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与圆的人生智慧课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包与容的人生必修课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黄亚男 龙潇
- 18250字
- 2020-06-25 05:12:00
第五章 圆润为人,须通晓人情世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一个人情大国里,对人情世故的通晓可以让你的人生处处是坦途。一个人要想立身处事必须熟谙人情世故。得意需淡然,失意需坦然,糊涂做人明白做事……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站稳脚跟,找对角色。
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圆润为人,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才能在人情社会中交游自如,不断得到他人的好评与敬重,拓展良好的人际网络关系。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
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做我所能。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了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永远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为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至5港元。
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李嘉诚当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李嘉诚毫不犹豫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可以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其实并不高,只是被进口商炒高了)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20万磅配额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嘉诚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我们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我们就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是经商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们不难悟出,当业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你该怎么办?
落井下石,踩沉对方,你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即使你真能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不可以独霸一个行业的。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是赚不完所有的钱的。更兼风水轮流转,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确的取向是,应该从李嘉诚的行为中汲取精义,做有人情味的人,方能为他人所推崇并赢得更大的利益。
另外,如果能在送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可以名利双收,“甘蔗可以两头甜”。
做有人情味的人,还要善于做人情,才能收到好效果。
某企业董事长的家里,每到年底时,都会收到堆积如山的礼品。由于太多,而且礼物和赠礼的人不一致的情形也不少。所以听说这位董事长只留下合意的礼物,其余的都退回百货公司。
然而,有一年岁末,这位董事长却意想不到地收到了令他满意的礼物!那是在美国流行的“高丽菜田娃娃”,不知是怎样寄来的,总之是送给董事长的小女儿的。赠品也很别致,而把这别致的礼物不送给董事长而送给他的女儿,的确令人深感其诚意。
有人出席某电气厂商主办的演讲会。演讲后,对送到车站来的主办单位的人员无意中提起:“我母亲目前住院……”第二天,也不知演讲会的主办经理怎样打听到的,竟然到此人的母亲入住的医院来探病。此人在震惊于主办者意想不到的好意的同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为人低调好处多
准备了一个月的计划书终于可以呈报老板了,在会议上各部门主管都一致赞许你的真知灼见,老板更是赞赏有加,喜上眉梢。这时的你必然是春风得意,难禁喜悦之色,大有世界都属于你的感觉,但在你兴奋忘形之际,也许正是你自埋炸弹之时。
有些人是自私的,你呼风唤雨,一定惹来这些人的妒忌。表面上,他们或许阿谀奉承,甚至扮作你的知己和倾慕者,私底下却恨你入骨也说不定。为了避免遭人放暗箭,请收敛你的得意之态,谦虚一点吧。
也许有人会锦上添花地向你说:“看来,老板就只信任你一个!”“唔,经理这个位置:非你莫属了!”“嘿,他日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千万别忘记我啊!”“你的聪明才智,公司里没人可及哩!”
切莫被美丽的谎言冲昏头脑,聪明的人必须是理智的,告诉他们:“不要乱开玩笑啊,公司有太多人才呢。”“我的意见只是一时的灵感,没啥特别呀!”“我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
真正的强人,应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
老板对你的计划书大为赞赏,公开表示你的才干值得重视。还有,刚好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使公司赚了钱,各部门主管对你另眼相看,有点飘飘然了吧?
这实在太危险了!
记着,叫别人妒忌你,是十分失败的事,何况无端树敌,不是强人典范。但是,如何才能避过这些办公室里的敌意呢?
