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史
  • 朱长文
  • 244字
  • 2024-12-21 07:20:17

周公

周公以圣人之才佐文武、定王业、相成王、致太平,于是四海和会,越裳氏〔1〕重九译〔2〕而来贡。周公曰:“此非旦之力也,文王之德也。”廼〔3〕援琴而鼓之,故曰《越裳操》,喜远人之服而归美于先王也。或云又有《临深操》,盖言当天下之任而益加恭慎也。当周公之制礼也,《诗》之“二南、雅颂”〔4〕皆奏之于歌咏,播之于管弦,然则二南、雅颂者亦为琴之曲也。是故作之朝廷则君臣和而治本成,作之乡党则仁义修而人伦厚,作之闺门则父子亲而家道正,作之庠序则师友惇〔5〕而学艺成,琴之所补岂小哉?是以君子重之。

【注释】

〔1〕越裳氏:又作越常氏,古南海国名,位于今越南、老挝一带。

〔2〕重九译:经过九种语言的转换才能理解交流,指语言要经过多次翻译才能听懂。

〔3〕廼:同“乃”,于是。

〔4〕“二南、雅颂”:二南,《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周南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召南是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包括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雅颂,《诗经》中的《雅》《颂》篇目,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

〔5〕惇:推崇,尊重。

【译文】

周公以圣人之才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又以宰相身份辅佐成王,使天下太平,四海和谐安定,就连南方的越裳国都要通过种种语言转译前来朝贡。周公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全赖文王德高啊!”于是抚琴而弹,所以名为《越裳操》,是欣喜于他国前来臣服而把功劳归功于先王。有人说还有一曲《临深操》,大概是说承担天下重任而愈加谦恭谨慎吧。当周公制定礼仪之时,把《诗经》中的《周南》《召南》《雅》《颂》等篇目都以歌曲的形式奏出,并用管弦乐器弹奏,而《周南》《召南》《雅》《颂》本身也是琴曲。所以在朝堂上演奏则君臣相和而天下太平,在乡邻间演奏则百姓行仁义而重视人伦,在家中弹奏则父子相亲家风正派,在学校弹奏则师友相互尊重而学业有成,琴起到的补益作用还小吗?所以君子都很重视弹琴。

【延伸阅读】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之弟,辅佐武王伐纣,并制作礼乐。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尚书·大传》中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归政时,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周族八百年统治奠定了基础。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韩愈有《琴操十首·越裳操》云:“雨之施物以孳,我何意于彼为。自周之先,其艰其勤。以有疆宇,私我后人。我祖在上,四方在下。厥临孔威,敢戏以侮。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

【名家杂论】

周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死后,又辅佐其子成王治国。史书载“周公制礼作乐”,周公为巩固周朝统治,由政治及文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礼乐与俗乐皆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家意义上礼乐要高过俗乐。儒家的“礼”强调“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亲亲”。有别有和,是儒家治国的精髓。

周公将礼制仪式用乐提升并以制度固定下来,确立了礼乐存在的意义,作为“人情所不免”的乐,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但周公无疑是开创功能性用乐分类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