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答欧阳崇一(节选)
- 忽然惊起卧龙愁:王阳明励志文选
- 王阳明 魏朝利
- 817字
- 2016-10-28 10:30:20
【题解】
欧阳德是江右王门子弟中的代表人物,服膺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王阳明在本文中详细解释了良知与见闻的关系,并批评了专求见闻、割裂良知与见闻的观点。王阳明认为良知逻辑先于见闻而实际寓于见闻,“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王阳明以此为理论基础,批评“专求之见闻之末”为失却头脑、未得精一之旨。针对良知之学的误解,文章最后王阳明提醒欧阳德须精察良知之学。
良知不由见闻①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②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③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④,是圣人教人第一义⑤。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⑥,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⑦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⑧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⑨,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
崇一⑩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11],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注释】
①见闻,耳闻目睹。②滞,局限。③“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语出自《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朱熹注:“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④头脑,主旨。⑤第一义,佛教用语,最高的义理。⑥末,次要的事。⑦鹘突,模糊、疑惑。⑧日用,日常应用。⑨发用,运用。流行,运行。⑩崇一,欧阳德。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门人。[11]莹,明白、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