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云:路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 严岐成
- 3字
- 2020-06-25 01:42:38
2 起航
电子科技大学
“马云啊,你这个机会可是来之不易,为了你的分配我们可是没少费心。如今这个时代,有不少年轻人热衷于什么下海经商。我希望你可不要随波逐流,你要牢牢记住,你肩上扛的是我们杭州师范学院的牌子,你要给我好好扛下去,至少五年不能倒下。”
马云的对面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校长,校长通达睿智,温文尔雅,语重心长。马云听得心潮汹涌,眼窝湿润。他从心里感谢母校,感谢学院的领导。杭州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分配到浙江各市县的中、小学里。能够留在杭州任教那都是求之不得,何况是到大学里?
地处下沙的电子工业学院,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崭露头角、日益上升的高等学府。
走进电子工业学院,马云的身份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教师,从一个在课桌后听讲的学生,变成一个在讲台上教导他人的老师。对于他人来说,适应这个转变可能需要时日,可对于马云而言算不得什么,甚至有驾轻就熟之感。因为,他最不缺的大概就是口才,口若悬河这个词似乎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事过多年,他的一个学生这样回忆:“马云讲话永远激情洋溢。他上课前从不备课,但课堂上常常妙语连珠,十分有意思。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大家对英语的兴趣倍增。”
马云只要是站在讲台上,就有无数的话要说,而且,他的英语表达比汉语还要流利,还要动听。到杭州工业电子学院做一名英语老师,真是物适其人,量体裁衣,使马云在大学的讲台上如鱼得水。在这里他不仅是收获了杭州“十佳青年教师”的荣誉,更主要的是,他收获了对他崇拜乃至能跟他同舟共济的学生和同事。后来,阿里巴巴很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来源于马云的学生和同事。
走进课堂,他的讲台下就有黑压压的学生。学生们愿意听这个小个子教员授课,只要是马云讲课,学生们一定会事先告之。而马云每当看到台下亮晶晶的一双双眸子,一股激情便从心中油然而生。他讲的课观点独到,节奏明快,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课堂上只有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在飘荡,学生们在静静地听讲,小个子马云的魅力在讲台上被尽情地展现出来。
电子工业学院坐落在下沙镇,建筑规整,规模宏大。但它只是一个理工科大学,在电子、控制、机械等专业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可是,在商务、贸易、外语等新兴学科方面的师资相对贫乏,这就给了英语极佳的马云以施展才能的机会。而且,由于他这一专长,学院又让他选择了与专长相近的国际贸易课。于是,马云在电子工业学院除了英语教学外还兼职国际贸易课,而后者在刚刚开放的中国是一个热门,也是冷门。说是热门,是因为打开国门后,贸易是一块炙手可热、谁都想染指的领域;说是冷门,是因为它刚刚开始兴起,还很少有人了解,更谈不上专长。该如何和洋大人打交道?如何去和他们做生意?他们的生意经是什么?他们做生意的规则和潜规则是什么?欧洲的、美国的、日本的,这些蜂拥而来的、中国人走出去必须接触的商人,在过去相对封闭的中国有谁能了如指掌呢?又有谁相对专业一点呢?况且贸易不是简单的贸易,除了互通有无之外,还需要赚钱。而赚钱曾经是一个国人不齿的字眼,我们知道国际援助、国际主义,而对国际贸易则稍感陌生。就马云而言,他自然也不专业。但是他以自己非常熟悉的英语,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并以他无比聪明的头脑、以当年在西湖边上与老外接触所了解到的知识、以他远去澳洲度假的观感走上了讲台。
他讲得不错,吸引了大批的听众。这听众不仅有电子工业学院的学生,还有杭州夜校的一些学生。
中国在开放,在打开国门。一时间,很多传统的认识都被颠覆。一度令人恐惧和害怕的海外关系、港台亲戚,今天却成了人们炫耀的资本,成了身份的象征。而洋人、西方资本家成了中国改革的座上客。国际交往成了许多人的必修课,尤其是那些刚刚兴起的民营和承包的中小企业家,他们必须补上外贸这一课,因此许多人选择了在业余时间上杭州城里兴办的夜校。马云理所当然地成了夜校特聘的老师,教的和大学一样,也是英语和国际贸易。
走上讲台的马云永远是那样神采奕奕,永远是那样口若悬河,仿佛知识就在他的脑海里,只要他挥舞着手势,那些遥远的令人神往的数据和故事,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永远不会枯竭。他吸引了自己的学生,也吸引了杭州城里很多日后有更大发展的企业家。他们尊敬小个子马老师,因为他才华横溢,也因为他们在初进国际贸易这个领域时,是在他那儿学到了最初的规则和方式。
滔滔不绝的英语演说式的教学,使马云在那个非常需要英语的年代迅速名声大震。恰恰马云又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身在大学讲台,又兼职夜校教员,后来又办起了英语角。在改革之初的中国杭州,马云迅速蹿红。有人称他为“杭州英语第一人”。
虽然如此,马云在课堂上从不歧视任何一个人,对于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这来源于他的品质,也来源于少年时的亲身体验。他读小学、中学时,因为数学成绩偏差,经常被一些老师当作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这种经历让他终生难忘。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没有弱智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
他的话就是这么尖刻,就是这么一针见血。而他在实际的行动中,也从来没歧视过学习差的学生,而是对这样的学生重点帮教。说来也怪,那些经过他重点帮教的差生,很快地就能上台用英语讲话,成绩飙升。
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马云的课向来是座无虚席。一时间,弄得他的同事都设法不和他在同一时间讲课,因为,很多学生只要听说是马云讲课,都会设法逃掉其他老师的课钻进马云的讲堂。
