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它是竞争力内在结构的外在显现,也是企业、产业行为与战略和政策对接的桥梁。总体上来说,对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分为宏观经济视角和微观经济视角两个大范畴。

宏观经济视角主要是指对国家国际竞争力指标的研究,微观经济视角主要是指对单一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的研究。从研究数量来看,多数研究偏重于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然而相比于对单一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前者缺乏相对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

1)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竞争力评价研究

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又可以分成综合视角、国际贸易视角和汇率视角三种类型。

(1)综合视角。

对于宏观视角国家竞争力指标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当属WEF和IMD两大机构的研究。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指标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自1989年起每年定期发布,该指标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会依据最新的环境与趋势有所修正。最初,IMD指标共分为8个大类224个小指标,自2001年起调整为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率和国家建设四大类指标,每大类下面分设20个二级指标和323个三级指标。IMD的竞争力指标的确立依据主要是相关学术理论、各项机构资料、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状况等。而WEF(World Economic Forum)在设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主要考虑经济增长对一国竞争力的影响,将整个竞争力评估分为基本需求(basic requirements)、效率增强(efficiency enhancers)、创新与复杂因素(innov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factors)三大类,这三大类下面又细分为12个类别。与IMD基本为客观指标构成不同,WEF在评价的过程中着重考虑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因素,因此整体指标由1/3的客观指标及2/3的主观指标构成。也有学者在WEF指标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如Lall(2001)在改良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基础上着重对发展中国家竞争力指数进行探讨。他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过于关注国家竞争力排名而忽略对竞争力本质表现的关注,因此在制定政策上有所偏差LALL S.Competitiveness indices a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R].World Development,2001,29(9):15011525.

(2)国际贸易视角。

除了IMD与WEF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从国际贸易视角对国家和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解读。Dollars和Wolff(1993)认为国际贸易能力依然是衡量一国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DOLLAR D,WOLFF NE.Competitiveness,Convergence and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MIT,Cambridge,Massachusetts,1993.。研究表明,高新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进出口的直接条件,也是影响一国国际贸易能力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可以将劳动和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作为评估国际竞争力的标准。Hatsopoulos等人(1990)的研究认为更接近贸易平衡的国家更具备国际竞争的潜质。因为通过贸易平衡可以有效地增加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收入,进而增加整体的国际竞争能力。

(3)汇率视角。

有学者从实际汇率(RER)及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视角对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Lipschitz和Mcdonald(1991)的研究指出,汇率与进出口产品价格直接相关,汇率的变化会影响购买力。因此会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变化,所以对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可以从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入手LIPSCHITZ L,MCDONALD D.Real exchange rates and competitiveness:A clarification ofconcepts and some measurements for Europe.IMF working paper,1991(3).。也有学者认为,这一视角不仅适用于对宏观竞争能力的评价,也适用对于微观竞争能力的评价。

2)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竞争力评价研究

从微观经济学视角对国际竞争力的探讨,主要侧重于对单一产业和企业的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竞争力评价研究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不同,总结起来有价格与成本视角、购买力平价视角和多维评价视角三种。

(1)价格与成本视角。

Durand&Giorno(1987)和Helleiner(1991)的研究指出产业价格与汇率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DURAND M,GIORNO C.Indicator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onceptual aspects andevaluation.OECD Economic Studies,no.9,1987(8):147182. HELLEINER G K.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R].in WEN Y,SENGUPTA J(eds.).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s from Caribean 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Institute,World Bank,1991.。这项研究被运用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统计部门所发布的经济领先指数评价中,将价格水平和汇率因素作为重点的评价依据。

(2)购买力平价(PPP)视角。

在经济学上,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用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Kravis(1978)等人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出发,通过实证证明了购买力平价与产业竞争力多寡呈现直接相关。Jorgenson&Lee(2000)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对加拿大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

(3)多维评价角度。

前两种从微观经济学视角的评价视角均为单一化的研究路径,而当前许多竞争力评价体系均从多元化角度出发,这也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如波特的钻石模型、五力模型等可以作为多维评价的代表(在理论回顾部分将做详细介绍)。波特(1980)的五力模型中指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和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此外,Manden(1991)也从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MANDENG OJ.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pecialization.CEPAL Review,no.45.1991(12):3952.

3)对现有竞争力指标的修正与批判研究

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现有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修正与批判研究。

Bowen&Moesen(2007)认为大部分研究在进行竞争力评价时使用固定和统一的权重,忽略了各国不同的政策重点和对内在驱动机制的探讨,这样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局限性。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允许在一定条件下实行特定内部决定权的评价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任何国家的权重是由各国自己所确定,以此反映该国自身在每个综合指标方面的相对表现。同时可以帮助各国对自己的原始规模和现有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估,各国也可以选择不同组合与基本规模,但仍然获得相同的整体表现。

nsel等人(2008)的研究则是根据178个标准指标将国家分类成不同的国家集群,依此确定权重,进而创造出新的综合指数。注1此研究的特点是,除了列出国家竞争力排名外,还能让每个国家能够将重点放在提升自己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对地位,从目前的位置提升到更高的国家集群当中,为国家的战略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nsel等人(2009)对国家竞争力排名进行了动态结构变化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国家竞争力演变提供了追踪资料。

注1NSEL S,LENGIN F,ULUSOYG,AKTAS E,KABAKU,TOPCU YI.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8,42:2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