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大趋势中国大趋势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杨云鹏
- 22517字
- 2020-06-25 04:55:09
行业前景
物流产业将成为国家的基础产业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得益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生产、大幅度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并被视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从50年代到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注重和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科学管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资管理和产品分销,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这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首先是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系统,流通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流通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出现了一种专门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其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一,现代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将其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现代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以及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错综复杂,物流产业是维系这些错综复杂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因此,现代物流产业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现代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提高了物流活动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总成本。当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企业和不同部门时,各种物流要素很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仓储设施的闲置等。随着物流活动从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分化出来,各种物流要素也逐渐成为市场资源,专业化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种物流活动的需求在全社会范围对各种物流要素进行整体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物流要素的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效率。第三,现代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物流活动从生产过程和交易过程中独立出来之后,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是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各个流通环节提供服务的价值增值因素,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专业化物流企业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形服务,而且可以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物流信息管理等无形服务,这是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传统流通部门所望尘莫及的。相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物流服务创造的是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创造价值的产业部门,并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融危机爆发并在全球蔓延之后,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成为应对危机、恢复元气的迫切需要。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就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需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发挥物流业对于其他产业的调整所具有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全球汽车消费拐入相对衰退期
汽车产业在最近几次的金融危机中都首当其冲受到冲击。2009年5月,世界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份最新的行业报告称,全球汽车市场2009年注定充满了变数,随着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申请破产保护、通用公司濒临破产(注:报告形成不久,通用已申请破产)、日本的丰田汽车业绩跳水、意大利的菲亚特积极扩张,全球汽车企业因它们各自境遇的不同,正面对着或明或暗的未来。分析人士称,美国三大车企的衰落不用赘述,日韩车企由于仍相当一部分依赖北美市场,短期难以恢复,复苏中受益最大的将是欧洲本土厂家。报告表示,世界汽车巨头目前大都处于落难的境地。根据2008年全球各大汽车企业公布的销量,排名前10位的车企多数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稳坐龙头位置的日本丰田公司如今境况惨淡。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丰田汽车近日宣布2009年第1季度亏损额约合77亿美元,甚至比面临破产保护的美国通用集团亏损数额还要多18亿美元。这次亏损是丰田1950年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相比之下,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通用汽车的情况更为糟糕,该公司目前正为摆脱破产而挣扎,它必须在6月1日前完成重组谈判。美联社10日说,通用汽车的破产申请不可避免。它将被迫走克莱斯勒的老路,先行破产,而后实行资产剥离,以期重生。尽管4月份通用汽车销量下滑34%,但仍为美国市场第一。2008年全球排名第4位的美国福特公司则比通用要幸运,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就筹措了上百亿资金,得以最终避免向政府要救助。从长期来看,通用和克莱斯勒的破产有利于福特扩大市场份额,但当前它也面临着销量下滑、债台高筑的困境。如果汽车销售保持低迷,福特预计也难逃一劫,与上述几家公司面临同样窘境的还有排名第6位的本田、第7位的日产、第8位的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第9位的雷诺和第10位的铃木汽车。这几家公司的销量目前都出现了大幅缩水。标致雪铁龙称,汽车企业营业额大幅下滑反映了危机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冲击程度。整个2009年的汽车市场仍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全球实体经济出现收缩和衰退的2008年第4季度,有专家分析和比较中国、美国多家机构的观点,呈现金融危机之下全球和中国汽车业的几大发展预期。
1.全球汽车消费拐入相对衰退期
2008年10月底,有关数据就陆续显示:全球的汽车消费除中国等亚太少数地区保持相对的增长外,北美、日本、欧洲大多消费主力国家或地区汽车消费都出现了负增长。在汽车消费大幅下降的同时,各汽车企业的利润大幅下滑。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出现大幅亏损,通用汽车2008年第2季度更是出现1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8年9月开始,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北美车市正饱经沧桑。9月美国新车销售量为96.4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6.6%,降至17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已经是连续11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分析人士认为,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将对汽车消费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之前全球汽车价格上涨已经酝酿了危机的可能性。一旦这场金融海啸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出现较大规模的经济大萧条,那么汽车消费必定要萧条。
