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任决定一切(白金版)
- 唐渊
- 1235字
- 2021-03-23 17:23:02
第一章 天下兴亡 责任在我
——责任文化的核心
第一节 责任天下是最高境界
一、传统责任思想的不同境界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其中孕育着深厚的责任思想,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就是突出的代表。“见利忘义”、“见利思义”、“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等观点,揭示了责任思想的不同境界,为我们研究责任文化提供了借鉴。
(一)负分思想“见利忘义”
中国有个成语叫“见利忘义”,即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形容人贪财自私,常常用于批评人贪恋钱财、品德败坏。
“见利忘义”从逻辑上说,也不算是不负责任,但由于只对自己负责,不对他人负责,就成了人们眼中典型的不负责任,与代表正直、正气、正义的责任文化格格不入,为中华文明,也为全人类所不齿,是备受抨击的落后思想,与其说是不及格的思想,不如说是负分思想更为确切。
(二)及格思想“见利思义”
孔子提出了儒家义利观的基本要求——“见利思义”,当利与义之间出现矛盾时,可以承认人们追逐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求人们合法、合理地获得个人利益。“非义勿取”是孟子对孔子“见利思义”的价值判断标准的沿袭。孟子主张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绝对不能因为利益而牺牲道义。
这里所说的“见利思义”中的“义”,包括法律和道德两个底线。如果说法律底线的要求相对清晰,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的话,道德底线的要求则相对宽泛,操作起来就比较难了。孔子认为换位思考是处理道德问题的有效手段,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愿意加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也不要去强加给别人。
(三)良好思想“义以生利”
“义以生利”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通过“义”来生“利”,是说人们如果都按照义的要求行事,相互之间关系协调,社会稳定,则每个人都能得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应的一份利益。
我们反对“见利忘义”,是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基本准则——“有所不为”,而“义以生利”则是教我们另一种准则——“有所作为”。孔子从利人与利己的关系出发,教我们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转化,就是说,自己想要站得住,首先要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要想做得到,首先要使别人也做得到。这种通过利人实现利己的义利观,可以看做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中层要求。
(四)优秀思想“义以为上”
儒家在其道德建立过程中,主张“义以为上”的荣辱观,把“计利富民”作为价值导向。儒家思想认为人“非利不生”,用“义以分之”,从而树立其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这种“义以为上”的思想可以看做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最高要求。孔子认为,小人明白的是利益,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可将义与利的取舍作为甄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因此,他自己就“罕言利”。当义与利发生根本性的冲突时,强调“杀身成仁”。
孟子继承了孔子“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其指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是说,在利益与道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放弃、牺牲个人私利,追求、成全大众公利,甚至“舍生取义”。
二、义以为上与天下为公
传统责任思想中的优秀思想“义以为上”可进一步升华为“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也是孙中山、廖仲恺先生的指导思想,意思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也指天下公平。胡锦涛这样评价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可见,“天下为公”倡导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文化。这种责任文化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奉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即“义以为上”。
同时,“天下为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又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近代梁启超把“天下为公”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为个人的责任要求,不仅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还要求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即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即“义以为上”。对此,毛泽东有更为通俗和直接的核心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从责任中国到责任天下
“天下”一词,撇开其政治意义,单从字义上理解应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国家、民族的范畴,指世界、全球。虽然“天下”在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但应与时俱进,如今的“天下”其实就是一个“地球村”,如果还是把“天下”理解为本国、本民族,就未免太狭隘了。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完全新型的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我们对于“天下”的理解也应该适时地由“中国观”向“世界观”转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责任与世界人民一起努力,致力于构建和捍卫全球范围的合理对话,建立和谐发展的世界秩序。而每一代中国人,都要为维护好全球合理对话基础上的世界秩序,为“天下”的兴衰存亡负责任,这是义不容辞的。
责任天下——为“天下”兴亡负“责任”!
责任天下——负“责任”才能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