这一段大学教师的生涯同样使马云受益终生,当后来成了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后,他也经常到国外去开会演讲。无论任何时候,他仿佛都是信手拈来,不需要备课,也不需要事前准备,更不需要演讲稿。只要一上讲台,看到台下仰视他的听众,看到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眸子,他的语言立刻如打开闸门的水库,丰富的词汇如流水般一泻千里。按照马云自己的说法:一开口就收不住。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对对自己的团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无疑,清晰的表达力、震撼人心的演说,是其必须具备的重要才能。
马云在讲台上宣读英语和国际贸易,告诉人们赚钱之道,同时,他自己也深入实践。那个时代,人们的收入不高,没有人想到要去投资。电子工业学院的教授们大多还是住在公家分配的宿舍里,可马云竟然东借西凑,在离学校不远处买下了一处较大的房子。后来,人们发现那是他一笔巨大的投资,而且回报颇丰。因为房地产的增值,房价节节攀升,他那处房子过了几年,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并且用那些钱又在西湖边上的文华路买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房子。
西湖可是蜚声中外,在西湖边上有一幢200平方米的房产,在今天意味着什么,那还用说吗?当然,这在当时却引不起什么轰动。对于马云而言,无非是无意间为他后来的阿里巴巴预购了一间办公室而已。但是,没有这幢房子,后来轰动世界的阿里巴巴将于何处安身?
也许,马云本身就有天生经商的灵敏嗅觉。在房地产尚未升温的年代里,这一步棋对于尚是教师的马云来讲,无疑是十分高明的一步。
后来,他曾经谈到这次不动产投资:“如果要我投资房产,我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比如说一室一厅、两室一厅。相反,如果要投资,我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那是比三室一厅还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我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把现在的这套抛掉,去买个更好的。”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后来改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这一段时间里,马云信守了承诺,在学校做了6年教师,成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同时,由于他的豪气、坦荡、才华,也吸引了许多同事、学生还有杭州的企业家。在实际的交往中人们发现,这个奇特的小个子,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不仅课讲得好,人也做得很好。他不歧视差等生,也不歧视任何人,包容、宽厚,乐于助人。因此,那时在他的周围就聚集了一大批朋友。
而且,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朋友竟然和他风雨兼程、不离不弃,成了他创业乃至发展的骨干和精英。比如那时的同事彭蕾,至今仍然是阿里巴巴的副总裁,还有那时的学生周悦红、韩敏、戴珊、蒋芳等人。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他们都是他忠实的追随者。他们崇拜马云,也信任马云。崇拜马云的才华,在于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坦荡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信任马云的人品,他为人坦荡无私,一块黄金砸碎大伙分,跟着他从来不吃亏。
很多年以后,马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面对亿万中国观众,无比自豪地说道: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
这种底气和豪气,来源于团队的忠诚,而团队的忠诚来源于马云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但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有人牢牢追随,而且使许多人慕名而来,甚至是放弃了更优越的待遇走近马云身边。当然,这是后话,可马云的人格魅力在他尚是一个讲师的时候就已经展现无遗。
有了事业,有了房产,有了朋友,当然,马云还有了张瑛。放眼看去,马云应该满足。年纪轻轻就成了大学讲师,换个人可谓志得意满。可马云不同,也许,他天生就愿意折腾。与马云靠近的人经常会说: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有一个新的点子。出人意料的想法,在他特大的脑袋里层出不穷。
老院长的预料没有错,马云想下海经商了。可对老院长的承诺在马云这里是必须信守的。因此,尽管他兼职夜校教师,兼职许多企业的特聘翻译,还有西湖边上的英语角,甚至还想来一个全民学习英语运动,可他仍然是电子工业学院的讲师,三尺讲台仍然是他的战场。他没有退缩,可他的眼光、他的思维却有了进一步的寻求和探索。
那个时候的杭州,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小商品、中国制造正如钱塘江的大潮来临之前一样,暗潮汹涌,万马扬蹄,那滚滚而来之声,已经让世界有所感知。而世界也在召唤浙江,召唤中国的民营企业。许多参与外贸的企业家,对于外语还是感到头痛,在这一形势下,马云作为杭州英语第一人,其抢手的状态自然太正常不过了。
马云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形势,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如何去做呢?有着天生敏锐经商头脑的马云不想放弃这一良机。他第一个商量的对象自然是张瑛,因为张瑛已经是他的合法妻子,所以必须得到她的同意。
听到自己这个匪夷所思的丈夫果然又有了新的想法,温良贤惠的张瑛瞪大漆黑的瞳仁,目不转睛地看着马云。马云在原地转了几圈,眼睛重新注视张瑛:“怎么样,老婆,你的意见是?”
