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一)撰写《共产党宣言》

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广场,十分壮丽。

这座大广场的历史几乎与布鲁塞尔一样长,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下,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广场”。

12世纪之前,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大片沼泽,成群的白天鹅生活在这里,景观异常优美。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人们抽干了沼泽,开始建造布鲁塞尔的第一座广场。

从12世纪到17世纪,广场上的建筑不断增多。1523年,一座名叫“天鹅之家”的小旅馆在大广场上开业了,不幸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军队于1695年炮轰广场,将这里夷为平地。三年后,“天鹅之家”得以重建,后来改名为白天鹅饭店。

这座经历坎坷的五层小楼在布鲁塞尔大广场上格外醒目,它的正门上方有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雕塑,两侧的墙上各挂着几块写有法语、荷兰语、英语和德语等语言的金属牌子。虽然已是铜锈斑斑,但牌子上面的文字依稀可见:

“卡尔·马克思1847年在此度过。”

原来,马克思当年正是在这座旅馆与恩格斯一起撰写了流传世界、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共产党宣言》。

1845年2月,马克思因为“传播反动言论”,被法国执政当局驱逐出境,辗转来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他在这里同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九次搬家,直到1847年才在白天鹅饭店找到了较为稳定的住所。

物质生活的艰难困苦丝毫未能影响马克思的创作激情,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迸发,《哲学的贫困》等几部重要的作品均于这一时期在白天鹅饭店完成。

马克思经常来这里与工人交谈。马克思向工人们说明:“问题并不在于实现某种空想的体系,而在于要自觉地参加我们眼前发生的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历史过程。”一个工人回忆说:“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味。”当时,马克思才29岁,就被工人们尊称为“马克思老爹”。

1847年1月的一天,马克思在家里接待了一位来自伦敦的客人,这位客人叫约瑟夫·莫尔,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莫尔受同盟委托,向马克思说明,同盟接受马克思的理论,并请求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并帮助同盟改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信正义者同盟的领导者接受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诚意以后,便加入了这个组织,随即把这个组织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共产主义命名的工人政党,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盟原来的口号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反映了正义者同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后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下,同盟改变了自己的宗旨和口号,将“四海之内皆兄弟”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847年11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从比利时渡海抵达英国伦敦,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提出要起草一份宣告共产党世界观和宗旨的纲领。经过认真讨论,大会决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

正义者同盟是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1833年,在巴黎的德国工人成立了具有共和民主主义倾向的第一个秘密组织,原称人民同盟。1834年,在人民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流亡者同盟,成员发展到几百人。1836年,部分激进的盟员从流亡者同盟分裂出来组成了正义者同盟,宗旨是以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正义者同盟参加了布朗基主义组织四季社发动的1839年5月12日巴黎起义。起义失败后,领导人沙佩尔和鲍威尔先后被捕,又被驱逐出境。他们到伦敦后,与莫尔一起重新恢复了正义者同盟组织,并加入1840年2月成立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使之成为正义者同盟的外围组织。在法国、瑞士和德国也恢复或重建了正义者同盟支部。这时,同盟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同盟先后受到布朗基主义、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帮助下逐步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接受邀请,参加了同盟。同盟于1847年6月2日~9日在伦敦举行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从伦敦返回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

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正风起云涌,各种革命的力量聚集在马克思周围,白天鹅饭店也成了共产主义的通信站,德国工人协会和民主协会、比利时工党经常在这里聚会。

在旅馆的后院,马克思还举行过多场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讲座。

走进白天鹅饭店的餐厅,灯光略显昏暗,在进门左手边的角落里有一个铜牌,上面刻着一个名字:卡尔·马克思。

1845年2月以后的连续四个月,留有大胡须的27岁的马克思总是习惯性地选择这个角落坐下,或独自思考,或奋笔疾书,或是与恩格斯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进行讨论,继而写作,很多重大决定都是在这里作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充满了理论威力。

铜牌上还写着:1845年2月马克思由巴黎迁居布鲁塞尔,4月恩格斯也从巴门迁来,从此白天鹅咖啡馆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共同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

(二)马克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写出震撼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绝不是偶然的。这只要回顾一下他们走过的革命征程就清楚了。

马克思全名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票一个月。最后,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位居第二。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三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得票率第一,休谟第二。休谟是苏格兰哲学家。

