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史
  • 朱长文
  • 310字
  • 2024-12-21 07:20:03

序一

琴之为器,起于上皇〔1〕之世,后圣承承〔2〕,益加润饰。其材则钟山水之灵气,其制则备律吕〔3〕之殊用。可以包天地万物之声,可以考民物治乱之兆,是谓八音〔4〕之舆,众乐之统也。

自伏羲作琴,而乐由此兴。女娲氏之笙簧、朱襄氏〔5〕之瑟、葛天氏〔6〕之八阕〔7〕、阴康氏〔8〕之舞、伊耆氏〔9〕之土鼓〔10〕蒉桴〔11〕苇龠〔12〕,源源以流;皇帝作咸池〔13〕、少皞〔14〕作大渊,帝喾〔15〕作六英、尧之大章、舜之九韶,皆资琴以成乐,三代之盛,此为重焉。周官大司乐□□□□□□(缺六字)之奏宗庙也。

关雎之诗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施之房中也;鹿鸣之诗云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作之朝廷也。礼云春诵夏弦,太师诏之,教之庠序〔16〕也。士无故不彻琴瑟,施之闺门〔17〕也。

故奏之宗庙,则祖考来格;用之房中,则后妃和顺;作之朝廷,则君臣恭肃;教之庠序,则俊造成德;施之闺门,则长幼咸序。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充养行义,防去淫佚,至于移风易俗、迁善远罪而不知者,琴之德也。

故古之君子未尝不知琴也。达则推其和以兼济天下,穷则寓其志以独善一躬。其操弄遗名,或传于今。孔子既没,下逮战国,礼乐〔18〕废缺,人忘其学,浸及汉唐之间,荐绅士夫不以乐为事。间有贤智异能之士超然远览,得意于徵弦之间,载在前史班班可述,后之君子宜为之裒次〔19〕而褒显也。

余经述之暇,每愿学焉,而病故相仍〔20〕,是以未就。尝谓书书之事,古人犹多编述,而琴独未备,窃用慨然,因疏其所记作琴史。方当朝廷成太平之功,谓宜制作礼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为虚文而已。

元丰七年正月吴郡朱长文伯原序。

【注释】

〔1〕上皇:上古的帝王,文中指代上古三皇五帝时期。

〔2〕承承:代代承继。

〔3〕律吕:古代汉族乐律的统称,此处指代音律。

〔4〕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也泛指音乐。

〔5〕朱襄氏:汉族神话中的上古帝王炎帝。炎帝定都于“朱”,故称朱襄氏,传其创制了五弦瑟,曾鼓瑟降妖。

〔6〕葛天氏:汉族神话中上古时期的“圣皇”之一,约在有巢氏之后,伏羲之前,居今河南长葛一带,传其创制了原始的歌舞艺术。

〔7〕八阕:古代的八种乐歌,分别是《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8〕阴康氏:汉族神话中的一位古帝,在炎帝之后,传其引导人们以舞的方式治疗因风湿而引起的各种病症,祛病保健。

〔9〕伊耆氏:即神农氏,《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10〕土鼓:以陶土为框,两面蒙皮的一种原始打击乐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变而成。

█以瓦为框的土鼓

〔11〕蒉桴:以草和土抟成的鼓槌。

〔12〕苇龠:用芦苇做成的管乐器。

〔13〕咸池:与下文的“大渊”“六英”“大章”“九韶”同为古乐曲名。

〔14〕少皞:又作少昊,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

〔15〕帝喾: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

〔16〕庠序:古代私塾,学校。

〔17〕闺门:家门。

〔18〕礼乐:礼与乐。古人认为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

〔19〕裒次:搜集编排。

〔20〕相仍:相继,连续不断。

【译文】

琴作为一种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创制之后,历代圣人继承改进并将其发扬光大。制琴之材皆为凝聚了山水灵气的上等木料,制成之后则可发挥弹奏乐曲的特别作用。琴号称可模拟万物之声,考证社会治乱兴衰,由此,人们把琴奉为乐中王者。

自从伏羲发明了琴,音乐便由此兴盛,女娲氏的笙簧、朱襄氏的瑟、葛天氏的八阕、阴康氏的舞蹈、伊耆氏的土鼓、蒉桴、苇龠,种种乐器、乐曲、舞蹈连续不断地创制;黄帝的《咸池》、少昊的《大渊》、帝喾的《六英》、尧的《大章》、舜的《九韶》等,都是上古先皇借助琴创作出来的乐曲。而夏、商、周三代的繁荣兴盛,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朝主管声乐的官员甚至会在宗庙祭祀的时候演奏琴乐(原籍此处缺六个字,本句为估测翻译)。

