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亚洲现代作家(3)
- 世界文学知识漫谈:亚洲现代作家作品浅析
- 萧枫主编
- 4777字
- 2016-12-06 13:43:18
芥川后期创作有不少的优秀作品,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加强,同时,悲观、厌世的情绪也有所增长。《竹丛中》(1921)借用历史题材,写了一件情杀案,由于供词相异,案情难以辨认。作品的目的不在于制造一件情节离奇、悬念众多的奇案,而是要说明客观真理难以掌握,表露出作家的深刻的悲观主义倾向。
正因为如此,他在晚年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压力,在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发展的形势下,终不能弃绝旧物、摆脱旧时代的束缚而自灭。
从日本文学发展来看,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标志着一个时代文学的转换,而他的死则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
他的文名早已超出日本疆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20世纪20年代我国鲁迅先生就曾翻译了他的作品,以飨我国读者;二次大战之后,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艺术珍品。日本文学界为了纪念他,每年召开“水虎”忌,还设立了以他为名的芥川文学奖——日本文坛上最高的文学奖。
黑岛传治
黑岛传治,1898年生于日本香川县小豆岛一贫农家庭,做过渔夫和酱油厂工人。青年时期靠苦学入早稻田大学预科,不到一年即被征入伍。1921年随军开往西伯利亚,次年因患肺病而回乡,后进行创作。并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因日本政府对进步文学运动镇压加剧,肺病转重,被迫于1938年回乡。
黑岛传治在文学活动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武装城市》和短篇小说60余篇,以及《军队日记》和评论文章《论反战文学》等。黑岛的短篇小说《两分硬币》(1925)、《电报》(1925)、《猪群》、《盂兰盆会前后》(1926)、《被砸断腿的人》、《农民的鞭子》(1927)、《泛滥》(1928)、《波动的地价》(1930)等,大多以故乡为背景,描写农民的贫困、地主富农的残暴、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以及农民的破产和他们的反抗斗争。《猪群》是这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篇。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独特、笔法犀利,揭露和讽刺了地主兼工厂老板及其帮凶法院官吏的恶毒和愚蠢,歌颂农民的团结斗争精神,批判落后农民的自私自利。
反战作品以十月革命为题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性。长篇小说《武装的城市》(1930)和个别短篇小说描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剥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斗争。《风雪西伯利亚》(1927)和《盘旋的鸦群》(1928)在以出兵西伯利亚为题材的作品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盘旋的鸦群》描写驻扎在西伯利亚东部的侵苏日军,一个军官为了一个女人而和两士兵争风吃醋,在一怒之下,遂派两个士兵的连队去执行危险任务,致使全连被冻死在雪地里。第二年的春天,群鸦去啄尸体的故事。作品结构严谨,匠心独特,文笔简练流畅。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自幼失去父母,16岁时与之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世。他体弱多病性格孤僻。孤儿的生活感受对他后来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0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外好评,打开了他通向文坛的大门。
1924年,川端从东大毕业。他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和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等人一起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他们受欧洲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等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主张艺术至上主义,追求“新的感觉”、“新的表现方法”,以及“革新文体”,用以对抗既成文坛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新感觉派衰落后,他创办《文学界》杂志,参加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的文学运动,发表了一些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如《水晶幻想》等。
川端前期作品一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和痛苦感受。二是描写舞女、艺妓等处于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生活的追求。如《参加葬礼的名人》(1923)、《十六岁日记》(1925)、《伊豆的舞女》(1926)、《致父母的信》(1932)等。其中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是作者的成名作,描写一个20岁的高中生在旅游途中与一个14岁的卖艺舞女之间短暂而朦胧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情调。
他战后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走向成熟与完美。他的作品集传统的美和现代技巧于一身,融东西文学精华为一体,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他以《雪国》(1937~1947)、《千只鹤》(1951)和《古都》(1962)三部中篇小说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泰戈尔以后第二个获得此奖的东方作家。《雪国》描写贪图享乐、坐食祖产的东京人岛村3次去雪国同艺妓驹子相会的故事。表现了下层艺妓对生活的无望追求、对爱情渺茫的期望,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千只鹤》写主人公同亡父的情人及其女儿间的恋爱故事。《古都》主要描写一对贫寒的孪生姐妹,分别在贫富不同的两个家庭中长大成人,重逢相识而又分离的故事。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了100多篇中短篇小说。由于深受佛教禅宗和虚无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表现的可能是他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如美的理想难以突现,对爱的追求不能得到满足,面对老年和死亡感到不安和恐惧等),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