马克思的女婿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东部的特利尔城。

特利尔位于摩泽尔河畔,紧靠卢森堡,被茂密的森林环绕着,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正是这座历史积淀厚重的古城,让马克思自幼爱上了历史。

马克思的曾祖父是犹太人,是特利尔城犹太教堂的大拉比。拉比是犹太教的传教士,而大拉比是一个地区犹太人的领袖,是犹太人共同体的指导者。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男人每十人组成一个任务团队,每个团队的组长是由大拉比指定并听从他的指挥的。犹太教区内的女人和孩子也是按照“十人制”进行组织的。因此,犹太人从小就生活在高度组织化的环境中,任何家庭要作出重要决定都必须首先征求拉比的意见。

马克思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博学多才。

马克思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其中的男孩就是马克思。

马克思的父亲是一位十分有名的律师,被任命为特利尔城律师协会主席。在马克思的家里,有富裕的生活条件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父亲为人正直,能为市民伸张正义,好打抱不平,是幼时马克思的偶象,对马克思丰富的思维、严密的逻辑和雄辩的演说才能影响很大。

当时的马克思还受到另一个人的影响,那就是父亲的好朋友,他未来的岳父,也就是燕妮的父亲,一位德国社会学家。

燕妮家属于贵族,父亲是当地的官员。不过,燕妮的家只是因为立过战功,得到提升,才成了贵族。燕妮的父亲非常热衷社会主义思想。当时,贵族对贫苦穷人是很藐视的,根本瞧不起他们。燕妮的父亲却与众不同,他非常同情那些穷人,觉得大家都是平等的,社会财富所有人都有享有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燕妮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马克思从小就喜欢到燕妮家去玩,几乎成了他家的一员了。燕妮的父亲极其喜欢这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拿他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经常教导他要有一颗爱心,要同情劳苦大众。由于受到未来岳父的影响,马克思在上学的路上路过贫民区时,只要看到一些贫穷的人出来乞讨,他都要投以同情的目光,常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些人逃离这样的处境呢?这令他很无奈,这也是他后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思想家的根源。

在燕妮父亲的影响下,马克思从小就想做劳苦大众的救星。马克思的父亲常对马克思说:“你能遇到这样的长者,是你的福啊!”

马克思的母亲贤淑美丽,善于持家,使马克思得以茁壮成长,有一副钢铁般的体魄。

在父母和燕妮父亲的影响下,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马克思的父亲虽然是个律师,家里丰衣足食,但却没有社会地位,犹太人是极受政府歧视的。

1830年,12岁的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读书,成绩优异,总是名列前茅。

这座中学的校长为人正派,关心学生的成长,总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在这位校长的言传身教下,马克思树立了雄心壮志,决心长大后做一位完人和伟人。

1835年夏天,17岁的马克思即将从中学毕业时,他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让他的老师吃了一惊。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篇文章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了这篇文章的老师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伟人。”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为了让他继承父业,父亲把他送到了当时著名的波恩大学去学习法律。

波恩在特利尔以北,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诞生地。“波恩”意为“兵营”,公元1世纪初,罗马军团曾在这里设立兵营,这里成了古罗马要塞。

波恩大学创建于1786年,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校舍主楼是普鲁士时期的宫殿式建筑。波恩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著名诗人海涅曾在这里学习过。

马克思的父亲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走他的道路。

马克思到波恩大学后,生活很惬意,写了大量的诗。

波恩这个城市是以办大学为主的城市,学校管理非常严格,一向封建保守,唯恐有激进的思想传播,更不允许有资本主义平等自由民主思想传播,严禁自由结社。

马克思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极力反封建,认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为了有倾诉对象,他当上了同乡会主席。他嫌教师授课进度太慢,经常不去上课,自己在图书馆里争分夺秒地自学,一个学期完成了九门课程。他父亲怕他吃不消,劝他少报几门,他却完成得很轻松,而且全部都是优良成绩。他自称自己是消化书本的机器。他敢说敢想,他的思维和写作能力非常强。

马克思有许多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啤酒,德国的啤酒十分有名。有一次,他因喝酒被学校禁闭,朋友到禁闭室看望他时,他索性在禁闭室请大家喝起啤酒来,大家都喝得非常开心。可是,学校领导却觉得这真是大逆不道了。

父亲看到儿子如此表现,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法律,便让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去深造。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柏林始建于13世纪,已有七百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了,柏林大学是德国著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1810年10月正式开学。柏林大学设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课程,选择自己的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

