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新官上任先“烧火”——要升迁就要找垫背的(1)

得势扳倒李侍尧

乾隆帝非常宠幸和珅,在和珅刚进入官场时就一直想重用他,但如果和珅不在政绩上做出点令人们信服的举动,也很难令人信服,就算官位再高,同僚们也会私下里嘲笑他恃宠而升官,并无真才实干。和珅自己也觉得理亏,他急需展示自己。为了掩人口舌,乾隆帝很快就给了和珅一次绝好的机会。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云南粮储道并曾任贵州按察使的海宁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来京述职,按惯例皇帝均要询问一下该省地方大吏的一些表现。海宁趁机状告云贵总督李侍尧贪纵营私,“钱局婪贝藏事”。和珅也在一旁帮腔,乾隆非常震怒,于是命令和珅带领刑部侍郎喀宁阿赴云南处理此案。同时令户部尚书英廉、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在京查抄李侍尧在京的财产。

李侍尧,字钦斋,祖籍辽东铁岭,原为汉军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家被抬入汉军镶黄旗。他是明末名将李如柏的后代。明末,其四世祖李永芳原本镇守抚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初,在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时投降。努尔哈赤念其有功,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因此李永芳又叫“抚顺额驸”。李永芳此后屡立战功,及至李侍尧的父亲李元亮,更是做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李侍尧也是八旗勋旧臣的后裔。乾隆八年(1743年),李侍尧荫得印务章京一职。

史书上称李侍尧“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所以,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在乾隆初年以荫生授印务章京时,即受到乾隆帝的器重,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并破格提升他为副都统。曾有人提出这样提拔有违先例,乾隆帝却说:“李永芳之后,安可以其他汉军相比。”接着,李侍尧先后又转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期间颇有政绩,建树较多。

及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李侍尧升任代理两广总督,三年后正式实受。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广州是中国对外通商的唯一港口。一切贸易均由洋行(俗称“十三行”)经营。而“十三行”商人若想保持其垄断地位,就必须向广州地方官行贿、献纳,否则难以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两广总督一职一向是个发财的肥缺。

此后,李侍尧又历任户部尚书、正红旗汉军都统,袭勋旧佐领;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工部尚书等,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他先后在两广总督任上干了15年。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与缅甸交涉事务繁多,始调任云贵总督。

从李侍尧的履历可以看出,乾隆帝让他长期担任肩负对外交涉事务的两广总督一职,自然是承认李侍尧的才干。其实还有一个私下的原因,就是李侍尧每年向朝廷进贡最多,花钱如流水的乾隆自然非常喜欢他。

李侍尧在20多年间上贡100多次,有时甚至一年八九次。他之所以对上贡乐此不疲,当然是为了博取乾隆的信任和宠爱,其实也是为了中饱私囊。李侍尧对上恭顺,对下却严酷无比,属员进贡时,哪个不同时给他备上一份儿?送到中央后,皇帝看贡品甚多,只是象征性地收一部分,其余的大多落入军机大臣和各位阁老手中,还有一部分又返还给李侍尧本人。就这样,大量的金银财物都落入他的手中。

李侍尧认为只要得到皇帝宠信,就不会出事。况且自己已在两广经营了十几年,两广的地方官员、广东“十三行”的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任命的,关系通畅,可保无虞。乾隆曾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称赞李侍尧,说他“由将军至总督,历任各省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干练,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以图报效。”能让皇帝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的人,自然受皇帝待见。这从他的官场履历中可见一斑。

当然,只盼着有靠山而自己并无特点的人是无法在官场长期立足的。李侍尧确实是位能人,其才干尽人皆知。但时间久了自然难免沾染当时官场上的种种恶习、陋规。更兼滋生了骄、娇二气,逐渐鼻孔朝天、颐指气使,轻易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后来和珅逐渐成势,众大臣趋之若鹜;而李侍尧仗着资格老,地位高,不把和珅放在眼里,经常在言语行动上对和珅不尊重,于是就得罪了和珅。因此,和珅也总想找机会整一整他。

李侍尧也确实存在贪赃、受贿、索贿、侵吞、勒派等一系列问题,加上乾隆帝早已知道李侍尧借筹办贡品为名,借机营私肥己。因此,乾隆派当时正在随銮南巡的户部右侍郎和珅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为钦差大臣,迅速赶往贵州、云南。与此同时,乾隆帝又谕令在京师的户部尚书英廉,在正月二十七日,率人查抄了李侍尧在京的家产。