张瑛当然看到了他眼睛里坚毅的目光,她也当然知道,他既然敢想就一定敢做。张瑛没有多余的语言,她只是点点头说:“随你!”
“不是随我,你要参与,你要帮助我。”
“那还用说!”
于是,马云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办一个翻译社。搞一个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又能为同事和朋友解决工作的小企业。
马云绝非无的放矢,他这一想法有两点考虑。一是他本人的订单多如牛毛,已经是接不胜接,杭州的企业需要有专业的翻译机构。这是市场!二是他的同事,许多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在家无事可做,生活艰难,有出来再做事的愿望和能力。这是公司!
有了公司,有了市场,生意自然形成。
于是,马云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杭州青年路基督教青年会旁27号门面开设了海博翻译社。由于他还是在职教师,这所翻译社主要是由一些退休的英语教师在工作,马云白天到学校讲课,业余时间为翻译社拉订单,负责日常经营。
这时的马云,一只脚在学校的讲台,另一只脚在海博。他迈向商海的第一步,就这样意外而又不意外地开始了。
海博翻译社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国门大开。中国的土特产、资源类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而一些原来称为资本
主义国家、现在叫先进国家的舶来品也蜂拥而入,来到中国。从工程机械到汽车,再到计算机、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充塞人们视野。这些洋玩意儿既好使又耐用,很快地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可是,摆弄这些洋玩意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是在保养、修理方面,就是使用都有很多难题。它们功能多而复杂,操作相对繁复。其产品的说明、使用和保养都需要我们的消化和适应。当然,每一件产品都有它的说明,这说明跟随产品浮海而来。但是,上面全是外语,如果不懂外语就无法使这些进口产品物尽其用。而中国的产品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同样需要用外语向世界介绍自己。
浙江是中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摇篮,他们拼命地想和国际接轨,想融合到国际市场,赚更多的钱,并推动中国的进步。
这其中,语言和文字的交流成了瓶颈。在那时的杭州,马云素有“英语第一人”的称谓。除了教学之外,他要做的翻译工作也是应接不暇。
这时,马云那天生的、敏锐的经商嗅觉给他以信号:文字翻译有巨大的市场。
于是,经过一番筹备,1994年1月,杭州青年路基督教会旁一阵鞭炮炸响,在鲜艳的花篮簇拥下,一间三十几平方米、门脸装潢简单明了的翻译社开张营业了。
马云为其起名“海博”,与英语中的“希望”谐音,马云自已对这一名字的解释为: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
带着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马云投身商海,搏击潮流的小小翻译社开始了它的起航之旅。
翻译社人员不多,最初只有5个人,马云自任社长,有两个退休的英语老教师,还有两个年轻人。其中,那两个年轻人就是在他做兼职英语教师时,杭州业余学校里被他感召的学生。
翻译社开张了,马云将其搞得有模有样,既有工商执照,也有公证认可。按道理讲,在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翻译社的业务应该有长足的发展。可是,这全杭州城里第一家翻译社并没有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同。就如今天出现的会馆一样,什么叫会馆,它的功能是什么?这尚需了解和观察。当时,人们在观察,市场在观察。翻译社的业务很差,订单不多,第一个月下来,毛利700元,而仅房租一项就需交出2000元。
事实是残酷的,没有钱,又没赚到钱,不少创业的人此时就会打起退堂鼓。而剩下的人眼睛里多了怀疑的目光,马云感受到了这个压力,他的心中也很不好受。在这打击和压力面前,马云调整了他的经营策略,将仅有的三十几平米的营业室隔出一半,那一半租出去,做了书店,减少了翻译社的支出。另外,他开始了鲜花和礼品销售业务。
鲜花和礼品都属于小商品,这小商品销售的开展颇为不易。马云是在职教师,他的业余时间只能是周末或节假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初那个三轮少年又回来了。每到周末,他要先到产地,瘦弱的肩膀背上一个大麻袋或者编织袋,装满各种小商品,从鲜花到礼品、从袜子到内衣应有尽有,全是易销的小商品。然后,马云再骑上摩托车,上面挂满大包小袋,骑上大约137公里,走进义乌的市场。
他戴着一顶小圆帽,穿着一件夹克衫,尽管脸上挂满笑容,仍然没有人认出他就是杭州英语第一人。在人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小商品贩子。蹲在市场的众多的小商贩中,马云没有任何特点,谁也不会料到他就是将来的世界最大商品交易平台的董事局主席。
“南来的、北往的,站一站,瞧一瞧啊!不站不停的,后悔莫及啊!”马云特殊的叫卖声,很快地吸引了很多购买者,他带来的小商品没到天黑就销售一空了。
每个周末这几乎都是马云的必修课,学习小商品知识,亲历小商品销售。如果说这是在商海里游泳,那么他游得很彻底,甚至有的时候,张瑛会和他一起在小商品市场走一遭。
翻译社的所有雇员,按月发工资,马云没有克扣大家一分钱。
同时,马云还利用他的影响力,利用一切过去的可能的客户资源,拓展市场,拉近客户,争取用更优质的服务来让市场认可,让更多的客户认可。那个时段,马云四处奔波,为了翻译社的生存,他甚至去倒卖医药和医疗器械,上至大医院的院长,下至赤脚医生都是马云的服务对象。可想而知,那个时段,马云是用怎么样的毅力和精神去支撑这一切。他的付出和坚持终于有了回报,1994年底,翻译社的营业收支基本持平。1996年,翻译社实现了赢利。“海博”已经变成全杭州最大的翻译机构,当初的门市只能作为接待之用,整个翻译社的工作空间已经大大拓展。而马云也早在1999年就将翻译社交给他的学生章红管理,他又有了新的点子,新的目标。
