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大趋势中国大趋势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杨云鹏
- 2字
- 2020-06-25 04:55:08
世界大趋势
金融
金融危机的影响
虚拟金融主导21世纪金融危机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就开始思考其发生的根源。一个高度统一的判断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虚拟经济造成了美国和全球金融大厦的危情。
有人对金融危机做了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位华尔街的精英面对五颜六色的气球(金融衍生品),拿起一根长长的杆(财务杠杆),挑起气球在空中飞舞。最后,气球破裂,华尔街精英弃杆而去……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专家指出是因为金融机构采取了“杠杆”交易,而另外一些专家指出是因为危机背后的62万亿信用违约掉期。
很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的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的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即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借了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如果投资赢利5%,那么银行A就获得45亿的赢利,相当于是150%的暴利。如果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由于杠杆操作的高风险,所以按正常的规定,银行不应运行这样的冒险投资。于是就有人想出了拿杠杆投资区做“保险”的办法,这种保险就叫CDS。例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去找了B, B可能是另外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银行A和B商量:“你帮我做违约保险,我每年付你上千万元的保险费,10年5个亿。如果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就权当是你白拿了。如果我违约了,你要为我进行赔偿。”对于银行A来说,如果不违约的话它可以赚45亿,即使拿出了5亿来做保险它还能净赚40亿。如果违约了,反正有保险来陪。B很可能会回去做一个统计分析,当他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的时候也乐了,如果它做了一百家的生意,那么他就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即使其中有违约的,赔偿最多不过50亿,再怎么差的情况也能净赚400个亿。于是乎,银行A和B都认为这笔交易十分划算,于是都欢天喜地地达成了交易。
当C看到B这么轻易就可以赚这么多钱之后,也眼红了。于是C也跑到了B那里对他说:“如果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的话,每个合同我给你2个亿,你可以得到200亿。”B想那400亿我要等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可以拿到现成的200亿,并且还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于是B和C又达成了一笔交易。C在拿到B的CDS之后,又将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之后,认为400亿减去220亿后还有180亿可以赚,还是蛮划算的。于是D和C又做成了一笔交易。接下来E、F、G……都开始在市场上反复的炒这些CDS。
A、B、C、D、E、F、G……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赢利。而他们的赢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次贷主要是把钱借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投资人本来只有能力买一套住房,但是由于看到房价快速上涨的暴利,于是用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贷款投资房地产。凭他们的收入,要支付银行贷款8%~9%的利息是很难的,不过他们采取了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支付利息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危机。此时,A、B、C、D、E、F、G等都在赚钱。
凡事都有个限度,当房价涨到一定程度就涨不上去了,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后面没人接盘了。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依然要不停地支付,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房产投资人只能把房子甩给银行。这个时候违约就发生了。银行A此时毫不担心,因为有B的保险担待着。B也不担心,因为保险已经卖给了C。当然,D、F此时也不担心。担心的是G。G此时刚从F手里买了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的时候这批CDS就已经降级了,违约率远远超出了原先1%的估计。G因为经不起巨大的亏损濒临倒闭。
G倒闭,那么A花了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此之外,B、C、D、E、F都受到了牵连。银行、保险公司、住房贷款抵押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波及,金融恐慌将整个市场推入了灾难。
从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工具,现在,实体经济成为虚拟经济的道具。金融工具主要不是为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而是为瓜分价值、创造虚拟价值服务。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瓜分价值手段的创新,吹大虚拟价值泡沫的工艺创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复制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资本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资本的虚拟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等。
尽管虚拟金融已经使世界各国为此吃尽了金融危机的苦头,但是虚拟金融并不会因此消失,相反,它将主导21世纪金融危机。
亚洲会不会发生新一轮金融危机
欧洲金融危机杀到亚洲,市场忧虑亚洲经济不能独善其身,股汇市场全线下跌,亚股跌至八个月来最低点。这种时候,东南亚国家是否会再次爆发1997、199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呢?这是萦绕在人们,特别是亚洲国家人们心头的一个结。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会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民发出警告称,如果在2010年美国快速加息,可能会导致大量美元套息交易资金突然撤出新兴市场,可能会引发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类似的新兴市场货币危机。这确实是2010年经济领域真正的风险。如果美国开始收紧当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提高借贷的成本,这些借贷资金将会以最快的速度从新兴市场撤出,然后回到美国市场。如果资金撤出的金额和速度足够快,就可能使新兴市场的货币面临崩溃——这正是1997年到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状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国际投资者大量借贷低息日元投资到东南亚经济体,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虚假繁荣。当这些地区出口大幅度下滑的时候,投资者意识到东南亚货币估值过高,开始大肆攻击泰铢等东南亚货币。泰铢第一个被迫放弃与美元的汇率挂钩而大幅贬值,其他货币也难逃厄运。继而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2010年5月24日也刊登了题为《欧元危机殃及亚洲》的文章。文章指出,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欧洲经济复苏的拖累,对亚洲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在2010年7月12日表示,目前正处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后部分”,亚洲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未来不会出现双衰退。他表示,过去十年的宏观经济,金融和企业领域改革导致亚洲地区的适应性脱胎换骨。因此,尽管在一开始受到严重打击,亚洲也能够迅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
卡恩还表示,亚洲的决策者需要为进一步可能的冲击做好准备,亚洲已经崛起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但目前正面临着资本流入上升所带来的政策挑战,还需警惕可能来自欧洲的冲击。IMF在帮助一些亚洲国家克服1997至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犯了一些错误。他警告说:“经济仍面临下行风险,主要源于欧洲财政危机。显然欧洲目前的增长率很低,财政方面存在一些风险,这意味着亚洲决策者仍需面对负面冲击,比如资本流入。”亚洲经济体决策者需要警惕如何控制资金流入以及热钱对汇率、国内需求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在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2009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赵晓宇在接受和讯网专访时指出亚洲会率先走出金融危机,而且他认为亚洲已经走出金融危机,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于此次亚洲能够尽快走出金融危机,赵晓宇认为除了一些政府的刺激措施。还得益于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吸取了一个教训,做了很多调整,也有很多机制,包括外汇的兑换、货币兑换机制,包括地区债券市场发展。这些都对提升亚洲地区利用自己的储蓄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提升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赵晓宇指出,经过上一次教训之后,亚洲地区更加协调一致,在很多多边合作平台上搭建了合作方式。比如在亚行框架下有很多区域性合作,另外在亚行框架下还有专门的东亚合作。因为现在讲的亚洲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甚至于包括太平洋地区。只要亚洲整个地区的区域之间的贸易流动起来之后,将对亚洲的经济发展和恢复起到巨大的作用。
