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王阳明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王阳明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被人尊称为“阳明先生”,所以又叫“王阳明”。他是浙江余姚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学、道学、佛学,还能够统兵征战,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全能大儒,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可谓是“明朝第一人”,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阳明学”。

王阳明出生于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的明代中叶,他的父亲是明代状元、南京礼部尚书王华,据《明史》记载,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梦见有一子从云中来,于是他父亲就给他取名王云。但是他五岁的时候还不能说话,王华非常着急,适逢一位高僧告诉王华,要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孩子才会说话,王华照做后,果然王阳明就说话了。

王守仁少年的时候就学文习武,非常刻苦,但是却常常因为下象棋而耽误功课,遭到父亲的责罚。王阳明小时候读书并不只限于四书五经,他读的书非常庞杂,思想也与众不同,很多老师都不理解他。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即《蔽月山房》。全诗如下: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充满了哲理,说明王阳明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月亮比地球上的高山更加高大、宽阔,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王阳明看到明朝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心里非常着急,他以诸葛孔明自喻,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要做圣贤,此后更加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又学习骑、射、兵法,27岁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当时朝廷官员都知道他是个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却认为王阳明身为一个文士,竟然做了武夫方为之事,就有些瞧不起王阳明。有一次他强迫王阳明当着军士的面射箭,想让王阳明出丑,王阳明再三推辞,张忠就是不答应,没有办法王阳明只好拉弓放箭,一连三箭皆中红心,于是全军欢呼,把张忠弄得很尴尬。

王阳明当了三年兵部主事,这期间他对程朱理学的疑惑越来越多,觉得程朱理学存在很多不对的地方,但是他也无法全然领悟。为此他不再只关注程朱理学,而是全心全意地研究其他学说,想为自己的疑惑找到一个解答的突破口,这其中就有陆九渊的心学。

后来因为他上疏营救反对大宦官刘瑾的官员,结果被廷杖四十,然后被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驿丞,在路上他历经波折,成功躲过刘瑾所派的锦衣卫的追杀,安全到达龙场。

当时的龙场在万山丛中,环境非常不好,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消沉,相反,他更加刻苦地学习、思考,终于对《大学》中的思想有了新的领悟。他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刘瑾被杀后,他先是升任知县,累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公元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了农民起义,地方官员无计可施之时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为江西巡抚,率兵镇压农民起义。王阳明到任后招安和剿杀并用,很快就平定了农民起义,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体会到做任何事都应该“知行合一”。

就在王阳明平定起义军的余部时,明朝的宁王朱宸濠发动了分裂国家的叛乱,王阳明用兵如神,带领8万民兵和农民,前后只用了35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叛乱,被人们称为“大明军神”。此后王阳明被加封为南京兵部尚书,封伯爵,因为功劳太大而遭到嫉恨,王阳明便辞去官职,回到家聚众讲学,在绍兴、余姚一代建立书院,宣讲自己的学说。

嘉靖六年,他又被启用为总督两广军事,率兵平定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叛乱,随即因为肺病加剧辞官回乡,在归途中病逝。在王阳明临终的时候,他身边的学生问他还有没有什么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完病逝。

王阳明的一生很好地实现了古人“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为后世楷模。他有《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至后世。


延伸阅读

春秋时,鲁国的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言”、“立功”是“三不朽”。立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道德,“立言”是提出有真知灼见的言论,立功就是要为国为民建立大的功绩,这三项是可以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自古以来,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以此对抗程朱理学。他提出“心外无理”和“心外无物”,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讲学的宗旨,认为“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物、有事,指出做学问应该“学得其心”,主张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去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还提出“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观点,提出要“致良知”。在教育上他提出从内心下手,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而不是逼着他们去学习。

王阳明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明朝中叶之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非常大,甚至传播到了日本,对日本的学术界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


古诗词精选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这是作者借描写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忠贞,向女子表示爱恋的词,北宋李之仪作。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北宋词人,有《姑溪词》等著作传世。

①已:完结,停止。

②定:此处为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