米以下。盆地周围的山地径流深均达1000~1200毫米,峨眉山和雅安附近高达1600毫米以上。

[云贵高原] 本区西部和南部边缘山地是高径流区,径流深达1000~1800毫米,但背风谷地仅300~400毫米。贵州高原除西部盘县一带山地径流深可超过1000毫米外,其他地区为400~600毫米。云南中部及东部岩溶区是明显的低径流区,径流深不足200毫米,是长江以南径流深最小的区域。

[华北地区] 本区径流深呈现明显的经向分布规律。沿海的山东丘陵径流深在200~300毫米。华北平原降水少,蒸发旺盛,土壤透水性好。自黄淮平原向海河平原,径流深从200毫米降至50毫米以下,最低地区尚不足25毫米。燕山山地成雨条件较为有利,植被稀疏,径流深大都在100毫米以上,迎风地带可高达300~400毫米。黄土高原距海较远,降水少,蒸发强,黄土质地疏松,渗透性强,故径流深多数在50毫米以下。

[东北地区] 本区径流分布规律与华北大致相似。东部的长白山地径流深一般在300~500毫米,鸭绿江中下游的山地达700毫米以上。小兴安岭降水较少,径流深降至200毫米左右。大兴安岭径流深地区差别很大,北部降水稍少,蒸发较弱,且存在岛状冻土,阻止径流下渗,径流深约在150~200毫米;南部已属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强,径流深只有50毫米左右。东北区的平原低地是低径流区,如三江平原沼泽区,地表径流大多消失在水泡子中,使蒸发量增大,径流深一般在150毫米以下。嫩江下游沼泽区则不足25毫米。

[内蒙古高原] 本区距海甚远,气候干燥,大面积草地阻截地面水流,增加集水面积上的蒸发,加上各类植物叶面的蒸腾,径流的补给条件变差,因此径流深均在25毫米以下,并有大面积无流区,尤其是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地区全无表流产生。

[新疆] 本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气候干燥,径流贫乏。戈壁荒漠雨量极少,而且几乎全部蒸发,径流深大都在10毫米以下,哈密盆地只有8.5毫米。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的沙漠地区终年无径流。伊犁河流因受西来水汽的影响,径流深为343毫米。山地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并有冰雪融水补给,径流比较丰富。阿尔泰山区径流深高达750毫米,天山一般在200~300毫米,昆仑山区比较干旱,径流深在50~100毫米。

西藏日喀则风光

[西藏] 本区径流深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藏东南雅鲁藏布江自大拐弯处直至国境一带,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汇流坡度又大,径流深可达1000~2000毫米。戴林、巴昔卡一带多年平均降水量高达5000毫米左右,径流深约3500毫米,是中国径流深度最大的地区。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谷地,处于喜马拉雅山北侧雨影区,降水向上游逐渐减少,径流深在100~300毫米。自黄河、长江的源头到青海省南部,径流深自北而南增加,为50~300毫米。藏北高原海拔在4500米以上,四周受高山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寒,河床浅平,局部低洼处潴水成湖,径流形成条件较差,径流深在25毫米以下。

河流补给来源

[雨水补给] 雨水补给是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东南半壁河流补给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浙闽丘陵山地、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等地,雨水补给可占年径流量的80%~90%。云贵高原占60%~70%。东北区和黄土高原一般占50%~60%。西北内陆地区,因气候干燥、降水稀少,一般只占50%~30%。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东亚季风区,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集中在夏、秋两季,因而洪水区大都发生在5~10月,枯水期出现于1~2月,丰、枯水量相差悬殊。如长江夏、秋季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70%~80%,冬、春两季只占20%~30%。在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地区,夏季的大暴雨往往造成峰高、量大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冰雪融水补给] 冰雪融水补给主要作用在中国东北、西北和藏北高原的河流。东北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补给量占年径流量的10%~15%,主要发生在春季,并形成春汛。藏北高原和西北区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是指高山地区的永久积雪或冰川融水补给。藏北高原有些河流的冰雪融水补给量可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西北地区的占40%~50%。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7、8月份,6、9月次之;枯水期出现在气温最低的冬季。径流的年内变化远较雨水补给的河流小。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是中国河流补给的一种普遍形式,几乎所有河流都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补给。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和浙闽沿海丘陵地区地下水补给量占不到年径流量的10%~20%外,其余大部分占20%~30%。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补给丰富,可达30%~40%。黄淮海平原不及20%,山东丘陵占20%~30%。黄土高原沟壑区河床切割深,地下水补给可占40%~50%,无定河中上游高达60%。内蒙古一般在20%以下。藏北高原宽谷盆地内一般占50%~60%。西北地区山麓洪积、冲积扇地带,地下水补给普遍高达50%~60%。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河流含沙量

