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仓央嘉措:有缘,无缘,只在一念之间(2)

仓央嘉措被秘密确定为五世活佛的转世灵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仓央嘉措被秘密接往错那的巴桑寺里,正式闻习佛法。这一切的安排都被第巴桑结嘉措布置得异常严密,除了两名得道高僧和喇嘛可以随时随地服侍他照管他,外人均不得接近,甚至连仓央嘉措的父母至亲也不行。

转眼间,仓央嘉措已经十五岁了。

十五岁的他,已经从一个稚童蜕变成了一个体态均匀的美貌少年。在学习的间隙,他偶尔也偷偷走出去,在寺院外散步。巴桑寺地处错那山南,属门巴族人聚集之地。该地抑制黄教,盛崇红教,且生殖崇拜盛行,男欢女爱,情歌回旋,僧人可以和女子通婚。

在这里,寺院外经常回荡着一些缠绵的情歌,这些情歌,常常打断仓央嘉措对于佛教精神的冥想。

面对大德喇嘛

恳求指点明路

可心儿不由自主

又跑到情人去处

默想的喇嘛面孔

很难来到心上

不想的情人容颜

心中却明明亮亮

想她想得放不下

如果这样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会成个佛啦

在巴桑寺的极远处,有一座雄伟的大山,那就是著名的苯日神山。在这座神山上,有一棵巨大的神树,神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经幡和祭品,此树高耸入云,经常有云雾缭绕,仿若仙境。仓央嘉措也经常从寺院的窗口凝视着这棵神树,懵懂地猜想着那些情歌中所歌咏的意蕴。

路上遇见的意中人

身上飘溢着醉人的芳香

担心拾到的白玉石

会再丢失远方

那一年的四月,葱绿的青稞麦一片连一片,在视线的尽头,低低的山丘擦着明朗的天空,安逸得如同夜莺恬淡的歌喉。童心未泯的仓央嘉措久居寺院,时常听到寺外的歌声,免不了心猿意马。

他累了,诵经的声音也越来越朦胧,在一切朦胧与无声的混乱中,一首歌像急飞的燕子一样从天空落下,落进他的身体:

那一天,天空落下闪电,

只为照亮你的面容!

那一天,风声飞过耳边,

只为报答你的倾听!

我等待着缘分

来到我的手心,

让我紧紧抓住你,

再也不松开,

再也不分离!

他不知道这歌声从何而来,但却令他无比沉醉。他喜欢唱歌,喜欢回旋押韵的词句跃出内心的感觉,但是他从没听到过这首歌。他的身体跟着这首歌的旋律在混沌的天空沸腾翻转,一种欢畅的轻松涤荡着他的心灵。

我那心爱的人儿

如作我终身伴侣

就象从大海底下

捞上来一件珍宝相似

这一天趁喇嘛们不注意,他/仓央嘉措再一次偷偷跑了出去,一直走到树阴浓密的树林边。仓央嘉措在路边发现了一群无人看管的羊群,于是拾起挂在树上的皮鞭划过长空,赶着羊群一路高歌而去,却不想在风的呼声中,听到了一阵沁人心扉的铃音。

会说话的鹦鹉儿,

请你不要作声。

柳林里的画眉姐姐,

要唱一曲好听的调儿。

那是从一匹白色的牦牛身上传来的,而牦牛所驮负的,正是一个美得可以入画的白衣少女。她就是仓央嘉措的玛吉阿米。

这个名字在藏文中的含义,就是纯洁无瑕、圣洁少女的意思。他抬头望着湛蓝的天空,腼腆地笑了。这是他离开家乡来到措那的巴桑寺研习佛法后第一次笑得如此惬意。

问问倾心爱慕的人儿:

愿否作亲密的伴侣?

答道:除非死别,

活着永不分离。

这一段时光,仓央嘉措是快乐而忙碌的,学佛诵经之余,总要忙里偷闲去那个小树林里去等玛吉阿米,那个给自己带来无限灵感和美好的姑娘。而且,他忽然发现,他仿佛真正悟得了那些复杂繁缛经文里面的深刻教义。正如他在一首歌里唱道: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见与不见,我们都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仓央嘉措指的是什么?也许我们谁也说不清楚,是一见倾心的爱情,还是精妙天成的禅理?或许,我们已经无需知道,我们只是知道,这一切感动了当年的仓央嘉措,也正在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种安静的深情,在读这首诗时,没有人不被诗人质朴、本真、热烈、执着的爱所感动;回味悠长的诗歌,似听一曲天籁,我们一下子就被拨动了心弦。

