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案例一:

放假了,北方某大城市高中物理老师董磊比平时更忙了。董磊是个很讨学生喜欢的老师,枯燥的物理定理,总会被他“变”成一些特别有趣的小实验,让学习变得好玩起来。“他会梳理出一套知识体系,像裁缝一样穿针引线就把厚厚一本书里的知识串了起来。”他当年的物理课代表梁爽如今已经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提起董老师的课一直赞不绝口。

董磊有个记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表的两面像镜子一样,显示着他不同的身份:这一面,他是市重点高中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学科带头人,曾带出好几个状元班;而另一面,他是校外辅导界的“金牌名师”,传说中“经他指点,学生必能快速提分”。

面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频出的禁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董磊有自己的原则——凡是自己班里的学生,可以免费辅导,但他在校外的辅导班不接收自己的学生,理由很简单:该讲的,在课堂上全讲了。他觉得,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但总有家长托各种关系找到他,近乎“哀求”地希望孩子能跟着他补习,“我们愿意花钱!”

一边是越发旺盛的家教需求,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一道道禁令,但“有偿家教”始终屡禁不止,相关禁令也被称为“最难执行的禁令”。

“又是陈鹏的妈妈!”董磊看了一眼手机,10多个未接来电,全是一个电话号码,他皱了一下眉头,按掉了电话。

这是这学期被他回绝的第三个学生家长了。前两个,只是希望让孩子在校外辅导班继续跟着董老师上课,被董磊婉拒了,“我在学校讲的比在外面只多不少,孩子有不明白的来问我,没必要重复听”。而陈鹏的妈妈则明确表示,想当董老师的“经纪人”, “我好几个同事都听说您是金牌名师,可您在外面的班早就报不上名了,干脆咱自己攒个班吧!”

这样的家长,董磊见过太多了。曾经有一位隔壁班姓赵的家长找到他,也是同样的一番话,“我给您攒学生,我负责收费,每堂课一小时,固定给您1500元,您什么都不用管!”按照这位家长的说法,如果攒齐10个孩子,每人每节课只需要花150元,如果再多招点人,那么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的费用可以更低。

当时董磊觉得,自己只管讲课也挺好,可“没想到家长是有私心的”。班里学生的人数并没有像赵女士说的那样“再多招点”,而是固定在起初的8个左右,因为家长其实并不希望更多的孩子来听名师讲课,用她的话说,“大伙儿都听会了,我们孩子的优势不就没了?”随后,因为这种家长自治的松散管理,后来又有几个学生退出了,这样一来,留下来的孩子平均学费自然就提高了。赵女士又来跟董磊“磨”,能不能把课时费降下来。一来二去,董磊感觉很不舒服,他觉得作为老师还是得有点“道德洁癖”, “张口闭口就谈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只剩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了。”

此后,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不再直接与家长谈钱,只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课外培训机构讲课,早早谈好一个学期上多少节课、挣多少钱,后面上好课就行了。

在学校里,董磊是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教两个班的物理课,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还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很多教研工作。他带的班,成绩总是在年级名列前茅。班主任是个特别操心受累的活儿,这个冬天,董磊总是腰疼,连着当了5年班主任的他申请下学期不再连任,可几天前领导找到他,说今年是学校拼成绩的一年,希望他能再多坚持一下,他同意了。也正是因为他在校内良好的口碑,他在校外培训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不管在哪儿,我都会尽全力把知识教给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师德。”董磊说,他并不认为在校外给其他学生上课就“有违师德”,相反的,能把自己总结的一套学习方法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不是更好吗?而自己收取合理的报酬,“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案例二:

来自市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陈伟,则喜欢到处赶场讲课。熟识他的人都说,陈伟这几年买了房子,换了车。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半到5点半,晚上还有一场两个小时的讲座,这就是陈伟的寒假课表,他自嘲说,“满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中午,他得从城市这一端的培训班赶到另一端的培训班,午饭就用一个面包打发了。

很多培训机构都愿意请陈伟去讲课,他讲课个性鲜明,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他的配合度高,业余时间比较多,愿意上更多的课。这几年恰好他辅导的学生总有考上名牌大学的,也让他的身价大增,成了几个培训机构争抢的“招牌名师”。

陈伟从不讳言自己靠讲课挣钱,“我有能力、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凭本事赚钱,怎么了?! ”他和妻子的父辈都是农民,前两年,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陈伟一个人肩上,这也是他比其他人更“拼”的重要原因,“我是个男人,谁都愿意有更好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我付出自己的智慧、劳动和汗水挣钱,无可厚非!”

