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亲

西湖边的少年

位于杭州的西子湖,因其美丽的风姿而闻名中外!

慕名而来的英国人琼斯站在金山宾馆门前,他眼前的世界似云似雾又似烟。苍茫中,明镜般的湖水,苍翠的小岛,将五颜六色的湖边亭阁、堤岸垂柳全笼罩在一片烟云之中。这里没有明显的色彩反差,没有鬼斧神工惊心骇世之作,有的是能工巧匠、妙手丹青、精心刻意而又沁人心脾的灵性。特别是一叶小舟突然荡开湖水,撑船人斗笠雨衫,手中竹篙掠起片片涟漪,那种人在画图中的美感让琼斯突然悟到:这里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烟雨江南。

目睹如此,琼斯立刻有了一种不虚此行之感!

“哈罗!”突然传来一声稚嫩而清晰的英语问候。

什么人在说英语?伫立于金山宾馆台阶下的琼斯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他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大男孩。那男孩上身一件挽着袖子的白衬衫,下身穿一条挽着裤腿的黑裤子,脚下穿一双塑料凉鞋。此刻,他跨在一辆单车上,一条腿支在地上,另一条腿还搭在车上,满脸含笑。刚才就是他,用英语向琼斯问候。

琼斯略感惊讶,毕竟这是在中国,一个素未平生的中国男孩如此热情地向他问候令他颇为感动。于是,琼斯手一扬用英语回答:“啊,你好,阳光的中国男孩!”

尽管没有阳光,甚至天空还有一点淅淅沥沥的雨滴,但琼斯认为他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究其原因,当然是他脸上所展现出来的阳光般的笑容很美好。

那男孩脑袋奇大,身材不高而且瘦弱。可他的笑容非常动人,瞳仁闪亮,牙齿洁白,似乎每一条笑纹肌都有阳光闪烁。

“喜欢西湖吗?我可以免费做你的导游,虽然不够专业,但绝对可以让你对西湖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阳光男孩口齿伶俐,语言清晰,所用英语尽管有点蹩脚但琼斯能够听得懂。琼斯笑了,感到非常开心,他是一个基督教徒,初来这个神秘的国度就遇到了如此热情的阳光男孩,他认为是好兆头。因此,他向男孩点点头。

那个阳光男孩笑得更加灿烂,他拍拍自行车后座,意思是让他坐在那儿。琼斯更开心,这是一个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建议。在世界的东方,在闻名中外的杭州西湖,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观光,享受美丽的景色,让他觉得这本身就带有东方传奇色彩。

琼斯灵活地一跳,高大的身躯就落在了男孩的后座上。

阳光男孩脸上现出坚毅,他躬腰塌背,几乎费尽全力蹬着自行车将琼斯带进了西湖的怡人景色之中。

三潭印月、花港观鱼、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苏堤春晓,西湖十景,阳光男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喘着粗气,用那略显蹩脚的英语不停地向琼斯介绍。琼斯不忍,跳下自行车自己来骑,他让阳光男孩坐到车尾,自己当起了车夫。琼斯一面蹬车,一面听男孩的介绍,并反复地询问每一个景色的特点,以及背后的人文传说。这两个特殊的游客凑到一起,发生了特殊的“化学反应”。琼斯深入地了解了美丽的西湖和东方人的审美观,迷恋上了这人间美景。男孩则在与琼斯的交流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英语发音,并向琼斯请教,努力让自己的英语更加流利,表达更加准确。

他们的交往是愉快的,深深地刻在了琼斯的记忆之中。

多少年后,琼斯无意间看到了一本杂志,那杂志封面上一个人物肖像让琼斯大吃一惊。他在记忆中搜索,搜索那闪光的碎片。当这些碎片集中起来时,他发现:原来,那个人就是当年的阳光大男孩。他那硕大的脑袋、明亮的眸子、灿烂的笑容带着无限魅力,让琼斯在以后岁月里尽管游历了世界不少的名山大川,仍然难以忘怀西子湖畔的一番巧遇。因此,他立刻将杂志挪到眼前,仔细地看那个肖像的名字:不错,马云!当年那个阳光男孩和他分手之际,留下的名字就是马云。琼斯再瞧了一下杂志:不错,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

天哪!岁月如此神奇,昔日偶遇的一个中国少年,竟成了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的封面人物。这是巨大的荣誉,这荣誉的背后是怎样的成功?那时,酷爱旅游的琼斯正在埃及,他的一侧是尼罗河的汩汩长流,他的前面是巨大巍峨的金字塔。阳光下,历经沧海的狮身人面像毫无表情地凝视着他。这极其自然地让他想起阿里巴巴,想起这则流传千古的阿拉伯故事。当“芝麻开门”时,呈现于阿里眼前的是无数的珍珠财宝。

财富是全世界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

再看一眼杂志,这个马云已经是中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他两个大手对敲了一下,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们分手时的情景。

夕阳西下,西湖已经脱去了那如烟如雾的面纱。火红的夕阳染红了一湖碧波,两个人已经疲惫。远处又来了一辆自行车,上面一人叫道:“小云,行了,该回家吃饭了。”

那是一个中年男人,身材不高,眉眼之间和身后的大男孩很相似。琼斯立刻悟到,这是男孩的父亲。这种语气,也是他来到世界的东方之后观察到的父子之间所特有的。果然,大男孩开口叫道:“爸爸!”

