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书过程结构化

本书介绍的读书的五个步骤可以总结为图1-4。

图1-4 使用笔记读书的五个步骤

首先通过步骤①,浏览报纸上的广告和书评,列出想买的书。如果忘了记录,或是记不清书名,可以只记下作者名或关键词,日后再通过网络找到书名即可。

无论是关于哪个领域或主题的,只要你觉得“我想找一本关于××的书”,比如在“好想看那本只限公司职员阅读的书”“不知道有没有罗马历史的入门书”“好想读××写的随笔”的时候,都可以把需求列成表格。而这篇写满“想读的书”的表格,就是购书清单了。

我一般会把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笔记的最后一页,日后再用电脑编辑好,打印出来,收在笔记本里,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这样的话,在书店进行步骤②时,就可以直接从书架上找出清单上的书,再去判断要不要买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在书架和各个楼层之间流连忘返。

当然,偶尔悠闲地浏览书架上推荐的热门书或丛书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

“有本书刚才还在想要不要买的,是什么来着?去看了一眼别的书就忘了。”

“应该不需要一次性买那么多吧?去掉几本好了,这就放回书架上去。”

“虽然今天不买,但我要把它记下来,以后有机会再买。”

赶时间的时候逛书店总有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且市面上的书都会把书名、封面和腰封上的宣传语写得很有煽动性,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会浪费很多时间。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从来不会以“找找看有没有好书”为目的去书店。我只要看看购书清单,就能找到很多本来就很想读的好书了。

因为平时已经通过报纸书评、杂志报道等途径收集了跟书有关的信息,并贴在笔记上做好了记录,剩下要做的就只是把书名列在购书清单上去书店指名购买了。有了这个过程,在书店就不会再被过度包装的广告左右,自主、快速地找到目标书籍了。

买到书以后,下一步就是步骤③“读书”了。就像刚才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用不到笔记本的。不管你是坐在电车上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通过折上书页的一角、画出重点等方法做好记号,日后只需要确认想要落实的内容,记在读书笔记里就好。

读完一本书后,再一边回味想要重新确认或是画出的重点,一边制作读书笔记。接下来就是步骤④,根据书的内容以及对读书体验的重视程度撰写笔记,分为扎扎实实地花时间记录和几分钟就写好的情况。至于步骤⑤“活用”,需要按照相应的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就像刚才所说的,我不只是在笔记本里制作读书笔记,还会按照时间顺序写一些日常的随笔和日记,把所有信息都收录在同一本笔记里统一管理。这样做看似混乱,但只要用到接下来讲到的方法,就可以很快找到想看的读书笔记,通过重读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生活和自我提高上。

看到这里,你还会不会觉得这样做只是把书放在一条流水线上毫无感情地处理了一遍呢?

当然,人与书的邂逅与交流应该更多元、更浪漫一些。可是我认为,为了更加真切地与好书对谈,使这本好书扎根在脑海里,很有必要不加思考地把书中的营养彻底地系统化,并有组织地消化这些内容。

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读死书”。坚持“只选好书、只读好书”的做法可能不太现实,但只要我们张弛有度地贯彻“好书要细细研读,其他书就粗读略读”的原则,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爱书之人大都喜欢同时阅读几本书,我也不例外(见图1-5)。我有很多正在阅读的书,也有很多已经读完但还没有撰写读书笔记的书,原因是这样的:虽然有些书在重读几次、做好读书笔记后可以催生很多对工作有益的思考;但也有些书刚买回一个小时就可以进行到步骤④,并让人不想再读第二遍;还有一种书,不知为何就是读不下去,在步骤③停留了好多年。

图1-5 同时处于读书五个步骤中的多本书

但是,不管阅读速度是快是慢,只要运用这种流水线式的读书方法,就可以同时应对多本书。

根据书的深度和自己对书的重视度,任何书都可以通过这个程序进行处理。就是这样简单的过程,可以让书中的内容真正属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