2.中国汽车业可以谨慎乐观
在全球化时代,美国金融危机会产生传染效应,中国经济受美国影响具体有多大很难说清楚,未来的汽车业到底会受到多大的冲击,现在还难以估汁。从目前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减缓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降低国内消费能力等。在汽车消费方面,由于国内的市场环境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还是有限的。美国消费市场属于严重依赖信贷消费的市场,而中国人则不太注重这种提前的消费方式。这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不管是自主车企还是合资车企都是一个有利的好消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份报告同时判断,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汽车业总体上不存在资金问题。报告说,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提出了考验,影响到国内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的担忧。从汽车企业的资金链条来看,目前汽车市场销售的萎缩会导致国内汽车企业出现短暂的资金缺口,特别是对零部件企业的应付款项会增加,但汽车企业还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及融资的方式获得相应的资金。由于大型企业都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以及信用度,国内汽车企业要从银行机构获得贷款也很容易。另外,由于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机构也把投资方向指向中国企业。另外已有多家金融机构开始直接注资国内车企,包括自主品牌企业比亚迪、华晨等。虽然有关机构对中国汽车业给以相对乐观的预期,但国内多家券商的行业分析报告也同时指出,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未来两年中国的汽车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3.豪华车面临最大的生存压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汽车消费拐入相对衰退期之后,豪华车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生存压力。由于北美、欧洲是这些豪华车消费最主力地区,受到金融海啸影响,中产阶层的资产大幅缩水,汽车消费能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高档豪华车品牌的消费更是如此。在中国同样如此,由于从北美引发的这场金融海啸直接波及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包括珠三角和长三角很多城市在内,汽车近期的上牌量大幅度缩水,加上新的消费税调整之后,对于大排量的汽车消费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压,事实上豪华车的前景并不太乐观。
2008年11月有消息称,德国高档汽车生产商戴姆勒奔驰公司计划停产1个月,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久,奔驰公司宣称从2008年12月11日至2009年1月11日全线停产。戴姆勒公司的季度报表显示,公司利润大幅下跌,2008年第3季度当季净利润为2.13亿欧元,远远低于此前分析师预测的8.18亿欧元。戴姆勒公司总裁表示,“金融危机正在转化为经济危机,公司主要销售市场因此萎靡不振。情况非常严峻,我们现在处在艰难时刻”。然而,报告的预测是基于目前全球正在动荡不安的全球汽车产业界。如今,全球的汽车产业格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面貌。
中国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焦点
在全球实体经济出现收缩和衰退的2008年第4季度,有专家分析和比较中国、美国多家机构的观点,预期中国汽车产业将成为全球焦点。
在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目前全球看待中国主流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在这次全球性金融风暴中再次发挥“救世主”的作用。同样,在汽车行业也是一样,在这一次的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汽车产业危机之后,全球汽车的焦点日益集中在中国身上。
从乘用车联席会发布的2008年9月数据来看,中国乘用车产量达到了557万辆,环比大幅增长了34.7%,同比也有3.6%的增长,销量方面达到了54.8万辆,环比增长26.3%,同比小幅增长2.3%。从这些数据来看,在汽车行业中,中国市场的表现与欧美市场的全体下滑不同,显示了中国汽车市场强大的内需动力。
一位汽车评论人士如此评价,“谁在未来三年中国市场获得稳定增长空间,将成为决定其世界汽车地位的关键。”除了之前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强有力的关注之外,全球汽车产业也开始渐渐关注中国汽车资本在全球的影响力。之前,有不少海外媒体传言广汽集团并购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品牌,长丰汽车并购通用悍马品牌等消息也不胫而走。
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使得国际眼光日益渴望中国资本的注入。对此,普华水道等国际咨询机构还曾经呼吁过中国汽车产业,“抄底北美汽车产业!”不过根据目前的情况,短期之内还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动作。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无论是一汽、上汽、东风、广汽、北汽,还是奇瑞、吉利们,如果仅仅凭借一己之力,目前显然不具备全盘收购北美三大巨头的实力。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认为,目前整体收购或部分收购的可能性比较大的企业仍然在发达国家,印度、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就算要收购,收购后依然要面临很大的压力。
专家们判断,当全球把目光集中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同时,中国也将迎来一波海外汽车高端人才的涌入。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多家海外汽车巨头加快裁员减产步伐,包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汽车。通用汽车发言人称,因需求减少,通用汽车将裁减1500名密歇根州和特拉华州工厂的时薪工人。克莱斯勒之前则宣布将于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000人左右。欧洲和日本汽车巨头也加入了裁员、停产大军。欧洲汽车巨头菲亚特集团打算延长梅尔菲和米拉费欧丽地区的工厂停产周期,并计划11月将卡西诺工厂停产两周。福特汽车欧洲公司总裁表示,福特将在欧洲减产10%~15%。全球卡车巨头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也开始了减产裁员计划:取消两年前在瑞典和比利时卡车厂增设的夜班,且裁减1400名员工。与此同时,瑞典沃尔沃集团卡车公司开始实施紧缩开支的计划。此外,一向有免疫力的丰田汽车甚至冻结新人录用计划,将日本国内工厂员工裁减近两成以上,从3月底约为8800人,锐减至9月底的6800人,其中近3个月裁减了近1500人。
随着全球汽车制造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以及传统汽车巨头本身科研方面的预算减少,全球汽车产业的高端技术人才的流动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地成为全球汽车高端人才的会集地之一。在北美汽车濒临破产之时,很多优秀的汽车人才面临失业。因此,中国的汽车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招揽全球汽车高端人才。可以预见到的是:汽车产业必然会像IT产业一样,未来几年之内,中国必定将掀起一股汽车“海归”的回国高潮。