《诗经·关雎》说“遇到美丽善良的女子,弹奏琴瑟亲近她”,这是用琴乐增进情感;《诗经·鹿鸣》上说“有贵客光临,弹奏琴瑟来欢迎”,这是琴乐用于朝堂之上。而《礼记·文王世子》中所说的“先生告诫学生,春日口诵诗歌的篇章,夏天则以琴瑟伴奏诗章的音节”,这是琴乐用于学校里的教导传授;《礼记·曲礼》中说“士人无故不得撤去琴瑟”,这是说家中也应时常伴有琴乐。

█〔东晋〕顾恺之 斫琴图(宋人摹本)

《斫琴图》所画为十四位古代文人学士制作古琴的场景。画中有人断板,有人制弦,有人试琴,有人旁观指挥,还有几位侍者执扇或捧场。

宗庙里奏琴乐则家族兴旺,卧室中奏琴乐则夫妻和睦,朝堂上奏琴乐则君臣同心,学校里奏琴乐则学生才德俱全,家中奏琴乐则长幼有序。因此,琴乐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激昂向上,不骄不躁,远离奢侈淫逸,至于移风易俗,使人向善而远离罪恶却不自觉,则是琴器的雅正之德。

所以,古代先贤没有不懂琴的。这些人得志之时就向世人推行自己的理念以求天下安定,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而他们弹琴弄弦的美名则得以流传于世。可惜自从孔子逝世乃至战国,礼乐文化日渐衰落,士人琴艺荒废。这种情况发展到汉唐,连有文化的乡绅士大夫都不再重视琴乐了。这期间也曾有志趣高洁的贤能之人超俗远虑,寄情于琴,他们的事迹被清晰地记录在史书中,后世之君子应该对这些记载加以搜集整理,将其发扬光大才对。

我在著书立说之余,经常兴起学琴的念头,但由于身体持续不适,屡屡未能遂愿。古人撰写了大量著述,唯独没有一本专门写琴的,感慨之余,我整理了历代的记载,写了这本《琴史》。时值当今朝廷太平兴盛,举国重视礼乐文化,与商周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时代,写这样一本书又怎会是无用的呢?

宋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吴郡人朱长文序。

【延伸阅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有篇章皆可和乐演唱,所涉古代乐器多达二十余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乐器除用于娱乐外,更在祭祀、战争、巫术、舞蹈、劳动等方面兼具实用功能。

《诗经》中的乐器按演奏方式可分为:打击乐器,如钟、盘、鼓等;吹奏乐器,如管、箫、埙等;弹奏乐器,如琴、瑟等。按制作材料分类:土石制品乐器,如缶、埙等;金属制品乐器,如钟、镛、钲等;竹制品乐器,如笙、箫、管、簧等;综合制品乐器,如琴、瑟、鼓、贲等。

琴、瑟多与婚恋有关,如《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表现恋人间关系融洽,《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以及《国风·郑风》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则表现夫妻之间情意相投。

【名家杂论】

古琴起源说法众多,真实性无从可知,但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毫无争议的。先秦著作《世本·作篇》载:“伏羲作瑟,伏羲作琴。”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有黄帝改琴说:“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太古遗音》亦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木“制以为琴”。另有《吕氏春秋》《琴操》等著作也有伏羲、神农、尧、舜制琴之说。

█〔明〕朱厚爝 风宣玄品之伏羲像、伏羲琴

伏羲琴有五弦、二十弦,神农氏琴有五弦,尧琴五弦,舜琴五弦,禹夏承舜制,周代则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此后,琴皆七弦,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弹奏、指法体系。

春秋战国时,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遇知音,孔子游列国作《猗兰操》成为佳话,师旷、师襄等技艺高超的琴家辈出。两汉魏晋时司马相如所作《凤求凰》《长门怨》,蔡邕所作《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阮籍所作《酒狂》等琴曲相继问世,嵇康更以善弹《广陵散》而闻名。琴论著作则有刘向《琴说》、桓谭《新论·琴道篇》、蔡邕《琴操》、谢庄《琴论》、嵇康《琴赋》等。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画《斫琴图》则描摹了琴师制琴的生动场景。

唐朝时,琴文化进入全盛期。此时的斫琴方家有雷氏世家、郭谅、张越、沈镣等,《琴苑要录》载:“唐贤所重,惟雷、张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有“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意境,白居易《对琴待月》有“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的感叹。

两宋帝王皆好名琴,宋徽宗赵佶曾设万琴堂,搜罗天下名琴。上行下效,朝野内外无不以能琴为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无一不是琴中高手,朱长文《琴史》即成于此时。

元明清时期,琴文化进一步发展,各种琴曲、琴论百花齐放,在继承古曲的基础上出现了《平沙落雁》等琴曲珍品,明成祖更是敕造《永乐琴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