那一刻,琼斯凭借他的敏感意识到,男孩的父亲是支持他到西湖来的,这也是他做免费导游的动力之一。因为,男孩已经告诉他,自己的目的就是接触外国游客,交流语言,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琼斯的敏感是对的!

马云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曲艺演员,也是曲艺协会的负责人。有了这层关系,他经常领马云去看戏。马云对戏曲的理解不深,却对中国戏曲所表现的行侠仗义的精神和闪转腾挪的武功有浓厚的兴趣。他不学“旦”不学“生”,却愿意习武练拳,最好技击搏斗。别看他身材不高,体质瘦弱,可一点儿也不影响他“该出手时就出手”。因此,除了人缘极好之外,他经常挂花带伤,最严重的一次,在医院里让外科大夫给缝了13针。

由于对武学的迷恋,他十分欣赏金庸的作品,这种欣赏甚至影响了他以后的所作所为。后来,他建成的阿里巴巴集团新址,很多场所都用金庸小说中的地名来命名。比如:会议室叫“桃花岛”、“光明顶”,图书馆叫“枫林晚”。包括他后来召开的“西湖论剑”,都是源于马云对武学的热爱。

热衷武学,酷爱英语,这正是马云少年时代的两大特点。

看到此,母亲有话:“儿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恐怕已无用处。”

父亲说道:“那我就当一把小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父亲这把铁锹第一铲就是发掘他的英语潜质。其实说起来,这也是一桩意外。少年的马云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叛逆精神,老爸的管理经常会遇到他的抵抗。他的抵抗很有特点,老爸教训他,他就用英语来回击。父子二人的争吵变得很有情趣,老爸是杭州普通话,而马云是半熟不通的外国英语。但老爸并没有对马云的目无尊长大发雷霆,反而从中发现了马云在英语上的天赋和兴趣。他认为,天赋和兴趣对于一个孩子至关重要,于是,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带儿子到西湖边去找老外,并鼓励他,帮助他,在他遇到困难时则会做他的参谋为他出谋划策,尽力地去发掘他的这项潜能。

在别人的眼里,西湖可能是赚钱的地方,可能是游玩的地方,也可能是谈情说爱之处。那荡漾的湖水、飞飘的垂柳,满足如织的各种各样的游人各种各样的欲望。可对于马云来讲,这就是他学习英语、实习英语的大课堂,而琼斯仅仅是他接触的无数老外之一,有的老外甚至成了他的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还经常联系。

在那段时间里,为了提高英语对话水平,马云有时在父亲的带领下,有时自己骑上一辆破自行车,穿行于西湖之畔,往来于外国友人之间。这种接触除了可以使他提高英语之外,也开拓了一个少年的视野。西方的文化,外国人的观念,以及他们对于自己乃至这个开放中的国家的印象和感觉,都给了少年马云以思想深处的冲击。也许,从那一刻起,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志向:冲向世界!当然,我们并不懂什么读心术,无从窥探马云当时的心理动态,但当阿里巴巴被传媒界誉为“真正的世界级品牌”时,再重新审视那个骑着破自行车的西湖少年,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当时就有这个理想。

无疑,少年马云在英语方面的学习上是成功的。他的第一次高考,英语成绩年级第一,可数学成绩却是全年级倒数第一。这两个“第一”平均下来,结果是残酷的,他名落孙山,无缘大学。这个打击是巨大的,马云很难想象在知识飞速更新的当代,不接受大学教育,他以后如何在人生路上打拼。结论很快就来了,可是比高考成绩更残酷。

高中毕业,大学无缘,马云成了待业青年。他的面前没有“芝麻开门”,阿里的幸运也与他无缘,他只是马云。如织人流中他在蹒跚,在犹豫,他不知道路在何方。

有一天,他的表弟来找他。表弟人高马大,他说:“哥,有个地方招保安,我看你武功不错,咱们去试试?”

马云看他一眼,见表弟的眼睛里全是希冀的光芒。“保安?那种戴着大盖帽,站在小区或某个公司门前的?”马云摇摇头,他的理想不是如此!

表弟开口了:“哥,谁干什么也不是一辈子。我们暂时都没有事,当个保安也是一种历练。历练一下自己,学习一下别人是怎么工作的,捎带还有工资可开,有什么不好?那不比你干待在家里强吗?怎么,你天天在家里待着,到大街上去溜达,就会有什么前途、什么事业吗?”