亚洲已经率先走出金融危机,但未来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对此,赵晓宇提出,当前亚洲经济总的趋势是走向好转,应该会更快地走出危机。当前之所以能够尽快走出金融危机,主要是靠刺激经济的政府政策,但是这些是不可以持续的。还需要更紧密的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投资。只有把区域经济之间的互补拉到一起,调整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才能更好地抵御危机。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想办法撬动私营企业来进行规模投资。
2009年外界曾担忧动荡局势会呈大面积蔓延,但最终未能成真,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经济继续取得令人瞩目的增长。但失业阴影迟迟不散,很多政治风险咨询机构警告2012年可能出现意外状况。
上升中的非洲遭遇阻力
近年来,非洲经济呈现出稳步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据非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数字, 2000~2004年非洲的年均增长率为4.2%,2005年达到4.9%。
但是这种上升势头也遭到了一定的阻力。据IMF于2009年3月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过去10年辛苦取得的进展,恐怕将在环球经济风暴的吹袭下,丧失殆尽。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非洲经济发展遇到这一灾难,成为世界上最无辜的受害者。直接导致非洲经济增长放慢、出口收入严重下降、援助资金大幅减少、面临发生政局动荡和引发战乱等。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2009年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个别国家为负增长。经济平均增幅只有2%左右,而前几年都保持在5%以上。
国际金融危机对非洲经济的影响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对非洲国家金融市场的金融传导和溢出效应;二是西方国家从非洲进口、对非洲投资、贷款、援助及赴非游客减少,原材料价格下降,使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受到全方位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对非洲发展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非洲53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规模小,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程度低。所以在危机初期,非洲金融业受冲击较小,影响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危机深化,非洲银行业不良贷款、呆账坏账增加。2007至2009年,几家主要银行如南非标准银行信贷损失上升近100%。银行对产业部门收缩信贷,使危机增大,非洲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波动。据报道,从2008年7月31日至2009年11月6日,多数非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贬值5%以上, 21个国家贬值10%以上,8个国家贬值20%以上。国际商品价格下跌和外汇储备减少是货币贬值的主要原因。
2.金融危机使得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和非洲国家之间贸易不同程度的萎缩。
3.非洲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出口收入急剧下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出口赢利,影响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新投资。据统计,仅2008年7月到12月间,英国北海布伦特油价从每桶147.27美元急跌至每桶40.81美元,五个月里跌幅超过72%,是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为此,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刚果(布)、苏丹等产油国石油出口创汇大打折扣,从而加大了其投资和国际收支的风险。
4.非洲国家吸收外资的资本流动几乎停滞。近年来,流入非洲的外国资本迅速增长,尤其是投资石油、工矿业和基础设施等部门的外国资本直接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上大宗矿产品价格的暴跌,直接导致不少非洲国家的矿业因资金短缺陷入不景气。非洲国家资金链的紧张直接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降低,再投资和扩大投资减少。比如,金刚石价格下跌,迫使南非著名的德比尔斯矿业公司压缩在本国的开采量,暂停在博茨瓦纳的开采。
5.美国和欧洲的经济衰退,以及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放缓,直接造成了非洲出口量下降。
6.外援减少。长期以来,非洲在全球国际援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约占全球援助总额的1/3。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各主要援助国为了自救而将经济刺激救助计划从非洲转移到了拯救本国经济上,很多援助非洲的计划被迫中止。
7.在过去的10年中,非洲国家每年的侨汇收入都在120亿美元到170亿美元之间,仅次于官方发展援助水平。非洲移民在欧美等国家打工的外汇收入对非洲国家至关重要,甚至是一些非洲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的非洲移民收入锐减,脱贫渺茫。
8.随着金融危机程度的加深与广度的蔓延,导致非洲的整体经济严重滑坡。
9.国际金融危机也导致非洲旅游、制造业和农业等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对贫困国家的冲击比对其他国家的冲击更为严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由于发生金融危机,伦敦、华盛顿和巴黎的人们会讨论有没有奖金的问题,而非洲、南亚和拉美部分地区的人们关注的将是有没有饭吃。
总体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确实给非洲带来延缓经济增长的风险,发展问题甚为突出。为此,非洲各国根据本国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成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专门机构;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加强外汇市场管制等货币政策;出台经济刺激计划等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不足以真正解决非洲经济长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增加国内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新兴出口市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或是非洲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切实的选择。随着金融危机深化,非洲国家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千方百计化解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危机对欧盟的打击更大
2007年,次贷危机始于美国。2008年,欧洲的银行开始感受冲击。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破产,9月底的时候风暴登陆欧洲,市场对欧洲各大银行的现金流动性失去信心,各大银行普遍遭遇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从而导致其股价大幅度下跌。道琼斯欧洲600指数中的银行板块暴跌65%,创下该指数设立以来的年跌幅纪录。2008年年底,没有一家欧洲上市银行的市值超过1000亿欧元。
有人说,金融危机美国受了轻伤,欧洲是重伤,中国是内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欧盟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起陷入衰退。在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过程中,信贷紧缩局面已不仅局限于金融机构间,其他企业的正常融资也深受影响,由此阻碍了投资扩大。
由于欧洲通过设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参与了美国信贷市场的整个过程,购买了大量的“证券化金融产品”,所以欧洲几乎所有的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受到了危机的牵连,卷入了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与传导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的整个“创新链条”。“链条”断裂后,欧美银行等金融机构遭受了数以万亿的资产损失,仅2008年第三季度,欧盟主要银行就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损失3233亿美元。比利时、荷兰合资的富通集团,比利时、法国合资的德克夏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和荷兰全球保险集团,都已陷入严重困境。英国的状况尤其严重。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欧洲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首当其冲的是汽车业与房地产业(包括相关的建筑业)。流动性的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企业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投资,给整个实体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伤害。欧洲商业地产2008年全年的直接投资总额在1050~1100亿欧元之间,比2007年下降了约55%。国际金融危机把欧盟及其成员国推入了经济衰退的困境。
经济衰退还引发欧洲多国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动荡。失业率上升、就业条件恶化、公众情绪沮丧导致对政府政策不满,已经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社会问题。2009年1月2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宣布,由于联合执政的独立党与社会民主联盟未能就继续执政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他领导的联合政府不得不辞职,从而成为全球第一个因为金融危机而倒台的政府。与此同时,法国也开始来了全国性大罢工,随即爆发了百万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英国20多家能源企业的工人联合起来要求不得聘用外籍员工。希腊的抗议活动矛头直指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现如今,距离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倒闭不到两年,正当投资人尚对次贷危机心有余悸的时候,一场来势汹汹的主权债务危机又开始袭击欧洲。由于手握大量希腊、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国的“问题债券”,欧洲银行业将被迫减持这些债券,整个银行体系可能因此面临500亿至750亿欧元的损失。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事态恶化,一场系统性风险在所难免。