首先,请切记别乐昏了头脑,要处处表现得虚心、容易满足。总之,就是采取低调姿态。即使当你像坐直升机一样,势力一天比一天大时,请仍然保持与旧同事的关系,抽时间与他们在一起。谈话时更不能自己翻那些成功史,即使别人阿谀一番,也当他是耳边风好了,或者索性说:“那绝非我的功劳,老板对我也是太好了。”
处处表现虚心,不要颐指气使。同事一旦对你有了偏见(由妒忌演变而来),他日做起事来,障碍肯定更多,对你当然不是好事了。
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不少人勤于制造高帽,往“目标物”头上送。你的职权日大,成为“目标物”,乃是自然事。私下里,你开心之余,又觉得很不自然,但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时候你应该保持低调的姿态。保持低调的姿态首先可以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被得意冲昏了头脑;其次低调的姿态是获取他人好感的必要表现,大多数人欣赏的是低调为人的人,而不是沾沾自喜的人;再次低调为人可以避免小人的妒忌之心,避免不必要的闲言碎语,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内心烦恼;低调为人,不自得方能给自己立下更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拼搏的劲头。因此圆润为人,少不得低调为人。
凡事不要太较真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忍小节,就是不去纠缠小节、小问题,要宽恕待人,用人之长。
《劝忍百箴》中认为: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远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没有完美的良材。
有一则关于伯乐相马的故事。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现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取,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您让我派去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征,而忽略了它的表面现象;注意到了它的本领,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他看到他应该看到的,而没有看到不必要看到的;他观察到了他所要观察的,而放弃了他所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人,才真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那匹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很多男人常常会埋怨陪伴女人买东西,既费时间,又很劳累。她们不是对花纹不满意,就是对式样百般挑剔,或者觉得虽然式样勉强过得去,可惜质料实在不行,因为各种因素而犹豫不决,结果常常空手而归。其实,这些毛病并非只有女人才有,一般人在工作或读书的时候,也会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迷惑。
一个人对于某事犹豫不决时,就会发生如上的迷惑或彷徨。这时候,如能针对自己的目的,抓住核心问题来研究,就可以发现一条排除迷惑的大道。例如,你要选购西装,不妨先明确地限定是何种花纹、式样、布料,如果决定以花纹为主,那么,式样和质料就可以作为次要考虑的条件。如果抓住重点来研究,自然能果断地选购,而且,以后也不会遭到别人的埋怨,自己也不会后悔。
俗语说的“眼花缭乱”这句话,正是上述的状况,但只要能有意识地视若无睹,就不会被眼前的情况所迷惑。总之,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问题的核心,其他问题则可列为次要。
我们应该做到下面的几点。
把着眼点放在较大目标上。一个没有做成生意的售货员向经理报告说:“买卖没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赢了。”在销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辨谁对谁错。
在与员工一起工作中,重要的是发挥他的潜力,而不是就他们犯的小错误大做文章。
在与邻居相处时,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与友好相处,而不是总盯着他们是否在说别人的闲话。
如果用部队里的术语来说,我们宁愿败了一场战斗,而赢得一场战争;也不愿因赢得一场战斗而败了一场战争。
自问:“这真的很重要?”在每次激动之前,问问自己:“这事值得我那样大动干戈吗?”没有比这一提问更好地治疗为麻烦事而烦恼、激动的药方了。如果我们碰到麻烦事时,问自己一声:“这事真的重要?”则最少90%的争吵与不和将不会发生。
不要掉进琐事的圈套中。在解决问题时,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要为一些表象、肤浅的事情所淹没,集中精力于大事上。
另外,爱较真的人,经常没法转变思想,不会圆润说话,这样坦诚的话语可能招致的是不满。
比如甲认为同事乙小姐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乙小姐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甲发愣。或者同事小李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王说:“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公司却隐约有人传言:小李惯于在上司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倘若如此,小李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真诚并不等于不假思索地将自己的感觉说出来,因为你的感觉是否正确尚是一个需要判断的问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没有绝对的对错。所以,有些事其实不用那么去较真,这样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混乱不堪。圆润为人要学会不较真。
自我解嘲保面子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女人。有一天,哲学家正和他的学生谈论学术问题,他的妻子突然跑了进来,不由分说地骂了一通,接着又提起装满水的水桶猛泼过来,把苏格拉底全身都弄湿了。
学生以为老师一定会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是笑了笑,风趣地说道:“我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大家听了,不禁哈哈大笑,他的妻子也惭愧地退了出去。
幽默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帮助别人选择笑,学着停下来看看滑稽的人生百态,即是生气的最佳解药。
美国幽默作家霍尔摩斯有次出席一场会议,席间他是身材最为矮小的人。“霍尔摩斯先生,”一位朋友脱口而出,“你站在我们中间,是否有‘鸡立鹤群’的感觉?”霍尔摩斯反驳了他一句:“我觉得我像一堆便士里的铸币。铸币面值10便士,但比便士体积小。”
当别人对你稍有不恭时,如果不是大发雷霆就是极力辩解,这样做是不明智的。自我解嘲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容易相处。采取态度将使你与他人的合作更加愉快。
当年里根总统执政的时候,有一次在白宫举行钢琴演奏会招待来宾。正当里根在麦克风前致辞时,夫人南希一不小心连人带椅子由舞台上跌到台下,全场来宾都站起来惊呼。还好地上铺了厚厚的地毯,南希立刻很灵活地爬了起来,又重新回到舞台上去。观众以很热烈的掌声为她打气。
中断了演讲的里根,确定了夫人没有受伤之后,清了清喉咙说:“亲爱的,我不是告诉过你,只有在观众不给我掌声的时候,你才可以做这种表演吗?”
