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改善和Boss的关系,你不可能从不喜欢的人身上得到福报(2)

这封给新员工的信,看起来无情,但确实是马云管理思想的体现。马云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执行力的作用。据称,马云与孙正义曾经探讨过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个更重要?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马云就曾将阿里巴巴称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

“毒舌”任正非: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任正非这位老板有多“坏”,从下面几句话便可见一斑:

“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任正非对刚进华为的新员工说)

“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任正非批评部分研发人不顾市场,只顾埋头钻研时说)

“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任正非评价某财务总监的“进步”)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任正非批评一位刚进华为就给自己写“万言书”的北京大学学生)

“5年之内不允许你们进行幼稚创新,顾问们说什么,用什么方法,即使认为不合理,也不允许你们动。5年以后,把系统用好了,我可以授权你们进行局部改动。至于结构性改动,那是10年之后的事。”(任正非对华为干部说)

从任正非的这些犀利语录中可以体会到华为的企业文化:持续的危机感、打死仗的劲头、对制度的始终如一。不过,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锻炼出了一支让业内羡慕的“狼性”队伍。

“恶人”张瑞敏:通过当“恶人”改造人

以“砸冰箱”和“不允许员工随地大小便”管理起家、被誉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教父的海尔张瑞敏说过“伟人首先是恶人”。如今广为流传的关于海尔的管理经验往往是由一个个“恶人”管理的小故事串联成的。

著名的中国企业观察者胡泳博士这么形容海尔文化:“每个人在开完会以后必须把自己坐的椅子推回到原位。”

另外一个海尔文化的研究者这样说:“某某某下班以后椅子没归位,要罚款多少多少。”

张瑞敏这么做的原因是要“改造人”。他提出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理念。它的内涵是要求每一个工人和管理者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目标。海尔的研究者们称之为“OEC管理法”,意为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

通过当“恶人”,张瑞敏完成了对海尔人的改造。

事实上,企业家里的坏老板还有很多。据称,微软的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对着完不成任务的员工骂粗话、对着不能迅速领会他们意图的员工讽刺挖苦是常有的事;戴尔电脑的迈克·戴尔更是IT业的著名“恶人”;拉里·埃里森甚至在企业员工的T恤衫上直接印上“杀死对手”的挑战性宣言。

了解了这些之后,你还想跟着这些大佬混吗?你能受得了他们的坏吗?

我现在就不讨厌“坏老板”了。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说我唱高调。但扪心自问,我大多数的经验技巧,的确都是这些“坏老板”传授的。

我的第一个老板,他创业初期为了留我为他效劳,花言巧语阻拦我考研,结果我信以为真,他却不负责任!我的第二个老板,只知道把我的表现当作他升迁及斗争的筹码,要我跟着他转调部门,以给他的老板难堪。但没多久,他有机会离开了,把我孤零零地丢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我的第三个老板,僵化不讲理,脾气又坏,作的决策又常出错,弄到我无所适从。就不用再往下数了,还有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

坏老板,我的人生似乎经常与坏老板为伍,好老板虽然也有,但少之又少。

对这些所谓的坏老板,我却从来不会耿耿于怀。虽然也会不爽一下下,但很快就能趋利避害,从他们身上找到滋养我职场情商的东西。比如第一个坏老板,让我认清什么是场面话,提醒我要用两条腿走路;第二个坏老板,在一起工作时,也曾教我许多基本的工作方法;第三个坏老板,心肠软,其实私下相处还不错……虽然他们都可能被归类为坏老板,但从他们身上,我都有所收获。这一笔人生的账,我似乎算不清楚是得是失,而在舞台不断转换时,我也习惯了不再去数落坏老板的不是。

我想通了,你想通了吗?其实我们常说的坏老板,只不过是有一些你无法忍受的缺点而已。每一个“坏老板”都让我们成长:严厉的老板激发我们的潜力;暴躁的老板让我们学会低头;自私的老板让我们知道人心险恶,要明哲保身;龟毛的老板让我们注重细节,学会小处着眼、处处小心;“欲壑难填”的老板让我们知道未雨绸缪、多做准备,以应付突发情况;而无能与笨的老板,则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自主的空间,让我们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可以这么说,他们提供的不合理的考验让我们快速成长。难道不是吗?