事过多年,他重回海博翻译社。站在当初创业的门前,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他要来一支笔写下了四个大字:永不放弃。
至今,这四个大字,仍然挂在海博翻译社的网页上。
对于这个小小的翻译社,他的学生、后来的翻译社负责人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大家还没想到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大家还没看到这个商机的时候,马云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具有前瞻性,那时我们杭州没有翻译社,我们是第一家独立存在的公司,大家都不看好,一开始也不赚钱,但马云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所以,我很佩服马云,他说的话让你振奋,没有希望的东西在他看来也充满生机,他还能给身边的人带来生活的激情。
这位负责人就是被马云感召的学生之一,她的话实际是一个小小的总结。前瞻,这是马云的特质之一,来源于他敏锐的嗅觉,来源于他对于事物的感知。在别人看不到商机的时候,他看到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而机遇不常有,常有的不叫机遇。能够抓住机遇是因为他有准备。现在的年轻人经常抱怨缺少机遇,其实,机遇随处可见,只不过你没有准备,你不去抓而已。马云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坚持,这坚持很难,正像马云说的那样,很多人倒在了更为残酷的第二天的晚上,因此,他看不到后天即第三天的阳光和美好。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是年轻人创业道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炼。这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心态,能够有这样的心态,必成大事。第三点,那就是马云作为创业者的感染力。一个人是有他的外延的,这外延是无形的,他的存在,对他人是一种感染。这感染可能是强烈的、充满激情向上的,那就是正能量;这感染也可能是消极的、让人失望的,甚至是让人丧失信心的,那就是负能量。而马云显然是一个天才的演说家,他富有激情的语言化作强烈的感染力,让周围的人信服他,跟着他义无反顾,总会感到光明就在前面。无疑,这就是一个领袖的特质。
海博翻译社的成功,并没有让马云赚到多少钱,也没有让他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变。他仍然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电子工业学院的学生和市里夜校、技校的学生侃侃而谈,而且更多的是用英文交谈。但是,海博翻译社走出困境,取得成功,还是给马云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以及更大的知名度。
他顽强的精神、可贵的品格、仗义的言行,感动了许多人。当时他的很多学生无偿地为他服务,他们到杭州的百货大楼门前帮翻译社发传单、拉横幅,制造声势,拓展市场。那种场面是很感人的,年轻的学生打着横幅为一种精神而战,为永不放弃的精神,进行新时代的商场之战。
同时,马云通过翻译社的发展壮大,接触到了更多的商界人士、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朋友。这一切,都成了马云储备的人脉资源,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朋友会对马云有怎样的帮助。
下一个点
有人说,哥伦布航海没有目的地,只有下一个点。就是说,他发现了一块新陆地或新的岛屿,这就成了他的一个点。然后,他会再向下一个点去航行,再发现一块新的陆地或岛屿。永不放弃,永不停止,这就是一个人的伟大之处。也许,这种伟大在某一节点上并不显著,可持之以恒,结局就会完全不一样。
1994年,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讲师位置上已经站了5年,当初对老校长的承诺已经完成。而马云的心里早就萌生了一种冲动,这冲动是什么呢?往大的说,自然是下海经商,寻找更多的财富。但对于具体的目标,他始终还不太明晰。在他的海博翻译社已经取得成功之时,一时间,马云心中的目标还没确立,也就是说,他的下一个“点”还不太清楚。
然而,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机会总是会降临的,甚至是不期而遇。
大胡子比尔,是电子工业学院聘请的一个外教。他非常健谈,又和马云私下的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地把酒畅谈,交流话题海阔天空,从远古到近代,从宇宙到海洋。二人虽属不同国籍,却属同一类型,他们对于世界永远是在探索、求知,对于未来永远是那么富于激情与幻想。
马云是出生于杭州的中国青年,他的经历属于中国,唯一的一次出国经历就是他的澳洲之行,这让他知道了外面有五彩的世界。当然,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由于马云有非常好的英语才能,他可以涉猎很多没有翻译却精彩纷呈的外文书籍、报刊、杂志。因此,对于新生事物,对于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的信息,他了解得更多。
可比尔是一个生于美国、走于世界的年长之人。丰富的阅历、走过的岁月,都让他比马云有更多的见识、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收获。
马云喜欢葡萄酒,至今在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地窖里都有为他专备的葡萄美酒。那个时候,他当然没有那个条件,但普通的葡萄酒是没有问题的。他将比尔约到家里,张瑛备上几个菜,马云打开香醇甘甜的红葡萄酒。酒味升起,比尔的脸颊升起兴奋的红晕。比尔有着与马云相同的爱好,他认为葡萄酒是最好的饮料,这天然的发酵果汁,除了营养还有让你不喝就陶醉的芬芳。他的大鼻子抽动起来,一只手跷起大拇指:“马先生,很好,你的酒很好,你的媳妇更好。”