陈伟在学校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接受任何教学以外的工作,也不在乎各种评优。但他的语文教学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学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在外面讲课有名的老师,在本校的教学成绩都很突出。”陈伟说,现在的家长很“神通广大”,哪个老师带的哪个班成绩如何,家长都能摸得一清二楚,“你要是本校的学生都教不好,谁还请你去讲课?”

2.孩子马上要初三了,数学学起来有点吃力,一直坚持没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家长曹玉倩终于决定找个名校老师“一对一”给孩子补补。她发动全家动用各种关系,终于联系上了一位重点学校的老师。因为是熟人关系,这位老师死活不收钱,曹玉倩心里直犯嘀咕:一次两次不收钱可以,可是长期下去,都不好意思把孩子往老师那送了。最后她还是买了一套价值不菲的高档护肤品套装硬塞给老师,“现在这个社会,礼尚往来很正常,凭什么老师就该一味付出!”

曹玉倩原本是家长中“主意正”的一个,她一直觉得只要孩子上课认真跟着老师听,不用上什么辅导班。直到孩子这次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数学才68分!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她再也坐不住了。孩子回来说,班里同学几乎没有不在外面上课的,而且都暗暗较劲,比谁能到某某有名的老师班里上课。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她内心还是挺纠结的,一来觉得老师给孩子补课,付出辛苦,收取费用挺合理的;但同时,她也在想,如果真的把课外辅导全都禁止,似乎也挺好的,这样大家也都不再较着劲儿到处找老师补习了。

“严禁有偿家教刻不容缓!”一所市重点中学校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偿家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反过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不良竞争。一些培训机构一味追逐利润,打出“高考出题老师”“高考阅卷名师”“某重点高中把关教师”等噱头,对家长而言,难以甄别其真伪,只能宁可信其有,病急乱投医。

“对待有偿家教不应简单‘一刀切’。”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他认为,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比如教师上班时间的界定、业余时间的身份和责任等,并没有明确的认定。因此,要想禁止有偿家教,首先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他认为,应该严惩的是那些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这是严重的违背师德”。而对那些用空余时间,帮助那些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补习,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理解,“老师应该树立师德‘典范’,但并不等于不用‘吃饭’。”他也提到,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现在教师工资也提升了不少,很多地方已经达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因此,“老师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钱上。”

另一位教育专家则指出,造成有偿补课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地区间、学校间的师资水平不均衡,而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提高成绩。在这种矛盾之下,简单地禁止有偿补课,必然造成禁令出台后的“执行难”。

他认为,现在唯分数论的升学考试评价方式,导致了家长和学生把目光全都集中在提高成绩上。“但这并不能怪家长,而应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机制。”因此,治理有偿补课,不能仅靠一个禁令,而需要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学生升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革等,否则,还将是一道“最难执行的禁令”。

3.我国是农业大国,没有农业,一切无从谈起,而农业现代化更需要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的农民。然而,时下不少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乡村教育资源不是添砖加瓦,而是搞釜底抽薪,以致又现农村孩子上学难。

我们发现,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将国家农村城镇化战略简单地理解为“向城镇转移”,于是乎,一些县级教育部门一声令下,减掉了对村级幼儿园和小学的投入并责令其向乡镇合并,乡镇高中向县城集中,形成一股“停办村校向城镇合并”之风。我们在调查中看到,有的村级教育设施荒芜废弃,有的校舍成了仓库、牛栏、养鸡场。湘南祁东县村支书曹周德说:“村里没了小学是每户农家最头疼的问题,孩子们上学好难啊!”村民高德生说:“现在小孩上小学都要去归阳镇里寄宿,为省车钱,孩子们常常要抄近走十几里山路,有的泥巴路就在山塘边上,遇上阴雨天,大人走也一步三滑,咋不让人揪心!”

