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务虚会越来越受到一些管理者的重视,毕竟企业的发展与相关工作都需要理论、原则、方针的指导,需要明确前进的目标与方向,这些能够有效提升高层的决策能力。而决策并不是简单的讨论,也不是老板一个人简单地说“就这样”或者“这样比较好”。仅仅从目标管理的科学性来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依据什么方式方针来实现目标、分成几个步骤来实现目标、什么时候实现目标,这些都是企业和个人应该明确的重点。
一味埋头苦干是不会出成绩的,目标的指导、理论的支持、方案的设计、决策的合理性,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如果公司希望设计出一件新产品,首先要讨论设计的方向,要分析设计方案是否可行,要预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风险,更要明确设计的成果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在进行市场开发的时候,则要对开发项目进行市场调研,要充分设计各种可行性方案,并加以讨论,而且要明确开发的步骤、措施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务虚会来进行讨论和确定,盲目执行下去的话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正因为如此,任正非一直强调目标与决策的重要性,而目标与决策必须是在科学合理的讨论、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具有比较完善、可靠的理论基础。所以,华为务虚会的存在一直都很有必要,而且作用深远。对于其他公司来说也是一样,平时不要忽视务虚会的作用,实施发展计划之前,一定要通过务虚会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指导方针,明确好的工作方法,因为好的方向、好的方案、好的方法才是成功的重要保障,才是确保完成工作目标的前提。
7.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任正非
任正非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灰度理论: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在他看来,在改进和追求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握好灰度,要提升目标的灰度,也就是说个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不要太激进、太僵化,不要急于达到目的,而应该选择以退为进的方法,可以适当做出妥协。任正非认为中国古代的改革者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办法,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达到改革者的目的和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变革太过直接、太过激进,没有很好地平衡好改革者与当权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最终承受了巨大的阻力而导致变法夭折。
如果改革者能够用较长时间来实践,而不是太急迫、太全面,那么收效也许会好一些。或者说如果他们在坚持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时,能够采用曲线奋斗的方式,也许别人更容易接受。在运用相对保守的曲线的方式去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在方法上有了一些妥协和改变,但其实目标没有变,方向也没有变,而且最终的效果往往会更好一些。
任正非通过变法的例子来提醒华为人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渐进原则,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总是想着如何快速实现自己的目标,该妥协的时候就要妥协,该迂回的时候就要迂回。同时也不能固执地认为别人一定是错的,而自己一定是对的,在双方出现争议的时候,最好找一个模糊地带,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都不会产生太大的意见。
华为公司曾经多次进行改革,尤其是在管理上进行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往往会触及某些人及某些部门的权益,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公司往往承受了巨大的阻力和压力,导致目标出现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没有继续强制实施改革,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而是尽量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尽量照顾到其他反对者的利益,尽量做出妥协。按照他的话说:“我们从来就不主张较大幅度地变革,而主张不断改良,我们现在仍然要耐得住性子,谋定而后动。”
正因为如此,任正非在引入IBM、Hay、德勤、盖洛普等公司的管理制度时,并没有照搬模式,也没有完全颠覆和否定自己原有的制度,而是有步骤地进行局部改良,这样就能够给其他反对者创造一个逐步适应的环境,从而有助于慢慢达到最终的改革目标。他明白,一旦急迫地进行改革,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公司出现动乱。任正非称之为“慢慢地切削大象”,他认为任何改革都要小步骤地进行,不要直接去损害反对者的利益,也不要直接下猛料,而应该采取一些更具弹性和更加开放的方法慢慢解决问题。
在改革之前,任正非及其他坚持改革的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在实现这个目标时,他们更善于寻找和创造一种灰度。这个灰度就是对各方意见、态度、行为方式的综合,是在坚持大方向、大目标的前提下对各方意见的妥协,是对不同意见、不同利益团队、不同工作风格和个人习惯的宽容。
灰度是华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任正非曾经解释说:“华为文化不是具体的东西,不是数学公式,也不是方程式,它没有边界。也不能说华为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是模糊的。正因为模糊,才不会受到太多的约束和反对,才能够给奋斗者带来更多施展的空间。”
多数企业在制定目标并开始实施的时候,常常会明确方向和目标,会坚持目标与方向的正确性与原则性,但它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也仅仅停留在这上面。但实际上阶段内的目标虽然是唯一的,方向也是唯一的,但方法却是多样化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高效地实现目标,如何才能更为合理顺利地实现目标,这才是管理者真正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减少阻力和压力,实现目标有时候需要创造一种共存的环境,创造一种能够被多数人认同、至少不反对的理念或者方法,奋斗者需要模糊自己的立场、原则以及方法,将更多人团结起来,共同为实现目标而服务。比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形,总是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他人的主张、反对他人的做法,而对于那些有所追求且拥有自己特定方向和目标的人来说,想要顺利实施自己的计划,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不能激进地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不能草率地否定他人的想法,而应该综合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尽量为其他人多做考虑,从而为自己减轻阻力。
华为公司当初引入国外的管理体系时,也有很多老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外国的体系不一定适合自己。任正非虽然有心引入这套体制,但还是采纳了老员工的部分建议,没有直接而彻底地进行制度更换,而是在引入制度之后进行了优化改革,将国外制度中的精华和公司原有制度的一些精华结合起来,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让主张革新与不主张革新的两派人有了共同的话题,也创造了共同的目标,因此改革慢慢走上了正轨,也得以慢慢在整个公司推展开来。
华为的成功改革给所有人提供了一种思路:做人做事都需要掌握灰度哲学,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原则,不能激进地以“是非黑白”的原则来对待任何一份工作,保持模糊很重要。而且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对立的一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依靠那些模糊的原则和界限,将这些不同点和对立面统一起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任正非说管理应该去除边界,其实工作中同样需要模糊边界,追求一种既不黑也不白、既不对也不错、既不好也不坏的状态,并坚持妥协与宽容,因为妥协是为了减少更多阻力,而宽容是为了团结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