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
- 杨近
- 1746字
- 2021-04-02 22:47:16
序
杨近博士的《我国工业化进程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终于付梓,这一书稿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也是她在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注重观察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反观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进行学术思考的成果积累。我与她曾经共事多年,她又在我主持的职业技术教育博士点攻读博士学位,也是我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的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我们经常一起探讨中国职业教育的问题,不时有思想火花闪现。本书梳理了这些思想火花并加以充实,自成逻辑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本书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系统开展研究。作者从工业化进程推进带来的社会系统运行变化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体系的变迁,分析了我国早期工业化、社会工业化时期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历史动因,归纳总结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历史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具有一致性,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人才需求变化是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工业化进程特征直接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特点;二是每个历史时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并不完全相同,形成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当时工业化进程发展的不一致性。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参照。
第二,本书以历史的和国际化的角度梳理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与趋势。作者将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归纳为本土适应性、多元全纳性、灵活开放性、法制化建设。对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关联分析为:赶超、压缩式的工业化进程特点在职业教育体系规模发展中得到明显体现;工业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使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二元经济特征使近代职业教育体系分别从两条路径演化,并且形成了由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两个部分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外源、内源和内外双源发展模式使职业教育体系相应呈现出植入型、应激追赶型、内生追赶型的发展特征。由此得出趋势性的观点: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同时,工业化进程一刻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第三,本书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诉求和路径选择。作者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不同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对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我国目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要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这些都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诉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适应与促进、就业与发展、民生与公平。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顺应工业化发展趋势,面对国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不断优化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功能,在已有体系的基础上传承、扬弃,在社会系统中整合创新,注重内在转型,强化制度设计。
第四,本书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以历史视角,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对职业教育体系做史学范式的解析,着眼职业教育体系与外部条件的历史变化以及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反映,从而探究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从历史的连续性上分析职业教育的变迁走向,预测其发展趋势。作者在梳理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立足分析现实需求,同时关注世界范围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发展趋势,把握住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和对策,同时也提供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的一个方法论实例。
由此,我对杨近博士在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上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同时也希望她以此作为学术探究的新起点,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实践进展,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再做贡献。
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
2016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