4.对于领导安排的事,别不服,“奇葩”就是“优势”

很多人讨厌领导,除了因为他们是对立的劳资双方,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还因为有时候老板会安排给他们一些貌似不可能完成的活儿,逼着他们做不必要马上要做的事。那时候,你甚至会以为他是智商出了问题,或者脑袋被门挤了,你会骂他有病,吃饱撑的。

可是有没有盘点过,有多少次你认为不可能的事,被他践行成真事?又有多少次你认为没必要马上去做的事,被他推进成奇迹?

你之所以是打工仔,他之所以是老板,差距就在这里,他会把你本能认为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你想当然认为没必要的事做成大事。

我的台湾朋友刘老板给我讲了他和员工的故事。

有一阵子刘先生的业务非常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有天晚上,将近8点了,刘先生发现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似乎是可以合作的,就叫助理拨电话过去。

助理一笑,说:“刘老师,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人家早下班了。”刘先生问她:“你怎么知道人家早下班啦?”助理说:“当然了,现在都8点了,只有我们还在加班。”刘先生又问她:“既然我们能加班为什么别人不能加班?”然后坚持叫她拨电话。

电话居然通了,助理喜出望外,幽默地说:“真不简单,你们还上班哪!”对方也很幽默地说:“是啊,你如果不认为我还上班,怎么可能打电话过来呢,你不也在上班吗?”

通过这样一次电话,双方都认为对方是很有时间观念的人,很讲求效率的人,接着谈合作,居然两三下就谈成了。那时候,助理才知道她的老板是多么英武神明。

我提这个打电话的故事,是要说世界上能够异军突起取得不小成就的,往往是那些“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人。所以西方有句谚语——“最大的冒险,是不敢冒险”。许多人失败不是败在他没有能力,没经验,常败在他不敢尝试。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有一天我跟一对夫妻去吃日本料理。丈夫说他要喝咖啡,还没有问服务生,太太已经笑了:“老公,你是吃日本料理,人家只有茶不会有咖啡的。”丈夫反问太太:“不问你怎么知道呢?说不定就有。”

接着,把服务生叫过来问,果然人家有咖啡,而且很快就端上来了。太太挺尴尬,问服务员:“奇怪了,我记得不久前到你们这儿来吃饭,我要喝咖啡,你们说只有茶没咖啡,为什么今天有了呢?”那服务生说:“就因为上次您要咖啡我们没有,想到可能有些客人需要,所以立刻就进了一套煮咖啡的机器。”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那个丈夫是“明知八成没有还要问”,太太是“想必没有认为不必问”,餐厅是“既然客人有需要,就不能固执的坚持日本料理不卖咖啡”,那不正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最好诠释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家的公司是太太说了算了。

这又让我想起一本美食书上谈到的真实故事。有个公司以重金招聘两位创意人才,从几百位应征者当中,精选了四个人,每个人都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跟专业经验,让这公司的老板很难抉择,决定再跟这四个人吃饭聊聊天,感受一下哪两位比较适合。

四个人都点了牛排。没多久,牛排端上来了,其中两个人先撒了点盐,才开始吃。另两个则先吃了一口,才拿起盐罐撒了一些盐,就从这个撒盐的动作,老板决定了他要的人,各位猜是哪两个?是牛排上来没吃先撒盐的,还是尝一口才撒盐的?

答案是后者。正如老板后来说的,如果你没怎么吃,怎么能武断地认为一定不够咸?就算你十回有八回吃到的牛排都要加盐,你也应该先试一下。我要的是有创意的人,是能在没有机会中找机会,在绝望中找希望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独行的人。

我们回到打电话的主题。如果今天老板叫你,在怎么想对方都已经下班的时候打电话过去,你能武断地说不可能吗?你还会认为领导有病吗?

领导惹你烦的除了这些你认为不可能的事,还有一些你认为没必要的事。明明没必要马上开始的事情,他就像个催命鬼一样死催着你现在立刻马上就行动!