2010年5月19日,欧元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2143美元的四年来最低位,受此影响欧洲股市早盘低开,银行类个股跌幅普遍在3%左右,而泛欧绩优指标指数跌幅则在2.5%左右。欧洲各大金融集团的股票近期惨遭打击,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信用违约避险成本因此也大大增加。素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近日更是发出警告: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就要袭来。
相关数据显示,欧洲银行3个月期美元拆借利率19日攀升至9个月高点。据英国银行协会的资料显示,3个月期美元拆借利率当日触及0.465%,为去年8月5日以来最高。
尽管银行间的互不信任远未达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那种极度恐慌的程度,但分析人士认为,援助欧元区薄弱环节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与次贷危机爆发时货币当局为偿债能力不足的经济体注资的规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纽约时报》2010年7月11日报道,国际清算银行预测全球将近5万亿美元债券将在2012年到期,其中欧洲拥有大约2.6万亿美元债券,美国银行需偿还大约1.3万亿美元债券。尤其是在欧洲,以上因素将与主权债务危机共同作用,给欧洲未来的金融带来更大的危机。
欧洲许多银行利用短期借入资金开展长期放贷获得账面利润的做法,因为短期负债偿还能力的下降而酝酿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尤其是有些国家中央银行在主权债务压力下不愿或无力向出现危机的商业银行提供融资使得问题更为严重。种种迹象表明,继美国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全欧洲将迎来一次新的全面金融危机。
目前尚无法在全欧洲范围内了解这一潜在危机的详情,包括哪些国家的问题更加严重,哪些商业银行在偿还短期债务与从长期放贷中回笼资金之间存在着更大的矛盾,而且这些问题都还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之中,不少商业银行至今没有意识到风险将至,而是继续提出各种业务扩张计划。
经过数月跌宕起伏,一场蔓延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蜕变。为了防止债务危机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欧盟近来动作频频,但欧元能否度过有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依然令人担忧。
2010年5月初,欧盟在短短一周时间里相继出台了1100亿欧元希腊救助方案和7500亿欧元欧洲稳定机制,力保希腊不会出现违约并试图阻止希腊债务危机向其他欧元区国家扩散。
然而,欧盟的“大手笔”却未能扭转危局。希腊债务危机的阴影不仅挥之不散,而且开始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其他欧元区国家上空弥漫。受债务危机拖累,欧洲股市最近几周大起大落,引发全球股市屡次暴跌,一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投资者紧张的神经。欧元更是一路狂泄并始终在低位徘徊。
为了遏制债务危机蜕变,欧盟及其成员国近来频繁出招。继天价救助方案出台后,欧盟又迅速迈出了加强内部经济治理的改革步伐,试图通过强化财政纪律、增进经济政策协调、消除成员国间经济失衡和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来修正欧元区固有的体制性缺陷,避免危机重演。
然而,救助方案被指“治标不治本”,改革之举又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欧盟的“长短拳”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效果相当有限。
不过,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至今还没有过多证据可以表明,欧债危机已经给债权人带来较大影响。在今年一季度,以市值记欧盟十家最大的银行共计获利近150亿美元。“几乎所有银行的获利都超过预期,但这一点却因为主权债务信用危机而被忽视。”比利时联合银行集团分析师约翰·法斯坦可表示,市场反应显然有点过度。BBVA董事长也表示,欧洲将强势走出金融危机,欧元或欧洲经济崩溃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希腊危机引发了对欧洲公共财政稳定性信心缺失的连锁反应。
全球银行业面临萎缩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损失最为惨重。据2009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显示,2008年,全球银行从业人员的总薪酬(包括薪水和红利)平均缩水55%,特别是伦敦银行员工受的影响最重,缩水62%。
2009年4月8日,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减最多9000人,涉及技术和呼叫中心等部门。这是2009年以来英国银行宣布的最大规模裁员计划。这家同英国政府持有多数股权的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2009年已将其在英国的10.6万名员工减少2700人。作为3年内削减年度成本25亿英镑(合37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 2008年它还在投资银行部门裁员约1万人。
金融机构经营恶化可能导致银行进一步收紧银根,从而影响今后的经济复苏。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大量企业纷纷破产,连累银行坏账率直线上升,大量银行跟着纷纷倒闭。仅美国就倒闭了一百多家银行,这是继1992年181家银行倒闭以来最多的。银行倒闭已经让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损失250亿美元,预计到2013年将大幅增至1000亿美元。FDIC拒绝透露存款保险这个深潭到底有多深,但早前已要求银行预缴明年保费应急。
分析人士称,若非当局担心大型倒闭潮触发市场恐慌,并考虑到愿意接手这些烂摊子的买家不多,只是选择性地让个别银行倒闭,倒闭数目将不止于此。国际机构和分析人士表示,未来两年全美银行业资本金将损失近—半,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并购也将掀起一波浪潮。与此同时,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在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未来两年,美国银行业将进一步遭受45004亿美元的损失,损失的规模相当于美国GDP的3%以及美国银行业当前所持资本金的45%。
实际上,自21世纪以来,全球银行业的业绩就开始萎缩,银行越大亏损越多。2001年1000家大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228亿美元,而2000年的利润总额是317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9.7%。降幅超出1998年金融危机所造成银行利润14.9%的降幅,并成为近十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全球最大的25家银行的利润总额减少一半,2000年利润总额为1181亿美元,而2001年仅为635亿美元。
2001年以来,欧洲三大银行——德国德意志商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相继出现大量坏账,赢利水平明显下降。日本的121家大银行也损失惨重,亏损面高达501亿美元,占到整体税前利润净额的25.5%。截至2002年末,日本7大银行亏损约1万亿日元(约100亿美元)。未来亏损的趋势还会继续,并且也会导致国际银行业的赢利下降。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由于企业假账的连带影响,尤其是电信、网络公司的收缩,也导致了美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大幅度的萎缩,使之在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中,难以为宏观经济提供必要的弹性和缓冲。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监管水平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均不如发达国家,银行业面临的压力更大。比如,拉美前几年对经济颇有支持作用的银行业,随着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动荡就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银行业的处境愈加艰难,随着危机的升级,全球范围内银行业的调整和并购也将进入一个高潮。从美国蔓延到欧洲的金融危机打乱了国际银行业的格局,有的银行因倒闭而消失,有的银行前途未卜,也有些银行则利用金融危机迅速扩张。特别是2008年的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大银行命运迥异。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富通、苏格兰皇家等陷入困境,摩根斯坦利、瑞银、花旗实力大大削弱。然而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银行却碰到了千载难逢的扩张机会,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巴黎银行以较小的代价壮大起来。全球银行业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中行副行长朱民在第三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全球的银行业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结构性的调整。银行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他说:“虽然我自己也是做银行的。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不需要过于庞大的金融服务业。现在去杠杆化才刚刚开始,随着去杠杆化,银行规模不可避免的缩小。因为三重的力量,所以银行业会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首先银行规模变小,第二是区域性模式会变化,第三是服务模式会发生变化。这次危机中贸易的下滑,已经远远超过了1929年的水平,所以经济的衰退引起了银行业作为服务业的萎缩是必然的,整个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
为此,朱民列出了一组数据:在2007年金融业最高潮的时候,2007年全球1000家最大银行的总资产90万亿美元,占到全世界GDP比重164%;2007年全球股票的市值627280亿美元,占GDP五114%;全球债券余额为798220亿美元,占GDP145%;全球衍生品名义值67442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是1229%。而现在国际银行业的资产已经下跌了3万多亿美元,全世界的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都在快速的下跌。回到未来一个平衡点的时候,在三五年内,全球银行资产下跌20%是正常的,股票的市值跌掉30%是正常的,债券市场规模继续下跌,跌到25%是正常的。全世界金融衍生产品在现有规模下跌50%是正常的。所以这个规模在不可避免的下跌。
更让人吃惊的是,2009年美国第四季度经济率是-6.2%,日本是-12.1%,欧盟是-5.9%,韩国是-20.8%。而到2010年,日本还在进一步恶化。因为贸易减少,全球资本大规模的缩小。2007年全球资本流动是1万亿美元,而今年估计只有2500亿,资本不流动,银行怎么存活?所以全球银行业面临着一个萎缩的大趋势。