表弟的话近乎尖刻了,大有批评之意。马云被表弟说动了,穿上衣服果断地说:“走!”

到了应聘的地方,让马云吃了一惊,他看不起的保安工作,报名的也是一大堆。看来在人满为患的中国,找个工作并不容易。他们两个报上了名,简单地做了一下笔试,又接受了面试。结果公布后,表弟是榜上有名,可马云反复地看了好几遍,却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怎么搞的?”马云感觉笔试不错啊!尽管高考无名,一个小小的保安笔试他还是答得蛮好的。再看,表弟榜上有名!这让马云更感不爽。从小到大,都是他罩着表弟,弄了半天,表弟竟然当上了保安,他却无缘。

表弟进了保安队,第一件事就是打听一下表哥为什么没有被录取。上面告诉他:很简单,马云的个头太矮。表弟惊讶了,他争辩:你们不知道吧?他的武功好得很!上面笑了,保安的工作不是打架,需要形象!

表弟跑来把这个消息告诉马云,几乎在刹那间击溃了他的信心。马云抱着脑袋,连续数天闷闷不乐。你想啊!这身材可是先天的,个头不高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既然不能改变,连个保安都当不上,那还能干什么呢?

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的结论,可马云在这沉重的打击下难免灰心丧气。在那一个时段里,马云不知路在何方,整天闷闷不乐,几乎丧失了信心。彷徨、迷惘,让这个大脑袋的少年几乎迷失。多少年之后,马云自己也承认,那一时段连续的打击让他的信心全无,甚至连他自己也认为已经崩溃。

失去了信心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信心就谈不上奋斗,没有奋斗如何会有前程?少年马云处于极度的苦闷之中。

西湖遥不可及,他也再不蹬自行车去做什么免费导游了。

这一切,父亲都看在眼里,他也着急!

三轮车

夜晚,一灯如豆。杭州的夏夜闷热得很,父亲的额角闪着亮晶晶的汗珠。他摇着一个大蒲扇,目光投向马云。马云坐在床角,一语不发。

“小云,郁闷了吧?保安当不上我们就不当。天下有的是路,条条大道通罗马,我已经和几个杂志社说好了,明天你给他们送杂志,如何?”父亲说。

“真的?”马云眼睛亮了。

“没有假,就是辛苦,蹬着三轮一天得跑几十里路。你要想好了,要是怕辛苦你就趁早别去。”父亲站了起来。

马云也站起来,他弯了一下胳膊说道:“不怕,力气还有用完的?我年轻,不怕辛苦,不就是蹬三轮吗?比自行车多一个轮子而已。原来我骑自行车的时候,一天也得几十里。”

“好,明天我领你去报到。”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还特意地压了压。

时过数年,马云仍然能感受到父亲拍在他肩膀上的力道,仍然能记得那份压力。

第二天,西湖少年成了一个蹬三轮的青年。

三轮车不新,轮胎有无数的芝麻纹,钢丝条上锈迹斑斑,车座上的皮套已经龟裂。马云已经长高了,骑在这个三轮车上踩动轮盘,三轮车会传出一种奇怪的声响。马云明白,这三轮车老了,车老了和人老了没什么区别,难负重荷。可是,这个平板三轮上全是杂志,杂志的重量不会轻,何况是满载。

杭州的夏天是很热的,太阳晒得柏油路如海绵一样柔软。没有风,西湖边上的垂柳也一动不动,只有不停的蝉鸣让人心躁。马云踩动三轮车,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冲进了滚滚车流。

有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杭州城里的人熙熙攘攘,谁会去注意一个三轮车夫呢?可别人不注意,有一个人必须注意,那就是马云的父亲,浙江省里著名的曲艺演员——马来法。

马来法青年时喜欢摄影,是一个很不错的摄影师。虽然后来成为曲艺演员,但他仍然认为曲艺表演是业余的,而摄影才是他的主业。再后来,他成为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并且编撰了《中国曲艺志·浙江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是在表演和创作上都颇有造诣的一位曲艺界前辈。

前面说过,马来法曾经管教马云,马云不服竟然用英语和老爷子争吵。没想到,他开颜大笑。因为,他发现了马云身上值得发掘的英语潜质。于是,他亲自踩动自行车,驮起马云到西湖边上去找外国人,去和他们交流,学习地道的英语。如果说,马云的英语成为他日后安身立命的本钱,成为他向未来和世界进军的本钱,那么,老爸的慧眼独具,的确是造就他这一优势的重要因素。

