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 薛欣
- 846字
- 2024-12-21 05:54:45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浪潮淹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泉
文化若水,柔而有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多维度的传承途径和方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载体是非常重要的一维。应该说任何民族传统体育都是从本民族共同体文化中被剥离出来的一种文化样式,而这一文化样式得以形成、延续与发展无不与该民族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紧密相联。传统体育犹如一只容量巨大的器物,其中装满了重要而宝贵的文化内容,其所表达文化信息的方法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叶,全球化浪潮越来越猛烈地冲击着发展中国家乃至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尤其在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优势明显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体育全球化态势显得越发咄咄逼人,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而这一必然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全球化发展是以西方体育发展为其结果的。发展中国家乃至落后国家和地区在追求西方的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过程中,体育这一符号被悄悄地植入到发展相对滞后DE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脑子里,使得人们讲究的是学习西方体育内容,学习西方体育科学、研究西方体育思想。在这一趋势中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其地位与作用在显著下降和变小,以至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以人为主要文化载体的传承过程已经在各个领域里被置于脑后。
体育全球化不是唯我独尊的单一化现代竞技体育,而是在多元体育文化和平共处下一起构筑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尤其在现代竞技体育得以广泛普及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愈发显得重要,以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活动样式更能唤起人类的兴趣和热情。只有本土化的、民族特色的文化,才会引起世界的侧目与惊喜。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因此,中国人一定要登上世界文化弄潮儿的宝座承担起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以及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作为知识最高殿堂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所以也就有了“大学催生重大思想,大学孕育文明因子”的美誉。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学以其独特超拔的品格与魅力不断追求着真理与自由,又以其不屈不挠的执著精神为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从民族走向世界化是人类文化得以发展或演进的基本逻辑,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就得借助于高等教育这一平台,以国家和民族发展视角加以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竞争力和大国地位。
1.1.2 社会转型期需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新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有业难就”或“无业可就”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整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提高就业率的核心问题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其具体表现在现行教学计划存在着培养目标与就业现实之间脱离、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有落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而我国现有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育、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宽泛且又模糊不清,在培养规格、人才模式、课程设置上过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诚如所知,教育乃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正要求我们重构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模式。
1.1.3 经济主导型社会呼唤高等教育机构服务化意识
教育上的“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它一方面要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必须自觉地将“人”的因素置于重要地位,使受教育个体强化“自我”意识以便更多地以“我”的视角审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缴费上学的情况下(据估计,目前我国高校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25%--30%左右,使受教育者渐渐萌生了“投资学校教育,就得要求学校提供相应教育服务”的意识),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中业已出现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对“人”的发展关注不到位的新情况,而这些新情况又迫使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强烈要求改革现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
1.1.4 高等教育大众化更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质量观
1999年7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之际出台了高校扩招的重大战略调整,从此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跨向大众化阶段的序幕,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大大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逐步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三级学位制度培养体系。然而,与招生规模相比,教师数量严重失衡,因而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教育确定为第三产业。教育产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所处的境地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因为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教育产业“产品”的优劣——人才质量,而不取决于“产品”的数量。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形成了更为剧烈的竞争关系,从而诱发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冲突、机制冲突、规范冲突、利益冲突、角色冲突以及观念冲突等,一时间既出现了某些“繁荣”局面,又步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这样一来愈发凸现了质量协调机制和成果创新机制需要尽快确立的重要性。
21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这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契机,而这一改革既有国际背景又有国内要求,在摈弃仅凭经验思考问题、仅凭经验制定战略、仅凭经验管理专业陈规陋习的前提下,狠抓科学研究,卓有成效地解决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有必要置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当中,深入领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以及理念启发性与实践制约性的真谛,密切联系专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性要求,通过专业自身的不断变革,及时调整和充实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内涵。有鉴于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在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予以科学、合理地解答,最终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快速回归到本应发展的快车道上来,真正实现作为国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