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渊明(365—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靖节、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父亲早亡,年少时家境贫困,但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抱有很高的志向。29岁时因“亲老家贫”而走上仕途,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仕途的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者的腐朽堕落,他越来越厌恶官场的生活而向往朴实的大自然。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郡里派遣一个督邮到彭泽,县里的小吏让他束带相见,以表示尊敬,陶渊明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在职仅80余日。当时一个县令的俸禄相当于五斗米的价钱,陶渊明此次挂冠而去,留给后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

辞官后,陶渊明归隐田园,农忙时在田里耕作,闲时饮酒作诗,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两年后家里遭遇大火,片瓦无存,此后家境日益贫困。之后,陶渊明移居浔阳南边的村庄,结识了不少新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的诗人,还有得道的高僧。但归隐生活并不平静,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农事收成也不好,天灾人祸使陶渊明本已清苦的生活更添窘迫。归隐期间,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卧病在床时,江州刺史前去拜访,送来的粮食和肉他也拒不接受。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年)冬天,陶渊明在贫病饥寒中辞世。

陶渊明留给后人的诗有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陶渊明以五言诗见长,他的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的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少有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很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也有归田后写的《杂诗》《饮酒》《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抒情言志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归隐田园12年后写的《饮酒二十首》,他把这些咏怀言志的作品题为“饮酒”诗,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魏晋时期,各豪门世族之间不断发生剧烈的斗争,许多文人名士都因卷入其中而断送了性命。所以当时文士讲话很难,只好多饮酒而少说话。陶渊明是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其主旨之一,就是坚持归隐躬耕的道路,傲视上层社会和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历来传诵最广的“结庐在人境”一首就属于这一类。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王安石说:“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语,如 ‘结庐在人境’四句,有诗人以来无此句。”只有心思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但归隐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战乱蔓延、王权更迭的消息不时传来,对此陶渊明仍有关注,《杂诗十二首》中有部分作品就体现了此种心境。然而人生道路已经选定,而且年岁渐长,即使“猛志固常在”,也只能借歌颂追日的夸父、衔木填海的精卫来抒发感慨,这就是陶渊明晚年所写的《读山海经十三首》。透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到一股济世的热情始终贯穿于诗人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并没有遮盖这一点。

田园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所描写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朴素自然,感情真挚深切,其中最有名的是《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流传最广。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着“旧林”和“故渊”;当他终于见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动人景象时,不由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慰之词,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他的诗也描写农家劳动的艰辛,“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而且天灾人祸不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尽管如此,陶渊明从未后悔所选的道路,即使是晚年身体渐衰不堪重负,他仍然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长期的归隐和劳动,使陶渊明对农村生活有深厚的感情,加上时代动荡民不聊生,诗人逐渐产生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所向往的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们自给自足怡然自得,这就是他在《桃花源诗并记》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的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诗人理想的至高境界。

陶渊明的诗,不管是咏怀言志,还是描写田园,都清新自然朴素平实,毫无雕琢之痕,但细细品味,又有无穷的韵味和奇趣蕴涵其中。因此,北宋文学家苏轼说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就是说他的诗平淡之中有华采,简朴之中含丰韵。这种诗风是之前所没有的,它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派的先河,陶渊明也因此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鼻祖。诗如其人,陶渊明生活俭朴,平易近人,性情却正直耿介,思想也卓尔不群。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封建时代所有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