村里没了小学,家长也没了督促子女学习的劲头,许多学龄儿童只知玩耍。鄂西五峰县村民周大爷诉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现在都只知道玩耍,丝毫没读书心,大多数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湘西邵东县村民姜衡华大娘说,她自己识字不多,还要忙于农活,眼看孩子已超过了上学年龄上不了学,十分痛心。一位在广东中山市打拼多年的湘籍女士周环香说,因担心孩子留守家中老人难照看,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带出去,然而,孩子因户籍问题或交不起高昂借读费也难在外地入学,因而他们的孩子处于“两头都难上学”的境地。

不少地方名为“教改”,实为“一切向钱看”,使农村孩子受教育成本大幅提高。湘南祁东县小学教师高顺生的解释颇有代表性。他说,现在孩子的教育成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学校向乡镇、县城集中后,村里孩子上学的交通费、食宿费、生活费等明显增加。另一种是隐性的,村里的教育质量明显不如县城或乡镇学校。以湘北安乡县为例,很多早年“希望工程”援建的村级学校现在有的除了教室外,其他已一无所有,有的运动场也被种上了庄稼,音、体、美学科教师更无从谈起,一名教师教几门学科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老龄化也令人堪忧。安德乡4个教学点共26名教师,30岁以下的仅3人;该乡小学共10名教师,平均年龄达58.5岁,“爷爷奶奶”教小学已是“见怪不怪”。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一旦上学难就有可能误其一生。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首先应尽早遏制“停办村校向城镇合并”之风的蔓延。对于地理条件十分恶劣又居住分散的山村,更不可将学校一刀切式地“化零为整”。从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战略角度来看,加大村校“义教”投入尤显重要。这就需要各地政府运用有形之手,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支援村办小学教育资源的补充,要像支边支农扶贫那样精准“扶教”,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去农村建功立业。

4.重庆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专业的张磊接到了留级通知。这意味着,他将比他的同班同学迟一年毕业。“他挂科太多。”该校教务处一老师告诉记者。按照学校规定,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凡必修课学分尚有20学分及以上未取得者,不得进入毕业年级。而张磊总共挂科9门,必修课尚有23学分未取得。

为什么挂科这么多?“想着进大学该轻松了,考试能过关就行,可一翘课就刹不住车了。”张磊懊恼地说。原来,晚上熬夜玩游戏至五六点;上午在宿舍睡懒觉,醒来直接吃午饭……这基本就是张磊三年来每天生活的写照。

人人网的一项调查显示:97%的大学生有过翘课经历,其中经常翘课的占到27%。面对大学里的“翘课一族”,各种奇葩的“点名神器”也频出江湖。四川大学一教授研发出“刷脸”软件,给全班学生拍集体照打脸卡考勤;重庆邮电大学一学生团队开发出一款用验证码签到的课堂APP系统;还有蓝牙点名、指纹签到、眼球考勤……让学生们直呼“人类已无法阻止老师点名!”

在百度贴吧里,面对“算算开学到现在翘了几节课”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很任性:“早已数不清,都是成周成周的翘”“您该问开学到现在上了几节课才对”……一位ID为“生命之痛”的大学生更是直言:“开学一个多月,我和室友们翘掉了一半课程。”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高校,专业课翘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翘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更是翘课的“重灾区”,高达50%。

调查显示,62%大学生觉得老师授课枯燥、味同嚼蜡,课上收获甚少是他们翘课的主因。“大学课堂如果缺乏吸引力和创造性,还会出现不少‘隐性翘课者’(坐在课堂不听课)。”X大学教育学的L教授说。

还有的学生表示,翘课的未必都是不爱学习的,因为有的会去图书馆或自习室自学。可并非所有学生翘课后都去上自习了。打游戏、逛淘宝、追美剧、谈恋爱……学生有太多理由翘掉不喜欢或不重要的课程。调查显示,翘课后大学生睡觉、上网、逛街、谈恋爱等相对消极的行为占到67%,而学习行为(泡图书馆、自习等)只占33%。

“大学生翘课现象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该反省,课程安排得是否科学、讲课内容是否陈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也应审视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勤奋情况。”X大学的W教授认为。

5.4月16日晚,某高校财会学院的《市场分析》课堂。讲台上,面无表情的老师对着幻灯片,用一口浓重的“川普”一字一句地念着。台下,一百多名学生有的玩手机,有的睡觉、看闲书,几乎没人听课。“老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决定手机流量的消耗程度。”有学生直言不讳。而在百度贴吧里关于大学课堂让人失望的吐槽比比皆是:“一个课件讲好多年,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例子”; “所谓电影赏析课就是放片,一学期下来唯一的收获就是看了几部热播的美国大片”……