1836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柏林大学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的对垒促进了思想运动的发展。

在大哲学家黑格尔去世之后,德国哲学界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派别,“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渴望民主政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民主力量;而“老年黑格尔派”拥护专制政权,支持普鲁士专制政府的专制统治。

当时,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联邦国家,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普鲁士即其中之一。封建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吸收了该派的民主思想成分,加强了对世界的认识,增强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为他以后的思想发展、理论建树奠定了基础。

在柏林大学,马克思除了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丰富之外,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马克思的学习积极性极高,学习兴趣非常广泛,哲学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除哲学外,历史学、文学、数学以及外语等,马克思都以加倍的努力认真学习。

这几年的学习使马克思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思想,为以后进行革命工作做了准备。

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后,仍然没有找到自己认可的老师,于是他还是坚持自学。为了专心读书,他连胡子都不刮了,只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把康德的体系、文风、严谨的推理能力学到了手,又学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样,马克思在写作和思考时可以说具备了极全面的能力。

这时,他才20岁,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里结识了许多好朋友。这里面都是一些教授,只有他是学生。不过,他在这里非常有名,他的特点是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敢干,他的外向风格和敏锐思想使他脱颖而出,成了柏林大学很有名望的人。

就在这一年,关心他、疼爱他的父亲去世了。马克思极其怀念父亲,从此把父亲的遗照挂在胸前,直至去世。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前认真地完成了一篇哲学论文,试图以哲学来改造世界,论文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这时的哲学观点、理论建树和思想内涵。

就在前一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大力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他的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便顺利地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

在论文中,马克思引用了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宁愿牺牲自己的话语,表现了自己决心为改造人类社会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由于这篇论文,马克思被耶拿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后,他立即拿着这篇论文送给了燕妮的父亲,并正式向燕妮求婚,燕妮欣然同意了。

大学毕业后,1842年10月,马克思被聘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借《莱茵报》宣传革命思想,于是这份报纸成了马克思毕业后进行革命工作的第一步。

但《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普鲁士当局于1843年1月决定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在此期间,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原来,在德国西部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地,原来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可以到森林里砍柴,在草地上放牧。可是后来,一些贵族地主把这大片的森林和草地霸占了,不许居民们靠近森林和草地一步。不少居民想到森林中去砍柴,却被认为是“盗窃”。广大居民不满,德国议会不得不认真审议这件事。可是,他们只为贵族地主考虑,审议结果是居民们的行为确为盗窃。如果再持续下去,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样一来,引起了全国民众对议会的强烈不满,人们愤怒谴责议会处理不公平。马克思也感到十分气愤,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在文中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做法,立场坚定地站在民众一边,维护农民的利益。

通过林木盗窃这件事,改变了马克思以往的思路。以前,他一直研究学问,从来没有涉足经济。现在,他深深感到经济关系到人们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这为他以后与恩格斯写资本论打下了思想基础。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许多人攻击马克思是共产主义者。普鲁士政府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

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的斗争。

不久,马克思发表了《书报检查论》,因而受到排山倒海般的攻击。于是,他开始研究什么是空想社会主义。当初,他在岳父那里听到一些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说法,他觉得说得很好,只是不可能实现。现在,有人把这顶帽子戴在他头上了。他要为自己辩护,便开始潜心研究空想社会主义了。

马克思首先看到了圣西门的作品,圣西门对他的影响非同一般。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傅利叶和英国的欧文。

克劳德·亨利·圣西门(1760—1825)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就学于启蒙学者达兰贝尔,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他曾经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并立有战功。法国革命时,他主动放弃爵位,过起平民生活。革命后,他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谓的“理想社会”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因而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蓝图。他的著作有《日内瓦书信集》、《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等。

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人类社会必将其抛弃而进化到平等、幸福的社会。但是圣西门又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类的理性,而不是阶级斗争。尽管他承认法国革命是一次阶级斗争,但在划分阶级的时候,却又把资本家、商人、银行家与工人统统划入所谓“实业家”的行列,认为社会之所以不合理,在于由贵族、教士、官吏组成的“游惰者”统治着“实业家”。他提出社会改造的任务应该由“实业家”中的资本家等有产阶级承担,应该用“讨论、证明、说服”的办法使“游惰者”放弃对社会的统治。在新社会里,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获取自己的报酬。

