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留书·封建

【题解】

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两种国家管理的重要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问题。作者从夷夏关系的视角,纵论古代蛮夷侵略和统治之下的历史及其制度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封建体制优于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原文】

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也,遂以为五德沴眚之运①。然以余观之,则是废封建之罪也。

秦未有天下,夷狄之为患于中国也,不过侵盗而已。其甚者,杀幽王于骊山,奔襄王②于氾邑。然幽王之祸,申侯召之;襄王之祸,子带为内应。其时之戎狄皆役属于申侯、子带,非自能为主者也。及秦灭六国,然后竭天下之力以筑长城,徒谪戍以充之。于是天下不胜其苦,起而亡秦。世皆曰:“秦之天下已安已治矣,其为此者非也。”不知秦不并力于胡,即秦不以胜、广亡,而胡之所以患秦者,当不下于胜广,彼秦王岂得已而为之乎?是故汉之天下,非武帝远略,破碎其种落,使十世之后不能复振,则怀、愍③之祸不在易姓;唐之天下,非沿边尽为节度府,则衰弱之形不遗于宋。自秦至今一千八百七十四年,中国为夷狄所割者四百二十八年,为所据者二百二十六年。即号为全盛之时,亦必使国家之赋税十之三耗于岁币④,十之四耗于戊卒,而又荐女以事之,卑辞以副之,夫然后可以仅免。乃自尧以至于秦二千一百三十七年,独无所事,此何也?岂夷狄怯于昔而勇于今哉?则封建与不封建之故也。

今以天下之大,使虏一入盗边,则征发之不暇,赋敛之无度。战国之时,三国边于匈奴。秦之志在灭六国,燕、赵之志在拒秦,而以其余力支匈奴。当是时,末闻秦调兵食于外,燕加赋于境内,赵乞师于与国也。则一国之足以自支一国亦明矣。乃以天下守一隅而不足者,势使之然也。

盖封建之时,兵民不分,君之视民犹子弟,民之视君犹父母,无事则耕,有事则战,所谓力役之所征者,不用之于兴筑,即用之于攻守。故秦欲取荆,王翦度用六十万人。夫汉兵以伏马邑旁者甚盛,乃三十余万。唐之兵不过百万。宋之兵至庆历⑤而极,亦一百二十五万。古今天下兵数如此。秦国虽大,非即民为兵,亦安能以六十万攻一国哉?赵之争上党⑥之时,士宇狭矣,而赵括将所犹四十五万人。春秋江、黄、陈、蔡⑦之属,各足自守,使其为兵者仰食于上,则国非其国矣。侯卫既罢,秦人犹循故法,发及闾左,而疆土广大,行戊塞下至数千里之远,于是戍卒变生。汉惩其失,谪发罪人,所谓力者出钱以偿之,而行间⑧之事遂不兴焉。兵民为二,盖自汉始也。是故废封建则兵民不得不分,分兵民则不得不以民养兵,以民养兵则天下不得不困。贾谊曰:“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然匈奴之众皆兵也。以匈奴之民与汉较,不能当百之一;以匈奴之兵与汉较,则未使不可相若矣。”何也?汉欲聚一大县之兵,势不得不发天下之卒,欲养一大县之兵,势不得不征天下之赋,故曰其势然也。历观夷狄之取中国也,其平时累入以扰之,重构以瘠之,相与守之数十年,中国未有不困绌。乘其内忧,不过一战,而天下之郡县皆望风降附矣。向使列国棋置,一国废弱,一国富强,有瑕者,又有坚者,虏能以其法取彼,未能以其法取此,岂有一战而得志于天下,如此之易易乎?

呜呼!古之有天下者,日用其精神于礼、乐、刑、政,故能致治隆平。后之有天下者,其精神日用于疆场,故其为治出于苟且。然则废封建之害至于如此,而或者犹以谓诸侯之盛强,使天子徒见空名于上。夫即不幸而失天下于诸侯,是犹以中国之人治中国之他,亦何至率禽兽而食人,为夷狄所寝覆乎?吾以调“恶伤其类”者然且不为,况乎其不至于是乎?后之圣人复起,必将恸然于斯言。

【注释】

①五德沴眚(lìshěng)之运: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来附会封建王朝兴衰祸福的一种唯心主义历史循环论,是战国时齐人邹衍提出的。

②襄王:东周国王姬郑。其后母之弟叔带与翟人共谋讨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逃往齐国。后齐桓公讨平翟人,襄王以翟人之女为后,不久翟后废,翟人入周,襄王奔至郑国,居于氾邑。于是叔带立为王。氾邑故址在今河南的氾水。

③怀、愍:西晋怀帝、愍帝。怀帝司马炽(公元307~312年在位)。愍帝司马邺,怀帝之侄(公元313~316年在位)。

④岁币:岁币,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⑤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年)。

⑥上党:战国时韩地。今属山西长治市。

⑦江、黄、陈、蔡:春秋时四个国名,均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后为楚所灭。

⑧行间:实行反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