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4.0之路
近80%的中国企业希望拥抱工业4.0,但40%以上的企业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好踏上工业4.0征程的准备。
工业4.0(又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的时代机遇。扎根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值制造、机器人等突破性技术,工业4.0充分整合、优化虚拟和现实世界中的资源、人才和信息,致力于打造高灵活度、高资源利用率的“智能工厂”,实现从产品开发、采购、制造、分销、零售、到终端客户的连续、实时信息流通。这条贯穿整个商业价值链的“数字线程”,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实现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产品高度个性化、以及灵活高效的制造与产品开发流程,并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
工业4.0是突破世界现有生产力增长瓶颈的重要机遇。中国虽在近30年书写了制造业的传奇,但生产力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使是经过了15年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仍仅为主导发达国家的1/5。中国制造业过往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本及对创新的模仿,但这些竞争优势如今正逐渐丧失。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借助工业4.0的浪潮,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跻身发达制造大国之列。但中国制造商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基于自身现状,寻求适合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为全面了解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运营现状,麦肯锡访问了130位来自各行业的企业代表。调查显示,中国制造商对工业4.0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见图1),比美、日、德企业更为乐观:76%的中国受访企业相信技术革命将增强自身竞争力,远高于美、德、日三国(美57%,德50%,日54%)。而且,中国民营企业最为乐观,86%的民企认为技术革命有利于提升竞争力,而国企和跨国企业相对保守,分别为68%和73%。
图1 中国制造业虽对“工业4.0”抱有极大希望和热情,但在实施上仍踌躇疑惑,难以落地
虽然中国制造商对工业4.0抱有很大的热情和期望,但对实施具体策略有较多疑虑。只有57%的中国企业对工业4.0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远低于美国(71%)和德国(68%)。其中,国企最为保守,民企则大胆些:仅44%的国企声称已做好准备,而民企高达68%。中国制造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疑虑很可能来自于战略策略的不成熟。虽然43%的中国企业表示已制定了宏观的变革战略,但只有9%的企业能真正细化到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而该比例在美国为33%、德国为35%,在日本为21%;另外,仅有6%的中国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实施路径,远低于美、德、日企业(22%,22%,31%)。相应地,缺乏系统的实施路径/工具箱亦成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们与50多位不同行业的企业代表和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从数字化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生态系统这三个维度对中国制造业进行了研究(见图2)。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这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和机遇。
图2 基于中国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从数字化运营系统、管理系统和生态系统三大维度对中国企业进行了360°全方位考察,以评估中国是否准备好进入工业4.0时代
数字化运营体系
目前,中国企业在价值链各职能环节上,包括产品开发、供应链、生产制造、销售和营销及售后服务,都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产品开发、供应链和质量管理都是亟待提高的核心领域。要生产出高品质、低成本的汽车,中国企业需要进行研发能力建设,在供应链中引入数字化的工具和流程,建立数字化的质量管理系统,并实现整条价值链的信息流程贯通和系统化质量提升。
管理基础设施及理念与能力
对工业4.0这一新概念的过度热衷很可能导致企业在技术设备上的非理性投资。事实上,许多中国企业在组织架构、绩效管理系统及人才、管理理念等仍不成熟,从而缺少对工业4.0的必要支撑。在组织架构上,仅有9%的受访企业在工业4.0项目上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仅有6%的受访企业为工业4.0项目制定了清晰明确的实施路径。同样,工业4.0具体实施路径规划、数字化人才、商业论证的匮乏是受访企业在工业4.0征程上的最大障碍。绩效管理体系和工业4.0项目的割裂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管理理念上,大多数企业并未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事务,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举动,导致工业4.0战略策略的狭窄和短视。总体而言,许多中国企业在从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从个人意识到技术技能等各个方面,要做好踏上工业4.0征程的准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中国工业4.0生态系统的建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政府担任初始驱动者;技术开发资本开始涉足工业4.0领域;领先的制造商亦开始为自己打造跨企业、跨行业的生态系统。但中国的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最为显著的差距表现在:研究与技术应用之间的脱节,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行业参与者在价值链内协调性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