也许,这就是洋鬼子,坦荡直爽。马云咧开嘴笑了,他会拽上张瑛坐在一旁。
这时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优秀青年教师,许多夜校和技校的英语特聘教师,许多企业的特聘翻译,还是海博翻译社的老板。业务应接不暇,收入节节攀升。坦诚地讲,当时的马云收入不菲,生活完全有保障。也许,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他不可能做到轰动世界,但在现在的杭州作为一个中上阶层,生活优裕应该没有问题。可马云是谁?他天生不安分,连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张瑛都会说:谁也不知道,他下一分钟会拿出一个什么主意。
更巧的是他碰上了比尔,这让他没有新的想法、没有下一个“点”都成为不可能。
在海阔天空的交流中,比尔告诉马云现在的世界上有了一个神奇的东西,它的名字叫互联网。这种东西的诞生和使用,可以使地球浓缩,使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变成一个村落。举一个例子,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两个人可以面对面地聊天,交流见闻,分享成果。它可以使人类进入一个时代,什么时代呢?比尔抹抹嘴巴,他用不敢肯定的语气说:应该是信息时代。
马云长了一个特别大的脑袋,那里的大脑容积究竟是多少,谁也没有查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大脑细胞超多。马云瞬时间就弄明白了比尔的意思,感悟到了这个神奇的东西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
他感到身体里有一股莫名的激动,这激动使他坐不安席。他在地板上走动,拿着酒杯,挥舞着拳头,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感想。他的感想是什么呢?是对比尔的响应,是对互联网的向往,是对于这一个信息时代就要到来的某种提前感悟。
如果要问:一个优秀学生和差一点的学生之间,其差距究竟在哪儿?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悟性的高低。
有语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什么一样的师傅,一样的经文,有的人修为要高,有的低呢?就在于你心中的那个悟性,对于事物的潜在感悟。感悟得快、深、准,自然你的收获就要大,你就是高人。
也许,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
也许,大胡子比尔和很多人谈论过这个,谈论过互联网。可是,没有一个人如马云这样激动,没有一个人有马云这样的感悟。马云从比尔的嘴里知道了互联网,虽然他还没有见到,可心中的感悟使他当时就认为,这将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
信息的迅速传递,信息的瞬间可达,将使人们长上千里眼、顺风耳。它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怎么估量也不为过。
当时的马云还不知道真实的互联网,也没有见过互联网,甚至见过的计算机都没有和互联网发生半毛钱的关系。但是,他相信比尔,相信这个世界已经到了信息时代。
于是,他心中的下一个“点”形成了,那就是互联网。尽管当时还很模糊,一切都是预感,可这模糊和预感是真实而有效的,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将立刻变为现实。
比尔走后,马云久久不能入睡。他和张瑛谈论着这个神奇的事物,憧憬和想象着它如果被引进杭州,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它将使知识更新更加迅捷,使交流更加简单,使人类文明成果更快地被分享;它将会更快地促使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融合。”马云就是这样认为的。
张瑛靠着他,听着马云的心跳,她知道,这个她深爱着的小个子男人又有了新的想法。从他的眸子里,张瑛就已经感到,他已经有了下一个“点”。在张瑛眼里,马云就是一艘航船。她打造的家庭就是一所港湾,马云的航船在这儿寻求补给,加上淡水,然后,肯定是下一次远航。
那个时候,张瑛就敏锐地感到,马云的下一个“点”肯定是比尔说的互联网。可机遇在哪儿呢?毕竟,当时的互联网对于中国人来讲还很陌生。
天降大任,必然眷顾。果然,不久以后,机会来了。
中国在开放,中国人在摸着石头过河。打开国门,激流涌进,大潮汹涌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当时的杭州准备修一条杭州至安徽阜阳的高速公路,这公路将会改变浙江省内的交通状况,有效加快物流,促进经济发展。
这条高速公路也是开放的产物,因为,它是一条外国人投资,合股经营分享利润的高速公路。这位外国人长得人高马大、金发碧眼,名字叫什么卡文纳。他作为一名外商走进杭州,并受到了浙江省交通厅的热情接待。
开放的中国吸引了无数外资,特别是浙江,自古就是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大多出自江浙,其原因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长江三角洲便利的交通条件。此刻,再修一条高速公路,那是锦上添花之举,将使浙江经济更上一层楼。
卡文纳的到来,没有让任何人怀疑。因为,他衣着豪华,谈吐豪爽,讲述中让官员们听得出自己是一个国际投资商。他曾经在许多地方投资,家中拥资数亿,目的就是帮助贫穷、落后的地区。当然,他从中也有收益。比如这条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就有他的股份,他可以坐地分成,收取分红。
合同很快签订,卡文纳肥吃肥喝一番,大笔一挥在合同书上签上了自己的英文名字。然后,交通厅组织上万民工,在征地之后,便开工建设了。
可是,工程进行中,卡文纳在应该履行责任的时候却迟迟不履行。他的资金不到位,工程无法进展不说,那数万民工的工资谁来发呢?
