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三国演义》是史书、兵书、商书、人生之书。

《三国演义》的故事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起于黄巾起义,进而引出了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激烈斗争,一直到西晋为止。

与其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兵书。罗贯中将古代的许多军事家、战略家的攻城掠地、伏险设防、远交近攻、合纵连横、迂回进退的韬略,融于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之中。据说,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皆以《三国演义》的战案为埋伏攻袭的秘诀,往往行之有效,《三国演义》是他们指导作战的“玉帐唯一之秘本”。

商战与兵战有许多相似之处,只凭吕布那样的匹夫之勇不但难以胜敌,而且会连连败北。《三国演义》中的运筹帷幄、知己知彼、战略战术、选择战机,在商战中的决策、思维、计划、目标、用人、管理、经营、谈判、公关中不但得到应用,而且得到了发扬。把《三国演义》的谋略思想、管理方法、人品风格引入现代经营管理,是极为有益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一生酷爱《三国演义》,他尤其崇尚诸葛亮的人品与风格,对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有独到的研究。松下幸之助的经营之道,与《三国演义》大有关系。日本许多大企业在培训管理人员时,要求受训者必读《三国演义》,许多日本的企业家认为《三国演义》是他们的成功指南之一。

《三国演义》更是一部智慧之书,不仅显出打仗的智慧,而且包含了经商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三国演义》中有小权谋,也有大智慧。诸如用谋施计,识谋破计之类当属小权谋,如一气周瑜的兵贵神速之谋,二气周瑜的公关之谋,三气周瑜的将计就计之谋,钟会伐蜀的一箭双雕之谋,陆逊假意恭关公的笑里藏刀之谋等,这些小权谋在书中极为明显,处处可见,但它们大多是一些思维技巧,难以统领人生,所以才称之为小权谋。

读《三国演义》,最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并非就事论事,而是经过对许多故事分析、综合、凝炼、升华而成。这种大智慧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大觉悟、大道理。

《三国演义》显出的大智慧,归纳如下:

其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都面临着选择问题。诸葛亮和陈宫都在选择职场,他们都很努力,但最终的效果大不相同。诸葛亮选对了职场,愈走愈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陈宫选错了职场,路愈走愈窄,最后走不通了。众多“三国”人物在选择这个问题上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些经验、教训,《三国演义》的大智慧告诉我们:“天道酬勤”是国人的信条,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勤奋并未换来成功,好心并未换来好报。究其原因,没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是无法回避的因素。成就事业不但需要努力,还需要正确的选择:选择做事的方向,选择做事的观念,选择做事的方法,选择做事的心态,选择做事的“天时、地利、人和”。要遵循一定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技巧,要用理智和思维选择,而不能“跟着感觉走”或“唯众从众”。

其二,情商比智商更有效。

一部《三国演义》,因不能控制感情而暴怒身亡的人物有许多位,给后人留下警示。一位是江东的孙策,人称小霸王,他只活了26岁。其实孙策正值青春年华,本不该命绝,就是因为少年气盛,易冲动又不会控制,终酿恶果。一位是周瑜。周瑜死于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又不能忍耐。诸葛亮抓住了周瑜的情绪弱点,“三气”周瑜。孙策、周瑜,其事业如日中天,命都没了,何谈事业。还有一位王朗,那么大的岁数了,竟不“耳顺”,死于羞恼,活活地被诸葛亮骂死。王朗之死,纯系心理素质太差,用现代语言将就是情商太低,而诸葛亮就是针对其心理特点,一击而中。还有两位,刘备和张飞,也因控制不住情绪而亡。

上述《三国演义》几位人物之死,说明了一个小问题,欲成事业,欲有出路,仅仅凭高智商、高能力是不够的,还要看是否有较高的意志力、控制力,是否与别人和睦相处,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三,忍耐比恃强更强大。

古往今来,忍者无敌的例子数不胜数。勾践忍辱负重,终于雪耻;蔺相如忍受廉颇的非难,传下将相和的美名;韩信忍胯下之辱,张良忍老人之傲,二人在汉初三杰中占了其二;刘邦在项羽面前一忍再忍,最后战胜了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在战略上是忍让的高手。自桃园三结义后,刘备一直寄人篱下。先后跟随刘焉、卢植、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一直在“忍”。暂时的委曲求全,是为了渡过当时的逆境,是为了光明的未来。刘备忍受了孔明之“傲”,三顾茅庐,终以三分天下称王立业。东吴陆逊以忍的力量破了刘备的七十万大军。大凡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的人,忍耐都是他们一生的座右铭。忍者成金,忍者无敌。

其四,思维比知识更给力。

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若不用于实践,不用它做事,知识变不成力量。诸葛亮有知识,张昭也有知识。诸葛亮用知识借来曹操箭,借来东南风,造出木牛流马,发明了连弩法;张昭用知识谈天说地,天下事无一不晓,但他不去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件事。知识不应束之高阁,运用才有力量。

诸葛亮运用《孙子兵法》领兵打仗,马谡也运用《孙子兵法》领兵打仗。诸葛亮运用知识能打胜仗;马谡用同一种知识,却失了街亭,犯下大罪。所以,正确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怎么样才能正确运用知识呢?有怎样的思维能力,就有怎样正确运用知识的水平。诸葛亮是创造型思维,马谡是僵化型思维,二人思维水平不同,一到实际战场上高下立分。归根结底,思维比知识更有力量。

其五,适度比过度更如愿。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过度”的人和事:诸葛亮的征战过度、包揽过度、劳累过度,刘备的固执过度,张飞、王朗、周瑜、孙策、曹真的嗔怒过度,杨修的小聪明过度,典韦、淳于琼的贪酒过度。这些“过度”,要么使这些人物丧命,要么使他们败业。

人的一生中犯得最多且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度,不要以为多干就好,一旦过度了、过火了便会弄巧成拙。所以,古人有“四不可”的教诲: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倘若将“四不可”变成“四可”,就过度了、过火了,就会犯错误。列宁说过:“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许多人为什么犯错误,就是因为多走了一小步。所以造词的先人把“过”与“失”、“错”连在一起,过失,一过就失;过错,一过就错。

《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前车之鉴警示我们,许多情况下,我们犯的错误,并非不干或干得少,而是干得太多、太快,心太急,走得太远,偏离了“度”。不足,尚可弥补;过了,再回来就难了。凡事都须把握住“度”才好,因为“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

一些人是好心人,也非常努力,十分敬业,总想多干一点,干快点,但一旦过了度,不但不能如愿,反而酿成大错,离初衷愈来愈远。

其六,人格比权势更有气场。

汉末,群雄割据,但最后成事者仅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力量助他们成功。人格具有感召力量,刘备很长时间都是倒霉的时候,但手下人仍死死地跟着他。人格是一面旗帜,人格是人的形象。

人格具有公关力量。关云长单刀赴会,孔明赴江吊周郎,有惊无险,靠什么?人格的力量。

许多企业家拼命学习计谋,从《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中汲取谋略知识。其实小胜靠智谋,大胜靠人格。企业靠文化的力量统合人心,如果人格力量不够,那么文化张力就不够。统合人心要靠人格的力量。做企业的失败,其实是做人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人生大智慧,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相信读者在读《三国演义》时能够挖掘更多的智慧。所谓品读《三国》,不只是品读书中的字句,更是品读其中的人生大智慧。

《三国演义》是永恒之书,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精神与智慧的某些永恒内涵。

本书由河南工业大学李文庠、马宁编著。

编著者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