有一次加拿大总统特鲁多,邀请美国总统里根到加拿大访问。
正当里根在多伦多的一处广场上演讲时,远处有一群示威民众,不时高呼反美口号,打断了里根的演说。
这种场面让特鲁多总统十分尴尬,面对远来的客人,他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频频向里根道歉。没想到里根总统却说:“这种情况在美国是屡见不鲜的,这一群人一定是从美国白宫前面来到这里的,他们是想让我觉得来到这里就像是在家里一样。”
一句自我幽默的话很快就化解了特鲁多总统满脸的尴尬。
有一位歌唱演员,初次演出就被观众赶下了舞台。别人关心地问他演出效果如何,他说,“我很高兴,因为我初登舞台,观众就送给了我一幢房子。”听者耸耸肩说:“我可不信。”“真的,是给了。当然,每人只给了一块砖头。”依靠幽默,这位歌唱演员成功地战胜了自卑,恢复了自尊,日后终于一举成名。
在一个愚人节中,马克·吐温被人愚弄,纽约一家报纸报道说他死了。马克·吐温的亲友们信以为真,从各地赶来吊丧。当他们见到这位“死”去的作家正在写作时,异口同声地谴责那家造谣的报纸。马克·吐温却毫无怒色,他幽默地说:“报纸报道我死是千真万确的,只不过把日期提前了些。”
林语堂说过:“智慧的价值,就是教人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拿自己的错误开开玩笑,使人开怀大笑,你便已铺下了友谊之路。具有自我解嘲色彩的欢笑是你与别人进行内心沟通的最短的道路。善于自我解嘲不仅能让你在尴尬的境地中超然走出来,也能让他人了解你的智慧和善意,这样不仅不失面子,还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
常来常往,常聚常新
圆润为人之人善于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的打造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要日积月累,这就是所谓的没事常联系常走动,人际关系靠的是常来常往,常聚常新。
俗话说,是亲三分像。亲戚之间大都是血缘或亲缘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这种亲属关系是提供精神、物质帮助的源头,是一种长期持续、永久性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人们都具有与亲属保持联系的义务。在平常保持好亲戚关系密切,在困难时期,求助亲戚才最有利。
亲戚“不走不新”, “常走常新”,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密切亲戚关系。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纯洁挚密的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建立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的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这个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联络联络感情,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刘某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现虽说没有千万,但至少也有百万家财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短短几年内拥有数目可观的资产呢?
