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许多企业的产品滞销。此时东南亚市场上摩托车开始走俏。由于本田提前进行了市场开发和宣传,他们立即将产品改装后销往东南亚。这一年,本田非但没有损失,而且创造出了销售量的最高纪录。
从本田公司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仅需要而且必需,因为人生不能重来,事业不能重来,一个人一生中创业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不是什么时候你想做事,就能去做的。为了保证在创业的时候不会遇到太多的危机、障碍和不幸,就只能未雨绸缪,将一切可能阻碍成功的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
因为有太多偶然因素存在,所以谁都不能在努力和成功之间画等号,因为很多时候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成功,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成功不需要努力,相反,努力可能不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在大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各有一个年轻人。那个美国男孩整天躲在租住的地下室里,把无数条股票K线一根根画到纸上,然后贴到墙上,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它们。他一边仔细看,一边认真地思索。后来,他甚至跑到美国证券市场,把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所有记录都带回了家,然后在自己那间狭小的屋子里,不分昼夜地研究这些数据,努力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由于没有出去挣钱,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很多时候甚至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而大洋彼岸的那个日本男孩每月都把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雷打不动地存入银行,虽然很多时候,他的日子也会很拮据,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照存不误。有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他宁可借钱也不去动银行里的存款。
6年里,美国男孩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星象学的关系,日本人则靠顽强的毅力积攒下了5万美元。就在这个时候,美国人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预测方法,从而靠着自己发现的“控制时间因素”理论挣得了数不清的财富。他就是“波浪理论”的创始人威廉·江恩。与他同时代的那个日本男孩则靠着自己在艰苦岁月里仍坚持积累财富的经历打动了一位著名的银行家,从而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贷款,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他就是麦当劳在日本第一家分公司的老板藤田田。
成功没有定式,也无所谓什么方法和途径,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成功,成功向来都只宠爱那些为之付出过艰辛努力的人。
脚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看多远
比尔·盖茨曾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表示:我的成功一言以蔽之就是我的眼光好。眼光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东西,有眼光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别人看不到机会和成功的地方发现成功的契机。
曾经有A、B两个企业都想在某郊区投资房地产,并各派了专人前去调查那里的情况。结果A企业的人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称:“那里人口稀少,房产业发展机会渺茫,房子建好了也没有人来住。”而B企业的人在考察之后,向公司报告说:“该地虽然人口稀少,但那里环境优雅,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一定会喜欢在那里生活。”
后来果然不出B企业所料,随着城市包围农村,城里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尤其是一些农家乐,办得更是如火如荼。所以B企业的投资是明智的。
A企业之所以没能在郊区取得利润,在于它的工作人员只看到眼前事物的表象,却看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而B企业的成功就在于它的员工高瞻远瞩,能够从表象里预见到未来。所以,就两个企业发展的最后结果来看,与其说是B企业的员工更加优秀,不如说是他们的目光更长远。
有人说光知道展望未来,却不知脚踏实地做眼前的事,那么眼光再好也只能过过眼瘾。事实上,脚踏实地和目光长远并不冲突,因为即使是目光长远也是需要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的,而脚踏实地的人也只有目光长远才可能更有发展前途。
1995年,联想香港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作为上市公司,这对联想集团来讲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可是联想集团的领导们没有因此而气馁,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将要启动的大陆市场,之后他们便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联想集团重获新生。
试想如果联想的领导们没有看到中国大陆这片广阔且潜力巨大的市场,光在香港那样一个空间、资源、市场有限的地方继续打拼,那么他们能够这么快地转化这种危机局面吗?这很令人怀疑。所以说目光首先看到哪里,我们的脚步才能走到哪里,如果眼里什么都看不到,那么前途就可能一片灰暗了。
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出身贫寒,只能靠四处打工筹措学费和生活费,因此他很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生活的艰辛让萨姆学会了珍惜每一分钱,每当他需要生活用品或是学习用品时,他都尽量去买便宜一些的,因为他幼小的心灵早早就明白了,当人拿着钱去购物时,每个人都想要买到相对便宜的东西,哪怕是多走一些路,多费一些周折。