2009年,中国和亚洲市场显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现代汽车2009年5月表示,该公司4月在美国、中国和印度等海外工厂生产的汽车销量比国产汽车的销量多5.8%。最引人注目的是,现代汽车上月在中国市场的月销量首次突破5万辆,连续3个月保持了70%以上的增长率。分析人士称,尽管日韩系汽车厂家在北美和欧洲的项目多有所收缩,但对于中国,它们仍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甚至更大的信心。虽然现代汽车在危机中的表现还算不错,但这实际上只是与其他汽车厂家的表现相比而言。虽然现代汽车有汇率优势,但由于销量剧减,其销售额仍比前一年减少26.4%。
全球房价普跌或成趋势
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总体认为:处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房价,自2009年开始,将持续2年的下行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中国的楼市也将遭受与其他国家同样级别的待遇。2008年7月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比5月低几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与上月持平。这已经是全国房价涨幅连续6个月回落。2008年第2季度,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博弈仍在继续。业内机构的数据显示,1~6月,全国大多数城市楼盘成交量已经出现“腰斩”。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面积174万平方米,而2008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面积同比下降超过50%。在房地产整个行业资金链短缺的今天,一方面空置继续上升,另一方面却又开发不断,成交低迷,造成了我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7亿平方米。这种局面在当虚高的房价把绝大多数有住房需求的人们赶出了楼市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从市场供应方面来看,为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需求,在最近几年,政府势必要加大力度保障住房供给,并且建立新的供需点来调和社会矛盾,在实际操作中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而海外资金出于维护本国内母体公司利益做出的撤出套现行为也会加大房价回归的压力。再加上“退地”、“退房”、“土地流拍”、“断供门”现象的不断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房价的回落的砝码。因此,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提出的警告,正如房地产价格上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一样,未来的价格下跌同样也将成为一种全球趋势。
在特殊的环境下,虽然政府靠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护着房地产的平稳增长,但近50家(位)国内、国际专门机构和专家在接受作者采访时都表示,整体看来,中国房价会有下跌的趋势。他们的结论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将影响民众的住房消费理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政府将继续发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十一五”期间,中国中央政府明确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日标,向民众发出了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同时还强调,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政府发出创建节约型社会号召后,社会各界都在行动起来,在很多方面都注重节约,可以与买房联系起来,很多人就在盲目的心态驱使下将节约意识抛诸脑后,大多数消费者节衣缩食、贷款甚至是不惜花光几代人的积蓄也要买房。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买房是奢侈消费,但是他们除了盲目以外更多的是不得已。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会把创建节约型社会列为重要国策,如此一来,大多数民众将会响应政府的号召,奉行节约的生活方式,而一旦节约意识深入人心,房价必然会持续下跌。
二是保障性住房供应将大幅增加,市场供应关系将会逆转。
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今后10年或更长时间里,各地将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而大幅推出经济适用房、两限房、廉租房,将从根本上改变房产市场前期的供求关系,在未来的5~10年内,供大于求将是房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主旋律。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房价下跌是必然的,而房价下跌周期与供求关系存续周期也是一致的。因而,这一点将在未来10年内对中国房价形成重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各地政府都陆续出台了相关住房保障规划。《上海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年)》(征求意见稿)显示,未来5年,上海市新开工住房建筑面积约9300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中,新建、配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00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近2000万平方米。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规划期内,竣工住房面积约1亿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以及配套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近350万平方米。
三是房产商受地方政府的支持将持续减少。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房产商要在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扶持和呵护之下才能得以成长及发展。商品房预售、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分期缴纳土地转让金等政策都是政府对房产行业的扶持,这些扶持令房产商变得膨胀起来,令中国房产市场变得火爆起来,令中国房价变得疯狂起来,令中国消费者变得盲目和冲动起来。而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政府对房产市场已经有了较为清醒地认识,其对房产市场的扶持已在逐步减少,而且将在5~10年的时间内完全取消对房产商的扶持。在政府减少直至取消对房产商扶持的时间区段内,房产商要靠自己的实力来证明并发展自我。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房产商将像刚断奶的婴儿一样,要学会通过咀嚼进食来获取营养,还要学会自己走路,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房产商唯有降低利润空间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以期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房价下跌将成为一种必然。
四是房地产投资将受严重制约。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全球范围内的房地产投资资金日益紧张,房价持续下行。由此,一个普遍的预期也在形成,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房地产投资将受到严重制约,中国一家权威机构在2008年11月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全面爆发大幅度的调整。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初就开始了调整,传统的供大于求的市场状况被逆转。很多楼盘因为资金回收的压力进行仓促开工。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08年上半年并没有出现下滑,而只是在6月以后出现5~6个百分点的下滑。但是,这种反向开发行为将加速房地产市场的调整,2009年的房地产将面临供给提升和需求大幅度下滑的双重压力。因此,房地产市场必然出现深度调整。2009年,房地产面临“硬着陆”及更大的风险。
钢铁业:钢材市场冲击铁矿石投资