在一家报纸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自身的努力与勤奋固然是我成功很关键的因素,但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亲戚很多,还在我未发迹时,就经常拜访他们,以致彼此间关系都特别好。后来,在公司小有规模后,我仍经常性的与他们保持联系,正是因为这种密切来往,我的亲戚都对我非常不错。刚创业的时候,资金有一半是由他们筹借;办公司遇到困难时,也有他们的帮助与鼓励;就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也在我的公司里帮我的忙,是我得力的助手……总之,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我最注重的就是亲戚关系,也正因为我的经常性走动,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在刘某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常“往”在亲戚关系中的重要性,但有一点,就是千万不可有贫富贵贱之分,也不要因为自己的地位较高而不常“往”亲戚家。这样下去,亲戚就会对你冷眼相待,那再想搞好亲戚关系,就难上加难了。
亲戚与亲戚来往,除了一个“往”字,还要一个“来”字。它的意思是除了经常到亲戚家走动外,自身也要经常性地邀请亲戚们到家里做客,利用自己的空间与亲戚联络感情,做一回主人,热情款待他们,让他们有一种自己家的感觉,那时间一久,亲戚之间的关系会处得异常融洽。
也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于情、于理都要掌握运用这个技巧。
俗话说:一辈同学三辈亲,三辈同学辈辈亲。还说:十年寒窗半生缘。可见,同窗之情,如果处得好,在某种程度上要胜过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能为同窗,在这个世界中,也算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因为它纯洁、朴实,有可能日后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
现代社会里,人际交往更注重同学关系,同学之间互相帮忙,互相提拔的事情,经常可以见到。在一个单位里,同一个学校里毕业的同学或校友往往形成“××大学帮”,如果其中有一个晋升到主要的领导岗位,那么,不出几年,这些同学或校友便都能得到提升晋职,这就是同学关系的力量。
同学关系有时的确能在关键的时刻帮上自己一个大忙。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同学培养、联络感情,只有平时经常联络,同学之情才不至于疏远,同学才会心甘情愿地帮助你。如果你与同学分开之后,从来没有联络过,你去托他办事时,除非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关乎他的利益的事情,否则他就不会帮你。
与同学保持联系的方式有很多。
有空给远在异地的同学们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同学们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至少也要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得上同窗情谊。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许多人总喜欢向同学汇报自己的喜事,而对一些困难却不好意思开口,应去除这些顾虑。
而当听到同学家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应马上想办法去看看。平日尽管因工作忙、学习任务重没有很多时间来往,但朋友有困难鼎力相助或打声招呼,才显出你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来。
“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
现代社会里,人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同学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为了大家经常保持联络、加深合作,在一些大或小的城市里,“同学会”已成为一种时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一年一小会,五年一中会,十年一大会,关系愈聚愈坚,愈聚愈紧,彼此互相照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不仅亲朋之间,同学之间要常联系,常走动,其他人际关系网,如邻里、同事、领导等都要保持常联系,常走动的状态,这样圆润相处,你就保有了不断扩张的人情网了。
得意不可忘形
在与成功人士的交往过程中,卡耐基领悟到,成功者即使在功成名就时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他知道,轻敌得意忘形的结果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当今世界彩色胶片市场上,只有两个对手的争雄:美国的柯达和日本的富士。
20世纪70年代,柯达垄断了彩色胶片市场的90%。但是,1984年,富士公司取得“第23届奥运会专用”的特权后扶摇直上,直逼柯达的霸主地位。
为什么会这样呢?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召开的,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柯达反而打了败仗呢?
主要原因在于柯达的骄傲轻敌。它被排出奥运会赞助单位名单之外,是一个严重的战略性错误,正是这一原因,富士公司才有了一个发展的大好机会。
奥运会前夕,柯达公司的营业部主任、广告部主任等高级管理人员十分自信地认为,按照柯达的信誉,奥运会要选择大会指定胶卷,非他莫属。因此,他们认为再花400万美元在奥运会做广告不值得。当美国奥委会来联系时,柯达公司的官员们盛气凌人,爱理不理地还要求组委会降低赞助费。这时,富士公司却乘虚而入,出价700万美元,争到了奥运会指定彩色胶片的专用权。
此后,富士公司竭尽全力地展开奥运攻势,在奥运场地周围树立起铺天盖地的富土标志,胶卷也都换上了“奥运专用”字样的新包装,各比赛场馆设满了富土的服务中心,一天可冲洗1300卷的设备和人力安排停当,承办放大剪辑业务的网点处处可见,富士摄影频频展出……“要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观众能在奥运会上时时、处处看到‘富士’”——这就是富士公司的广告宣传策略。
富士的强大宣传攻势,给柯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之,柯达销量明显减少。这下柯达公司才着急了,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召开了董事会研究对策。广告部主管立即被撤职,亡羊补牢的紧急措施一条又一条地下来:拨款1000万美元作为广告费,挽回广告战败局。于是,在各地公路出现了柯达的巨幅广告牌;聘请世界级运动员大做广告;主动资助美国奥运会和运动员;赠给300名美国运动员每人一架特制柯达照相机。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点作用,但对于失去奥运会的独家赞助权来说,它已为时过晚、收效甚微了。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忌讳得意忘形,一招不慎带来的可能是巨大的损失。对于个人来说,也要做到得意不可忘形。
宋太宗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俩重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次日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来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轻描淡写地说:“朕昨天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既不处罚,也不表态,以一句“朕昨天也喝醉了”打发他们。
宋太宗这样处理不失为明智之举,是作为一国之君对臣子的仁厚,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君主有意治罪臣子的话,那么这两位大臣因为他们的得意忘形轻则被降职,重则丧命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圆润为人,通晓人情世故必须做到得意而不可忘形。
送礼送到心坎上
中国是礼仪之邦,连孔子都看重礼在人际关系上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就更不用说了。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需要礼貌待人,有时也需要用物表示自己的“礼”,因为礼物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传情达意的载体。
有调查指出日本人做生意在送礼方面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不难想象,很多欧美人,拿到此类礼品都爱不释手,不由得说一句“It's wonderful! ”(太好了!)