中国河流众多,地表切割较甚,降水集中、多暴雨,加上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以致地表侵蚀强烈,河川固体径流较多。

[黄河] 黄河不仅含沙量高,而且输沙量也很大,约占中国东部外流区河流总输沙量的61.5%。黄河泥沙的来源,在地区上很不均衡,其中大部分来自黄土高原地区。在河口镇以上(即黄河上游),黄河的年平均输沙量仅有1.4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8.8%;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年输沙量达8.8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55%;龙门至潼关区间的年输沙量为5.8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36.2%。黄河泥沙的另一个特点,是季节分配高度集中。由于水土流失主要受暴雨的影响,因此泥沙主要集中于汛期几个月,而这几个月内又集中于几场暴雨。同时,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年输沙量最多的年份与最少的年份相差几乎可达10倍,这在世界大河中也是罕见的。这不但与陕、晋黄土高原区降水量年变率很大有密切关系,也与黄土高原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植被覆盖差有关。由此可见,河流水文情况受流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能明显地反映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辽河和华北各河] 辽河的含沙量为3.6千克/立方米,辽河上源老哈河高达90千克/立方米;华北的滦河含沙量为3.96千克/立方米。永定河官厅站在官厅水库修建前,含沙量高达60.9千克/立方米,都属含沙量较大的河流。

[长江流域各河] 长江流域各河的含沙量相对较小,除金沙江中游、嘉陵江中上游和汉江在1~10千克/立方米外,多数河流在1千克/立方米以下,上游各支流大多为0.5~1.0千克/立方米,中下游各支流只有0.2千克/立方米左右。长江大通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53千克/立方米。尽管长江的平均含沙量不及华北诸河,但其水量浩大,年输沙量有4.68亿吨,仅次于黄河。由于多年来在长江中上游山区盲目垦荒和砍伐林木,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长江的含沙量也随之增高。因此,在长江流域,尤其是在其中上游地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浙闽沿海、珠江流域以及西南各河]这些河流的含沙量很小,一般在0.3千克/立方米以下。中国南方河流含沙量虽然不高,但因流量丰富,因此输沙量也很多。如珠江(以西江为代表),输沙量仅次于黄河、长江和海河(以永定河为代表),居全国第四位。

[东北地区河流] 东北地区分布着茂密的森林和草原,加之气候冷湿,结冰期较长,河流含沙量都很小。如松花江为0.16千克/立方米;黑龙江更小,只有0.02~0.05千克/立方米,与黄河相比,相差200多倍。

[西北干旱区河流] 西北干旱区一般河流的含沙量只有0.1~0.5千克/立方米,其中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含沙量最小,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次之。由暴雨形成的临时性河流的含沙量最大,甚至可发生泥石流。

[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的河流] 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的河流含沙量最大。天山南坡的库车河兰干站,1958年的平均含沙量达28千克/立方米,输沙率为228千克/秒,年输沙量达720万吨。昆仑山北坡以叶尔羌河为代表,多年平均含沙量为4.56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910万吨。

[西藏河流] 西藏河流的含沙量一般不高,大都在0.5千克/立方米以下。如藏南宽谷中的雅鲁藏布江,含沙量也只有0.529千克/立方米,输沙量也比较小。

湖泊

中国湖泊分布甚广,总面积75610平方千米,总贮水量约7510亿立方米。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全国共有2000余个,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湖有12个。