世界钢铁协会作出了一份预测报告,称这次的金融危机将对全球钢铁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钢材市场冲击铁矿石投资,全球中小钢铁企业将倒闭60%以上。报告分析说,由于三大铁矿石巨头漫天要价,铁矿石价格高涨,各国钢铁企业因为担心铁矿石价格继续上涨,所以储存了相当多的铁矿石,占用大笔资金。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需求大幅减少,钢铁价格一路暴跌,这就产生了致命的矛盾——高昂的原材料成本和资金的大量占用与低迷的钢铁产品价格产生冲突。再加上金融危机使得银行处于旋涡的中心,其自身难保,对贷款业务更加谨慎,全球众多钢铁企业只有等待倒闭的命运。
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消息显示,中国第一大钢铁生产省份河北省有近四成小钢厂倒闭,而铁矿石企业倒闭情况则更为严重。而经济发达的江苏,频频传出钢铁企业倒闭的新闻:江苏常州科弘、星岛、星海、星宇、常钢等5家公司濒临倒闭引起很大的舆论反响。国际钢铁市场也是一片凄凉。中国钢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CRU(全球钢材价格指数)比9月末大幅下降了10.83%,下滑至240.3点。全球三大主要区域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欧洲价格指数月度跌幅最大,比9月初下跌了16.4%,跌至220.6点;亚洲、北美价格指数月环比分别下跌9.1%和8.7%,分别跌至253.6点和236.2点。10月,欧洲钢材价格出现了大幅下滑局面。其中,在出口市场占主要比例的长材市场下跌幅度很大。以螺纹钢为例,欧盟钢厂、德国市场的螺纹钢在10月份分别下跌了520美元(吨价,下同)和482美元,跌幅分别高达41.3%和37.1%;北美的钢价指数为226.2点,比9月份下降了8.7%。10月份亚洲市场持续低迷,中国钢厂继续下调对欧洲钢材报价,但仍不足以吸引欧洲买主。
由于钢价下跌,钢企都希望以减产限产的方式拉动价格,所以对上游原料铁矿石的需求也大幅减弱,造成铁矿石供大于求的局面。很多采矿企业关闭矿井或减产,正在实施或计划中的一批矿业投资项目也可能延迟。瑞士信贷银行在一份报告中称,如果信贷危机进一步加重,2009年约500亿美元的矿业资本投资面临被推迟的风险,尤其是拥有大量债务的企业,瑞士斯特拉塔矿业(XSTRATA)受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最大。即使那些拥有重大资产负债额的公司,也可能面临项目推迟。该数字表明,2009年矿山投资计划的约66%可能受到影响,包括年产3亿吨的铁矿石扩建项目(占目前市场的35%), 500万吨的铜项目(占目前市场的29%)、年产1000万吨的铝项目(占25%)和超过100万吨的铂金项目(占市场的约14%),这些项目有可能要推迟2~3年。
钢铁需求下滑给铁矿石投资带来巨大的冲击,现货价格持续走低且低于合同价格,而且预计2009年合同价格将结束连续6年的上涨行情而转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供应厂家一方面减产,另一方面推迟或重新评估投资计划。淡水河谷将削减2010年的投资支出。巴西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亦将削减2010年的资本支出。在2008年10月初,公司宣布了其142亿美元急剧扩张性的投资计划,但2009年的大部分投资仍将继续。但位于卡拉加斯的大型SERRASUL矿的完工将会被推迟5~6年,最初预计SERRASUL矿在3~4年内投产。现正在开发的项目包括在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在秘鲁的贝奥瓦磷酸盐项目及在莫桑比克的莫阿蒂泽煤矿项目将在2009年启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将重新评估资本支出的时机,考虑需求的短期影响以及降低项目成本的潜在机会,重新评估是谨慎和恰当的做法。但澳大利亚另一大矿产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宣布评估增长项目支出的计划,并表示其强大的现金流和资产平衡表将使其在周期中进行再投资。英美资源公司巴西两铁矿石项目延迟建设。
英东南亚矿业投资也受影响。2009年菲律宾矿业投资额难以达到1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全年的投资约为8.2亿美元,但政府希望在2012年吸引100亿美元矿业投资。泰国部分矿产项目停工。泰国矿业协会目前正对3500家会员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各企业在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的经营状况。据悉,大多数矿石项目由于民间和政府投资减少已经放慢实施进度,部分项目已被暂停。若2009年政府的大型投资项目仍无法落实,将严重冲击到矿业生产。
对于钢材行业来说,它的发展根本取决于需求。美国金融危机多多少少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抑制,然而就钢材行业而言,对中国钢材的市场需求,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也直接传导给中国钢铁业。例如,房地产行业影响着中国钢材的需求。中国房地产价格滑落,从2008年初开始。虽说其价格下滑的主因是国内楼市价格泡沫太大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双重压力,但正在发生的金融风暴,也使得中国楼市面临更大的套现和需求下滑的压力。这必将对房地产投资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中国市场,房地产行业的用钢量占全国整体钢材需求的25%,如果再加上百姓对新房装修和家居购置的钢材需求,其用钢量可达1/3。所以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对钢材需求的影响巨大。河北省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厂长的感受是,钢材市场的低迷,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业需求大幅下降导致。据调查,2008年以来,传统钢材需求大户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新开工项目同比大幅下降,直接导致钢材需求大大减少,许多中小民营钢企目前困难重重。2008年9月18日,我国钢铁龙头老大宝钢宣布,钢铁产品价格在10月份价格基础上下调。与此同时,国内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纷纷加入到降价行列。有关统计显示,目前,全国钢铁产品的价格平均下跌已达20%。
航空业业绩空降、海运市场入冬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航空业也没能幸免,航空业业绩直接性“空降”,而海运市场也进入“冬眠”状态。中国民用航空局政策研究室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民航业的负面影响将持续2~3年时间,但中国民航2009年的增长仍将达到10%左右。中国民用航空局政策研究室估计,2008年前10个月中国民航二大指标下滑超过10个百分点,全行业所有航空公司累计亏损43亿元。
据透露,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民航局正在研究并采取。八项政策措施“救市”,包括近三年计划投入4500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尽量退租飞机、建议国家向央企注入资本金、研究降低税费、下调航油售价等。在为航空公司减负方面,中国有关部门正研究建议国家减免飞机和航材进口税,免征一般贸易航油进口关税及增值税,减免营业税。同时,民航局将进行行业内部利益调整,包括降低空管收费标准等。而对于国内国际航油价格倒挂问题,民航局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国内航油价格较国际航油价格高出2000元/吨以上,民航局将与有关部门协商下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航空业及其上游的航空制造业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很大。全球航空制造业巨头之一的空中客车全球总裁托马斯·恩德斯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受经济形势影响,空客2008年的飞机订单较2007年将下降一半左右,而航空公司目前也正经受着融资困难等一系列困境。“现在还很难预测这次金融危机究竟会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后果”。但恩德斯指出,此次危机对于空客的客户——航空公司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消费者开始削减出行成本,减少乘坐飞机的次数,从而减少了航空公司的业务;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体系出现动荡,航空公司的融资也更加困难。而航空业一直是属于高负债率的行业,购买飞机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