小礼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既聪明又精明,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运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二是他们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礼物反而容易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受贿行贿之嫌;第三,他们又很执著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这样他们只需用“小”礼物就彻底“温暖”了人心。
可见,礼品虽小,人家功夫到了家,你不能不佩服。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送到人的心窝窝里。
想把礼物送到人的“心坎”上就要慎重对待礼物的轻重,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
圆润送礼就要掌握送礼的时机,针对不同人下“菜碟”。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以下几个办事送礼的绝好时机。
1.利用生日
平日里不妨把上司、同事和下属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在家里的日历上用红笔划个圈并标个记号,待到他们的生日到来这天,你可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甚至为他们筹办生日宴会,这会令他们很感动。这是达成办事效果的有效手段。
2.利用偶发事件
比如当你听说某家楼房煤气爆炸;某栋住宅楼发生盗窃,某户突发火灾或是某个地区遭遇洪灾,而这些出现灾情的地区正好有你的亲戚、朋友或是熟人,这时你不妨打个电话去探问探问,或寄上一些应急物品。这样,得到你关心的人会有遇到真朋友的感觉,从而会对你铭记于心。日后有事去求他,他一定会尽心尽力帮助你。
3.利用卧病在床的机会
人一旦生病卧床不起,都会变得脆弱与烦躁,名声、虚荣也都顾不上了,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别人来探询他,你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
如果亲朋好友因病休假在家,你就应该抽空带着礼物去他家里探病慰问。闲聊时不要谈及工作,多讲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和消息。告辞时说些祝福的话,要表现出衷心、关心和同情、诚恳的样子。
如果你因故没有机会去探视,在其病好后与之相遇,最好只问一下他病好了没有或装作不知道,千万不要愧疚地说没有去探病请原谅之类的话,那样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很虚伪。
探视病人要越快越好,不要犹豫不决。
4.利用婚丧嫁娶
结婚、生小孩以及丧礼等等婚丧嫁娶是送礼的好时机,亲朋好友、上司或下属的孩子有婚嫁之喜、生小孩之喜时,要及时地送去礼金礼物,或在婚礼、宴客的场合尽心帮忙,或在难忘的时刻替他们照相,日后可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他,这样会很讨得他们的欢迎。
当你听说有人去世了,应主动慰问死者的家属,举行葬礼时去送行。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可以用电话致意。
抓住送礼的机会,有利于你所办的事获得成功。
送礼有了合适的时间还要把握礼物是否与受礼者的身份搭配,只有礼物适合了受礼者的身份,礼品才显得“礼”所当然。
1.实惠礼物送贫者
家贫,生活必不宽裕,你送去的礼物如是实惠的生活消费品,必于他有贴补之用。与其送去只是观赏性的工艺品,让其束之高阁,不如送上食物或穿用品让他即时消费,更令其心花怒放,他会对你“雨中送伞”、“雪中送炭”感激涕零。
2.精巧礼物送富人
受礼者家庭消费水平很高,那么一般礼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你勒紧裤带,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下的礼品,在他那里可能是平常的东西。就如土耳其谚语说的:“把礼物送给富人,就像提水倒入大海。”可是,有时那份礼又不能不送,劝你还是从精巧上花些心思。比如,送去一枚你自己亲手刻制的印章,或者送去一只用山藤根雕刻的烟斗,既是件工艺品,又未花分文。这可能会引起受礼者的兴趣,他可能在赞赏你对他细致了解的同时,非常珍惜你的那份劳动。
3.有纪念性的礼物送恋人
黄金有价情无价。恋人之间礼品赠予不决定于礼品的贵贱,而在于寄托在礼品上的那份相思与相知。你们第一次郊游时,你送她的那一片红叶;你们定情时,那一首小诗;你生病时,那一束鲜花,都会像那一串热吻,那一连抚摸,那一番情话,深印在幸福的记忆中。
4.趣味性的礼物送朋友
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生活本无牵挂,浪漫色彩浓厚,礼尚往来可以多在趣味性上想些点子。朋友生日时,送去代表他的属相的工艺品,可能会令其快慰;在他布置房间时,你送去用布缝制的滑稽小猴,置于沙发之上,会令其捧腹;她出国时,你送她一条签着全班同学名字的手绢,会令其激动不已。
5.实用礼物送老人
可口的食品,舒适的衣服,急需的用具,可能会博得老年人的欢心,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也融洽了两代人的关系。
6.启智礼物送孩子
现在的孩子生活无忧,作为孩子所企望的是礼物的趣味性。所以,智力玩具、图书册、学习用品等能启发他们智慧的礼品会更受青睐。
7.特色礼物送外宾
外国朋友自然对具有异国情调的礼物感兴趣,你不妨送些唐三彩、真丝巾、景泰蓝、惠山泥人、龙井茶等中国的特产,以博其欢心。
送礼是一门艺术,圆润处之,要在合适的时机送恰到好处的好礼才能结好人缘,才能让礼物带来的情谊轻轻落在他人“心坎”里,激起感动的浪花。
