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老年人心理健康与测量

2.2.1 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的概念在20世纪初被提出[16]。《WHO组织法》在给出健康定义的同时,也重新诠释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它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其社区作出贡献。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是个人保持健康和社区有效运作的基础。

社会、心理和生物方面的多重因素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例如,持续存在的社会经济压力是个人和社区中同类人群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心理健康状况与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显著相关,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往往对心理健康不利。

同时,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还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性别歧视、排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暴力和身体健康不良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和个人风险,以及违反人权等相互关联。特定的心理和个性因素也是导致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改变的缘由。

促进心理健康,应该包括创建良好的居住条件、理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良好的生活形态等。这些条件和环境不但有利于个人和社区中相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够促使人们采纳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政府角度,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基础,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构跨部门的合作和各项战略政策。在促进心理健康的特定方式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向老年人口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这包括帮助老年人的行动、建立老年人社区等一系列措施。其终极目标当然正是前面反复提到的——帮助老年人获得理想的健康结果,促进其生活质量的维持及提高。

Jane-Liopos等(2005)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一般的、选择性的,以及指向性的干预措施都能够成功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17]。在这里,一般性的措施主要有运动干预(Exercise Intervention),同时通过帮助老年人的行动来改善其对社会支持的感受。

2.2.2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测量

心理状态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不仅仅是其物质生活的体现,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反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遗传因素、理化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学因素等等。对于老年人来说,后两者的影响更为突出。身体健康状况的衰退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往往是引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以往针对老年人口幸福满意度的研究大多是从人口学、婚姻、家庭状况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而作为反映社会关系的社会支持情况等指标的研究却很少[18]。但是,人际交往情况对于各种满意度、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却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Smith(1999)对德国70~100岁的老年人的总幸福感影响因素路径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因素对总幸福感的影响,较客观因素和社会人口学变更更为直接和重要[19]。Deiner(2000)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程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与一个人的适应程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20]。所以,心理状态、幸福满足感和适应能力应该是考察老年人年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Li,等(2001)的对照性实验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如有氧运动和太极拳等,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均有益处。他又进一步研究指出,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收益,包括提高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精神的完好状态,减轻心理压力,缓解抑郁症状,降低血压和明显的减少跌倒次数等[21]

另有Stevens和Van Tilburg(2000)的队列研究(Quasi-experi-mental)表明老年女性的交友活动,可以明显分减少孤独感受,而且会获得更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22]

按照以上所列举的研究结果推断,较长时间的规律健身(不论是什么项目),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适应能力、情绪体验、心理压力以幸福满足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因素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应该是正向性的。

目前,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中,较为常用的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等等。这些量表是当前心理疾病门诊和科研机构使用较为广泛的测量工具,对具有心理症状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可以检测出个体有无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以至其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23]

根据以上提到的老年人心理状态特点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本研究中将老年人心理状态纳入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领域的递进研究,又根据高校社区老年人总体学历水平较高,脑力劳动较多等特点,选择“自尊自信、协调与应对和幸福满足感”为主要观察指标。为此选择北京体育大学心理教研室毛志雄老师编制的《老年人心理状态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见附录),来评判老年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能力、个体调控情绪和调和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个体对生活的认知评价能力等情绪感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