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形意拳三体式桩功
- 李湘山
- 3106字
- 2020-06-26 03:07:08
持法以恒
1968年9月,我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幼年体弱多病,在父母的引导下,走上习武强身之路。
河南地处中原,习武之风盛行。1981年,本村请武术大师李良之先生前来传授武艺,据说李良之曾做过蒋介石的贴身侍卫,武功精湛,掌腿功夫了得。我也有幸追随李良之先生习武。
李良之先生习练的是少林洪门的拳械,该门拳法以散手实战著称,因此,李先生的弟子无论习武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只要聚到一起,就要互相走手切磋,以提高实战能力。这种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为我步入习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全国巡回上演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我练武正在兴头上,对武术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岁月如梭,寒来暑往,无论晨昏,抑或风雨,只要有片刻闲暇,便和几个同伴聚在一起习武练拳。
1989年4月,我应征入伍,服役的部队就在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市。出于对武术的共同爱好,我结识了几位在焦作市区工作的武道好友,他们以陈式太极拳为主练对象,喜欢散手搏击。每逢节假日或一有空闲,我们便相约进行实战交流,分享习武的心得体会。其间,我跟他们学习了陈式太极拳,他们也同样向我请教少林洪门的拳法。服役的三年,我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了习武和与同行交流上。战友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也有一部分武术爱好者,大家偶尔聚在一起,也会相互演练交流。其间,在一位战友的介绍下,我有幸结识了形意拳爱好者李敬坦先生,并和他学了一些形意拳的基本动作,虽未窥形意拳的真谛,但激起了我对形意拳的兴趣。
1992年,我退伍回到老家工作,由于性格爱好和工作格格不入,我放弃了家中的工作,到郑州大学攻读法律专业。读书期间,我的练功时间也得到了保障。我经常到金水河岸边和周围几个公园练拳,对郑州市的一些武林前辈、高人隐士也有了相当了解。毕业后,我选择了留在郑州市工作。
作者演示形意拳之鹰熊合演——鹰势
1998年春,在紫荆山公园,我巧遇昆明正宗八卦掌传人杨德华先生。杨先生时年60岁,来郑州访友,顺便带好友的几个弟子在公园练习八卦掌。杨先生的八卦掌功夫纯熟,身似游龙,纵横交错,步法变幻莫测,手法快如闪电,内功深厚。杨先生对八卦掌、八卦太极拳、八卦剑以及八卦掌散手,无一不精。后和杨先生交流后才得知,杨先生乃昆明正宗八卦掌宗师蒋勋培先生的高足,我惊喜之余,便向杨先生提出学习八卦掌的想法。杨先生询问我所学拳法,我悉数回答,并打了一趟拳请杨先生指导。杨先生看后哈哈大笑说:“你下的功夫不小,但未入正路,方法不对,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啊。你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随意出拳往我身上打,我这个老头子都经得起你打。”我半信半疑,顺手一拳打在杨先生胸部,杨先生毫不闪避,依然面带微笑,一副若无其事的神态,我当时就懵了。我习武至今也有十多年了,沙袋木桩都打过,与武术爱好者的交流也不少,怎么连一个老头子都打不动啊?这时,杨先生用手轻轻碰了我一下,我竟不由自主地飞出去好几米。醒过神来,杨先生笑眯眯地说,这 样 练拳 才有用。
八卦掌名家杨德华先生
此时,我清醒地意识到,眼前的这位老人才是真正的内家拳高手,便下定决心跟杨先生练习八卦掌。在征得杨德华先生的同意后,我每天早上五更起床,到紫荆山公园跟杨先生练习八卦掌。杨先生教拳很有经验,注重根基,要求先练好转掌,对腰、腿的练法及用法要求得特别严格。他以身作则,招招都反复示范,直到我完全掌握为止。郑州的冬季,最低气温常在零下十几度,但我每天坚持,无丝毫懈怠。一年后,杨先生回了昆明,很少再来郑州了,但他在郑州教授的八卦掌掌法,已在郑州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999年的4月,朋友徐长路给我介绍了郑州的形意拳大师王富先生。王富先生是河北郭式形意拳的正宗传人,其功夫深不可测,武林人尊称“闪电王”,与各派武功高手切磋武艺,无不轻而取之。王先生现任郑州市形意拳研究社社长,融儒、释、道、医于一家,是武术界令人敬仰的前辈。