全球外汇市场迎来大波动
外汇交易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据国际清算集团最新统计显示,国际外汇市场每日平均交易额约为1.6万亿美元。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集团、非集团金融机构、经纪人公司、自营商及大型跨国企业等。国际外汇的交易市场有澳洲、日本、新加坡、香港、德国、英国、美国,从各主要市场的时区来看,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是全球24小时不停运作的。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外汇市场迎来了很大的波动。
1.美元
美元的走势一度让市场颇费思量,2008年经过了为时4个月的低位盘整之后,美国财政部向金融市场注入了资金并降低利率,甚至在出台了数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于是美元从2008年7月15日指数绝地反击,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行情。截至11月21日,美元指数最高创下了88.364的高点。
这是美国政府领导人为了在短期内重新唤起市场信心、保持美元强势打的一针强心针。并不是由于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危机,而是由于欧洲经济运行状况更加糟糕。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还将会采取措施来保持美元强势,激励市场的信心。高位震荡将是美元指数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最好选择。因为,如果美元丧失了国际储备地位的话将对美国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只有美元保持强势,才能压制其他货币的崛起,也能把SDR等超主权货币消灭于构想之中。其次,美国现如今债台高筑的局面,也是逼迫奥巴马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势美元政策的原因。为了能把美国从危机之中挽救出来,奥巴马政府制定了金额近万亿美元的panda经济刺激和减税计划。2009年3月,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923亿美元,全年财政赤字可能达到1.8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通过发债来暂时弥补。而要想吸引其他国家来购买美国的国债,就必须要坚定美元的信心,必须让美元币值稳定和保持强势的地位。
在美元持续走强,全球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国际金价呈现高位宽幅振荡的格局。纽约黄金波动区间维持在1050~1150美元之间,美元的上涨压制了黄金上行的动能,不过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经济好转之后所带来的潜在通胀威胁支撑了黄金价格。二季度,黄金消费步入淡季,随着经济的逐步好转,通胀的威胁也日益凸显,黄金基本面上仍旧多空交织,预期国际金价仍将维持高位宽幅振荡的格局。
当然,奥巴马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并不能完全保证未来的美元就一定能长期保持强势。因为美元的强势除了美国政府的政策之外,还取决于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力量的消长。进入2010年以来,美元指数走出一波凌厉的升势,由年初的78点附近一路攀升至3月末的81点,升幅近4%。在此期间,美国经济稳步好转,而欧元区部分国家则深陷债务泥潭,美联储将领先欧洲及日本央行加息的预期提振美元不断走高。这其中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所以不少中国国民认为中国购买了那么多美国国债风险太大(8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4000亿)。他们认为,由于美元贬值和次贷危机导致的证券违约,凝结着国人血汗的外汇储备价值正在或可能迅速挥发。而通过贬值和违约,美国则可以轻松地摆脱它的外债。仅2002年4月到2009年年底,美元已经贬值了41%。尽管今后的某些时段美元可能走强,但美元贬值的长期趋势应该不会改变。到目前为止,美元的贬值趋势和通货膨胀恶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全球不平衡和美国政府执行超常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结果。但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更为长期,且难以逃避的问题:美国是否能够还债?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2010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1.56万亿美元,国债余额可能超过14万亿美元。由于人口等因素,美国社会保险和医保开支的增长速度将高于GDP增长速度,未来美国不可能通过增长解决其财政问题。美国财政状况的长期前景更是令人担忧。
美国审计总署认为,由于人口等因素,美国GAO预测,在2040年美国国债GDP占比将会翻一番。如果考虑社保、医保基金的未来资金缺口,美国的总债务,即显性债务加隐性债务,在2007年高达52.7万亿美元,美国全职工人的债务负担高达17.5万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3万美元。美国政府必须靠借债度日。
2.欧元
高赤字的希腊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到处兜售其国债。有热心人建议希腊把国债卖给中国,因为中国有2.4万亿美元的外储。并且当时英国的《金融时报》报道称,希腊已经委任高盛,协助希腊向中国出售250亿欧元债券。
然而,报道刚出来的当天,希腊财政部就立即发表声明否认:“就希腊债券或希腊资产的出售,希腊政府并没有与中国或其他国家达成明确或暗示性协议。另外,希腊政府也明确声明,其并未授权任何投资银行代表希腊政府进行此类谈判。”
希腊财政部的这一表态立刻伤及投资者信心。雅典股指大跌3.9%,跌破重要心理关口2000点。当日除俄罗斯、瑞典、丹麦股市微涨之外,其他欧洲主要股市均显著回落。
希腊10年期国债相对欧洲基准利率、德国国债利率的溢价已达3.7%,为欧元区创立以来的最大值,而希腊债券的违约担保成本也创下370个基点的纪录高位。
刚开始的时候,标准普尔等多家评级机构下调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和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上升,欧美各主要交易市场均在2009年12月8日开盘后迅速下挫1%以上。在对希腊的主权信用发出了警告之后,评级机构又进一步对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权债务问题发出了警告。随即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一切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欧洲其他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这样的国家,也正在面对着潜在的债务风险。
现在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的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欧元危机上一次是1991年的英镑退出欧洲货币单位,当时是索罗斯在炒作。现在是第二次危机,这次危机应该说比上次英镑退出危机还要严重,因为它影响的国家比较多,除了希腊之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冰岛、爱尔兰都有一系列问题。
进入2010年中期以来,欧洲债务危机依然余震不断,金融市场似乎已经成了惊弓之鸟,一则关于匈牙利可能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消息再次重创欧美股市。欧美股市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更再次跌破万点大关。
除了股市,欧元兑美元汇率也跌破1.20的重要关口,再次创下近四年以来的新低,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反映出市场对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正不断深化。
3.人民币
每一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一轮升值后都会面临贬值压力。未来人民币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走势。中国庞大的出口部门在过去3年里出现了赢利困难,需要锐减使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与此同时,中国房地产业同样承受着巨大压力,房地产商都期待着价格和销售量上升。但真实的情况是,价格可能需要下跌30%~50%,才能使存活出清。
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在2010年主动升值5%~10%,在美元升值25%的背景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达到150的历史高点,这对于高度依赖价格优势的中国出口业,是一场灾难。不管人民币主动升值还是被动升值,都将是中国出口行业不可承受之重,而主动升值和被动升值的同步发生,则将直接导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发动机熄火。
因此,除非美元改变走向,否则人民币必然下行。
全球股市未来前景扑朔迷离
2008年对全球股票投资者来说是损失惨重的一年,知名股票指数全线下跌,主要工业国家股票指数的跌幅均超过40%,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已经跌回到10年前的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普遍跌幅则达到了50%以上。一度被捧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风光不再,这几个国家在2008年的最大跌幅均超过了60%,风光早已被金融危机打包给卷走了。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球股票市场下跌导致的资产缩水高达16万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加速放缓的背景下,资本避险行为盛行。出于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担忧以及经济减速、投资回报率下降预期的影响,大量资本从新兴市场流出,导致股市暴跌、货币大幅贬值。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冲击比预想中的要严重得多。
回顾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股市,一个总的走势是在动荡中波浪式下行。随着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重大坏消息的出现,全球股市大幅下行。之后,随着各国救市政策的推出,股市又呈现短暂的回调。2008年11月24~28日,在花旗获政府救援、美联署再砸8000亿美元救市、中国罕见大幅降息以及欧盟出台2000亿欧元经济刺激方案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以美股为首的全球股市开始出现强势反弹: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创下34年来最大周涨幅,欧洲主要股市周涨幅创历史之最,亚太多数股市也出现2008年以来罕见的上涨。