由于在创作方面成绩斐然,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如1948年起任日本笔会会长,1958年起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60年获法国艺术文化勋章,1961年获日本文化勋章。
1968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的诺贝尔奖金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宫本百合子
宫本百合子,1899年生于东京中产阶级家庭。中学时代喜爱俄罗斯文学,特别是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受其影响。1916年入日本女子大学英文系。同年发表以穷苦人民的生活为题材的处女作《贫穷的人们》,作为人道主义作家登上文坛。1918年去美国,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旁听。1920年回国。20年代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宫田神官》(1917)、《午市》(1922)、《伸子》(1924~1926)和《一朵花》(1927)等。长篇小说《伸子》描写一个婚姻失败的女性为追求个性解放而走过的曲折道路,在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1927年去苏联,并访问波兰、德、法、英等国。1930年回国,加人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纳普)。1931年参加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考普),同年加入日本共产党。1932~1941年间曾5次被捕,先后在狱9年。这期间除著文介绍苏联外,还写了《一九三二年的春天》和《时时刻刻》(1932)、《乳房》(1935)、《广场》(1940)、《三月的第四个星期日》(1940)等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比较注意结构和心理描写,情节复杂多变。
战后参加创立新日本文学会工作。她的小说《知风草》(1946)和自传性记录文学《播州平野》(1946~1947)描写日本战后的生活,尖锐地批判了法西斯独裁专制和侵略战争的罪恶。长篇小说《两个院子》(1947)和《路标》(1947~1950)描写知识妇女逐步提高觉悟,倾向社会主义的过程。她的作品大多情节曲折,结构谨严,以内容具体、描写细腻、感情真挚见长。1951年1月21日去世。我国曾翻译出版《官本百合子选集》4卷。
三好达治
三好达治,1900年生于大阪。中学时代因爱好文学,广泛阅读著名作家的作品,写了1000多首俳句。1925年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系,参加同人杂志《青空》,同年发表诗作。诗集《测量船》于1930年出版,以其清新明丽的抒情风格赢得好评。1932年后,《南窗集》、《闲花集》、《山果集》3部诗集陆续出版,运用白描手法和四行诗的形式,描绘乡间的自然景物。1937年,以《改造》和《文艺》两杂志特派员身份,赴上海等地日本侵略军中作战地考察,写了一些所谓战争诗,歌颂侵略战争。这类作品都收在《捷报传来》、《干戈诗吟》等诗集中。这一时期还有《草千里》、《一点钟》、《花筐》、《故乡之花》、《沙之堡垒》等抒情诗集出版。作品在构思和艺术技巧上虽较前成熟,但由于从口语诗转向咏叹调,往往受到歌与汉诗的意境所拘束,大多缺乏新意。1952年出版的《骑在驼峰上》和《百旅之后》,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好达治曾发表大量散文、评论和译著,并编辑、注释如《日本现代诗大系》、《现代日本诗人全集》,三好达治于1963年被推选为艺术院会员。
小林多喜二
小林多喜二,1903年生于秋田县一贫农家庭。幼年随父母投奔北海道小樽市的伯父,并在伯父资助下从小学读到高等商业学校毕业。1924年任北海道拓殖银行小樽支行职员。他从少年时期就参加劳动,爱好绘画,喜欢写作诗歌、散文和小品等。1929年发表《在外地主》,揭露银行勾结地主狼狈为奸的掠夺行为,他以所谓“自愿辞职”的方式被银行解雇。1930年迁居东京,成为职业作家和革命家。次年参加日本共产党,成为革命作家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32年被迫转入地下。1933年2月20日与同志秘密接头时被捕,因伤势重当晚致死,年仅30岁。
小林多喜二的创作开始于十月革命后日本国内阶级斗争日趋尖锐的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从1919~1927年,为习作和初期阶段。主要作品有《泷子及其他》和《牢房》等,写工人和劳动妇女面对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奋起反抗的自发行动。在第二阶段,1928~1929两年,为深入探索和逐步提高的阶段。连续发表《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1928)、《东俱知安行》(1928)、《蟹工船》(1929)和《在外地主》等小说,在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高潮中发出最强音。《蟹工船》描写作者深入周密地对蟹工船(既是捕蟹的母船,又是制造蟹肉罐头的工厂)上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广泛搜集有关蟹工船的资料和劳动结晶。作者成功自觉地运用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政府对外推行侵略政策,对内与资本家相互勾结残酷剥削和野蛮镇压工人的行径。第三阶段,从1930~1933年,为坚持斗争和创作、继续提高的阶段。作品有《工厂党支部》(1930)、《组织者》(1931)、《安子》(1931)、《转折时期的人们》(1932)、《沼尾村》(1932)、《为党生活》(1933)和《地区的人们》(1933)等。前三篇是中篇小说,其余都是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可以独立成章的部分。《为党生活》是他的代表作,为人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兼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集中表现了3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为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忘我斗争的献身精神,生动地表现出革命者艰苦的自我改造过程。这部作品在作者牺牲后发表。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解放前翻译出版有《蟹工船》。1958、1959年间已翻译出版《小林多喜二选集》3卷和他的主要作品的单行本多种。
日本这位“足以夸耀于世界的受人敬爱的无产阶级作家”虽然被日本反动政府杀害了,但是他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却是永存的。
石川达三
石川达三,1905年生于秋田县平鹿郡横手町。1924年关西中学毕业。1925年入早稻田大学,中途退学,在《国民时论》社任编辑。1930年移居巴西,又回国,仍在《国民时论》社任职,写了游记《最近南美往返记》(1930)。1932年任《摩登》等杂志编辑,并参加《新早稻田文学》、《星座》等同人杂志的工作。
石川达三的小说《苍氓》(1935),描写日本贫苦农民在移居巴西前后所遭受的苦难,获第一届芥川奖。《活着的工兵》(1938),是作者根据现实情况,描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在客观上起了揭露日本侵略军队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作用,从而遭到日本军部的查禁,受到刑事处分。之后,他在军部的压力下,写了《武汉作战》等,肯定侵略战争。他还写过一些具有风俗派倾向的作品,如《堕落的诗集》(1940)、《恶的愉快》(1954)、《在自己的洞穴中》(195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