在徐先生的帮助下,我和王先生取得了联系,并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那天上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敲开了王先生家的大门。初逢王先生,我便被他的谦谦君子之风所感染,很难想象站在我面前的就是身怀绝技的形意拳大师。王先生德隆望尊,却毫不摆谱,非常和蔼地和我聊家常,还谈了他习武的经过和感受,我也向王先生叙述了自己习武的经历。王先生对我习武的毅力大为赞赏,并教导我,未曾习武先习德,练武者以德为上,学艺为下。随后,王先生把我领到一片空地,要检验一下我的武功基础,我打了一路形意八极拳。看后,王先生便把我所练拳法的优缺点评述了一番,说我的拳法刚劲太足,松活不够,打到人身上威力不大。我当时提出,想感受一下王富先生的内劲,王先生说,你随便来吧。我顺势一拳朝着王先生胸部打去,说来也怪,我明明看到我的拳头已经触及王先生的身体,但突然间打空了,这时王先生的双手在我的手臂上一搭,我顿时感到像电流经过一般,全身震颤,脑袋一片空白,瘫坐在地上。待清醒后,我才意识到武林人称王先生“闪电王”,果然名不虚传。我当时惊喜异常,用颤抖的声音问王先生,能否追随他学功夫。王先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但让我先征得前几位老师的同意。
得到前几位老师的允许后,我便潜心追随王先生学习,王先生讲拳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讲劲力、神意以及桩功更使我受益匪浅。其常言“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王先生的精心指导下,我深感如逢甘霖,深体天缘,愚心顿开,雀跃欣然!王先生讲拳可谓是单刀直入,直取真谛,贯通三一,可谓“紫竹中空箫声妙,朗月普彻夜色新”。
形意拳名家王富先生指导作者练功
出于对武术的酷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我经常和武术同道者切磋交流。1999年冬季,通过好友兰玉顺的介绍,我认识了焦作市的陈式太极拳名家张喜堂先生,张先生自幼习练查拳弹腿功夫。在70年代初,便追随陈照奎、冯志强二位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械,对陈式太极拳的拳法、拳理都有独到的见解,散手功夫十分了得,常制人于无形之中。此后,我便追随张先生系统地学习了陈式太极拳、械、推手及散手。2003年底又得到王振华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对陈式太极拳的练法及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2004年初,我来到深圳传播太极拳,以自己独创的拳法风格、健身理念,打开了自己的拳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报名学习。同时,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同行前来交流试技,大大增长了我自身的技能和阅历。2004年10月,经好友推荐,我到东莞市塘厦镇初级中学工作。2007年10月,塘厦镇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后,我被调到塘厦镇体育局工作。到体育局后,领导让我负责全镇的群众体育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下社区,结识了一批太极拳爱好者。稍有空闲,我们就约在一起喝茶聊天。应酬一多,自己练拳的时间就少了,久而久之,我对武术的更高追求,慢慢就淡化了。
作者演示形意拳之虎形桩
一次休年假,我回老家看望师兄郭继才先生。言谈中,师兄问及我最近的练功情况,我在言语中透露了对练拳的懈怠情绪。师兄语气立刻变得严厉起来,说:“你忘记王富老师的叮嘱了吗?老师把这点东西传给你,你要珍惜,要发扬光大,要 ‘持法以恒’。”我立刻想起当年拜师递贴时,曾向王老师保证,以后要刻苦练功的情景,心中不由充满愧疚。脑海里浮现出王富老师写的诗句:“树有根来水有源,莫忘老祖创道难,真诀传给有志人,武林技艺锦花添。”当即暗想,我一定要继续加油,绝不能松懈,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厚望。
我以此题目作为本书的开篇,是想告诉爱好武术的朋友们,中华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冷兵器时代,它可以保家卫国;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它可以强身健体,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我们每一位武术爱好者都有义务去继承并发扬光大,永不言弃,持法以恒。
作者与学生邱斌梅演练单刀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