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 杨柳
- 783字
- 2021-04-03 19:07:42
2.1.4 全球价值链理论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理论成为评价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的理论视角。全球价值链(GVC)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具体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以及最终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该理论根植于波特(1985)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以及科洛特(Kougt,1985)的价值增值链理论。1994年,格里芬(Gereffi)等人运用价值链分析法,选用产业组织视角对美国零售业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理论,这也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的雏形。全球商品链理论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品的生产已经不再受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品的生产被划分为很多不同的阶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机构共同完成了产品的生产。全球商品链可以被分为采购者驱动(buyer-driven)和生产者驱动(producer-driven)两种。采购者驱动型商品链主要是针对跨国品牌制造商而在全球建立的生产网络,更适用于耐用消费品产业,营销和设计环节是采购者驱动型商品链的核心;而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主要是指跨国企业制造商在全球垂直分工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上下游厂商,它更适用于耐用消费品、资本商品产业。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是生产者驱动型商品链的核心。全球商品链的维度主要有四点,分别是:投入、产出的结构,地域性,治理结构和制度框架。2001年,格里芬与其他学者一起,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全球价值链”的文章,这些研究突出了企业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价值创造获取价值增值,从而建立核心竞争力。也因此,“全球价值链”理论被正式确立。学者斯特金(Sturgeon,2001)将全球价值链维度界定为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
作为一种国际竞争力研究视角,全球价值链理论将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两个维度结合在一起,使“贸易的全球整合”和“生产的全球解构”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能够有效地结合(Feenstra,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