这一次,在马云最落寞的时候,他又凭借老关系,在《山海经》《东海》《江南》三个杂志社给马云找了这么一个活计。

每天看马云汗流浃背地回到家里,那件小背心惨不忍睹,挺大的脑袋和脸盘全是疲惫,裸露的肩头被太阳的光线射破了皮,老爷子心中阵阵发疼。

“马云,怎么样?”老爷子发问。

“还行,挺好的。”马云回答。

马云这句话绝不是应景而答,实在是他的心里话。大学考不上,保安又落选,他的信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蹬起三轮,虽然是累一点,苦一点,但收入还是可观的。融进车流里,他走的是非机动车道,身边就是飞速前行的小型汽车。那个时候,轿车还很少进入中国家庭。这些小型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里面坐的也太多是公家的人。滚滚车流中,有轿车有吉普,也有半截卡车,偶尔还会有小型拖拉机。当然,马云的身边有自行车和其他三轮车,再向外一点是人行道,步行者也比比皆是。当大家向同一方向前行的时候,那些坐轿车吉普的自然要快一些,要舒服一些,可所有的人都是在向一个方向前行,在这前行大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马云突然悟到:人生就是如此,总有人坐车,有人蹬车,而有人步行;也许,这就是命运,安于命运兴许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老爸问他时,他会回答:还行!

那时,他真有一个想法:或许蹬着三轮,给杂志社送杂志,就是我马云的位置。高考?他已经不想了。

听了他的话,老爸无言以对。到了晚间,老爸坐到他的床边,抚着他的肩头说道:“你每天蹬车几十公里,多么辛苦。既然你能忍受如此辛苦,为什么不能付出努力去考大学呢?难道读书学习,比你蹬车走几十里还累吗?”

老爸的声音不高,可进入马云的耳中却有振聋发聩之效。

夜晚,万籁俱寂,马云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睡不着了。老爷子说得对啊!不就是数学吗?别人能考好我为什么考不好?

第二天,他找来有关数学的教材,每到晚间,像饿狼吞食一样,咀嚼着这些难解的数学题。

老爸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挥手告诉家里人,不要打扰。

那一年里,马云白天是三轮车夫,晚间就是一个复读生。生活给他注入了新的含义,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了他的筋骨,也磨砺了他的意志。

但是,数学的先天不足,绝对不是临阵磨枪可以解决的。那一年,他又一次参加高考。等高考分数公布的时候,打击再次降临。原来,他的数学成绩是19分,所有各科加在一起的分数距本科录取线差140分。遥不可及的数字、残酷的分数,直接摧毁了家里人的希望。这一次,再也没有人来鼓励他重进考场了。

反而是马云坚定地表示,他要全力投入复习,准备下一届高考。

多数家里人对高考二次失败的马云都不支持,唯一支持他的是父亲,他让马云辞掉了三轮车夫的工作,而且,特意请了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给儿子补课。

这位数学特级教师绝非浪得虚名。他每周来给马云补课两次,其幽默的语言、诙谐的手势都极大地增加了马云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马云对一向厌烦的数学公式、各种计算方法有了感觉,他开始像吃饭一样吞食数学的方程式。

这一通恶补有效地提高了他的数学水平,而他的英语永远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那一年,他又一次走进了杭州城的高考考场。父亲马来法亲自来送他,站在考场外什么也没说。七月的阳光射在父亲的脸上,使他两鬓的银丝闪烁着光芒。他抬手向马云坚定地摇了摇。

马云头也不回,径直走进教室,甩开书包坐到了贴有考号的小桌前。

那一年,应该是1984年。明媚的阳光使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更加妖娆多姿,西湖岸边的垂柳翠绿欲滴,风儿拂动极像少女的裙摆。苏堤、断桥如诗如画,既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这一方美景,又记载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让人们鉴赏品尝。

地处江南的杭州城既高雅又悠闲,走进这里,到处可见的小吃脍炙人口,名满华夏。无所不在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里人们的生活节奏不紧不慢,街道上的行人宛若漫步。杭州人的心态好像是天生的平静,也许这湖光山色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让他们进入了一种喜怒不惊的状态。

于是,当高考成绩单进入马云之手时,他仿佛是随便地浏览了一下就拍在了桌子上。倒是父亲有些焦急,他问道:“怎么样?数学考了多少?”

这是马云的命门,起码也是他高考中的命门。成者,自然顺利通过高考;败者,前途将愈发渺茫。想一想,连考3年的考生也是凤毛麟角,马云就是其中一个,而且,全部是因为数学!