查理·傅立叶(1772—1837)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早年曾从事多种商业活动,先后当过店员、交易所经纪人、推销员等。在多年的商业活动中,傅立叶目睹了资产阶级的诡诈与卑鄙。尤其在法国革命后,傅立叶看到了法国社会中日益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使他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罪恶。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傅立叶撰写了许多论文,创立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他的主要著作有《四种运动原理》、《文明制度的批判》、《新工业世界》、《家庭农业协作论》等。

傅立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限制的竞争和经济危机,认为这些现象是造成劳动人民贫困的根源。他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并不能享受民主和自由。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罪恶都是商业资本家造成的,工业资本家也是受剥削者。

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由一种叫做“法朗吉”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组织构成的。法朗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单位。在法朗吉中,工农业生产已经结合起来,男女平等,人人参加劳动,普及免费教育,消除了脑体和城乡劳动的差别。傅立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反而主张资本家也可以参加法朗吉,并按其资本进行分配。

罗伯特·欧文(1771—1858)出身于一个贫苦的马鞍匠人家庭。早年曾当过商店学徒、工厂经理等。后来在新拉纳克纺织工厂担任经理兼股东。

在拉纳克工厂时期,欧文实行了许多带有慈善色彩的改良措施,如不雇用童工,将工作日缩短,提高工资,改善住宅条件,开办子弟学校和公共食堂,提供免费医疗和养老金等。

欧文在经营工厂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所得部分的差额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秘密,于是他写了一系列文章揭露这一事实。

欧文在其著作中,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指出私有制、宗教制度和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欧文梦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共有、共同参加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公有制社会。

1823年,欧文及其一些信徒在北美印第安纳州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一个公社,取名“新和谐村”。在新和谐村中,欧文将其所梦想的计划统统进行实验。

但是,只支撑到1828年,新和谐村便破产了。此后,欧文又建立了一所合作社和劳动交换银行,但不久也都关闭了。

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英国被许多工人所接受,19世纪30年代,英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生产合作社和工会。1834年,欧文当选为英国“全国工会大同盟”的主席。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主张阶级调和,幻想依靠资本家的帮助来实现未来的理想社会,从而使他们的主张必然成为永远不能实现的空想。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逐渐失去了它的进步意义,并成为工人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障碍。马克思研究空想社会主义后,吸收了它的合理成分。

马克思退出编辑部后,于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燕妮与马克思结婚后,和马克思一道,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这时,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了黑格尔对国家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

1843年10月,马克思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前一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主张“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后一篇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对旧世界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这一重要思想。所谓“武器的批判”即暴力革命。马克思的这种具有战斗性的思想为其政治信仰,后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信仰,也是一种社会状态。政治信仰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状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除阶级的社会,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1844年,马克思着重研究政治经济学,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曼彻斯特来巴黎会见马克思。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

两人第一个合作成果是《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在文章里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马克思参与编写《前进周刊》,在其中对普鲁士的专制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普鲁士政府对此非常不满,要求法国政府驱逐马克思。

同年秋,马克思被法国政府派遣的流氓殴打致伤,并被驱逐出境。

马克思被迫迁到位于法国北部的比利时,一怒之下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

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出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中着重阐明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于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比马克思大14岁。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后来受到当时进步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深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他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的唯物思想影响过马克思。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1845年~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定了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同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斗争。

魏特林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社会主义者。

1841年9月,魏特林在日内瓦创办《德国青年的呼吁》,次年改名《年轻一代》,这是德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刊物。1842年,魏特林在瑞士出版他的主要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书中分析了社会病态的产生,强调私有制是万恶之源,揭露批判金钱拜物教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虚伪性;提出“社会改革的理想”,描绘他心目中共有共享、和谐自由的新社会蓝图。魏特林宣称用暴力推翻旧制度是必须的,但他主张的暴力是指自发的暴动,而不是有组织的阶级的行动。同年7月,魏特林在瑞士被捕,获释后于1844年到伦敦。1846年2月到布鲁塞尔,马克思、恩格斯主动同他交往,希望他能接受科学社会主义。但他拒绝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站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克利盖一边。1846年末,魏特林到美国纽约组织解放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魏特林回到德国。1849年再度赴美,创办《工人共和国》报,建立新的工人协会,按他的空想搞起建立移民区的实验。