因为,无论信与不信,佛都在乎一种因果;因为,从古至今,爱,也从来都是一种缘分。

可是快乐幸福日子总是那么短暂,他在巴桑寺的修行已经结束,他们即将要带着他回拉萨的布达拉宫坐床了。

邂逅相遇的情人,

是肌肤皆香的女子,

犹如拾了一块白光的松石,

却又随手抛弃了。

仓央嘉措最后看了一眼家乡,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树林,还有树林中那银铃般灿烂生花的笑声。他就这样离开了巴桑寺,离开了错那,亦如他多年前离开达旺的乌坚林,离开门隅。

仓央嘉措想起了自己写的一首诗,这首诗已经是拉萨人最熟悉的一首:

洁白的野鹤啊,

能否教我在天空翱翔?

我不会走太远,

只要飞到理塘,

让我在那里

眺望家乡!

这一年他十五岁,从此往后,一直到二十四岁病逝于青海湖畔,他始终也再没有机会回过故乡一次。那个让他念念不忘的故乡,也只能一次次在布达拉宫的帷幕之后和拉萨的街头令回忆那令他魂牵梦绕故乡。此时此刻,他心里一定在默默思念着那个骑着白牦牛的白衣少女,那个叫玛吉阿米的姑娘。他在心中暗暗发誓,自己永远也不会把她忘却,不管走到哪里,去向何处,等他学成归来,一定还是要回到故乡来的。是的,他一定要回来的,他得回来寻找那个笑语如珠、笑靥如花的玛吉阿米。

我终于明白

世间有一种思绪

无法用言语形容

粗犷而忧伤

回声的千结百绕

而守候的是

执着

一如月光下的高原

一抹淡淡痴痴的笑

笑那浮华落尽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飞花万盏

谁是那轻轻颤动的百合

在你的清辉下亘古不变

谁有那灼灼热烈的双眸

在你的颔首中攀援而上

遥远的忧伤

穿过千山万水

纵使高原上的风

吹不散

执着的背影

纵使清晨前的霜

融不化

心头的温热

你静守在月下

悄悄地来

悄悄地走

人世间有很多躲不开的相遇,也会有许多无法圆满的缘分。偶然的相遇,却让这位五世达赖的活佛一生都在频频回首。仓央嘉措曾经写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去拉萨行坐床大礼之前的这些美丽浪漫遭遇,仅仅是他日后在布达拉宫里的美好回忆吗?世间事真的是缘起即灭,缘生已空吗?人的肉身一入佛门,真的就可以得大圆满和大清净吗?

三 布达拉宫的主人

1.夹缝里的政教领袖

西藏有两大宗教领袖,一个宗教领袖是班禅,另一个宗教领袖是达赖。班禅和达赖在西藏不管在精神领域还是在政治权力中心,都属顶尖人物,但也是风口浪尖,处于错综复杂政治漩涡中的宗教领袖。

五世达赖去世后,他的亲信弟子藏王桑结嘉措秘不发丧,隐瞒了广大僧侣大众和当时中央的康熙皇帝。同时,他与当时的拉藏汗的矛盾也越来愈深。寻找转世灵童不过是权宜之计,对他将来掌握大权打掩护,而仓央嘉措不过是他对抗拉藏汗的一个筹码。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仓央嘉措极不情愿的被拉到拉萨做六世达赖,一方面他不愿意陷进政治漩涡中做藏王的傀儡;另一方面他情窦初开,爱上了一位姑娘。但他的命运已经由不得他做主,在痛失心爱的卓玛后,仓央嘉措来到了拉萨做了六世达赖,并听从了藏王的建议拜五世班禅为师,剃发受戒,严守清规戒律。同时还有数位上师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仓央嘉措自由自在惯了,如此的修行让他痛苦不堪。

随着西藏各种政治矛盾越来越尖锐,藏王独断专行的性情,西藏内部的宗教势力也非常不满藏王,拉藏汗又利用矛盾借机挑拨,藏王也不情愿仓央嘉措登上权力的顶峰,派使者密奏康熙,称六世达赖厌世。这个密奏让康熙更加不满,认为藏王反复多变,连带祸及仓央嘉措,为他后来悲剧性的命运埋下了重大伏笔。