“79吧!”马云说得轻描淡写,好像是水到渠成不值一提。

果然是水到渠成,毕竟这一年的复读没有白读,数学特级教师到底是功底深厚。他的倾囊所授、马云的刻苦努力终于收到了成效。79分和19分无非是一年之隔,可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由于数学成绩的提高,他的全部成绩距本科录取分数线仅差5分。可是,参加过高考的都明白,5分的距离也无异于崇山峻岭,不知有多少学子在为了5分苦苦攀援,没有这5分可能会使你永远失去攀登人生险峰的机会。

可是,幸运同样是人生的必需。

杭州师范学院竟然由于本科录取名额不满,所以降低5分,录取了当时的小个子马云。他成了杭州师范学院的本科生,在那一年的8月,他意气风发地进入象牙塔,成了中国的天之骄子。

马来法看着马云离开的身影,心中顿感释然。多年的心血,他像一个小铁锹一样,一锹一锹地发掘儿子的潜力,发掘他的闪光点,今天,终于使马云跳过龙门,走向新的天地了。那一天晚上,他一夜无眠。

当然,这对于马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他跳上了龙门,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关键是使他的信心陡增。原来,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攀援的事,难懂的数学从19分到79分,说来漫长,其实回头再看,无非是弹指一挥间。成功就在于不屈服,永远的不屈服。

事过多年,当马云的事业已经成功时,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回忆自己的父亲:短短的十几年,我的生活仿佛是《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没有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父亲用十几年的父爱一铲一铲为我开凿出了最宝贵的成功真谛——发掘出你的兴趣,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再把它变成你的特长,最后让你的特长发挥最大的潜能。

能够有这样一位父亲是马云的幸运,能够有一个足以为人生之路奠基的兴趣和特长更为幸运。也许,那个时候的马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澳大利亚行

杭州师范学院敞开了大门,迎面就是一条横幅:“热烈欢迎新生入学。”明显可以看到,大道、湖滨,楼房内外,均被打扫一新。门口就有一群人,前面一排课桌,上面放着一块临时的牌子,上面写着:“新生报到处”。

马云带着一脸的阳光,揣着满腹的憧憬,一个人走进校门。

在这里,他如愿以偿,被分配到英语系成为一名英语专业学生。这简直是如鱼得水,马云的英语成绩遥遥领先,在班级中独占鳌头。这让他的信心再一次爆棚,他出席各种活动,流利的言辞、可以打动所有人的声情并茂的演讲,使他迅速蹿红于杭州师范学院。

人生真是一条长河,这河有时会遇到险滩,七折八回,让人望而却步;有时却会遇到开阔的河床,一江春水无尽泄下,无波无澜,顺利而坦荡。

进入杭州师院英语系的马云这一段“航程”是顺利而坦荡的,不久,他就在这所学院里崭露头角,英语考试前五,学习成绩优异。同时,他延续了自己乐于助人的一贯风格,因此,他的周围从来不缺朋友。信心、进步和友谊是成正比的,他更多地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推动学生们的聚会、交流,而他活跃的身影也使自己享誉杭州师范学院,无形地增加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苦尽甘来,大学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顺利,马云的心也重新填满了希望。

黄昏,他漫步于校园。玉皇山,古荡湾,教学楼,最后,他在一尊塑像前停了下来。

那塑像面向明媚的湖水,背依一片樱花林,凝眉注目之间神情十分严肃。小个子马云站到他的对面细细地端详那不动的双眸,端详这位杭州师范学院最受尊敬的导师之一。他的耳边情不自禁地响起了一段歌声:

人人人,代谢靡尽,先后觉新民。

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润心身。

吾侪同学,负斯重任,相勉又相亲。

五载光阴,学与俱进,磐固吾根本。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

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

这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校歌,它正是由马云眼前的这位大师谱曲的。这位大师名叫李叔同,他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他谱写的曲调,恬静典雅、韵味悠长,居校期间,他由于人格高尚、学问高深,非常受学生们的爱戴。现在,杭州师范学院将他的塑像安放于此,也是出于要后人瞻仰先人,学习其精神之目的。

马云当然也知道,李叔同后来皈依佛门,法号弘一。也许,这在后来也影响了马云的境界,他退出江湖,师学太极,建立慈善不过是他49岁时的事情。正值华年,他从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曾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不过,这都是后话。在当时,马云还是风华正茂,一腔热血。

看着李叔同沉静的双眸,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响,马云感到自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现在,他的周围朋友云集,崇拜者众。眼前是灿烂的金光大道,未来虽然遥远但也很现实。从杭州师范学院毕业,以现在的成绩和学院的品评,他一定会得到一个很好的安排。

此刻,他来到弘一大师的塑像前除了瞻仰之意,还怀有另外一种心情。他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是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的人物,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过突出贡献。当这些西方的舶来品进入古老的中华,荡开了国人的视野时,我们看到了世界与中国的不同。

马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与很多老外有接触,除了在语言上受益,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外来观念的冲击。直到现在,马云还是认为他所生活的周围一切都是最好的。可进入大学之后,他所接触的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比他与语言本身的接触要更多。因此,面对李叔同这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师,他暗下决心,要出国考察一番。

那还是1979年,他在西湖之滨认识了一家澳大利亚人。这一家人由父母和两个孩子组成,两个孩子分别叫约翰(化名)和维克托(化名)。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寒冷的严冬到炎热的盛夏,他们的心理温度也在升高。见到蹬了一辆破自行车的阳光大男孩,他们很高兴,齐齐地用英语喊道:“哈罗!”