魏特林在1842年发表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计划,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从事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他的学说是一种粗俗的平均共产主义,在早期德国工人运动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障碍。

蒲鲁东主义于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而得名。蒲鲁东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无政府之父”。1809年1月15日生于贝桑松一个农民兼手工业者的家庭里,曾在印刷厂当排字工人和校对员,通过自学成为职业作家,曾与人合伙开办小印刷厂。1837年迁居巴黎,从事著述活动。1840年发表《什么是财产?或关于法和权力的原理的研究》,提出“财产就是盗窃”的论点,因能标新立异而迅速蜚声于世。该书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大私有制,认为可以通过保护小私有制摆脱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1846年发表《贫困的哲学》,企图以政治经济学来论证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反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开始从事实际的社会改革活动,曾任《人民代表》报和《人民之声》报主编,被选为国民制宪议会议员。1849年因著文反对路易·拿破仑·波拿巴而被捕入狱,被判3年徒刑,罚款3000法郎。在狱中写成《一个革命家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1852年获释,1858年在《论革命与教会的正义》一书中激烈抨击天主教会,在再次被捕威胁下流亡比利时。1862年遇赦返国,继续宣扬无政府改良主义思想。他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由。他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他将无政府主义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长存。蒲鲁东的学说和政治活动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

“真正的社会主义”又称“德国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流行于德国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有赫斯、格律恩和克利盖等。他们美化宗教式的小土地所有制,鼓吹用平均分配土地办法使小私有者摆脱贫困和剥削。他们宣扬用人类之爱来实现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说成是一种“野蛮的破坏倾向”。他们自称是“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成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工具。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

同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委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这个纲领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由于《共产党宣言》适应了革命的需要,因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这次革命是主要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次革命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经济、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消除异族压迫,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1848年3月《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在阿米高警察局。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后,又来到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了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联袂返回德国,直接参加了革命。

6月1日,他们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

随着革命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后,30岁的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重返巴黎。到了巴黎,学贯古今、思想激进的马克思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这对于指导今后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由于马克思领导了工人运动,在欧洲大陆已经无处容身,成了巴黎不受欢迎的人。

1849年夏末,巴黎警察来到马克思在巴黎的住处百合花大街45号,向马克思宣读了“驱逐出境”的命令。

这时,马克思家中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花光,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妻子燕妮·马克思即将分娩。

接到驱逐令后,马克思毫不犹豫地携带4岁的大女儿小燕妮、3岁的二女儿劳拉,和妻子燕妮·马克思迁至英国伦敦。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堪重负了。

不久,因为拖欠房租,房东叫来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给留下。

马克思全家搬进伦敦累斯顿大街的一个廉价旅馆,租金每周5英镑,但不久又因拖欠旅费被老板赶走了。

1850年5月,马克思全家搬进迪安大街45号。没住多久,又因拖欠房租迁到了这条大街的28号,一家人挤进了两个狭窄的小房间里。

这时,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慷慨资助,马克思一家人简直活不下去了。

这年的12月,为了编著《资本论》,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左右,回家后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时所记的笔记,每天都要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曾对人说:“我为了为工人争得每日8小时的工作时间,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时。”

马克思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

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由于参加革命斗争,他一直无暇从事著述。这次到了伦敦后,他才有时间把主要精力用到《资本论》的写作上。

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里,马克思读过的书有1500多种,读书笔记有100多本。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本论》的著述,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的资料。

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伦敦西北肯蒂士镇,这里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从未间断工作,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忙着。每当他饿了,就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就喝一杯白开水;累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

不管是刮风下雨,马克思从未因天气不好而不到博物馆去。

经过17年的努力,《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在1867年出版了。

到伦敦后,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1850年~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他们创办了《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远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经过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辛勤脑力劳动,终于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第二卷和第三卷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最终完成,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震古烁今,光芒万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

汉堡在德国的北部,靠近丹麦,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德国的古老城市之一,也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资本论》能在这里初版,汉堡一直引以为荣。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推出辉煌巨作《资本论》,是因为他背后有四个伟大的女性:

第一位是马克思的妻子燕妮。从马克思和妻子结婚时起,燕妮就开始担任马克思的至为繁重的秘书工作。她积极帮助丈夫抄写文稿,校对清样,寄发材料,代写回信,订立合同,交涉出版事宜,还经常为马克思收集材料和情报。在马克思许多伟大著作问世之前,燕妮都担任了所有的繁重的抄写工作。马克思的字迹非常潦草,排字工人是认不清的。因此,在出版前必须有人抄写清楚。燕妮在日记中写道:“回忆我坐在卡尔的小房间,抄写他的潦草的论文的那些日子,是我毕生最幸福的日子。”马克思的文章一脱稿,燕妮便立即以最快的速度日夜赶抄,使之按期付印。马克思非常重视燕妮的意见,把自己的一切手稿都交给妻子处理。

第二位是马克思的大女儿小燕妮。小燕妮协助母亲做秘书工作,帮助父亲抄写文稿,她自己也写一些文章发表在法国各大报刊上。小燕妮的文章笔调精彩,典故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因而引起了社会的注意,曾被多家报刊转载。小燕妮十分勤奋,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她白天曾在英国人家里当家庭教师,在自己家里要做很多家务。她常从报纸中做摘抄,帮助马克思收集资料,还做了很多剪报,并在旁边写下批注。

第三位是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劳拉多才多艺,大学毕业后开始协助母亲和姐姐从事繁重的秘书工作。她是马克思著作的法文翻译者,文笔流畅而精准。她常常陪父亲去博物馆图书阅览室查阅资料,摘录和整理材料,按照父亲的要求撰写信稿。父亲常夸她是出色的翻译工作者。

第四位是马克思的三女儿爱琳娜。她帮助马克思从报纸、杂志和书籍中摘录材料,处理信件。爱琳娜喜欢钻研,兴趣广泛,思路敏捷,常写一些文章。

在这四位女性的帮助下,马克思才得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主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文献,书中浸透了妻子和女儿的心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神秘规律,指出了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着的深层规律,因而像日月一样照亮了世界,使人们拨云雾而见青天。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

纵观马克思一生,他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是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革命理论家、记者、主编、历史学者、革命社会主义者。

(三)恩格斯

下面要介绍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另一位作者恩格斯。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

少年时代,恩格斯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是资本家,虔诚的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族血统。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文学和历史。

恩格斯习惯贵族所有的生活,凡是贵族场上涉及的东西,如骑射、打球、游泳等,他都玩得非常出色,并结交许多贵族子弟。

恩格斯从小喜欢写诗,遗传了母亲的爱好。他非常执着,为了写诗,他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这些启蒙思想家大多数都是同情劳苦大众的。恩格斯受到了很大的感染,由于这些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影响,他从小就同情社会最低层。当他动笔写作时,又要深入社会最低层了解平民的生活,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于是,他立志做个伟人,做劳苦大众的救星。他父亲见儿子如此,便勒令他辍学经商了。

这时,他才上中学,因此留下终身遗憾。他中学尚未毕业,更谈不上读大学了。从此,他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

一年后,恩格斯到不来梅一家商行当办事员。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了联系。

1839年春,恩格斯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恩格斯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役时,曾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这时,马克思正在柏林大学读书。在此期间,恩格斯系统地学习了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同时,他读了圣西门的著作,接受了无神论。

这时的恩格斯是非常痛苦的。他出生在那样的贵族家庭,所有的家里人都不理解他,认为他是个怪人,尤其是他接受了无神论的思想。他家里的亲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也从小出入基督教会,受到根深蒂固的影响。这时,他要彻底推翻家族的信仰,这使他痛苦异常。

恩格斯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恩格斯仰慕马克思已经很久了,曾特意拜访过,只是没有见到面。

后来,他又一次特地前来拜访马克思。恩格斯是鲍威尔的朋友,他们都是贵族子弟。当初,他曾经与鲍威尔兄弟合作写了一些赞美马克思的文章。现在,马克思已经与鲍威尔兄弟在观点上发生分歧。当时的马克思是个非常偏激的人。恩格斯的来访,他认为对方与鲍威尔兄弟既是朋友,他们一定是有同样思维的人,于是对恩格斯很冷淡。但恩格斯的热情令马克思很无奈,于是他同意请恩格斯写一些报道,恩格斯欣然接受了。

恩格斯非常用心地完成了这些报道,恩格斯文笔极好,速度快,文章简练,当马克思看到他写的文章后,逐步改变了对恩格斯的看法,越来越发现这个人与自己许多观点不谋而合。虽然中学都未毕业,没有任何文凭和身份,但在写作方面很有实力。