由于受到高油价和市场需求下滑的双重打击,全球航空业正处于自“9·11”事件以来最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最近的金融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国际航协的预测,2008年全球航空业将亏损23亿美元。此外,2008年上半年全球一共有25家航空公司宣布倒闭或运营终止。据亚太航空中心(CAPA)消息,全球航空业在2008年亏损58亿美元。亚太航空中心表示,受金融市场和油价的双重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将有更多的航空公司消失。
航空业的不景气也影响到其上游——飞机制造业。恩德斯透露。有些航空公司融资和经营出现困难,开始向空客要求推迟交付订购的飞机。从另一方面看,有些客户则可以因为其他客户的推迟,而提前拿到订购的飞机。不过,恩德斯坦言,“我们今年肯定不能期待像去年那样的创纪录的将近1500架订单”。据他透露,空客2008年的订单量大概在800架左右,但这一数字已经高出了空客2009年的生产量和交付量。目前每年生产大约450~500架。恩德斯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空客的订单成绩令他满意。他进一步指出, 2008年空客的储备订单已经达到4000架,这一数字意味着即使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订单数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多,但是其储备订单足够今后6~7年之间的生产量。恩德斯表示,“即使我们今后几年内订单数量减少,我们也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一份报告——《2008年世界海运回顾》指出,在新兴和转型经济体的带动下,2007年全球海运货物总量达到创纪录的80亿吨,但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和海运市场的影响在2008年已逐渐显现。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商品贸易增长了5.5%,海运贸易增长了4.8%,对于海运服务的需求上升了4.7%。强劲的需求使国际干散货的运输成本在2008年第1季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位,但2008年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反映航运市场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由2008年5月的11793点下降到月初的891点,显示出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2008年10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干散货市场造成很大恐慌,打击非同一般。其实,受次贷危机影响,国际干散货市场从2008年6月开始已进入下跌通道,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摧毁了国际干散货市场参与者的信心,进入空前的杀跌行情,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从10月3~30日连续20个交易日暴跌,从3002点跌至865点。与5月历史高点11793点相比,跌幅达92.7%。国际干散货市场从2007~2008年上半年过度投机炒作形成的“泡沫繁荣”,以及1月份非理性的恐慌性杀跌,充分体现了国际干散货市场暴涨暴跌的巨大市场风险。目前BDI指数已进入严重超跌区域,国际干散货船租金及运价水平已大大低于日常经营成本,船东开始封存一部分老旧船舶。市场已跌至谷底,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短期内随时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即将进入底部震荡区域。从中长期来看,国际干散货市场将经历比较漫长的熊市。
中国沿海干散货的运输市场也不容乐观,与国际市场同步进入了“冬天”。沿海运输市场2008年上半年尚处于繁荣高峰期,下半年开始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进入连续下跌态势,沿海煤炭运价出现大幅度下跌,秦皇岛至华东的(上海、宁波)运价从最高峰每吨125元,跌至11月的每吨35元,运价已跌进船公司运营成本,但目前尚未看到止跌企稳的迹象。沿海散货运价指数从6月开始,连续下跌,10月29日报收于1341.8点,相比6月4日的历史高点2887点,跌幅已达5.5%。难以控制的沿海运力大量投入,运力严重供过于求,再加上国际干散货市场环境不好,近期沿海散货市场底部难以预测。从中期来看,沿海于散货运输市场已进入比较漫长的“严冬”。
IT业困难将持续4年
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IT业困难将持续4年,目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IT业巨头支出大幅下降
2008年9月,作者与IDC、戴尔、思科、甲骨文等9家国际知名IT公司的中国公司联系,了解它们对本公司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预期。在一再的催促下,一个月后终于陆续得到回复。它们对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总体上持担忧心态,认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IT业的影响将在2009年进一步体现出来,并且IT不同企业的麻烦和困难要持续2~4年。
国际上有关行业的咨询公司也陆续推出行业分析报告。加特纳的报告认为,企业的IT预算增长率将“一年不如一年,直到经济环境出现明显改善为止”。虽然加特纳和多数研究机构都不认为IT业支出会出现负增长,但是“减缓”和“下滑’’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它们各自的报告中,也透露出了其中隐含的趋势性的信息。不过加特纳也在建议其客户可以两面下注,因为它不认为美国经济到2009年还会继续恶化。它建议企业的IT经理们最好准备两套预算方案:一套预算“可按照企业高管们的指令”来做;另一套则可“根据明年经济状况开始好转的前景”来做。加特纳认为,美国的整体经济和IT业会以两种不同的速率增长,而后者可能“会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有更强的活力”。
中国有关研究机构的预期普遍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将对2009年企业IT支出将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这一影响远不及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一名专家表示,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美国和西欧市场IT业支出受影响最大,但新兴经济体也不能完全避免金融风暴的冲击。2009年,欧洲在这一方面将出现负增长,而美国和日本将保持持平。以上人士在其报告中也说,2008年上半年,企业的技术采购好于它们原先的预期,但企业仍需谨慎从事。报告称,“美国的退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市场的下滑只是被推迟厂而已”。
据中国有关专家预测,2008年剩余时间内技术采购需求的下滑趋势将会延续到2009年上半年。但是它也提高了2008年企业和政府部门对IT产品及服务需求的增幅估值,将5月的预测值3.4%修改为5.4%。而对2009年的预测需求增幅则有所降低,从10%修改为6.1%。另据估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如果出现企业兼并的情况,金融业的IT预算将减少10%;如果出现企业破产的情况,那么预算的削减幅度可能会高达20%~30%。
2.全行业大裁员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以及业绩预期的不乐观,更多的IT企业将大规模裁员。据统计,从2008年9~11月,全球IT企业裁员人数已超过6万人。而裁员宣布的时间正好是企业公布第3季度财报的时候。从公布的业绩看,在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全球IT产业遭受了巨大打击。为全球主要手机供应商生产芯片的国民半导体公司10月也降低利润预期,并宣布裁员5%。另外一家半导体大型企业应用材料公司也宣布大幅降低第4季度利润预期45%,并计划裁员1800人。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斯普林特说:“这一低迷时期将持续一年或者更长时间。”