在藏王和拉藏汗权力斗争中,藏王刚愎自用,致使内部矛盾重重。另一方面他为了控制仓央嘉措,不让仓央嘉措过问政事,纵容了仓央嘉措的放纵,致使仓央嘉措如脱了缰的野马放荡不羁,让康熙帝越来越不满。最终权力斗争的结果拉藏汗取得了胜利,藏王失利被斩首,蒙古人拉藏汗统治了西藏,仓央嘉措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身不由己的一生,从他出生起,他的命运就已注定。如果仓央嘉措不是生在乱世,他被定为转世灵童时,就应该入主拉萨布达拉宫,从童年起就受到黄教的教诲,在一个清规戒律的环境里成长,他的人生观也不会无边无际的自由散漫,也不会生出许多的情天孽海。仓央嘉措虽看似不羁为情所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权力斗争的替罪羊。对仓央嘉措来说,他不仅是一个活佛,更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青男人,他厌倦政治,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成为俗人做一个正常的男人,拥有一个凡人所拥有的七情六欲。仓央嘉措热情、大胆、才华横溢,反叛,这些性格和历来持重的活佛有着天渊之别,他犹如被关在囚笼中的苍鹰,虽然有梦想的翅膀,却飞不高,也容不得他自由地翱翔在苍穹之中。

灭绝一个人的人性是极其残忍的,禁锢一个向往自由思想的人是异常冷酷的。仓央嘉措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向世俗低头,要么叛逆到底,仓央嘉措明知是生死选择,仍然义无反顾选择了悲剧性的结局。可是,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吗?

或者说,爱情,就是他的信仰。他爱得至真至纯,不带一丝名利,为了爱叛经离道,毅然舍弃了地位与权力。

2.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处在夹缝中的仓央嘉措,头顶达赖的光环,可是他既无意于那些勾心斗角,又无法忘记那些温馨的记忆。于是,这位“雪域里最大的王”,在辉煌美丽然而寂寞森严的布达拉宫里,就把他那天生的浪漫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

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我们没必要考证这首诗歌的真伪,也没必要争论它的写作年代。但这一定是一首让任何人第一次看到,就可以被感动的文字。也许,当你看到时,那已经不是文字,而是你的心;因为仓央嘉措的情感,也正是尘世间我们的的情感。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与谁相见?也许是为自己的信仰,也许是为了那个曾经梦绕魂牵的她。也许未曾谋面,也许是难忘那些曾经的美好与温暖。

仓央嘉措的诗歌,正如他那些源自心灵深处的情感,朴素自然。是一幅天然的画,又涵义深远。正如古远的《诗经》里的那些句子,看似艰涩,却又明白如话,让现代的我们看到了人间亘古不变的情怀。

在《诗经·秦风》里的《蒹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相似的人生体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中的“伊人”到底是谁?“在水一方”亦也许是想象之词。那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只是追求目标的象征。人生中本不乏这样的现象:对自己设定的某种目标的追求,无论怎样的努力,总是不能达到;永远可望不可及。诗中所咏,正是这样的情景。诗的基调是惆怅的,而这种惆怅也许是我们的人生所难以克服;即便如此,我们也愿意为我们的信仰而快乐着,追求着,也痛苦着。正如仓央嘉措的诗歌:

爱我的爱人儿,

被别人娶去了

心中积思成痨

身上的肉都消瘦了。

情人被人偷去了,

我须求签问卜去罢。

那天真烂漫的女子,

使我梦寐不忘。

还有一首,也许是流传最广的几句: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几句是每一个知道仓央嘉措的人,都耳熟能详的文字,写出了世间真爱的美好和感动,也写出了仓央嘉措的无尽思念和感叹。

3.雪地上的脚印

几年如一日的枯燥读经、打坐,生生将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年雕塑成面容苍白的泥塑木胎。失去最初对活佛生涯的新鲜好奇感后,仓央嘉措渐渐对这样的生活生出逃离之心。难道这辈子就要这样一日重复一日,每天看到的只是大殿的廊柱,摸到的只是发黄的经卷、汗津津的念珠,闻到的只是缭绕的神香,听到的只是诵经的佛号。

难道十五岁之前那天空的颜色、青草的气息、驼铃的声音,再也看不见闻不到听不见?那美丽的姑娘乌云一般油亮的发辫、桃花一样灿烂的笑脸、樱桃一样甜蜜的嘴唇,再也触不到?

苦闷中的仓央嘉措发现,在庄严的布达拉宫,有一道小小的侧门,通往活佛的寝宫。于是这位活佛,每天晚上化妆出去,身着普通人的衣裳,来到了拉萨的大街上;于是,这位天生浪漫的情歌王子,在一家小酒馆里邂逅了美丽多情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又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

有腮胡的老黄狗

心比人都伶俐。

不要告诉人我薄暮出去

不要告诉人我破晓回来。

知情的唯有那条忠实的老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