然而,在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了“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7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加上希腊金融机构的信誉不良和政策面的负面因素,难以确定希腊是否可获得“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受此消息影响,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希腊股市大跌6%,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全球股市似乎卷入了希腊债务危机的不归路。过度紧张的交易员以不可思议的“跳楼价”抛售蓝筹股,令美国股市鬼使神差地创下单日逾千点的历史最大盘中跌幅;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股市也连带遭受了较大跌幅。
有人说,这次跌势已足以与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的走势相提并论。至2010年4月27日,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正式将希腊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分析师认为其已走上了债务危机的不归路,并将希腊比作欧洲的“雷曼兄弟”。
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和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信心不足,所以2010年上半年全球股市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震荡不休。2010年6月29日,全球股市再次大幅下挫。美国、法国、德国、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股市的股指跌幅均超过3%。6月30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总体继续走低。
面对全球股市震荡下挫的状况,美国纽约ING投资管理公司资产配置部门负责人保罗泽姆斯基认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市场预期:一些投资者认为世界经济将会缓慢复苏,上市公司的赢利保持增长,这使股票价格在过去几个月大幅下挫后显得便宜;另外一些投资者则认为,欧洲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加上各国可能退出在金融危机中实施的刺激经济措施,使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用来形容全球股市并不为过。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资本市场可能是通往财富增长之门,也是产生恐慌财富大缩水之路。
花旗集团表示,“考虑到希腊的危机,投资者应当为全球股市的一轮大幅下跌做好准备。未来两三个月,股市将会很自然地经历一次10%~20%幅度的调整。”
有着前车之鉴,谁也拿不准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跌是否意味着新一轮熊市的开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所出现的任何进一步恶化的蛛丝马迹,都足以引发汹涌的抛售潮,而这令投资者的熊市心态不断得到自我强化。
当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2010年上半年全球股市震荡走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将进入新的“熊市”。英国一家金融顾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沃特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就像我们在股市强劲上扬之时容易忘记负面因素一样,我们往往也会在股市波动期间低估正面因素。”他认为他看好全球股市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美国企业现金流充足,第二是全球信贷状况正在变得宽松,第三是新兴经济增长依然强劲。
不过,尽管存在“恐慌”等非理性推手,但金融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往往可以提前揭示全球经济存在的风险因素。所以我们对今年上半年全球股市震荡不休,既不能夸大其效应,也不宜忽视其内在警示。世界经济仍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世界各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努力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
美国国债泡沫渐显
2006年的时候,彼得·席夫在人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料。因为他在参加美国一些电视节目的时候,总是一脸严肃地说:“美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泡沫,并将在2007年崩盘。”当时的所有嘉宾和主持人全都笑了。
作为欧元太平洋资本投资公司的总裁,席夫曾准确预言了十年前的网络泡沫,并写了《美元大崩溃》,这本书让席夫一举成名。事后,有人收集了他2006~2007年发表的言论,发布了名为“彼得·席夫是对的”的视频片段,在网站Youtube上引来了数百万的点击。当年嘲笑他的人现在却都成了笑料。
2010年4月9日,席夫到上海参加“沃特金融峰会”的时候,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在采访中他指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泡沫就是美国的国债市场,而美元是这个泡沫中的一部分。毫无疑问,这个泡沫在某个时点会破灭。美国现在把其他问题都掩盖起来,它把企业坏账自己承担下来,推迟了小泡沫的破碎,产生了一个大泡沫,但最终大泡沫还是要破的。
席夫还认为,美国目前的财政赤字太大了,每年大概有1.5万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目前美国的经济生产能力越来越低,算上没有充分就业的人口,美国现在差不多有17%的失业率。美国现在的做法就是不停印新的钱出来,供美国人挥霍。
美国现在的做法其实就是不断吞噬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席夫觉得不用多长时间,美国国债的价格会严重下降,利率会大幅上升,美元对其他货币会出现大幅下跌。美国政府债券比垃圾债券好不了多少。现在不管评级公司怎么评价他们的,他们就是垃圾债券。美元兑人民币可能会贬值80%~90%甚至更多。对于那些继续选择持有美元资产的人来说,可能会蒙受巨大的财务损失。所以他建议尽可能减少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减少美国国债,减少按揭证券(即MBS),减少美国股票。他还特意提到,美国可能会出现超级通货膨胀,中国借给美国那么多钱,是不可能把钱要回来的,借得越多,亏得就会越多。
早在2009年初,《巴伦周刊》的一篇封面文章中曾表示,美国国债已经见顶,而债券市场中的其他品种则已触底。巴菲特也曾提到,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2008年末赔钱抛出了美国国债。甚至,早在2008年2月份的致股东年度公开信中,巴菲特就已经写道,当书写这十年的金融史时,2008年底美国国债泡沫将同本世纪初至2007年前后的房地产泡沫一起赫然在列。以历史标准来衡量,国债收益率非常低,为弥补创纪录的财政赤字,美国政府正在大量发行国债,而联邦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巨额支出最终有可能大幅推高通货膨胀率。
美国国债2009年9月30日达到11.9万亿美元。2010年3月达到12.3万亿,占GDP的比重超过86%,其中公众持有7.54万亿,私人持有6.78万亿,机构和信托持有4.36万亿。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3.52万亿,其中利息支出为1869亿,收入是2.1万亿,赤字为1.42万亿。
从美联储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美国政府2008年来收入显著下降,而债务却急速增长。考虑美国地方政府的负债状况,8个州政府(包括经济规模和英国类似的加利福尼亚州)的财务状况比PIIGS五国还要危险,国民经济早已将处于停滞状态。这个情况在日本已经很明显。既然常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解决偿债问题,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减少偿付压力,这是美国唯一的出路,是变相的赖账。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截止2009年9月30日外国在美国的总资产有13.67万亿美元,美国私人在海外的资产约10万亿,国际投资净部分接近-4万亿美元。从1960年算起,累计的经常账面总赤字为-1.13万亿。虽然美国私人企业在国外的投资收益要大大超过外国投资者,美国从整体上有近千亿美元的国际投资收益,但这主要是“肥猫银行家”的收获,对国债偿付的支持不大。
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新一轮稳定金融机构及刺激经济方案,同时带来规模庞大的财政赤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比例。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必须在市场上进行融资。而经济学家们担忧的是一旦美国政府发债全面展开,美国国债这个被认为安全度最高、回报最稳定的投资工具很可能会遭到大规模抛售,导致孳息猛涨及价格暴跌,使海外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
奥巴马的8000~10000亿美元只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并不包括拯救美国金融系统未来的潜在亏损。8000亿加上日常亏空,形成了12000亿的财政赤字,这些财政赤字全部通过国债来弥补,美国政府可能最终拿出2~3万亿美元,才能把危机控制住,因此国债的发行量就会达到一个相当惊人的程度,即3万亿甚至4万亿,这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可能酝酿着大规模恶性的通货膨胀。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大量发售国债,而美国政府、美联储任由国债票面价值狂跌,美国长期贷款的利率和利息成本会狂涨从而严重损伤经济。
美国有可能通过制造一个庞大的美国国债市场的泡沫,来消化房地产按揭抵押贷款泡沫破裂之后所需要拉动的资产价格上涨的一种动力。因此,美国国债才是最大的泡沫,而依托于美国国债发行的美元是更大的泡沫。