这时,马克思心中豁然开朗,瞪大了眼睛,心情无比激动。他觉得眼前这人与自己的思路差不多,庆幸自己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从此,这两个伟人成为终生的合作者。

1842年,恩格斯离开马克思之后,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他父亲入股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办事处工作。

在这一时期,恩格斯避开上流社会频繁的社交活动,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同那些满身油垢、身居陋室、贫困不堪的工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疾苦、斗争和愿望,踊跃参加工人运动,热情支持工人群众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宪章派、欧义主义者和德国流亡者工人团体——正义者同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此期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重要文章,也实现了自己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恩格斯原以为英国是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号称世界最高水平,具有自由、平等、博爱氛围。没想到他看到的却是令他非常惊异的场面,许多贫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资本家在赚大笔钞票,资本家赚得越多,工人就越穷,形成两级分化。一端生产着大量的财富,一端生产着大量贫困的工人,他看到了资本家虚伪的嘴脸,不是当年启蒙思想家描述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场景。脱离封建社会的工人表面是自由的,其实质还不如以前的农民,如果一个社会有少数人贫穷,可以依靠慈善机构解决,而眼下是大多数工人都处于贫穷状态。恩格斯觉得大失所望,开始怀疑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出现问题了。他百思不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反复思考后,他也像马克思那样开始认真阅读一些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文章了。

空想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谈的就是“私有制”造成了贫富的差距。资本家为了自己赚更多的钱,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不管工人的死活,拼命地剥削工人。这样,资本家赚钱越多,贫苦的工人越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恩格斯开始寻找解决当前社会状态的办法,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阅读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政治经济学》,但觉得只是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又重新学习黑格尔的理论,凭着他的努力,像马克思一样认识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质。

1848年8月,恩格斯返回德国巴门老家,途中经过巴黎和马克思见面,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黑格尔青年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5年3月,恩格斯写完第一部重要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

马克思举家迁往布鲁塞尔后,恩格斯也于几个月后,迁到布鲁塞尔,帮助困境中的马克思。

1846年8月,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共同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传播科学的社会主义。

1847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受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与马克思合作拟定同盟纲领,即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重要思想,完整、系统及严密地阐明了他们的学说,后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南。

1848年4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1849年5月~7月,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德国人民武装起义,表现了卓越的才能。

1850年前后,民主革命失败。马克思被普鲁士政府压迫,经济拮据。于是,恩格斯于1850年11月重回曼彻斯特纺织厂工作,以便继续资助马克思,一干就是20年。

在这20年里,恩格斯和马克思以书信来往,并在多份报纸上发表评论。

恩格斯聪明过人,博学多才,能从事各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军事。在发表的军事评论《战争短评》中,他被公推为军事权威。这时,他的语言才能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阅读并运用12种不同的语言文字。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跟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路线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869年7月,恩格斯终于从商人生涯中摆脱出来,并于1870年10月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再度相聚。

1871年3月巴黎公社建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支持公社,在演说和信件中高度评价巴黎工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阐明公社的历史意义。

1878年,恩格斯的所著《反杜林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问世。

1879年,恩格斯同马克思合写了有名的《通告信》,批判德国党内苏黎士三人团的改良和投降主义路线。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时,《资本论》只出了第一卷,剩下的只是一些字迹潦草的手稿。这时,恩格斯正在整理他那持续10年来累积的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记录,但他马上停下手中的工作,整理《资本论》剩下的手稿。在他12年的努力下,《资本论》二、三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1888年,恩格斯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恩格斯参加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工作,并指导它的活动。

1894年,恩格斯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立场,写了《法德农民问题》,批评他们迁就农民小私有倾向的路线。

1895年8月5日,患有晚期食道癌的恩格斯在泰晤士河边的住所中长眠。

三周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伊斯勃恩海湾。

(四)巨人的友谊

马克思为了解放全人类,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旅途: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贫困和牺牲。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支持,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极具伟大意义的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在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恩格斯曾作为不速之客来访。因为马克思不了解他,以为他是纨绔子弟,对他很冷淡,而他后来却与马克思长期合作,他是因为崇拜马克思特地慕名而来倾心相交的。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克思为主,恩格斯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特别是恩格斯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后代,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的贡献。两人都是可以比肩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无法相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纵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仿佛是为共产主义而生的。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写出震古烁今的《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