但是,要和卡文纳打交道,必须会外语。他在和交通厅交谈之时,从来不说中文,按照他的说法,他对中文是一窍不通。此刻,这也是非常别扭的事。即使是越洋电话,交通厅的官员们也弄不清楚卡文纳的意思。无奈之下,浙江省交通厅找到了马云。
“马云同志,希望你代表我们,直接与卡文纳打交道。目的就一个,让他履行合同,资金立即到位。”官员郑重地将相关文件交到马云手里。
马云有一种责无旁贷之感,当初,卡文纳和交通厅官员谈判的时候,他就是唯一的翻译。此刻,那么多的民工,那么重要的工程,其命运都在他的手上。一时间,马云能感到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
他被感动了,他义无反顾!如果卡文纳不履行合同,马云甚至想凭借他的散打功夫,掐住脖子也要叫这个大言不惭的老外将答应的资金吐出来。
可惜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卡文纳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云就像阿里巴巴,遇上了四十大盗一样。他的这次人生历险足以像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样,让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可这一切,与马云的下一个“点”有什么关系呢?又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鬼使神差吧!许多事也许一开始就是那么神奇,而结局同样神奇。
遇险美国
站在卡文纳面前,马云立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个错误。卡广纳人高马大足有7英尺,而马云呢?差了一个头还多。马云要想掐住他的咽喉,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违背协议,毕竟理亏,即使是个洋人也悖不过理去。卡文纳信誓旦旦,要求马云和他到香港,说董事会在香港,动用这么大的资金必须经董事会表决。这个洋人也是口若悬河,非常会说话:“马,你一定会说动我们的董事会,你的口才会让所有的人折服。我相信你,也只有你可以办到。”
这种吹捧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效的武器,马云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另一方面也确实对自己的口才有信心。如果能让香港的董事们在他的一番言辞下,投资杭州至阜阳的高速公路,他马云将会是怎样的信心爆棚?
于是,马云经交通厅的同意后和卡文纳飞往香港。
1995年的香港,维多利亚湾的上空还飘扬着米字旗,这颗东方明珠还镶嵌在中华民族昔日的耻辱柱之上。马云拿出护照通过海关,举目望去,九龙半岛上车水马龙,一片繁荣。英国殖民者都在纷纷地忙着撤出这块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利益的海外福地,那卡文纳说的董事会会在哪儿呢?
卡文纳带着他先找了一家酒店住了下来,然后,就是东一头、西一头地盲目穿行。不是某个董事不在,就是董事局现在无法开会。总之,卡文纳的董事局在这个特殊时期,忙于从香港撤出,没有功夫研究远在杭州的什么高速公路。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马云有张仪的口舌之利,没有秦王,他也无能为力。
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是白白浪费时间。于是,在马云的力主下,他们又重返杭州。
在杭州,事态已经变得更加严峻,时值年底,数万民工的工资没有着落,公路面临着半途而废的风险。交通厅的官员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对卡文纳似乎是忍无可忍。这位外国人真是有如簧之舌,不知道他用什么办法说服交通厅的官员同意派出马云为代表,和自己一起回到美国,到那里去说动美国的董事局。
这是马云的一次万里之行,他的后面是数万民工期盼的目光,是交通厅的信任与委托,马云颇有单刀赴会之感。此去事事难料,他身边没有足智多谋的鲁肃,也没有高大魁梧的关云长,只有马云他自己。但他仍然与卡文纳一起登上了越洋飞机,这一次的目标是美国洛杉矶。
飞机上,卡文纳该睡睡,该吃吃,而且食量尤其大,连马云的一份他也风卷残云,全部报销。
到了洛杉矶,这可是卡文纳的家,他如鱼得水。有人接站,有人接风,也是一番场面浩大的安排。结果,他给马云安排了一栋单独的别墅。
