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10年的投资历程中,我有过一直满仓的经历。2007年以前,曾赚到过七八倍的收益。2007年正式工作后,我把收入全部投进股市。到了2008年的大熊市,从年初开始补仓,越补越跌,到后来真是开始怀疑人生了。不仅把赚的钱全亏回去,还亏掉了30%的本金。幸亏那时很年轻,本金也很少,工作的收入充当现金流补仓,事实证明还个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从一生的收入曲线来看,年轻刚工作时一般表现为:收入少,但上升空间大;积蓄少,每月的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比较大。这时候其实抗风险能力是最强的,刚工作时每月收入占总资产的比例可以达到10%以上,就算是亏了钱也可以很快赚回来。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收入曲线慢慢变为:收入稳定,上升空间不大;有一定积蓄,每月的收入占总资产的比重慢慢降到1%以下。这时如果有大的波动,可能会导致本金的损失,所以保住本金变得非常重要。

再举个近点的例子,如果从2015年6月开始满仓股票到现在,可能会亏得很惨,解套之路会很漫长。而如果在2015年6月时仓位较低,手握大笔现金,并且随着估值的下移慢慢加仓股票的话,可能会活得比较好。所以在投资中保持一定量的类现金是很有必要的。格雷厄姆经历过九死一生的大危机后,在资金管理方面提出了“75—25”法则,即:持有普通股的资金比例控制在25%至75%的范围,现金及债券则控制在75%至25%的互补区间之中;当股票资产因占比超过75%时,卖出一定数量的股票,增加现金或债券比例,当因股票资产占比到低于25%时,则卖出一定的债权增加股票的比例。格雷厄姆说,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克服人性的弱点;让投资者总是有点事情可做,不至于太单调。具体的投资比例可以根据投资者的自控能力和对市场热度把握的程度在50-50至100-0之间来确定,随着差值越大,风险收益的比例越大,对投资者的能力要求越高。100-0动态平衡策略与50-50相比,对了收益可能更大,错了则损失更多。

我根据10年的投资经历和中国股市波动性较大的特点,采取了20%~90%的仓位管理方法,仓位根据市场估值动态调整。股票市场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是市盈率-每股收益/股价。当股票的年化隐含收益率远远低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时(市盈率的倒数就是股票的隐含收益率),降低股票的仓位。比如2015年6月,当时创业板市盈率高达150倍,全部A股平均市盈率也达到40多倍,A股市盈率中位数达到70倍,如果按市均平均市盈率算的话,隐含收益率=1/40=2.5%,远低于当时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4%。但由于银行所占的权重较大,并且拉低全市场的平均估值,所以用中位数估值法更为合理,用中位数法算出来的全市场股票隐含收益率只有1.4%,更能显示出当时市场的高估状态,后来的几轮股灾也就不稀奇了。我根据市场的估值状态,在2015年4月大盘突破4000点时,就把仓位控制在三成以下,所以后来的几轮股灾对我影响不大。去年有一个很热门的投资品种分级A,在股灾过程中涨幅超过20%,很多人赚了不少钱,其实分级A也就是一个债券+看跌期权的投资品种。因此,作为一个低风险投资者,懂得在股票和类现金之间动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类现金管理也是低风险投资者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