全球第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西门子10月中旬宣布,公司将裁员约1820人,而另一家国际IT巨头北电网络也在发布2008财年第3季财报的同时,宣布将裁员1300人。分析人士表示,在金融行业从业的lT人员可分为四类:业务基础设施人员处理日常的需求;网络专业人员主要关注链接性和时延问题;数据中心管理员必须擅长处理大交易量、网格计算和虚拟化;而其他IT人员和开发人员则主要负责支持各个金融公司专有的交易行为。近期看来,最容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是最后一类人,这是因为像贝尔斯曼、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公司的大量业务就是各自的交易业务。因此,支持此类业务的IT人员就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也有预测认为,前三类人员顶多还有一年的职业安全期,一旦金融企业由于日益加剧的金融风暴而引发大规模重组时,也可能会丢掉饭碗。9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将对IT业的从业人员、技术发展方向和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与此同时,IT技术也将会帮助企业降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帮助企业走出泥淖。
咨询公司对50名首席信息官(CIO)进行的调查显示,大约有25%的人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冻结招募员工,另外,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削减顾问和承包商的花费。分析师认为,很多公司都在考虑推出新的IT项目,直到宏观经济状况得到缓解才会重新恢复。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3.中国IT业相对乐观
美国和欧洲的IT公司的坏消息频传,也让中国IT行业感到不寒而栗。而有关人士在北京对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研究部门进行了采访,得到的回答相对乐观。这些机构表示,相比较美国的IT业中国目前尚好,业内大的公司运行基本正常。对于行业今后的发展,这些部门都认为中国IT业正处在上升阶段,总的趋势是持续上升。但如果在2009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国内实体经济受到金融危机更大的破坏,也会影响到对IT业的需求,影响的程度要看实体经济遭到破坏的程度。
美国的一位行业分析师在北京表示,中国市场并不能独善其身,美国金融危机势必会对中国的IT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IT业最大的影响是软硬件采购将可能大量减少。而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CEO则表示,国内金融业依旧需求强劲,在IT投入的需求上没有衰减,而且对IT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内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与国外成熟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很多信息化的需求,包括数据、风险、管理等方面还将有大的突破,因此中国IT业还有有待提升的前景。
物流业面临调整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第二,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第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到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第四,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其实现进一步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呈现小、散、乱、弱的状态,限制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低,流通产业发展显得不均衡。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信息化程度低,我国许多流通企业信息水平较低,表现为信息管理机构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低等,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五是经营方式和观念的落后。许多流通企业主要采取低价竞争策略,许多先进的经营方式没有采用。六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七是国际化程度低,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竞争的较少,有些具有某种政府行为,因此效果并不好。
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物流业绝地反攻刻不容缓。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调整和振兴物流业能够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没有独善其身。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调整和振兴物流业也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保健产业
我们每天早晨必用的牙膏、洗脸液,白天的饮食到晚上睡觉的床垫及化妆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充斥着对保健品的需求。我们需要产品带来更多的安全性,也要预防产品可能造成的伤害。然而,大众对于保健品的需求才刚刚起步,因为大部分的人还不知道该怎样选择保健品,有时甚至保健品也会影响健康。同时,市场上许多保健产品的宣传和服务并不十分普及。因此,21世纪的下一件事已经开始了,它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并在以后的10年创造出巨大的商机,那就是保健革命。
现在,我们正处在下一个能够创造万亿美元的产业萌芽的时期,这个产业将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未来五年多的时间内创造出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保健业针对的是人类生命中最难解答的奥秘之一,要解决的是现存人类的神秘现象之一——老化和生命力,而迄今为止,科技在这方面还未有实质性的突破。保健产业将依赖于生物和细胞生化技术的进展。
由于保健产业和疾病产业都是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有关,人们往往对于两者的概念分识不清。保健产业是指出现症状前对健康人(没有疾病缠身)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感到更加健康、健美,并减缓老化的影响或防患于未然。保健产业是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想要更健康、减缓老化的现象以及预防疾病的人们自愿成为保健产业的客户。几乎人人都认为保健产业是预防疾病的最佳选择。而疾病产业是指出现症状后对患有一般感冒到恶性肿瘤的病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目的在于治疗疾病的症状并最终治愈疾病。疾病产业具有被动性的特点,虽然规模庞大,但是人们只有在发生意外,出现特别症状或者患有某种疾病时才会成为疾病产业的消费者。没有人自愿想成为疾病产业的消费者。
目前我国也积极地投入到了未来的这波财富狂潮里。未来我国保健产业总的发展趋势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研究预测,由于居民消费结构中,保健消费的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消费的增长,对保健业市场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第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落实国家政策将促进保健产业的发展。第三,传统养生理论为基础的保健产品市场份额将会明显增长。第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自己的企业发展模式。第五,产品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市场细分更加明确。第六,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业将快速发展。