《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政府出面拯救市场一定能奏效,但这是建立在一个潜在假设之上——美国国债市场可以无限制地容纳国债的增发量。美国的金融机构现在已经严重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国债要压在国外投资者身上,但除了中国,其他各国都在减持美国国债,即便中国还要增持美国国债,其消化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国全部持有的美国国债是6千亿美元,未来如果依靠中国承担2~3万亿美元的国债是不现实的。而在此情况下,其他各国还在纷纷抛售国债,这就存在一个巨大问题:这些国债谁来买?如果最后卖不动,最后的购买者是谁?那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如果从一级市场或者财政部直接购买国债,意味着可能要有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将是非常惊人的、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基础货币增发的行为。这会使整个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会发生大规模的逆转,那就会使更多人减持美国国债,美联储的压力更大,就要购买更大规模的国债才能消化,这是个恶性循环。那么在此情况下,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会孕育一场非常严重、恶性的通货膨胀趋势。当这种力量一旦爆发出来,整个世界经济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会出现一个突然反转,这是一个比较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恶性通货膨胀将会在全球范围重新抬头。至于何时抬头,要取决于美国政府以多大的力度去拯救金融市场,力度越大,通货膨胀来得越快越猛。理论上讲美元系统最终崩盘是一定的。但在什么时间点崩盘,谁也不知道。美元体系,或者美国国债体系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大的“庞氏骗局”。因为庞氏骗局最典型的特点是靠新的现金流的不断大规模流入,用新募集来的钱偿还以前债务的本金、利息,一旦新资金中断,游戏就会崩盘,这就是典型的庞氏骗局。美国国债所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一旦外国投资人对美国国债停止投资,立刻就会陷入崩盘。那时大家可能只认可黄金,这就是恢复金本位的时刻,这就是欧美央行储备了大量的黄金而不出售的原因。而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只储备了很少的黄金。当游戏最后翻盘的时候,就要看谁手上的黄金筹码多,中国、日本两国将是最大的输家。
新兴市场债券价值突显
“请记得,你总会在某个地方找到牛市的存在!”债券天王比尔·格罗斯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让人无法辩驳,而此时此刻,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再次上演。
由于南欧主权债务风暴席卷全球股票市场,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股票市场都出现大幅下挫,美股甚至一度单日下跌近千点。已经过半的2010年的全球市场,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尽管市场似乎已度过了最恐慌时期,但“过山车”的行情仍在持续上演。
出于安全考虑,许多投资者选择在当下远离美欧等发达国家资产,转而追捧新兴市场债券。不管是格罗斯所在的PIMCO,还是标准普尔、高盛等机构,都纷纷唱好新兴债市。汇丰等机构认为,新兴市场债券持续了一年多的涨势还会延续下去,因为经济加速增长,负债不高。反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央行继续维持历史最低利率不变。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的亚洲主管赫斯也认为,希腊危机令亚洲政府债券的优势尽显。亚洲政府债券可能受惠于低负债水平及经济增长,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弱点在希腊债务危机中暴露无遗。在希腊危机之后,投资人对亚洲的兴趣将有增无减,而欧洲债务风险直接扩散到亚洲的风险相当低。新兴市场国家正强劲增长,但发达国家可能持续面临债务膨胀及复苏减弱的挑战,评级前景因而蒙上阴影。这可能有利于亚洲持续的资本流入,降低风险溢价。根据IMF的统计,亚洲对全球复苏的贡献首度超越其他地区。
2010年来马来西亚、印度、巴西、韩国等新兴国家纷纷调升基准利率,新兴国家在上一波升息循环中都呈现出了股、汇并涨走势,因升息循环期间伴随货币升值,吸引资金纷纷流往这些区域的股市,由此带动股、汇市呈现双扬走势。
覆盖全球39个债券市场的摩根大通EMBI全球分化指数显示,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债券已为投资者带来4.1%的回报,而美国国债回报仅为0.7%,欧洲平均债务回报也不过1.8%。BCP证券信贷研究主管南希·科恩表示,“投资新兴市场债券这一渠道目前非常健康,投资者存在较大的获利机会。投资者们正在积极做功课,因为(新兴市场)是眼下一个很好的捕猎地。”
特别是欧美目前仍持续低利政策,新兴国家加息将更加突显新兴市场债利差优势,吸引资金流入。据基金追踪公司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7月11日,今年来持续吸金的全球新兴市场基金已连续六周净流入,上周流入金额4.6亿美元,亚洲(不含日本)亦连续四周吸金。其中,新兴市场债券基金2010年上半年的流入金额已较去年同期增长5倍,新兴市场债利差已来到去年第三季高点,加上新兴市场仍有强劲基本面支撑,未来新兴市场吸金能力可期。除了加息因素,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本身的成长性来看,据国际货币基金(IMF)最新预估,新兴市场今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6.8%,远超发达国家的2.6%。成长动能优于预期的新兴市场,有利于吸引资金流入。
分析人士认为,近期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资产受追捧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希腊危机给欧洲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对更多国家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使得投资者存在避险需求,投资欧洲市场意愿不强;另一方面是,本次危机使得美元资产传统的“避风港”效应有所削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有所企稳的情况下,美联储连续一年多的超低利率货币政策承诺使得美元资产的低回报率已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胃口,后者对于更高回报的资产需求大大增加。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0至0.25%区间,日本基准利率为0.1%,欧元区基准利率为1%。相比之下,目前墨西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5%,印度尼西亚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6%。
在这些新兴市场中,尤其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几个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国家发展最为迅速,最被投资者看好。金砖四国有着不同的增长元素。巴西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工业生产、固定投资及内部消费皆有不俗增长,经济结构平均。作为2014年的世界杯及2016年的奥运主办国,巴西本土将大兴土木,借助两项顶级盛事推动旅游发展。
俄罗斯是能源强国,天然气及石油出口位列世界第一、天然气及煤储备第二。过去数年国际能源价格大幅飙升,原油价格曾升逾每桶140美元,为俄罗斯带来不少收入。随着经济起飞,过去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年增加8.2%,年均收入达9400美元,能大力支持内需。
印度经济自1991年对外开放后高速成长,近1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6.4%,是第二迅速增长的国家。服务业是现时印度增长的主要引擎,占GDP的比例超过60%。较先进的信息科技、软件研发、制造及技术支持亦促进了服务外包工作,为印度经济奠下基础。印度政府目前正积极投资基建,增加铁路、公路、港口、发电设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金砖四国中,中国和印度因人口众多,劳工成本低廉,分别成为世界工厂和企业后勤中心。巴西和俄罗斯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原材料供货商。巴、俄和中、印,可以互补不足。
除了金砖四国,VISTA五国也是投资者比较看重的新兴市场。VISTA五国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及阿根廷。这五个国家有着跟金砖四国相似的条件,如丰富的天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政治稳定、中产阶级人数膨胀。市场普遍预期VISTA五国能仿照金砖四国,成为“新新兴市场”。
据市场调查机构Dealogic统计,目前新兴市场已发债的公司中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如巴西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墨西哥石油公司、英国石油俄罗斯分公司TNK-BP、英国电信公司沃达丰的印度合作伙伴Essar公司以及中国能源集团中石油等。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债市融资能力较弱的小型公司发债能力亦显著提高,因为墨西哥、巴西、智利和韩国等国家养老基金行业近来发展动力强劲,而这些基金对于本币资产有较大需求。
在中国内地,股市的低迷也让几近被遗忘的债券投资热度看涨。上证指数连连刷新年内新低,在股票型基金哀鸿遍野之时,包括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在内的低风险品种再度发挥避风港效应,货币基金发行获追捧、债券基金净申购的消息不绝于耳。
期货市场受全球经济影响
专家和经济学家一个总体的判断是,在全球宏观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金融危机的泡沫逐渐向资本实体传导,金融市场持续的动荡不安,让期货市场杠杆化交易直面惨淡。
面对美元的巨大反弹,换来的却是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巨幅暴跌和资金流出,持续5年的商品牛市在2008年第3季度的暴跌中结束,中国商品市场退至3年前的水平。随着人们对全球经济可能步入全面衰退的担忧,资金大举出逃期货市场的情况愈演愈烈。油价自147美元/桶跌至70美元/桶以下,黄金也自1000美元/盎司跌至700美元/盎司以下,使投资者痛苦不堪。
由于美元的升值,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下跌,而经济形势的严峻、全球经济的衰退、基金大举平仓出逃期货市场,导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减少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虽然美国的救世方案作用很大,但是它在加速市场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同时,也给期货市场带来了灭顶之灾。从美国方案热烈讨论开始,2008年10月初,国际期货市场便以巨幅下跌还以颜色。
我们可以觉察出这么一个规律:每次国际市场期货价格的大幅起落都与美国经济大幅波动有关。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既是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生产大国,还是原油、铜等有色金属消费大国。美国的经济波动会对全球商品供求产生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国际市场期货价格。当美国经济处于扩展周期时,对商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会拉升世界市场商品价格,对期货市场产生利多影响;而当经济处于收缩周期时,商品需求量日益萎缩,会导致商品价格大幅下跌。还有就是,由于国际市场大多数商品以美元计价,所以美元指数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呈现非常密切的负相关关系。美元指数上涨,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起到抑制作用;反之,则对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起到助涨作用。