东部的淡水湖泊

中国东部地区的湖泊,大都是吞吐性的淡水湖泊,含盐度一般在1‰以下。湖盆浅平,平均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其中,属于河迹湖、牛轭湖的如长江沿岸的湖泊;属于海迹湖的如华北平原的七里海等;属于洼地湖的如华北平原的白洋淀、文安洼,淮河中游的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等。还有一些湖泊,其形成与构造运动的沉陷或断裂有关,如洞庭湖、鄱阳湖,云南的滇池、洱海、抚仙湖等。中国东部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干、支流沿岸,大小湖泊共有1200余个,其中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为中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中国东部的湖泊,许多与河流相通,对江河洪水有巨大的调蓄作用。如鄱阳湖可削减江西境内赣、修、饶、信、抚等五河来洪量的15%~30%;洞庭湖不仅承纳湘、资、沅、澧四水的全部水量,还能分蓄长江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的来水,从而减轻了洪水对长江的威胁;淮河中游及海河平原上的一些洼地湖泊,也都是良好的蓄洪区。此外,中国东部地区还有若干火山湖,如长白山的天池(中朝界湖)和雷州半岛的湖光岩等。贵州高原上还有一些石灰岩溶蚀湖,如草海等。

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湖泊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湖泊大都是河流尾闾汇集于洼地而成的内陆湖。由于气候干燥,蒸发强烈,湖水矿化度高,多为咸水湖或盐湖。如内蒙古的吉兰泰盐湖,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等都是著名的产盐湖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湖是内蒙古草原最大的微咸水湖,夏季水位升高时,湖水可流出注入海拉尔河。还有一些湖泊,其形成与构造断陷作用有关,如阿尔泰山西南麓的布伦托海、天山北麓的艾比湖以及天山南麓的博斯腾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等。

青藏高原的湖泊

青藏高原是中国湖泊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湖泊面积达30974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8.4%。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藏南高原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与昆仑山脉之间的藏北羌塘高原面上。青藏高原上较大的湖泊大多由冰川作用或泥石流阻塞而成。除藏东南外流湖泊为淡水湖外,绝大多数为内陆咸水湖或半咸水湖。高原上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面积4635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8.7米,湖水平均矿化度12.49克/升,是中国内陆第一大湖,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泊。此外,还有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羊卓雍错等。

青海湖鸟岛

沼泽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体系。据初步估算,中国沼泽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约合1.65亿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15%。中国的沼泽可分成泥炭沼泽和潜育沼泽两种主要类型。泥炭沼泽分布不广,泥炭层积累不厚,多为几十厘米或1米左右。潜育沼泽分布较广,这类沼泽地表长期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土层严重潜育化,有较厚的草根层,但无泥炭积累。

东北沼泽区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蒸发量小,永久性和季节性冻土层广泛分布,地表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的沼泽,总计5000万亩,占全国沼泽总面积的30.3%。本区沼泽主要集中于三江平原,这里处于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地带,地势低洼,地表又有较厚的粘土和亚粘土层,因此特别有利于沼泽的发育,沼泽集中连片,大部分为草本潜育沼泽。在大小兴安岭的缓坡和较平坦分水岭、长白山区的沟谷和海拔800米以上的熔岩台地上,沼泽分布也很广泛,它们大都属泥炭沼泽,泥炭层厚度可达1米左右。此外,在嫩江、松花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河滩和低阶地上,也分布有大片的草本泥炭沼泽。

青藏高原沼泽区

青藏高原东部泠湿的水热状况、和缓地形及冻土层,为沼泽的形成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区沼泽分布甚广,如黄河上源星宿海、长江上源旋马滩等,草本泥炭沼泽都十分发育。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地区,沼泽面积约1165万亩,主要分布在河漫滩、阶地、湖滨、扇缘洼地等排水不良地段。四川西北部海拔在3400米以上的若尔盖草原,沼泽分布也很集中,面积约400多万亩,含有大量泥炭,厚度在2~3米,厚度可达9~10米。藏北羌塘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也是沼泽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沿海沼泽区

中国辽宁、河北、山东的渤海湾沿岸,以及钱塘江口以北的沿海新淤滩都有大片草本潜育沼泽分布。因受海潮作用,它们均属盐化沼泽类型。钱塘江口以南沿海,尤其是广东沿海一带及中国台湾西部,也有零星沼泽分布。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与河口地区,多数沼泽地已改造为水稻田和鱼塘,成为富庶的鱼米蚕桑之乡。

西北沼泽区

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的尾闾地带,由于洪水汇注和地下水汇集,常分布有内陆盐沼泽。柴达木盆地东部的盐沼泽面积达1650万亩。新疆天山北麓的伊犁河、玛纳斯河、奎屯河等河流的中上游,南麓的开都河、博斯腾湖滨以及塔里木河沿河洼地等,也有大面积的泥炭沼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