和珅、喀宁阿等人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昆明府。首先把李侍尧的管家张永受拘捕起来,连夜严加审讯,最终供出了李侍尧收受各级地方官员馈送的贪污营私的有关事情。三月初七日,和珅与喀宁阿查审李侍尧,在事实面前,李侍尧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收取迤南道庄肇白银2000两,收取鲁甸通判素尔方阿总共白银8000两,收取东川知府张珑白银4000两,收取云南按察使汪圻白银5000两,收取临安知府德起总共白银10000两,并承认借查办案件之机中饱私囊。

乾隆帝对于李侍尧的贪污行为十分生气,他在上谕中说:“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恩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和珅、喀宁阿奉命将李侍尧革职拿问,解送京师,落实罪名后,和珅等人拟判其“斩监候,夺其爵授予其弟奉尧”。

和珅之所以判其“监斩候”,是因为他深知李侍尧所为,是与乾隆朝鼓励地方官员进贡的制度分不开的,况且李侍尧论才干最能干,论进献他进献得最多,皇帝自然喜欢,所以不能惩治太重。为了警告其他地方官不要做得太过,也需要做做样子。乾隆帝最终还是要网开一面,给他留一条生路,所以和珅才这样宣判的,但是其他人就不这么想了,和珅将判决结果呈上后便是大学士、九卿等和议,结果是将原拟“斩监候”改判为“斩立决”。

最后,乾隆帝发布上谕,其意十分明显,就是要放过李侍尧。虽然大多数督抚都同意判李侍尧斩决,但有少数人揣摩到乾隆帝的意图,因此上奏为李侍尧求情。最终,乾隆帝下诏定为“斩监候”;同时决定把查抄的李侍尧的家产部分留在宫中,其余送至崇文门税关变卖,所得银两悉数交给内务府广储司库收存;并将李侍尧的一处院子赏赐给和珅。

对于李侍尧一案的处理不但显示了和珅的办事才能,而且也显示了和珅阅读圣意,揣测别人心理的能力。从此乾隆帝对他更加宠信,两人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在仕途上和珅进一步飞黄腾达了。

军机处官场历险

和珅被皇帝看中,迅速进入军机处,升官速度之快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和珅升为户部右侍郎;三月,对和珅喜爱有加的乾隆就迫不及待地任命和珅为军机处行走。

清代的“行走”是指凡以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人值或当差,称某处“行走”。军机处也是如此,军机处没有正式成员,只有皇帝临时任命的“行走”,即俗称的军机大臣。为了杜绝泄密,军机处的底层听差都由不识字的少年担任,王公大臣没有军机处行走头衔的不得擅入。其他人员不得靠近军机处,皇帝与军机大臣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宫内人路过军机处时,都是快步走过,违者立斩不赦,无须请命。

年轻的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标志着他走上大权在握的第一步。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和珅的官场得意只是表面,官场永远都是险恶的,即使是幸运的和珅也要步步小心,和珅的第一次官场历险就在军机处。

和珅进入军机处后,少年得志,不免沾沾自喜,更兼皇帝宠信,逐渐暴露出自己的贪婪秉性。加上朝中的大臣都看好他的前途,对他都是恭敬有加并争相巴结他,和珅难拒诱惑,开始私下里受贿。

和珅毕竟是个聪明人,加上资历尚浅,办事十分小心。有官员求他办事,他必然事先摸清对方的底细,对于交往不深、不可靠的官员,他必定公事公办,对其贿赂更是严辞拒绝,极力标榜自己的廉洁。一时间京城到处流传着新任军机大臣和珅拒绝多位官员行贿的故事。

这种事情以前闻所未闻,加上和珅的卖乖弄巧,终于让乾隆帝知道了。乾隆听多位大臣说和珅是一个刚正不阿、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人,心中对提拔重用他之事更是得意扬扬,暗自庆幸没有看走眼。乾隆一高兴,又赏赐这位新任军机大臣白银5000两,并恩赐和珅在什刹海北岸筹建豪华的府宅——这就是后世的恭王府。

官场里的事,总是瞒上不瞒下的。不管你和珅表现得多么铁面无私,只要你真想受贿,总会有人想办法把钱送上门来。第一个送来的是户部笔帖式安明。和珅是户部右侍郎,算是安明的直接领导。正是这个安明,差点儿断送了和珅的前程。