宽敞明亮的大别墅让马云很舒适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他默默地准备着到卡文纳董事会上的演说辞。他希望说动董事们,因为杭州至阜阳的高速路建设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投资项目,而且浙江省交通厅一定会信守承诺,保证在收费中按照合同提成给卡文纳及他的董事局以最好的回报。
可是,一天的时间里,他都没有见到卡文纳。这个美国大个子,在马云抵达洛杉矶的第二天就消失了。找不到卡文纳,马云觉得自己是条被潮水冲到沙滩的鱼儿,只能张大嘴巴艰难地喘气。虽然一日三餐什么也不缺,可这焦急和恼火让马云坐不安席。他想出去走走,没想到,门口两个保镖模样的人将他推了回来。
“对不起,卡文纳说了,你一个中国人,单独出去不安全。为了保证你的安全,你哪儿也不能去。”
两个保镖态度蛮横,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马云岂能服他们,自幼练就的散打功夫让他跃跃欲试。大概有一个保镖看出了他的意思,“唰”的一声,从腰间抽出一把手枪。他食指伸进手枪的扳机套圈里,手腕一抖,那柄做工精良的手枪在他的手指上飞快地转了数圈。突然,他大手一伸,正好抓住了枪柄。然后,那黑洞洞的枪管在马云眉心处压印了几个圆圈。于是,一股冷森森的感觉透入骨髓。这里是大洋彼岸,这里是异国他乡,这里他举目无亲——马云的理智告诉自己:不行,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
无奈,他只好退进房内,勉强地吃掉卡文纳给他准备的食物。
接下来,逐渐消逝的时间告诉马云:卡文纳就是一个国际大骗子,想叫他出资,门都没有。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采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一计——走为上了。可是,怎么走呢?门外有两个如狼似虎的保镖,手中还拿着要人命的“小东西”。
好在马云头脑清楚,口舌伶俐。当卡文纳终于出现的时候,马云按着他的思路回答了他的问题。那个大骗子也是匪夷所思,也许自以为聪明的人都认为别人是傻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建议,让马云与他合作,回到杭州成立一个网络公司。
马云在稍作思索之后,应承了卡文纳的提议。卡文纳派了一个手下,送马云到拉斯维加斯,说在那边有什么业务要办。他的这个手下,更加凶悍,明显是个黑社会的打手。卡文纳扣押了马云的所有行李,让他自由活动,到时候回来报到。
可怜的马云衣袋里只有25美分,想要逃脱卡文纳的控制,此刻是最好的时机。可是,手中无钱,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寸步难行。
无奈之下的马云走进了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这里的灯火彻夜通明,这里的娱乐无休无止。如果说人间还有天堂,那么,拉斯维加斯绝对有资格算上一个。
五彩的霓虹灯变幻着色彩,马路上车流如云,点燃的是流动的灯火的长河。宾馆、酒店、夜总会明亮的灯光镂空了所有的大厦,人工设计精美绝伦的喷泉,将无数的水滴抛向空中,经过灯火的润色如散碎的珍珠向人们的眼帘抛撒道道华光。这里没有黑暗,有的只是人的影子。富人们在这里开怀大笑,一掷千金。有人称其为销金窟,也有人叫它不夜城。这里只有无尽的享乐,没有休息。
这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四大赌城之一,很多有钱人都到这儿休假。他们在这儿可以躺在摇椅上,观赏各种最为刺激的表演,享受世界各地的美酒,飞转的灯火下,他们予取予求。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有钱。然而,马云只有25美分。
马云不能不祈祷好运,他毅然地走向了一台老虎机。那台老虎机张开大嘴,无情地吞噬人们的钱币,没有笑容,也没有眼泪,不感动也不激动。这是先进的电子设备,一切都在无形的控制之中。马云将他仅有的25美分陆续地扔进老虎机的嘴里。一美分,又一美分,老虎机不为所动,吃进一美分根本就塞不住它的牙缝。毛毛雨,真正的毛毛雨,它眼皮都不眨一下。也许,这根本不值得它眨一下眼皮。
马云身边的孩子看着他笑,头上的灯光一闪一闪。
也许,那一刻,马云想到了大洋彼岸,想到了他的“海博”。他长叹一口气,心中的郁闷仿佛得到了发泄。他双手摇了摇,手心中的美分硬硬地撞击他的手掌心。他继续投下,那张嘴仿佛是个无底洞,投下去音信皆无。
第23个美分又是有去无回,他的手中只剩下两个了。他又看了一下老虎机,血盆大口,真正的血盆大口,食量肯定惊人。那么多的硬币全部被他无情地吞下,这让他突然间想起了卡文纳的吃相,真是个吃货,杭州交通厅的接待宴,他风卷残云,有多少就吃多少。难道这个老虎机也像卡文纳一样,光吃不吐?
马云愤怒地投出仅有的两个美分中的一个,突然,机器乱叫,灯光闪烁,身旁的孩子们大叫:“中了,中了!”