中国保健产业才刚刚起步,许多地方还不完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生活习惯中存在重医疗、轻保健的意识。与一些保健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企业资产和销售规模较小。产品老化,产品及功能雷同,适用人群类似,新产品缺乏,低水平重复,缺乏技术资金投入,造成企业恶性竞争。少数企业以概念造势,粗制滥造,夸大宣传,违规经营,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使消费者心理受到创伤,产生“信任危机”,给保健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相对健全,截至2007年底,先后出台120部规章,分别由5个部委局执法。但是其中实施起来还存在许多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执行艰难,多头管理,造成部门间权力失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新的《食品安全法》出台有望解决上述问题。保健用品、保健服务产业,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法律法规缺失、监督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导致投机分子有空可钻,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与国外和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保健产业发展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竞争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税收、土地、信贷、贴息、各部委的有关配套支持资金等等。但是,国内保健产业领域,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优惠的政策,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境地。
保健产业正在随着大众的需求日益成长,我国也急需开展一场保健革命,要赶上世界的这一股财富浪潮。
食物和日常饮食产业
现在我们的食物供应技术正在大力发展,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基础营养的认识还是处于懵懂的状态。即使是食物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也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是一般大众了。
鱼、牛肉和鸡肉含有大量而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却没有碳水化合物,而且脂肪含量差异很大。一条6盎司重的食用鱼(如大型比目鱼)含有35克蛋白质和2克脂肪。而6盎司牛里脊肉做的牛排含有39克蛋白质,但是却含有55克的脂肪。6盎司的食用鸡(黑肉和白肉两种肉)含有46克的蛋白质和25克的脂肪。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吃的食物和我们先辈大大的不同,甚至和我们的父辈也有很大的差距。以前我们都是在家就餐,主食也是脂肪、盐分以及含有化学添加剂很少的新鲜食物。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太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去做以新鲜原料为主的食物,因此我们会买一些甚至全部买随时可以食用的食物,而这些加工过的食物添加了大量的脂肪、碳水化合物、钠以及化学添加剂。
从1970年以来,人们不在家就餐(在餐馆或者野外就餐)的比率已经增加到50%。在外就餐的食物和在家就餐的食物相比,前者含有更高的脂肪和钠,但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却很少(即使在外就餐和我们在家用半成品食物做饭吃相比,前者仍含有更高的脂肪)。
每家食品公司都集中精力把食品制作得尽可能比竞争对手更加美味、保存期更长以及免受微生物污染而更加安全。企业家和商业人士为了使食物变得美味可口而增加脂肪,他们的本意不是创造一个超重的国家以及极为肥胖的个人(暗指美国和肥胖的美国人)。企业家和商业人士对我们的食品进行罐装和加工是为了延长储存时间,而不是降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以及减少食品的健康程度。此外,企业家和商业人士们为了使食物变得光鲜、亮丽,色泽较佳,并在超市保持长久,而在食物中加入氢处理油,这样做的本意不是把好的脂肪变成坏的脂肪,也不是为了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不幸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综合作用导致成千上万的食品厂家模仿这种做法,从而对食物供应产生了相同的效果,看来就像是桩阴谋的交易。
消费者因为口味被惯坏和营养认知不足,厂商于是顺势推出满足消费者不当需求的产品。技术提高使我们的食物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热量,导致了我们食物营养缺乏而空余热量。这种状况需要改变,现在的消费者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并且需要各种各样的食物。
虽然食品供应中的问题让人忧心忡忡,但是产生问题的同时也给健康产业带来了机遇,这种机遇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健康食品和饮食补品,从而解决现代食物供应问题。随着消费者渐渐对饮用牛奶的负面影响有所了解,他们开始寻找一种保健替代物。幸运的是,有一种能代替牛奶的高能量和低脂肪的食物,不仅能够长久保存,极其健康,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对环境也没有破坏并且花费相对较小——这就是豆奶以及其他以大豆为原料的食物。大豆成了保健的新宠。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豆类食物作为非常健康的食物早就应该在我们这个时代受到追捧。一旦涉及食物,我们往往被习惯、口味和便利所控制。许多人还是习惯喝一杯牛奶。为了构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豆奶成了保健产业中一大食物商机。
到2012年,健康食物会遍地开花。健康产业领域的革命要满足以下三方面:符合传统,美味可口和便利。其中有些革命已经在我们食品加工业开展起来了,食品加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有最大份额,价值5000亿美元。幸运的是,这些健康产业领域的业主才刚刚起步,如果你想要在这场革命中抓住凤毛麟角,就要仔细分析健康食物对你从事的极具前途的健康产业的影响,更新你在健康产业领域的机遇。
医药产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的大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许多人通过医药发财致富。没错,制药是个高增长产业,世界制药工业年增长率近十年平均为7~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平均年增长17%(我国增长率高是由于1978年基数小)。制药工业的高增长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的更高需要,首要地便是健康需求;二是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人均用药数为其他人群人均用药的三倍,在发达国家,药品约一半是老年人使用;三是高额科研开发费,运用高科技不断研究开发出新药。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医药保健品企业将目光投向了“银发市场”。60岁以上老人的消费品市场,国外称之为“银发市场”。根据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了10.3%,我国实际上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且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正逐步增加。2007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3.6%。除了市场规模的巨大外,银发市场的潜在购买力也非常可观。据估算,目前我国老年人各类收入的总和达到3000亿至4000亿元。而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老年人本身对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在健康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
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是拉动医药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三驾马车,这些因素保证医药需求增长的稳定性。而中国总人口在2007年将达到了13.2亿,尽管增长率在不断下降,但是由于基数非常之大,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医药市场的需求刚性仍然可以得到保证。在国内药品消费需求尚未得到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医疗保障资金收支规模的增长可以看做药品消费景气的先行指标,未来几年医疗保障资金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28%,在其拉动下,医药行业收入增长将达到20%至25%左右。
