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23年,其年号是贞观。唐太宗非常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他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既而认识到历史上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统治者本身所实行的政策,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素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于是,他就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励精图治,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

唐太宗认为,首先应解决百姓的问题。解决百姓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为了不误农时,他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由二月推迟至十月。当时有人提出“用二月为胜”,太宗明确地表示反对说:“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另外,他还尽量减轻百姓负担,反对竭泽而渔。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山东大旱,太宗下令减免当年租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关中出现旱灾,老百姓有卖子为生者,他命御府出金帛帮他们赎回儿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免关中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此外,他颁布诏书,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淳厚民风、轻徭薄赋,从而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创造一种安全的社会环境,发展了生产,巩固了政权。

唐太宗是一个善于采纳大家意见、明辨是非、择善而从的君主,而且他还能举贤任能,量材适用。只要是有才干的人,不论贵贱,不论从前跟随的是何人,均为其所用。谋臣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人,李建成死后被唐太宗视为左膀右臂。魏徵直言敢谏,即使引起太宗大怒也毫不退让。魏徵病逝后,太宗痛哭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在对外关系上,唐太宗采取积极防御策略,以抵抗北方突厥族的不断侵扰。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军十几万,分道出击,消灭了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又遣大军进攻吐谷浑,大获全胜,解除了对河西各州的威胁。平定东突厥之后,唐太宗采取广设羁縻州府、安置降众的政策,不仅消除了边患,而且缓和了民族矛盾。唐太宗还派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

此外,他还审察建立新的法令,反对严刑峻法,要求它相对的稳定,认为“法令数变,则吏得为奸”,这样就给了贪官污吏以可乘之机。

唐太宗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采取积极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安定,民族关系的改善,从而使社会出现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史称“贞观之治”。

◎镶嵌镙钿莲花葵花镜 唐

公元687~1797年

世界大事记:

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