其实,主动的还是马云,从12岁开始这几乎成了他的一项固定职业。看到这热情的一家人,马云心中就有了一种预感:很可能他们会成为非同寻常的朋友。接下来,马云和这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令人愉快的3天。

这一家人来自澳大利亚这个太平洋上的巨大岛国。从冰天雪地来到阳光明媚的人间天堂,他们的心情本来就很愉快;见到一个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男孩,并且这个男孩愿意免费为其导游,他们更加兴奋。特别是两个孩子,很快地和马云成了朋友。

用完晚餐,黄昏的时光里,他们在酒店的院子里玩起了飞盘游戏。约翰站在一个圈子里,维克托也给自己加了一个圈,而马云找好距离也划了一个圈,他们抛飞盘和接飞盘。这有点儿杂技功夫的游戏,马云是注定第一。他眼疾手快,抛盘如电,接盘如絮。两个澳洲孩子看得眼花缭乱,一起大叫:“云、云,好样的,教我们!教我们!”

于是,马云不仅是孩子们的导游而且成了他们的飞盘教练。

孩子们的心是纯洁的,没有利益争夺的尔虞我诈,三个孩子的友谊非常真诚。

后来虽然离开了中国,但约翰和维克托并没有和马云断了联系,他们相互通信,切磋文学,交流学习心得。这一点,马云的英语特长帮了他的忙。

1985年,那对夫妇正式向马云发出邀请,邀请他到澳大利亚去度暑假。

马云也正有此意,他非常想实地考察一下外国人的生活,研究我们中国是先进的,还是有些落后;我们的国人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还是与外国人存在差距的。于是,在一番准备之后,他踏上了飞往悉尼的国际航班。

当巨大的银鹰展开翅膀翱翔于浩瀚的太平洋上时,他的心情仍然处在忐忑和期待中。31天别开生面的暑期生活会是怎样的呢?会给他带来什么呢?

悉尼,像镶嵌于太平洋岸边的一块闪光的宝石渐渐映入马云的眼帘。蓝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滩、洁白的楼房,漂亮的太平洋之珠,马云来了!

当然,那个时候,他仅是一名学生。黄皮肤、黑眼睛,一件羽绒服,挺大的脑袋,眼睛里充满睿智的光。也许,他也是一块宝石,来自东方中国的宝石。只不过,当时他还没有闪光而已。

维克托和约翰双双到机场来迎接他,这时天冷,两人都是羽绒服牛仔裤,脚下一双休闲鞋。他们和马云握手,拥抱,十分的热情。随后哥俩一人牵着马云一只手,出了机场大厅,带他上了机场地铁线。

放眼悉尼,尽管严冬,温度却不是很低,大道上非常干净,人们穿戴也非常简朴。但人们脸上那股自信、悠闲,却是一眼可见。哥俩没有开车,不知道是没有车还是什么原因。马云心中暗道:听说有车是在这些所谓发达国家起码的生活条件,这哥俩怎么如此不堪?难道他们和自己是一个等级?

从地铁终点上来,维克托拉开了停车场上一个崭新的轿车门。记不得那是一辆什么牌子的车,但很新也很亮,是棕色的。

马云有些奇怪,他问道:“你们为什么把车停在这里?”

约翰回答道:“我们这里能坐地铁的从来不开车,这利于环保,节省能源。而且,地铁也方便得多。”

这段话印进了马云的脑海,原来如此!这也就是澳大利亚。在中国,有个朋友来开车相迎,那是面子。面子至关重要,什么环保,什么能源,在面子前都是毛毛雨,甚至根本没有几个人会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刚刚进入异国他乡,马云就发现了人类社会不同理念的碰撞。而且,他深以为然,牢记于心中。

第二天,维克托兄弟邀请他遍游悉尼。他们仍然没有开车,而是带他上了观光巴士。兄弟两个加上马云一共买了3张票,他们用这3张票乘坐巴士在任意一个站点下车,看过后,又重新上车。一天内,这3张票全部通用,不但在所有的观光巴士都可以使用,而且不受时间限制,既方便又实惠。这巴士由早上的8∶ 20到晚间的5∶ 20每隔20分钟一趟,在悉尼市内设26个站点,一天内悉尼风光几乎尽收眼底。

悉尼市人性化的设施,与市民和旅游者方便的理念,使马云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31天的暑期,马云几乎融化在这蓝天绿地之中。真正撼动马云心灵的,不是中央海岸的旖旎风光,不是霍克伯里河如云的海鸥,也不是骏域谷风驰电掣的四驱电动车,而是澳洲人的自信、丰足和优裕。不可否认,发展中的中国比起富足的澳洲,差距巨大,但也正因如此,中国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期间他还看了悉尼歌剧院里的交响乐表演,那宏大的场面,激荡人心的乐曲,让马云震撼。音乐是世界语言,他完全领略了其深刻的内涵。坐在剧场里,他又一次想起了李叔同,想起了至今仍然伫立于学院中心湖畔的那位学贯中西、誉满江南的老前辈。他那平静的双眸,其实蕴藏着多么深沉的睿智和期待:对于这位老前辈为什么将西方的文化介绍到中国,马云此刻终于明白了,明白了老前辈振兴中国的苦心。中国应该打开国门,接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接收先进的人文思想,融合东西方优点,使自身迅速地发展起来。