中国产业增长预测模型显示,今年我国医药工业增长景气走势将保持稳步增长的格局。预计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可达1500亿元,可望实现20%的同比增长;预计可实现利润85亿元。今年全年我国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有望达到3100亿元,实现利润255亿元。人们对健康保健产业需求的旺盛势头,将会持续推动医药消费结构的升级,医药工业的潜力无疑还会逐步增大,有待挖掘的底蕴自然也会更丰富。而专家则进一步预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医药产业有望保持15%的高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将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新焦点。这也使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中国的健康医疗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研究表明,2005年,国际资本向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呈上升趋势,风险投资达到7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其中,生物制药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数量最多,达到21亿美元;医疗器械和化学药物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均为14亿美元,分列第二、第三位。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在2006年仍是风险投资的热点。美商联讯创投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周德虔博士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投资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时表示,中国的医疗市场离饱和还很远,独特的市场可以造就世界创新的医疗器械。
陈竺先生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了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前景:“对21世纪生命科学一日千里的发展前景,中国应该转变观念,大力加强生命科学研发、发展健康产业。对健康的投入不应该视为社会的消费性支出,而要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蕴涵无限前景,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使之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陈竺认为,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外,国家应该增加对健康产业、尤其是生命科学研发的投入,给予免税等鼓励性政策措施,改变不利于产业发展的现状,比如审核程序复杂导致药物研发周期漫长,在药品招标中唯“价低”是取等。
健康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品的消费额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实现跳跃式增长,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
健康保险业
对于健康行业的企业家们来说,健康保险业是一个掘金的巨大商机。然而,现在健康保险开支对美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其他相关经济的威胁,因为健康保险业的花费已经威胁到了美国商业的生存能力。我们不妨看几个简单的数字:今年美国的大企业为职工买的家庭医疗保险在2004年已经涨至1万美元。在美国,一个像样的工作(大企业或政府、学校的职位)基本都为雇员和其家属提供医疗保险,费用当然大部分是雇主支付。而近来美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医疗保险开支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让雇主叫苦不迭。在过去的短短5年之内,医疗保险费用提高了50%。经过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虽然如今美国的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企业利润却因工资费用的提高和产品价格的低迷而上涨缓慢,而医疗保险费用的上涨率,也在大大加速。不管人们对目前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的估计有多么乐观,在今明两年,医疗保险费用的上涨率是经济增长率的两三倍。如果医疗保险费用的增长率长期超过经济增长率,那么就会抵消企业的利润。其影响相当于政府不停地加税、原材料(如石油)不断涨价、贷款的利率持续上升,倘若这一局面得不到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被窒息。
近年来,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速度迅猛。十年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从1998年的25亿元剧增至2007年的3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高于同期寿险24%的年复合增长率。2008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585.5亿元,市场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到上千种,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
在中国,健康保险定义为: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保证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人身保险。按保险责任,健康保险由三个独立而又相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收入保障保险。健康保险属于商业保险中人身保险的一个项目,中国的健康保险在1982年首次提出发行,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2004年以来,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理念被业界广泛认同,是专业化经营实质推进的时期。特别是中国保监会积极推动健康保险行业走专业化经营道路。2005年,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瑞福德健康(由阳光健康更名而来)、昆仑健康等四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顺利开业,中国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
面对人们日益增加的对健康保险的高质量需求,健康保险产品也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除了先前的重大疾病保险之外,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住院费用型医疗保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高额医疗保险以及包括住院和门诊医疗的保障综合型医疗保险等产品。2009年4月出台的“新医改”政策明确了近期(到2011年)和远期(到2020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提出“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这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参与政府经办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提供了重要发展契机,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作用。同时,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业务平台、由商业保险公司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的“结合型”健康险业务试点,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以此进一步提高公众的保障程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们对高保障健康险的需求,预计2015年中国健康险保费将突破1200亿元人民币,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健康保险行业再次显现出巨大的商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为健康保险业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发展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健康保险行业将迎来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