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其实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是我?

2013年的夏天,以为时间会在一片平淡无奇中过去时,编辑任晓露突然联系我,问我想不想写书。我的回答是:正有此意。于是每天八九点下班回家,写书写到夜里一两点钟,磕磕绊绊地写了半年,有了这本书。

但这半年来,开头的那个疑问其实一直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变得太快,而写书写得太慢了。

为何会这样说呢?

互联网行业的大趋势已经影响到大众的认知

对于我的父辈来说,电视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但现在电视节目中开始不断谈及互联网产品。比如,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在2014年春节期间走红,理财通和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深入人心。举个例子,在深圳打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是腾讯的吧,问一下你们专业人士,理财通这东西真的能赚钱吗?”在2013年年底,我乘着新开通的厦深高铁一路北上到温州,发现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达到了60%以上,甚至在乘坐的士时,虽然没有打车应用,但司机们已经知道支付宝付款这件事情。我的父母已经自学成才会在淘宝上买东西了,甚至弄懂了复杂的网银操作……这一切都让我意识到互联网产品其实已经深入人心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当然,随之而来也有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让用户像使用水和电一样使用互联网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何更好地开发产品来满足不断产生需求的用户群?

这两点是对企业、团队的挑战,更是摆在产品经理面前的难题。

商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更多创新的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相传腾讯有上百款产品,而大部分产品未公布于用户就已经被扼杀在内部了。其他公司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很少有依靠一款产品一炮走红而后走上成功之路的情况。一款产品从推出到结束,整个生命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如果对这个过程进行宏观描述,可以认为在人类需求的长河中,产品进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类从黑猩猩中分化出来到直立人,花了五六百万年的时间;从直立人到开始用长矛狩猎,花了一百万年的时间;而从狩猎到具备语言能力,则只花了25万年的时间。

产品的进化其实也是一个由慢到快的过程。从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第一台家用计算机,从Apple I到现在的Mac Pro,甚至是iPhone等智能手机,人类的需求不断被满足,而且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

Ray Kurzweil(雷·克兹威尔)早在1999年就预测在十年内会出现自动驾驶的汽车。如果你喜欢看科技新闻,一定知道Google在2012年就在测试Google Driverless Car(一款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年底,Google公司正式聘用了雷·克兹威尔,希望这位著名的未来学家可以领导工程部门研发面向未来的产品和技术。

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提出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电晶体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从现状来看,这个说法依然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

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新事物越来越多,人类的需求也伴随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衍生——举个例子,过去人们只知道要穿好看衣服,谁知道现在手机、宠物都需要有个性化的装饰,这就是我用“衍生”而不是“产生”一词的缘故。

与此同时,在产品进化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其实会出现两个问题:

●技术突破容易出现瓶颈,无法继续破坏式创新。例如,电池等技术依旧没有突破。

●长尾需求不断被满足,细分需求成为新的竞逐点,甚至有一些细分需求开始向长尾需求靠拢。

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互联网产品行业已经不再处于找几个程序员就可以发家致富的初级阶段了,而是到了寻求需求和商业平衡点的第二阶段。探索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都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并精通的领域。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世界变得太快,而写书写得太慢”的原因了。个人的经验主义永远赶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今天我还在谈QQ如何在移动端发力,明天可能就已经有类似Line、Kakao这样的产品冒尖。

但经验主义并非无用。如果你去搜索一下“产品经理”这个关键词,会发现许多人与产品经理之间隔着一层纸,看不透,摸不着。前面已经有许多前辈把这层纸捅了一个洞,让人可以管中窥豹。而我作为入行虽不够久、职业经历还算比较丰富的后辈,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洞弄得更大,甚至把这张纸彻底扒掉,让大家来看看真实的产品经理是如何成长,如何为产品贡献才智,甚至是如何影响行业的。

我觉得写作这本书,并不是一种责任感或者传业授道的方式,而是一个好奇的人不断探索一个宇宙的过程。经验主义并不值钱,但能带来启发就是一种价值。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曾多次删掉大段文字,有时候一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非常痛苦。

如果写得不好,别人会如何评价呢?如果写得有问题,别人会怎么看呢?