2008年12月第1周,商品市场整体大幅下挫,原油、黄金、有色金属、农产品均出现明显跌幅,显示市场仍处在空头格局之中。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商品市场再度遭遇恐慌下跌。尽管各国政府联手降息减税对抗金融危机,但是经济数据并未显出转好迹象,一些主要经济数据甚至依旧低迷,不断地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商品市场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恐慌压力。在这种氛围之下,任何的利好对于商品价格来说都是毫无力量的支撑,利好带来的短期反弹无论是力度还是高度均非常有限。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商品市场都笼罩在经济衰退的担忧之中,商品市场价格承受着较大的下跌压力,中国商品市场在外围市场下跌的氛围中也难逃下跌的命运,曾一度几乎全线跌停。
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到BBB+,希腊的债务问题进一步扯动了市场敏感的神经。2010年4月27日,标普将希腊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并表示,由于希腊经济增长前景不佳,资金紧张将使希腊政策选择范围越来越窄。此后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月1日的6.53%升至4月28日的9.96%。同时,4月27日,希腊5年期国债CDS息差飙升至824个基点,仅次于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相关人士预测,如果希腊真的扛不住,并选择退出欧元区的话,联动效应将会在欧洲蔓延,有可能会造成欧元的崩溃,对欧盟自身一体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
由于投资者们担心欧元债务危机随时可能扩大并且演变为第二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进而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价格造成严重冲击。所以,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将跟进下跌。这对期货市场的各品种来说,是一个大趋势。目前的局势,已非单一品种产业链格局以及单一国内经济政策所能决定。欧洲此次债务危机的发展,将决定整个股市及期货市场的价格方向。
国际黄金市场未来或将上涨
黄金市场,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黄金交易与证券交易一样,都有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世界各地的黄金市场就是由存在于各地的黄金交易所构成。黄金交易所一般都是在各个国际金融中心。全球主要的黄金市场有伦敦黄金市场、苏黎世黄金市场、纽约黄金市场和香港黄金市场。
在黄金市场上买卖的黄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各种成色和重量的金条、金币、金丝和金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条。大金条量重价高,是专业金商和中央银行买卖的对象,小金条量轻价低,是私人和企业买卖、收藏的对象。金价按纯金的重量计算,即以金条的重量乘以金条的成色。
一般情况下,影响国家黄金市场价格主要有三个因素:
1.黄金供求数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供应量有限,需求量较大、供不应求的时候,国际黄金市场上的金价就会上涨;反之,金价就会下跌。因为南非是生产和供应黄金最多的国家,它所生产的黄金已占到西方世界黄金产量的70%以上。所以南非的黄金年产量的变化,对世界黄金市场的供应量的增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经济因素
(1)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在经济危机或发生经济“衰退”的时期,利润率会降低到最低限度,人们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于是纷纷抛售纸币去抢购黄金,以求保值。这时对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刺激黄金价格上涨。反之,在经济复苏时期,由于对资金的吸收量大,利润率增高,人们反过来愿意把黄金抛出,换成纸币进行投资,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时候如果持有黄金非但不能获取利息,还要支付保管费等。因此,在这一时期,人们对黄金需求就会减少,黄金价格便会呈现疲软局面。
(2)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对比关系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会使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无形地贬值。当利息收入不足以抵消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时,人们也会对纸币失去信心,认为持有黄金比持有纸币更稳妥、更安全,对黄金的需求增加,金价就会上升。但在通货膨胀率低于利率时(即实际利率较高的时候)不仅会抑制金价的上涨,甚至可以迫使金价下跌。因为这时候将资金投入证券市场或存入银行,不仅可以保值,而且还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3)石油价格变动
石油一向以美元标价。如果石油价格上涨,美元就会贬值,而美元的贬值又会导致人们抛售纸币抢购黄金来保值,进而刺激黄金价格上涨。
(4)外汇市场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货币地位疲软,出现汇率下跌,导致货币实际贬值时,人们就会急于抛售持有的该种货币去抢购黄金,以求保值。这样以该种货币所表示的黄金价格就会上涨。
3.政治局势与突发性重大事件
黄金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投机商品,任何政治、经济的大动荡,都会在国际黄金市场的金价上反映出来。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资金避险需求紧迫而现实,投资黄金,黄金投资问题正在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目前,从国际黄金市场分析,希腊获得援助的利好消息对市场的提振作用似乎是稍纵即逝,在短暂的风险偏好升温后,更多的则是欧元区其他国家可能身陷债务危机的恐惧。同时,国际铜价7000美元摇摇欲坠、原油80美元上攻乏力,在大宗商品普遍走弱的情况下,目前黄金逆势上扬,主要由于“避风港”效应的爆发,资金快速涌入推高了金价。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表示,除了黄金以外,其他商品均在形成泡沫,并触及历史高位。若世界经济好转,商品将起引航作用,因大部分商品都开发不足。若经济没有好转,商品将是最佳投资标的,全球央行已印制了太多的纸币了。未来5~10年内,原油价格将重回3位数时代,问题是价格将涨至多少。世界原油储量已有不足,所有原油价格将大幅上涨。我们已步入通胀,但政府一直对此撒谎。但所有人都已知道我们已进入通胀。纵观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物资都存在短缺。全世界的政府都在疯狂地印制货币,这必将导致价格上涨。事实上,这已引起了物价高涨,未来通胀率还将更高。
罗杰斯还表示:“若金价跌至1000美元/盎司,我将购入黄金。当然,我不会售出一般金属,因近期内,没有人可以筹集资金开矿,即使可以筹集资金,若要产出矿产,也是10年之后的事情了。”罗杰斯在多次采访中一直重申,预计未来10年内,黄金价格将翻倍,涨至2000美元/盎司。
著名黄金预测分析师张庭宾也认为,2010年是黄金大牛市主升浪前的筑基期,一旦筑基成功,未来金价有望涨至3000~5000美元/盎司。美元正试图向人民币转嫁危机,并故意妖魔化黄金。黄金将成为国家和个人抗击新一轮危机的有力武器,而被严重低估的黄金价格也将在未来出现大幅上涨。黄金兑美元不断上涨,如果美元和纸币不能有利地对黄金增压,金价一旦突破占领了1000美元/盎司,最终的货币危机就会爆发,这场吹了三十年的美元泡沫不可避免要破灭。金融危机恢复时期还需要很长时间。他建议,中国政府尽可能地扩大内需,增加黄金储备,避免金融危机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从基本面上看,虽然美国最新非农就业人数创下10年来最大增幅,且失业率温和下降,但就业市场若想恢复至2008年以前的增长水平预计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全球经济正在持续复苏,但是欧洲经济动荡格局短期内仍难以改变,或将给金价未来的上涨提供动能。
据相关人士分析,由于全球最大的黄金ETF无视当前金价,在记录持仓高位的不断大幅加仓,力挺多头市场,令黄金投资市场人气积聚,黄金投资需求急剧上升。且欧美股市的大幅回落,令部分资金涌入黄金;加上各国央行增加对黄金的储备行为,预计未来金价或将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危机后的遗产——酝酿全球机制
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房地产,允许零首付购房并对房地产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政府担保。这导致了那些收入不高的、没有偿还能力的、原本需具备大量贷款资格的人在两房等金融机构的帮助下零首付按揭到了房子,这就是所谓的次贷(指那些放贷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
而这些机构为了回笼更多的资金用来贷款给更多的人来买房,同时也为了分散风险,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利润,所以他们将手头的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按照一定的门类打包成债券的形式出售。而买了这些债券的机构又不断地在原有债权的基础上进行打包、装饰成新的次贷金融衍生工具并在市面上发售。
因为当时的美国房市很火,各大评级机构对这些产品也给了很高的评级,于是人们纷纷购买这种债券。其间因为市面上的次贷金融衍生产品被华尔街不断涌来包装成新的金融产品,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这类磁带金融衍生产品被华尔街不断的用来包装成新的金融产品,导致市面上流通的这类次贷金融产品的价格总额远大于原始债券所代表的价值。
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各个次贷金融产品之间相互依赖,如果出现状况会一倒倒一片。但是这些次贷金融衍生工具越弄越复杂,负责监管的人也很难搞得清楚头绪,美国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危险,更没有及时制止,泡沫越吹越大。
在这期间,经常会有很多办了房产按揭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不起款,贷款给他们的机构就没收了他们的房子拿去拍卖。但是后来,还不起款的人越来越多,拍卖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房价越降越低,
到了最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发现,他们手头的次贷金融衍生产品变成了废纸,因为这些债券之所以有价值,前提是那些贷款的人每个月都还款了。于是,之前向保险公司投保了的投资者就找保险公司索赔了。结果,保险公司破产了,随即,大量银行破产。大量的公司和机构都因为手头持有的次贷金融衍生产品变成废纸成了负资产或者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由此,金融海啸在在全美全球铺开。市场没信心了、银行破产了,于是工厂融不到资了、贷不到款了,于是倒闭了。工厂倒闭了,工人失业了,没有收入了,消费谨慎了。于是市场的销售下滑了。于是市场更加没信心,工厂越来越多倒闭,如此恶性循环。又由于美国是世界的进口大国,美国人不消费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