在前在后有分寸
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都在那儿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别人的反感。圆润为人要把握好前与后的艺术与分寸。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忌,容易首先受到攻击。做人持中,做事持中,这是中国人处世的哲学。中国人为人处世讲究在前在后的分寸,现实中,确有那么一些人,虽说其能力、才学的确有过人之处,可正因为他们比别人在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总以为一切高、精、难的工作必须自己插手才会马到成功,轻视他人的才华,认为他人纯属“跑龙套”的配角,俨然离了他地球就会不转。这样难怪“枪手们”总忍不住先打这样的“出头鸟”。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度里,不知历史上有多少人因才华出众而遭受诘难,甚至丢掉了性命。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是有分寸的。
那么,在工作中,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呢?
首先,必须认清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单位中的角色。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则责无旁贷,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则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原则,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内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同事、领导。即使人家请你去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待人。
其次,在名誉、利益面前,不要表现得过于热衷。即使有所追求,也应该在表面上含而不露,应该通过为人与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同事和领导的认同。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忌、排挤的对象。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在沙场上作战一样,迂回包抄要比正面直接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以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样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不前不后只是说在同事之中,在利益与荣誉面前,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后是一种过程,但这种处世的态度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赢得同事和上司的认同,最终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到那时,其情势将不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是“众星捧月”, “众望所归”。这正是恰当地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为自己的事业赢得人缘与机缘。
我们在观看一场马拉松比赛时,通常会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面的人反而不容易夺到金牌,位置太靠后的落伍者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而跑在第二位置稍后一点的队员却在更多的时候夺取了桂冠,这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和相处何其相似,人生的奋进过程其实就是一次马拉松比赛,只有恰到好处地保持不前不后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获得成功。要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人们要看的不是过程,而是最后的结果。但是结果如何正是由过程来决定的,保持不前不后的最佳人生位置带给你的报偿可能就是巨大的人际便利和成功的收获。
捧人要合宜
在这个社会上,会捧人的人,肯定比较吃香,办事顺利也顺理成章了。当一个人听到别人捧他时,心中总是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会讲话!”即使对方明知你有意捧他,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爱听别人吹捧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从对方的建议。要想在办事时求人顺利,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观意识,尽快地养成随时都能捧别人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成性”,当捧别人已经变成你的习惯时,你的办事能力就会相应提高。当然捧别人一定要合宜。
太明显地吹捧他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猜忌,让他对你有所防备,结果适得其反。如何不露痕迹地把别人哄得舒舒服服的呢?