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产品经理是追求完美主义的,我也有点类似的偏执。但后来我转变想法了。我的书写了这么多关于产品经理的事情,其实也是在满足各类人的需求。而这部分需求其实就是呈现长尾状态。那么,如果有人能从全书20%的内容中获得启发,就是本书的价值;如果有人能通过全书20%的内容规避掉80%的“大坑”,本书就有意义。

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

回过头来,编辑任晓露从微博找到我,是因为我之前给极客公园写的一篇文章;而之所以会在极客公园写文章,又是因为拜读魏武挥老师的博客而受到影响,于是动手写一写互联网产品相关的文章;而我写文章的历史则要追溯到大学时代,结识了一帮朋友学习时间管理。人生总是有这样一种马后炮似的“有迹可循”,虽然这种经验无法复制,但当我回过头去看时,会产生“我真是碰了好运”的庆幸。

我进入大学喜欢上互联网是因为网络传播学的郑传洋老师,学习写代码是因为Sansan,研究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又是因为看了李笑来的书,并结识了一帮喜欢分享的人。后来来到腾讯是因为秋叶老师的指点,在腾讯的成长又受到导师Ray和Maggie的指导和领导的信任。到我产生写书的念头后,任晓露和张春雨两位编辑充分信任我,给我这个合作的机会,尤其是晓露,虽没见过面,整天在网络的另一端和我聊写书、聊出版。

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我发现这一切所谓的“有迹可循”都和互联网相关,足以让一名产品经理心有戚戚焉。

好了,既然有了写书的理由,那么我该如何像做产品一样地写出一本让人满意的书呢?我不断地去删文字,不断地修改内容,发现问题并不在此。写一本让人满意的书,不如写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

之前和朋友沟通,许多人说需要先定位,或者是需要先找到你的用户群的痛点——现在我意识到,万万不是这样的事情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支持你,信任你。

我特别感谢任晓露、张春雨两位编辑对我的信任,为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张春雨和王中英两位编辑,在后期编辑阶段提供了强大可靠的支持,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而晓露从一开始的选题到后来的编辑工作,更是功不可没。如果说我还是一个产品经理和开发者的身份,那么此书的项目经理就是晓露。她帮忙统筹资源,为我提供了许多便利。

感谢我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及时鼓励。当我独身前往深圳,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时,他们虽然对互联网并不了解,但仍然没有阻拦我对这一片陌生领域的探索。

感谢各位曾提供帮助和指引的师友,我能从事互联网,从新闻专业的学生转型做产品经理,从学生跨入腾讯这样的企业,得益于你们不厌其烦的教导。

感谢公司的领导Dowson、Touch、Jerry,感谢招聘我进入腾讯的Maggie、Ray,正是因为你们提供了机会,才有我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才促成了此书的呈现。

感谢帮忙试读的朋友,许多人都是在网络结识,并未见过一面,却愿意花时间帮忙试读并为我提意见。这样的帮助让我更坚定了对于互联网形态的信仰:

“开放与交换。”

正如埃里克·斯蒂芬·雷蒙(Eric Steven Raymond)在他的名著《大教堂与市集》中所言:

“开放式的文化会最终胜利。”

我的整本书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开放文化基础上的,包括对其他文章或书籍的引用、对于他人经验的学习和重述、从其他知名产品经理及各领域的牛人的博客、书籍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我会让这种开放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这本书成为网络弥母(Meme)的一部分。因此,欢迎大家通过邮件、博客留言等方式提出一些可供补充的案例和意见,积极和我讨论产品经理的相关问题,我会把这些讨论分享给所有互联网用户。

胡澈

2014年3月30日于深圳腾讯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