安明原是户部司务,其人不思进取,只求保住职位,多捞油水。户部新任尚书到任,左右侍郎不把新来的尚书放在眼里,想架空他,安明也加入到其中。

谁知新任尚书早已心知肚明,他暗地里缜密调查,收买人心,得到了两位侍郎在职期间的罪证,然后奏明皇上,成功把两位侍郎调走,安明也被降职为笔帖式。笔帖式只是个闲职,安明只好满脸堆笑,拼命巴结新尚书。可惜新任尚书对安明的这样的人厌恶之至,根本不理他。

户部侍郎空缺,于是和珅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不久又提拔为军机大臣。安明暗自思忖:这和珅年纪轻轻,背景不深,又无军功,鲜有政绩,凭什么升官那么快?30岁不到就任户部右侍郎,跻身军机大臣之列,这不合常理,肯定受到了皇帝的特别眷顾。

安明是个嗅觉灵敏的人,他连忙把目标对准了和珅。他每次见到和珅都十分恭敬。和珅初到户部,工作稍有不明之处,他就过去解释、帮忙。一听说和珅要在什刹海北岸筹建新宅子,安明立刻嗅出其中的机会,就急不可待地前去拜会,想趁机巴结和珅。

面对安明,和珅承认确有此事,安明连忙表示自己有个亲戚专营建材生意,一来可以把质量关,二来可以避免奸商敲竹杠,并大包大揽要负责此事。和珅假意推托一番,也就答应了。为了掩人耳目,免得被别人抓住把柄,和珅还假惺惺地让安明最后如实报价。

其实,安明并无什么亲戚经营建材生意,他只不过找个机会巴结和珅而已。得到了和珅的默许,安明自己出钱出力,假托亲戚的名义,把所有材料上的事悄无声息地办妥了,出了力也不张扬。事成之后,安明还做了一个账单,详细地列出了花费——事实上,这个账单只是掩人耳目。和珅这么精明的人,岂能不知安明的好心?

从此以后,二人的关系也就逐渐密切起来。安明也经常到和府走动,时不时带一些礼物,却绝口不提任何要求。因为安明心里清楚,和珅是在考察他,火候未到,他也不好贸然开口。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珅对安明的表现十分满意,已经把安明当作自己人看待。

有一天,安明又带重礼拜访和珅。和珅假装不经意地问道:“你办事利落、能力强,怎么只做了个小小的笔帖式?”

安明知道机会来了,连忙跪倒在和珅面前说:“原来的两位户部侍郎与新来的尚书不和,相互斗法,自己受到牵连才被降职为笔帖式。这是小人与尚书大人之间的误会,望和大人明察。”

和珅知道安明原来的职位是户部司务,不是什么高级职位,官复原职还是很容易办到的,于是就让安明耐心等待,待寻得机会就向尚书大人举荐他。其实,和珅在这里是有所保留的,以现在和珅户部侍郎的身份以及人尽皆知的皇帝对其的宠幸,只要跟尚书开了口,就没有被回绝的道理。只不过和珅心机颇深,不会表现得太爽快。安明自然千恩万谢。不久,和珅向户部尚书保举安明出任司务的职务。尚书不愿得罪和珅,便做个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安明终于成功复职。

恰在此时,安明的父亲病故。按照清制,官员若有双亲故去,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期满后再重新分派职务,这叫“丁忧”。如果为了保住官位而隐瞒不报,不回家守孝,那就是犯了大不孝的杀头大罪。安明眼见着这户部司务的肥缺到手了,此时若回家守孝,三年后官场风云变幻,到时候还得到处求人。官迷心窍的安明竟然真的为了官位而决定秘不发丧。

其实,官场中的关系就是这样,你的职位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呢!况且是丧父的大事,大家谁人不知。有一位御史查实消息后,知道安明有和珅的后台,不敢直接报告给皇上,而是先禀报给太傅朱珪。

朱珪是后来嘉庆帝永琰的老师,为人正直。当他知道安明“丧父而秘不发丧”的消息后十分气愤。他与吏部尚书永贵很有交情,加上本来就看不惯和珅的作为,便想请永贵出面弹劾和珅,这样显得更有分量。

永贵连年在外征战,颇有军功,是乾隆十分信任的大臣,却与和珅向来不和。永贵听到安明迷恋官位而不愿回家守制,气得拍案而起。又怕事有出入,又马上秘密派人去安明的老家探访,确认安明的父亲确实不久前去世了。永贵于是信心满满地认为这次一定可以扳倒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