有一位富翁,年纪大了,自己知道将不久于人世。
他回顾一生,想想有什么未了的事,忽然想到在保险柜里,还有很多亲戚朋友的借据。这些钱已经借出多年,那些亲友依然贫困,他们既没有能力还钱,也不可能还钱了。
为了避免日后子孙的困扰,富翁决定在临终前,自己处理这批债务。
他约集了所有欠债的亲友,自己倚在床边的靠背上,床前摆着取暖的炭炉,炉火烧得正旺。
富翁手拿大叠借据,对欠债的亲友说:“我自知时日不多,也知道你们欠我的钱没有能力偿还,为了避免后代困扰,今天你们只要真心说一句感激的话,我就把借据当面烧掉,从此就不相欠了。”
从欠债最少的开始,第一个人说:“来世我愿做您的仆人,为您洒扫庭院。”
富翁将那个人的借据在炭炉里烧了。
接着有人说:“来世我将变鸡狗,为您司晨守夜。”
富翁微笑着将那人的借据烧了。
还有人说:“来世我将做牛做马,为您耕田拉车。”
富翁含笑,把一张借据烧了。
又有人说:“来世我愿做您的儿孙,永远孝您顺您。”
富翁开怀大笑,烧了借据。
他们一一说出内心感激的话,富翁也感到满意,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欠债最多的人,他诚惶诚恐地上前说:
“来世,我一定要做您的爸爸。”
富翁听了非常生气,反问他说:“你为什么不感谢我,反而过来骂我呢?”
“老爷,您有所不知,这世间一切的债都有还清之日,只有儿女的债是永远还不清的呀!”
富翁笑了,烧掉最后一张借据,在床上安然而逝了。
这个欠债最多的人真是会捧人,借此解除了自己的债务危机。合宜捧人,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知道乾隆很喜爱文史,对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视,他想给后世留下经典著作。和珅的学问不大,但对“四书”读的滚瓜烂熟,因为乾隆喜爱“四书”,不时提一些“四书”的问题,不管是坐在銮舆内,还是散步时,乾隆随时都会提问,而和珅总是脱口而出,并有独到见解,于是乾隆认为和珅很有学问,和珅靠这种本事在担任了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之后,又被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最后还充任了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藩院尚书事。这样一来,和珅就成了最有“学问”的大臣了。
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谬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是这样形成的。
和珅此人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深入研究。对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必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得乾隆的宠爱,可见用好“捧”,其中奥妙无穷。
善捧之人还要找对捧的对家,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当然,刻意的曲意逢迎、趋炎附势地去溜须拍马是不可取的,但圆润为人,合宜捧人,得来的实惠不可估量。
为人切莫太聪明
《伊索寓言》里有一篇是关于鸟、兽和蝙蝠的寓言。
鸟族与兽类宣战,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站在胜利的一方。经过一段时间,鸟族和兽类宣告停战,争取和平,交战双方最终知道了蝙蝠的欺骗行为。双方都把很多罪名加在蝙蝠头上:内奸、叛徒、间谍……
因此,双方一致决定把蝙蝠赶出日光之外。从此以后,蝙蝠总是躲藏在黑暗的地方,只是到了晚上才能独自出来觅食果腹。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人切莫太聪明,巧诈不如拙诚。真正会圆润为人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聪明太外露,聪明过了头,反而会招来大麻烦。
东汉末年,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合酥”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分明是说一人一口酥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总之,杨修其人,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光是这些也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竟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成接班者的人,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的赌博里去,而且还忘不了时时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于是开始找碴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最后机会果然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差点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虽然曹操事后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论,杨修之死也确实罪有应得。试想两军对垒,是何等重大之事,怎么能根据一句口令,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随便行动呢?无论有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些芥蒂,单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杨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只相信自己,不考虑事情后果的。杨修的办事为人,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只应把他作为前车之鉴,切不可把他当成聪明的楷模。
世上有真聪明与假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假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可能喜欢平淡从容,有些人可能喜欢锋芒毕露。我们会发现踏踏实实的人很容易与人共处,而锋芒毕露的人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人缘。人缘可不是小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你社交的成败。因此要学会控制住你的聪明。
同谁都合得来
人性的细节,一旦发挥过分,就会讨人嫌恶,就无法圆润为人。那么就不要过分地亲近或疏远任何人。既不要过于亲近比你高的尊贵的人,也不要过于疏远那些地位比较低的人,尽管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不同,但每个人都需要受到尊重,维护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你忘记这一事实,与他们交际时,对“重要人物”谦卑有加,而对其他人却毫不在意,则会刺伤后者的自尊,失去一大批人,这样的人际代价是不值得的。
有这样一场家宴:宴席上坐着男主人、男主人单位的领导以及几位同事,圆桌上的酒菜已经摆得让人感觉十分满意了,可是,围着花布裙的主妇还是一个劲地上菜,嘴上一直对领导说:
“没有什么好吃的,请领导对付着用点!”