这标准的英文,马云当然听得懂,他睁大了眼睛,喜出望外。果然,老虎机一阵颤抖,大概它也心痛,一阵“哗哗”的响声,老虎机竟然给马云吐出了600美元。
天哪!奇迹果然出现,马云用他仅有的25美分,赢来了600美元。真没想到能起死回生,马云拿着600美元头也不回地跑出了赌场。
跑出赌场的马云毫不犹豫,他必须离开这里,他已经看透了卡文纳的面目,他就是一个具有黑社会背景的国际大骗子。马云已经没有任何幻想,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逃脱。于是,他立即用刚刚到手的600美元买了一张到西雅图的机票。
事实上,他的判断没错,没过多久,国际骗子卡文纳就落入国际刑警手中。
马云依靠他的机智和没来由的好运气,终于逃脱了卡文纳的樊笼。在坐上飞机、系上安全带的那一刻,马云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什么保镖,什么黑社会,滚吧!马云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软禁,终于摆脱卡文纳,获得自由。
飞上万里蓝天,喝着飞机上的咖啡,马云才意识到,人身自由是最珍贵的。他自由地飞翔,自由地降落,自由地用电话联系上了比尔。
老比尔在电话中热情依旧,他无比惊讶和热情地询问了马云的身体和其他状况,为他平安抵达西雅图而划了好几个十字。他不在西雅图,但他立即派出了他的女婿开车直奔机场迎接马云。
马云被感动了,真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就如中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美国人和美国人也不一样,有卡文纳也有比尔。
在西雅图,比尔的女婿像比尔一样欢迎了马云。他给马云安排了食宿,让他得到了及时的休息。
休息过后,精神恢复的马云脑海里盘算起了一个问题,这问题就是缠绕他很久的互联网。这个玩意儿,比尔和他说过,卡文纳也和他说过,甚至卡文纳就是以在中国办一个他们合作的网络公司为条件才释放马云。看来,不仅是好人比尔喜欢互联网,坏蛋卡文纳也喜欢互联网。那么,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呢?马云认为,他好不容易来一趟美国,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他是不应该走的。也许,这还是他的灵感和嗅觉在起作用。
他向比尔的女婿提出了要见识见识互联网的要求,比尔的女婿听了哈哈大笑:“好,很好办,你跟我来。”
比尔的女婿很支持他的想法,带他到了一家网络公司,指着一大排电脑说:“来,马云,你试试看,非常好的网络,不管你想找什么,基本都能找出来。”
马云当时的心情是既惊喜又忐忑,他事后回忆自己那时的想法时说:“我甚至害怕触动电脑的按键,我当时想,谁知道这玩意多少钱哪?我要是把它弄坏了可赔不起。”
这就是当时的马云,人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马云。在中国,他是不是第一个接触互联网的人无从考察,但那个时候,能接触互联网的人肯定是凤毛麟角。而马云在一次像阿里巴巴遇见四十大盗一样的历险之后,终于面对面地接触到了梦寐以求的互联网,实际上,对于互联网,马云一开始仅仅是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他万万想不到,这种感觉在多少年之后,在他的阿里巴巴成为世界著名的互联网企业时,人们会肯定地认为那不仅是感觉,而更是一个企业家的先知先觉。
如果说马云打造的阿里巴巴是行驶于商海中的一艘巨舰,那么,在马云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它刚刚开动,准备起航。
我们现在来看马云的人生经历,似乎他一开始就是那么睿智,那么伟大,简直就是一个先知先觉的大师。其实,就马云自己而言,他也无非是凭着感觉一路走来。马云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当时脚下的一步是多么伟大,只是走一步看一步,然而,这一步步的正确却成就了他终点的辉煌。
不要小视这感觉,这感觉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但它又是不同的。这感觉的来源也是千锤百炼,生活的积累。当马云意识到市场需要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时,也许别人还在迷惘中。当马云根据这一感觉而采取行动的时候,别人或许还在嘲笑他的匪夷所思。
这就是除了感觉之外的又一个差别,由感觉而入行动,这才是创业者。更多的人是有了感觉却没有行动,畏难的情绪,观望的想法,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遇。事过多年,可能回忆起来,人们大谈如果。如果当初,如果那时,其时生活中哪儿有那么多如果?说到底,就是你没有行动,没有行动,机遇只能放飞。因此,多少年后你剩下的只有“如果”。
行动起来,如何进行呢?困难、挫折必会如影随形。谁都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世界上没有坦途好寻,只有通过荆棘的路才会攀上无限风光的险峰。可在生活实践中,有多少人能挺得住?一个“挺”字,曾经是曾国藩引以为座右铭的经典。当马云写下“永不放弃”时,他们已经渡过了难关,但这精神能够领悟而且实施的毕竟只有少数生活中的勇者。
人生就如台阶,上了一个,你的眼前就会有一片风光。你再上一个,风光又会再上一个层次。那么,很多人在有了一片风光之后,就会停止艰难的攀缘。但马云没有,他的目光永远有延伸,他的灵感永远有飞跃。
当马云离开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的位置时,他曾经说,是时代造就了他,是互联网造就了他。这是一个事实,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有几个人敏锐地意识到它可以打造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造就一个世界级的电子商务航母呢?这就是眼光,就是一个人的嗅觉,就是一个人的敏锐洞察力了。换句话说,那就是一个人的灵感。
也许,有人会说,可惜了,互联网现在已经是参天大树,当初的机会早已经丧失。可我们应该明白:世界在前进。互联网虽然长成参天大树,但一定还有什么网,或者什么其他的新生事物,刚刚破土。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灵感,如互联网一样的机会随时都在。只不过,它需要你的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