那个夏天,我和领导一起去广州出差,拜见我们的老客户吴总。

我们和吴总一起共进午餐。饭桌上,其实双方就磋商得差不多了,在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无论广告还是活动,都有意参加。吴总把我和领导送回酒店,临别时告诉我们,说他马上去湖南出差,让我这两天把具体合作方案发邮件给他,他看后再回复我们。

刚回到房间,领导就让我着手做方案,赶紧发。

我还想中午睡午觉下午逛逛街呢,根本就没必要这么着急啊,人家马上就出差,也来不及看。这变态的领导就不想让我有好日子过。想到这里,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我知道拗不过她,所以没有讨价还价,乖乖地闷在房间里整方案。不知我的电脑是成全我呢,还是不适应广州的湿热天,反正是无法开机了。

真是天助我也!借着这个茬口,我请示领导说电脑坏了,在广州修太贵,并且咨询过了。领导一口否决了,命令我马上修电脑,多贵都要修,并且马上发方案,今天务必完成。

我只好照办,憋了一肚子气。

第二天早饭时,领导问:“吴总给你回邮件了吗?”

我爱理不理地说“没有”。心里在抱怨她:谁像你呀,干什么事都像个阴魂不散的催命鬼。

就在此时,领导的手机响了,是吴总打过来的,吴总说他昨天因为有别的事情,没有出差去湖南,还在广州,刚刚看了我们的方案,感觉很好,没什么好考虑的了,马上可以签合同。

领导高兴极了。我,当然也跟着高兴了。毕竟有钱进账,部门效益好了,对谁都有好处啊。事实证明,把没必要的事情做到有必要,结果是意料之外的好。所以,我的奇葩领导又胜了。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要告诉大家,别动不动就看不上领导,作为高你一个位阶的领导,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并不像你抱怨甚至咒骂的那样无知肤浅变态奇葩。

5.有趣也是软实力,让老板偏偏喜欢你

某公司要裁员。在A和B之间,老板选择了A。这让很多人无比吃惊,论业务能力及业绩,B在A之上。可是,“民意”调研的结果,大家觉得如果注定要有一个人离开的话,他们希望留下的是A——她是个特别懂生活的人,大家桌子上的那些小盆栽都是她亲手培植送给大家的。每日短短半个小时的下午茶时间是她提议的。半个小时,大家不仅仅是喝咖啡,还有A精心准备的各种段子,实在没有段子时,她就跟大家讲历史、养生等,总之,你永远不必担心她没有话题,重要的是她讲什么都眉飞色舞,说什么都让你觉得有趣。每年年会上最精彩的小品一定是由她自编自导,在公司的受欢迎程度一点儿不比全国人民对赵本山的期待少。她也是这个城市的消费地图,是大家最方便快捷的“百度”。恰如副总对老板说的那样,B的业务能力与业绩固然重要,但从长远来看,A为公司带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更加不可或缺。

A对老板谦虚地说:“谢谢您留下我,我不是很有能力,我只是有趣而已。”老板矫正她说:“不,你很有能力,因为有趣也是一种能力。”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同事小涛。

小涛是我第一份工作时的同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打工哪有打一辈子的,不都是在一家单位干个三两年就换了吗,即使你不换,领导也会“换”你。可是小涛,在这家单位作为老板的亲信,一直屹立不倒,工资涨了又涨,副总都没他自在。小涛在单位的职位很模糊,他好像什么都管,负责公司的印刷,给老板开车,陪老板抽烟喝酒,帮老板租办公室,陪老板看电影,帮老板“甩”女朋友(老板太帅),等等。有时候他也会惹老板生气,比如他有时候会不提前请假就回老家,但老板很快就会原谅他。

在所有人眼里,小涛是老板离不开的人。可是,他又真的不是掌握公司核心技术的人,他学历不高,不会编辑,不会发行,不会财务。但他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老板也喜欢和他腻在一起。

小涛的工作并不辛苦,甚至像个边缘的小混混儿一样,他不需要坐班,来去自如,却总能看到领导的好脸色。真是纳了闷了。终于有一天,在另一个同事的婚宴上,老板和小涛喝酒喝高了,酒后吐真言,他说和小涛就是投缘,怎么着都舒服,乐呵,累了困了压力大了,小涛的幽默总能解救他!老板此话一说,众同事恍然大悟,玩命工作,不如幽他一默!

时下,对人最高规格的赞美不是你有钱有才,而是你真有趣。有趣,正在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隐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