正是因为萨姆很早就发现了低价的优势,所以沃尔玛在刚开始创业时就推出了平价策略。萨姆在第一家沃尔玛店开业的时候,就打出了“天天低价,始终如一”的口号。而沃尔玛的这种平价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为顾客提供“价格最低,品质超群”的商品;二是为顾客提供“超值的服务”。
正因为沃尔玛的这种“天天低价”的服务,很多顾客真如萨姆认为的那样,不惜多费周折,也要避近就远地选择到沃尔玛购物。
不仅如此,萨姆还认识到,越是经济条件差一点儿的人群越喜欢低价,越希望用有限的钱,购买到更多的物品,所以萨姆总是选择在经济相对差一些的地区开设超级市场,并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的外围,然后再向外扩展。萨姆的这一策略可以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从沃尔玛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萨姆·沃尔顿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沃尔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击败众多对手,取得成功。
成功从来都是最简单的,只是很多人经常将这些再简单不过的东西忽略了,他们把事情想得太过复杂,所以即使他们占有成功的资源,自己也可能不知道。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应该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这样才能认识更多的问题,从而拥有长远的目光。
成功时常躲在额外的工作中
有人说:多一点儿努力,多一份机会。的确,很多时候成功就躲在多出的那些努力中,多做一些就可以领先一步,少做一些就可能需要被人领导,就需要跟着别人走。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些人喜欢多做一点儿,有些人喜欢少做一点儿,事实上正是因为这多的一点儿、少的一点儿把成功者和失败者区分了开来。
第一种人因为总是喜欢多做一点点,所以他们事事都能领先一步,让别人跟着自己走;而少做一点点的人,总是因为少做那么一点儿,不得不被动地跟着别人走。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样,少做一点点的人因为总是扮演跟随者的角色,他们所得到的大多都是领先他们的多做一点点的人的“残羹冷炙”。
所以每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无论所做的事情是否“有用”,不妨都要多做一点点。多做一点点是事先准备,多做一点点是适当把握进度,多做一点点是对事后结果负责,正是有了这些多做的一点点,原本很普通的事,却能给人带来不小的惊喜。有这么两个人,同在一家公司工作了3年,在这3年里甲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赏识,职位也是一路高升;而乙同样也是在公司待了3年,可他还是在原来的职位上原地踏步,看着甲的风光,乙觉得很委屈,于是就气呼呼地找老板理论,说这件事如果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他就辞职,老板觉得这个人在公司做了3年,没发现他哪里做得好,也没发现他哪里做得不好,于是就对他说:“小乙,你在公司做了3年,如果你拿定主意要走,我也不阻拦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甲为什么能够有现在的风光,而你没有。”乙也非常想知道甲风光的秘密,于是,他决定听听老板怎么说。老板说,我们公司要改善一下伙食,你先到市场去看看有没有土豆卖。乙觉得这个事情太简单了,可是这跟甲的风光有什么关系呢?而老板给他的回答是,去了他就会知道。
于是,乙马上就跑到菜市场去了,20分钟后,他回来了,告诉老板说有土豆卖。老板接着问他土豆多少钱一斤,乙一拍脑袋,说没有问,接着又跑到菜市场去问,20分钟后回来,说5毛一斤,老板又说我们食堂有几百人,要买的话肯定买得比较多,能不能便宜点儿呢?乙回答又没有问,于是又要往外跑,这次老板叫住了他说不用了,你坐在这里等等。
之后老板打电话把甲叫来了,于是老板又给甲安排了同样的任务,告诉他同样的指令,要他去看看有没有土豆卖。甲就出去了,过了25分钟后回来,每只手拎一个袋子,然后就告诉老板,我去看了情况,市场上土豆5毛一斤,我带了几个样品回来给您看看,我觉得我们食堂有这么多人,买的话肯定不止买一点点,如果买得多的话4毛可以拿下来,既然是改善伙食,我们应该不只买土豆,我还带了些其他的蔬菜回来,给您挑选一下……听完甲的回答,老板看了看乙,不言而喻乙已经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多做一点点能够改变什么?看看甲和乙的现在,或许很多人已经找到了答案。一点点虽然不能一下子使事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一点点,那么很多事情都会改变。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他的弟子说:“你可能不知道南非树蛙的事,但如果你想知道,只要你每天多花5分钟的时间来查阅相关资料,那么5年后,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到那时就会有人邀请你讲解南非树蛙的相关知识。”作为沃尔玛中国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王培始终要求自己多做一点点,而且他也是这样要求下属的。比如招聘,一般企业里的HR会在接到某部门的人力需求表后,直接交给上级主管审批,获得批准后开始招聘。而王培则要求下属不仅要懂HR,而且还要对自己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的基本业务情况有一定了解,在接到业务部门的人力需求表后,负责招聘的人员要根据自己对该部门的了解进行评判,如果该部门提出来的人力需求表和其核心业务的发展不是特别匹配,那么他们就可以同该部门负责人进行讨论,并劝他们作出必要的修正。
通过上述两个事例,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很多人早已认识到了多做一点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他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谈不上成功的大多数人来讲,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着多做一点点呢?
多做一点点意味着什么?多做一点点就意味着你已经进步了一点点,就意味着你将能够再上一个台阶,就意味着你离成功又近了一点点……
很多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道巨大的鸿沟,相反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差距只在一些小小的事情上,比如,每天比他人多做一点点,做每件事之前比别人多花一点点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研究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