由于全球的经济都因这次金融海啸进入了衰退,对很多国家的影响都非常巨大,所以全球会重新审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和华尔街式的金融模式,寻找适合本国的金融体制。世界金融格局有可能会以此为契机出现多极的局面。美元地位会下滑,其他国家会有很多的货币话语权。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应该探讨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协调机制”应对金融危机,并需要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加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要重构全球金融体系,制定一些基本、关键的原则,以避免金融危机再次上演。在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时,应保证实现透明的市场治理以及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具体措施中包括重组全球金融机构。
巴罗佐说,从美国爆发的这场金融危机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这场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也体现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需要借助全球性的协调机制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应意识到“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将取决于现在采取的措施”。
2010年6月26日,德勤全球首席执行官奎励杰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表示,过去的经验表示,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这也加强了建立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的紧迫性。全球市场依然是相互依赖的,并可能呈现出比过去更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后,希腊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对全球市场产生了影响,这也再一次表明了全球金融合作与监管改革的重要性。
考虑到国际层面执行金融监管的权力机构的缺失,奎励杰表示,希望G20可以建立这种权力机构,而金融稳定委员会与巴塞尔协议可以创造出一个有效的框架。特别是在会计标准问题上,全球可以加强监管领域的合作。由不同经济体代表所组成的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执行一个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已得到100多个主权国家的支持。由于主权国家是给监管者提供有效执法权力的唯一主体,因此,希望各国之间签订各种条约,使市场运作更有效,并避免监管真空。作为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美国却尚未接受这一原则,奎励杰希望能够推动这个方面的进展。
世界上会不会出现跨越国界的超级金融监管法,金融市场会不会找到彻底堵漏的机制,迄今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如今探寻全球金融监管新机制几乎是全球性经济论坛的必谈话题,世界经济已进入更为复杂的后危机时期,如果指望新的跨国界机制速成,能够完全堵住金融风险漏洞就把问题看简单了。尽管分歧很大,在釜山G20财长会议上,已经达成提高透明度、巩固银行的资产负债、改善金融业的管理等等全球金融监管的原则性措施的意向。经过数次峰会磨合,对于银行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应当多样化基本成为共识,这也是多国对于利益多元化的妥协和让步。
未来20年世界金融将上演大变局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如果说2008年是“金融危机年”,2009年是“金融拯救年”,那么2010年或许是“金融改革年”,一个全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模式,会在2010~2012年重新建立起来。据百位专家预测,全球金融将会出现几种大变局:
1.过度虚拟将主导21世纪金融危机
经济学家预期,虽然各国正在用尽全力化解危机,但由于美欧主导下的过度虚拟经济积累甚重,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借助一次行动而全部消肿。可以断言,在21世纪,过度虚拟经济时不时(每隔五到十年)会给世界人民带来或大或小的麻烦。
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近50年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中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在金融创新中,金融衍生产品快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分散和防范金融风险,并通过促进资金流动来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又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经济独立于实物资本之外,流动性很大,是投机家的乐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虚拟资本同实物资本脱离得更远,流动性更强,更可以供持有者突然大数额、远距离运作,从而对一国、一个地区甚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从“疯狂的郁金香”、“密西西比骗局”到“南海上的泡沫”,从“黑色星期一”、“十月大屠杀”到“这次真的不一样”,每一次金融危机都造成了一些国家倒金字塔结构严重错位,并中断了重要区域经济的有效增长,致使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同时,虚拟经济对金融系统的运作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也会引发金融危机。
从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工具;现在,实体经济成为虚拟经济的道具。金融工具主要不是为创造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服务,而是为瓜分价值、创造虚拟价值服务。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瓜分价值手段的创新,吹大虚拟价值泡沫的手段创新。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披露的数据,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品全年交易量合计达到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在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即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据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进一步膨胀。
金融危机的祸根是金融寡头,但是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却是全民甚至全人类的灾难。政府救市,等于为寡头们补充赌资,修复吸血的管道;政府不救市,实体经济很快就会变成被吸干了血的僵尸,灾难注定落到大多数民众头上。看起来,救市是政府唯一的选择。其实,政府应该救的“市”,是实体市场的“市”,而不是虚拟市场的“市”。财政的救市资金,不应该为资本市场充值,而是要确保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只要实体市场活跃了,为之服务的金融市场就会逐步恢复元气。
2.美元一币独大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将加大
“三元”结构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些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由此引发的全球金融失衡问题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金融失衡,即金融资产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表现是金融交易中的结构失衡,特别是期限结构失衡。
实际上,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所承担的功能过于集中。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长期处于核心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对美元的依赖。由于美元的外汇交易和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在市场上仍占绝对优势。由于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美元泛滥。美国用自己几乎无成本印制的美元来换取国外廉价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购国外的战略性企业。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全球通胀迅速恶化的根源。经济学家们预期,金融危机后的五年内,美元仍将制造危机前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导致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未来数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多数是证券资本,如果发生大量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股市可能将剧烈波动,部分国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
3.全球金融资产将缩水一半
据亚洲开发银行2009年初的统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下降约50万亿美元。亚洲等其他新兴市场受到的影响更大,亚洲地区(不包括日本)的金融资产在2008年已经缩水9.6万亿美元。
不仅是亚洲,全球金融资产总量都将缩水一半,其中包括所有银行存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全球银行业坏账也将呈现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
4.危机后将确立全球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平业Development Bank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政府救市基本上只是一国或者区域性的行动,同时救市措施也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向金融机构注资、回购股票等方式。但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各国有了更多的沟通与协商、区域和全球联动救市国际机构IMF也罕见地参与了救市。特别是各国政府主要推出了注资、减税、降息、投资、银行国有化、产业振兴计划等六种救市措施。多方人士表示,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应总结联合救市的程序、时间、方式等,讨论成立类似于全球金融市场应急协作委员会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