古老的中国需要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来激荡和改变固有的理念、传统,也许,颠覆是最好的改革。于是,“逆势而行”这四个字,升起于马云的脑海,久久不去。

打开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那一次澳洲之行,对青年马云认识世界的理念的形成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地说,那个暑假他过得特别有意义。澳洲之行无疑大大拓展了马云的国际视野。

当然,他与澳大利亚朋友的友情也因此更上一层楼。约翰和维克托不但每年都会来中国,到马云的家中住上一段日子,而且,在马云困难的大学生活里,他们给了马云很多资助,这让马云终生难忘。

学生会主席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马云终于被同学们推举为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不久,他又成为杭州学联主席。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马主席自幼就有的性格,而且,这性格从来不改。正因为他乐于助人,而又颇有侠义之风,所以他在同学中广结善缘。

有一次,一个同学因为一点小错被取消了研究生考试的资格。这位同学和马云并没有特殊的关系,平常走动也不太多。可是,马云认为这个同学专业学习很不错,如果此刻被取消研究生考试的资格,那将影响他的一生。他坐不住了,当年那种为朋友敢于担当的感觉又重新回到他的心中。他以学生会主席的名义去找系领导、学院领导磋商。

这时的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已经是头角崭露,颇有威望了。他优异的成绩、豪放的性格、出众的演讲天赋,已经使他拥有一个学生领袖必备的风范。

因此,他的到来足以引起系、院领导的重视。经过复查和进一步的思考,领导认为马云说得有理,为一件小事而毁掉一个青年的前途绝非师院教育的成功,相反,这意味着师院的失败。为了避免这失败,师院领导决心修改这个错误的决定。后来,那位同学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

这件事,马云做过就忘掉了。事过十年之后,马云在深圳漂泊,那个同学闻讯从广州赶来,双手握住马云的手说:“我听同学说你在深圳,就立马赶来,走,我安排你。”那个时候,马云还远没风光,这落魄之中的真实友情让马云十分感动。而且,那个同学已经是某外企广州分公司的经理。

大学时期,马云以这种性格做人、处事,很得老师的青睐,也深受同学的赞扬与感激。后来,他有时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怎么样,马云?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事我们给你扛着。”这便是有人听说马云遇到了困难,主动来帮忙的。

广交朋友,乐于助人,这不仅让马云在学生会主席的位置上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也使他声名远播。后来,大学四年他能够担任师院学生会主席进而领导杭州学联,成为整个杭州大学生的领袖,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种性格像血液一样永远驻留于他的体内。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走到哪儿,友情永远与马云同在。哪怕在他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友情仍然像阳光一样使他感到温暖,感到充实。也许,他之所以能在创业的路上闯关斩将,都是因为他的身边有坚实的团队,有雷打不散的友情。

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略显青涩的马云,凭借他的豪爽义气,在身边聚拢了不少的同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能在当时,马云自己也并不完全明白,这笔财富究竟有多大价值,会在他人生路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人可以未卜先知。回忆昨天,你总会找出抱憾之事,可谁能预先为了明天而做好今天的事呢?能做好的大概都是精英,是的,那个时候的马云就已经露出了精英之气。

大学校园是个相对自由的地方,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使学子们的思想十分活跃。这里会有很多学生们自主的活动,马云只要参加,他就是核心,就是灵魂。这个大脑袋的小个子不仅做人处事深受同学们的爱戴,他生动的演讲更能倾倒大片受众。他的演讲观点新颖,节奏明快,语言犀利,能够高度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现场往往鸦雀无声。

有一次,演讲中他无意间向黑压压的听众席扫了一眼。突然间,他发现了一双明亮的黑眸,那晶亮如黑宝石般的眸子里布满真诚,闪着希冀的火花。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马云刹那间从这个窗口看到了内心。那是感应,那是电流,那是一种无形之波,这波一旦交流,一旦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只有天知道。这就如天空中两朵互不相干的云彩,所带的电流碰撞之后,从天到地产生的巨大光柱会如何改变两朵云彩之命运,只有用事实说话。

马云不是一个犹豫的人,他的果断气质也许与生俱来,在演讲结束之后,他立即出现在那双眸子面前。

“你好,我是马云。希望我们的认识和交流仅仅是开始,非常欢迎你能有时间来找我。”说着话他就伸出了手,脸上露出阳光灿烂的笑容。

一只小手缓缓地稍带迟疑地抬起,马云一把握住。灵感来了,他们四目相对,火花闪烁。

“好吧,认识你很高兴。希望有机会与你交流。”