男主人则站起来,把领导面前吃得半空的菜盘撤掉,接过热菜又放在他面前,热情有余地给领导夹菜、添酒,而对其他同事只是敷衍地说声“请”。
面对这样“尊卑有别”的款待,试想男主人的几位同事将作何感想?即便不觉得难堪,也会觉得主人对他们招待不周。也许未等宴席告终,有些同事就“有事”告辞了。
像这样的宴席,男主人眼里只有领导,而慢待他人,使同事们的自尊心和面子受到损伤,非但不能增进主客间的友谊,反而会造成心理隔阂,稍作权衡就会发现如此尊卑有别的待客之道实属不智之举。
圆润处世时,不能过分亲近权势,亲近权势大的,疏远权势小的,等于从中挑拨,必导致两势相争。两者取其中,“公事公办”,不搞拉拉扯扯那一套,也不要把精力和心思花费在研究某某“背景”之上。以权势视其关系亲疏,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亲,没有长久的。因此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那么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这是必然的。真正做到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远近,十分了不起,那是真正“禅”透了,想开了,才是圆润为人之道。
汉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清廉又重义的人,叫朱晖。他在读书的时候偶然结识了一位大官张堪,恰是他的同乡。张堪很器重他,但朱晖却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大学士,不敢与之来往太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真是一个自持的人,值得信赖,我愿以身家子妻托付于你。”朱晖因为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晓得做什么反应,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身后没有留下什么丰厚遗产。朱晖其时早已与张堪无甚交往,但闻讯之后,感于张堪的知遇,竟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前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们以前并不曾听到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善待他的家人?”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分其尊卑欺骗别人,更不能欺骗自己。”
尽管人们在社交中需要分清主次,有轻有重,不可能平均用力,等齐划一。但圆润为人的人,在保证“重点”的时候,绝不忽略“一般”。比如,去某单位办事,恰巧遇见了三个都认识的人,都好久未见了,其中一位正是自己急于寻找求助办事的,你怎么对待呢?是抓住一人,不计其余,还是逐个关照,热情寒暄一番,然后和其他人说明情况,保证重点?这就是一个技巧。
再如当你和同一家公司的主管与普通职员会面并交换名片时,一般都会较珍惜主管的名片。由于想要拥有立即可以发挥效用的人际关系,因此目光完全投注于眼前地位最高的人。然而所谓建立人际关系,务必以更长期性的观点进行思考。所谓同辈的普通职员,未来必定不断往前突进。轮到自己将来担当重任时,可以助你一臂之力的正是他们。
因此,如果眼前因为对方职位低下而加以漠视,稍后便会形成阻碍。等到对方变成重要人物之后,即便予以亲切接待,彼此也不可能结成莫逆之交。所以愈是不久后即可能发迹的普通职员,愈需要郑重地看待对方。如果光看眼前的职衔,人际关系的建立便会受到限制,看准将来,同谁都合得来,一定可以获得巨大的回馈。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流行一句口头禅:“好使不?”即:有用吗?尊者,有用、好使则亲;卑者,没用、不好使则疏远。这里的“好使”、“不好使”和权势固然有密切联系。趋炎附势者,都想直接从权势者那里获取什么功利。“好使”则亲,完全是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人们议论某人实用主义作风,往往说他“尽拣有用的交”,就是这个意思。善于广交朋友,这未必不是好事,还说明此人有公关能力。但专拣有权的、有用的交,不交那些地位低下的无权无势的,与“好使”者亲,与无能的疏远,这就势必在亲情、友情、同志情、人情中夹杂了功利目的。亲疏只要带上尊卑功利色彩,肯定就会出现悲剧,假如人际关系中专以“好使”论亲疏,最终必然会导致弱肉强食,恃强凌弱。圆润为人的为人之道,须持不尊不卑的姿态,与他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