“有的课程内容实在很无聊。”Q师范大学学生小刘打开了话匣子。记得大一时我还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上课“积极分子”,几乎每课必到,尽管一些课堂催人入梦,但我仍相信:一节课老师讲了无数句话,哪怕只有一句话对我有用,我就没有白来。然而这种“相信”仍然敌不过现实,用舍友的话说,“去了也没什么意思,还浪费了这大好时光,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做值得做的事”。记得大二时一位年轻的女讲师给我们上《外国文学史》,整节课都是在念PPT上的内容,于是同学们都拿出手机将PPT一一拍下,然后各自看各自的书甚至手机,之后来上课的人也就变得寥寥无几,当然为了应付课堂点名,也总不至于一个人都不来。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能说同学们的“翘课”是学习态度问题?

一些课堂含金量不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浏览PPT来掌握所有课堂内容,而不是用45分钟听一节乏味、缺乏沟通的朗诵。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PPT竟然五六年都没有变化,2014年的课堂还在沿用着2008年的课件,前沿知识理论不断涌现,教科书尚有修订和改版,老师的PPT又是怎么做到“从一而终”的呢?大学生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需要照本宣科的“念稿”老师,我们需要的是在“思想国”中的探索与发现。我们不要求所有大学老师都是大师,但至少拥有指引学生思考的能力。

另外,大学四年,感觉一直生活在与课业论文的赛跑之中。就个人而言,我是文科类专业,大一、大二一个学期主修课程14门,大三少了也有10门,再加上辅修的课程,基本上每学期都有16门左右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平时作业,或是实践操作,或是1—2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还有期末考试。对于学经济、金融的同学来说,他们的课程更加繁杂。面对纷至沓来的课程与论文,如果我们还想参与课外调研、实习的话,我们必须自己给自己腾挪空间,唯一的办法就是,翘掉那些提不起兴趣又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

为了减少学生翘课现象,早在几年前,X大学就率先推出了创新实践学分制。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发表文学艺术作品、社会实践、英语过级,甚至考驾照等都可获得相应学分。与此同时,学生还有自主选课的“点餐权”,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可以自由搭配。更重要的是,该校还实行了3—8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只要提前修完学分,3年就可以毕业。

我们来算一笔账,某市公费普通本科类专业按每学年学费5000元、住宿费1200元、每月伙食费1000元计,除以一学年9个月,那么,该市大学生每天花费的成本大约为56.2元。但上面各项开销,都是最保守的。不同学校、专业、家庭背景的同学,花费也不一样。如果再加上平时的购物、娱乐等消费,许多大学生的花费一天轻松突破百元。

学生花钱读书,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虚度光阴?事实上,不少老师开始努力提升课堂吸引力,从而让大学生自觉地走进课堂。在N大学,该校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Y主讲的《葡萄酒与西方文化》每学期大约吸引2000多人选修。“去晚了根本占不到座。”学生小胡说。有一次,Y老师上课时突然停电了,100多名同学举着手里的手机照明,把整堂课听完。

C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会计学的T教授,将《红楼梦》等名著引入会计课,用“探春经营大观园”讲现代公司如何扩大资金来源等,将晦涩难懂的财务课讲得兴趣盎然,学生们非常喜欢……

“大学生翘课成风,关键还是学生缺乏自律、自强的能力。”C大计算机研三学生小罗认为,如果翘课“成瘾”,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学生翘课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更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Y教授认为,不少大学生在经历中学的高强度学习后,大学阶段往往会懈怠。如果能及早帮助其树立今后的目标、规划人生,相信情况会大不一样。

6.大家还记得自己学生时代放假结束前赶作业的情形吗?语文的默写,数学的习题,英语的单词,重复且单调,枯燥而乏味,但是没有办法,任务得完成,于是乎点灯熬油,拼了小命。

这几天,“赶作业”相关主题在贴吧里开始热闹了起来。初二学生小雪在贴吧里专门开了个帖子,来直播自己的赶作业的进程,“放假前,我认真地规划了自己美好的寒假生活。比如15天写完所有作业,每天复习半小时物理,每天一篇英语阅读理解……不过这些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马上就要开学了;然而,作业基本都没写!! ! ”跟帖的学生们相互通报着彼此的赶作业的进度,互相加油打气。记者注意到,有人在凌晨3点还留下了“我写得手疼”的回复。此外,还有不少人直接发帖求组团,约定好时间、地点后,共同打气赶作业。

在不少即时的聊天工具里,赶作业的群组在深夜依然十分活跃,大家聚集到这个“悲催学生党的秘密基地”里,时不时弹出一句“数学卷子做完了”“还剩多少”“大家加油”等只言片语。深夜11点,100人左右组成的群组里有近一半处于在线状态。

这样的假期作业总让我们疲于应付,那怎样的作业能让大家举双手欢迎呢?