这是张瑛,一个沉稳、内敛,语言不多却见解超人的女同学。

以后的日子里,他们迅速地交往、接触,由同学到恋人,由恋人到夫妻。与他人一样的平凡而甜蜜,也与他人不一样的平凡而甜蜜。

张瑛有话:“马云不是个帅男人,我看中的是他能做很多帅男人做不了的事情:组建杭州第一个英语角、为外国游客担任导游赚外汇、四处接课做兼职,同时还能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

夫妻比翼双飞,这永远是人世中的佳话。张瑛不仅是马云的恋人、妻子,还是他创业的伙伴,人生路上闯关斩将的同党。失败时,张瑛站在他的身边;成功时,张瑛也站在他的身边。当马云需要时,张瑛毅然抛开荣誉和光环,为他而回归家庭。

一个男人,事业是他的全部,婚姻是他的一半。马云是幸运的,他有事业,也有婚姻。如果说大学生活让马云收获了知识,坚定了信心,那么有了张瑛,马云就在人生路上收获了一个坚定的同盟者、伙伴和益友。

四年,在人生路上而言,不算短,可也绝对不算长。然而,对于马云来说这四年和他的青春相联系,就显得格外的不同,格外的神采奕奕。说起来,杭州师范学院并不是什么著名的学府,可马云对其感情颇深。在毕业十年之后,作为阿里巴巴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回到母校做过一次演讲,谈到母校时,他说:“前两天我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参加会议的时候有人问我,我的英语是哪里学的,我说中国杭州师范学院!在我们公司,尽管有来自北大、清华,也有来自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学生,但是如果你在我公司问哪所学校最好,员工都会说:杭州师范学院!”

是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杭州师范学院对于马云而言正是最合适的。在这里,他的英语学习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是他终生事业的有力臂助;在这里,他的性格得到保留和延续,使他成为学生领袖,为他以后带领一个优秀的团队打下坚实基础;在这里,他收获了爱情,让他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了忠诚的伴侣和可靠的后方。

1988年,他于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走出学院的大门回首,玉皇山、教学楼、古荡湾都渐渐远去。这和他人生的四年时光一样,终于渐行渐远,直到今天,已经是遥远的回忆。可是,这四年的时光和杭州师范学院,在马云的人生路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像一座伟岸的大厦,这里是它的基石所在。

走出杭州师范学院的马云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坚定的眼睛里充满希冀、装满憧憬。当然,他不可能预见10年之后的辉煌,可他认为:人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他的眼睛里是蓝天、白云,是在蓝天中飞翔的鸟儿,他迈步向前。突然,一个声音传来:“马云!”

他没有回头,只是向后伸出一只手。果然,一只小手伸过,他紧紧握住,两个人手拉手一起向前走去。那是马云和张瑛!

马云的父亲名字叫马来法,是浙江省著名曲艺演员,后来担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在曲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曾经担任《中国曲艺志·浙江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副主编,参与和主持两本地方志的编撰。退休后,还从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的保护工作,亲笔撰写论文《浙江曲艺的生态现状及思考》。

没有任何人会否认,父母是自己早的启蒙老师。在马云的回忆中他称父亲是一把小铁锹,正是父亲用这把小铁锹不停地发掘,发掘出他的闪光点,发掘出他的潜质。他能从困境中走出,能在倍受打击中坚定信心,无疑与父亲对他的教诲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父亲的慧眼独具,发现他的英语天赋,并且送他到西湖景点去和外国人交流,打造他的英语特长,实际上是在他瘦弱的筋骨上注入了一种力量,这力量使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受益无穷。

马云的潜质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非常仗义,喜欢结交朋友。当年西湖边上无意间的一场飞盘游戏,让他与澳洲一家成了忘年之交。终于,当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里来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他感触颇深。他有这样一段话:我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和我之前被教导的世界差异巨大,我不能再跟随别人的意见,我要发展自己的思考方式。

也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实地受教,对于马云而言,他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决定了他的一生,决定了他后来的发展。这虽然让人始料不及,但究其根源也有其必然性。

大学生涯对于每一个经历此阶段的人来讲都永远难忘,这不仅是因为它包含了人们最珍贵的青春岁月,更因为它是一个人为走向社会储备能量的重要阶段。这能量除了知识之外,人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没有人否认,同学的概念是人生路上一个和亲友的概念几乎相同的助力。那个时段,没有利害、没有相互的利用、没有利益的角逐,友谊相对真诚。打造这样的友谊,将会受益终生。特别是打造一份真挚的爱情,让两个人携手并肩勇闯天涯。这不仅是佳话,实在是上天的恩赐。

马云有了这份恩赐,上天赐给了他张瑛。这足够了,这极为丰厚的恩赐,让他至今享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