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国学(图文典藏版)
- 明道
- 1426字
- 2020-08-27 15:01:30
百家争鸣——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
1.名家
名家是先秦时期一个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的时候叫做“刑名家”或是“辩者”,西汉的时候才被称为“名家”。他们主要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闻名于世。
名家萌芽于春秋时期,以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他们并没有共同的主张,合称名家只是因为研究对象相同,实际上各自学说的差异却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合同异”就是指天地间万物的“同”与“异”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合其“同”“异”,当作是整体看待。这一派以战国时的宋国人惠施为主,惠施提出了著名的“历物十事”等十个命题,还有有关宇宙万物的相关学说。
另一派“离坚白”就是认为一块石头用肉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是“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能感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彼此分离的、孤立的。这一派以战国时赵国的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都由其提出。公孙龙有《公孙龙子》一书传世。
“合同异”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2.杂家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的思想流派,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博采百家之学说而融会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建立的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杂家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但是略显庞杂,它并不是一个可以不断传承的学派。杂家的主要著作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还有汉初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的《淮南子》以及《尸子》。
吕不韦影视形象
延伸阅读
1.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2.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固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4.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5.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6.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7.大匠不斫,大勇不斗。
——《吕氏春秋》
1.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2.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3.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4.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5.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6.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淮南子》
3.农家
农家,是先秦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看重“民食”,以神农氏为尊。他们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散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荀子》等书中。
战国时农家的代表人物有许行,和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儒家的门徒陈相、陈辛曾经弃儒学农,投于许行门下。
4.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个学派起源于上古时期执掌天文历法的统治阶级,也被称为“阴阳五行学派”或是“阴阳五行家”。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提出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提到的“九州说”划分出“大九州说”,他们认为中国是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是“大九州”之一;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提出的“五行说”改造为“五德始终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衰兴替都由五德所主导,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著名。邹衍是战国时阴阳家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是齐国人,他的主要学说是“大九州说”和“五德始终说”,又被称为“谈天衍”,后世尊称为邹子。邹衍先在齐国做上大夫,后来离开齐国到燕国,燕昭王把他当作老师看待,老年时曾经到过赵国和公孙龙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