过年是每个寒假的重头戏。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年节元素在今年各地寒假作业中都有体现。

N市W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的孩子们今年迎来了“玩转中国年”的主题任务。老师们设计好任务单,由学生自主决定往上面填什么,并负责将创意加以执行。该校小学部老师H介绍,一些孩子刚考完试就确定了自己的探究方向:年的来历、布置家庭迎新年、置办年货、设计家庭春晚、贴春联、守岁、拜年、压岁钱、节日气球……最后的呈现形式也比较自由,小论文、小视频、小画册、小报、照片集、PPT都可以。

游览地方名胜、熟悉历史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爱我家乡、记录东城”是B市F中今年寒假开展的历史传承主题活动。按照城垣类、宫殿类、王府类、祭坛类、庙宇类、坊巷类、官署类、教育类八大板块,同学们将利用寒假时间对B市某区各文物古迹进行拍摄,并由相关负责同学将文稿整理出英文解说词并制成展板。

从“吃遍地方小吃”到“收集家风家训”,各地结合春节期间学生的活动特点提出的作业要求让人耳目一新,年味儿、文化味儿浓浓的寒假作业让辞旧迎新的节日更多了几分传承的意味。B市F中学的G老师认为,年味作业把学习任务嵌入生活之中,而“学会生活”正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寒假期间有很好的节日氛围和很多民俗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好机会,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观察、体验和实践,将切实增强学生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7.假期作业中的传统的课业巩固功能依旧是作业的本职功能。B市Z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M告诉记者,寒假期间,数学知识的巩固也改换了训练的形式,变味出数学小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知识点,自主探究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最后在一张小报上把探索结果呈现出来。”

B市S学校老师J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尝试通过一种综合性、实践性的方式来推动寒假作业的多学科融合,不让寒假作业成为一种单调的事情。毕竟生活是一个整体,不可能语文的归语文、数学的归数学。”例如,每天半个小时的跳绳锻炼比较枯燥,就搭配上对子歌的背诵;用做立体小书的方法布置日记、探究课题,让学生练了字、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高了版面设计和探究思维。

N说:“留寒假作业既要避免假期作业与日常教学不连接、校外学习可有可无,又要防止文化知识学习要求过硬,变相为过去的‘作业’。这对老师们是一个挑战。”

创新假期作业的尝试一直在进行,但也有一些假期实践活动因走过场、只求盖章证明,被讥诮为“借公章”,乃至成为“家长作业”。B市F学校校长对缺乏指导的寒假作业表示忧虑:“布置寒假作业要考虑在家学习的特点,没有老师看护,如果漫无目标、无序安排,作业很容易流于形式。我认为,创新型寒假作业要把握一个点,那就是一定要有主题、有目标,老师要提供模板和标准参照并检验学生的完成效果。”

怎么制定模板、引导学生参与?B市S学校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规范、深化学生的思考。由于一个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该校学生今年寒假将完成一份名为“我们的学校”的项目学习任务单。“我们为学习任务单确定了记录格式。按照‘我已经知道’‘我还想知道’‘我又了解到’三个部分引导孩子的思考,作业按团队合作的形式下达,同学们被要求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定位。”B市S学校老师万峰(化名)介绍。

F学校校长认为:“传统作业的一个优点要坚持,那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校毕竟是读书的地方,要珍惜孩子在闲暇时间沉静深思的机会。”

N说:“我们现在的学校和老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课程化设计还不够熟悉,家长也容易把假期的实践作业视作‘软学习’。但必须看到,年节特色、文化特色的寒假作业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纳入课程设计后,对推进课改深化、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具有积极意义。”他建议,不仅要在假期布置实践性作业,还要在教育评价的理念体系、操作体系和结果应用等方面加强对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的支持,实现寒假作业与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