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品《声声慢》

诗词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铀,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浓缩人生悲凉,折射家园创痛,感情深沉厚重,语言凝练蕴藉。笔者教学此词时,立足语言,品词眼,品意象,品关键词,品情感浓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课堂积极性,抓住了学生心灵,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一品词眼

词眼是凝聚词人情感,概括诗词主旨,辐射词诗篇章的关键字词或句子,它或居于词首,统摄全词,或居于词末,总结全词,或居于词中,勾连全篇;品读诗词,抓住词眼,可以纲举目张,迅速把握词作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价值。品读《声声慢》,笔者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词眼。

1.词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请找出来。

2.比较品味这些句子的情感内容,并说说你认为哪一句是词眼,为什么?

关于问题1,学生很容易找到词中的四个句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味引导:

(1)“寻寻觅觅”写动作,勾勒词人东瞅西瞧,若有所失的神态,暗示人物找而不得,失魂落魄的凄凉内心。“冷冷清清”写环境,寻觅的结果是一无所获,空空荡荡的屋子格外冷清、寂静,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冷清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心理感受,凄惨,痛苦,忧伤,几乎到了悲恸欲绝的程度。三组叠词十四个字的开头,通过环境、动作、内心的描写,极力烘托词人的悲苦苍凉的内心感受。改为“寻觅,冷清,凄惨,忧戚”,则少了音乐韵味,少了强调渲染效果。叠词开头,情感定调,具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功效。

(2)雁过伤心,睹物思人,国已亡,家不在,夫已逝,只身漂泊江南,内心无限痛楚。

(3)此句揭示词人独守空房,度日如年的心理感受。

(4)此句要品味三点,一是句式,此为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这次第,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改句文意不变,但少了引发读者思考,强调词人内心愁苦的意味。二是“愁”前“一个”改为“千个”如何?当然不好,“一个”,以少胜多,以一当千,浓缩万千愁绪于“一个”当中,醒目突出,掷地有声;“一个”显万千愁绪,茫茫无边,如江如海,如云如雾,弥天漫地,吞没词人。换成“千个”“百个”,则数量有余,强调意味不浓。补充一个例子。唐代诗人齐己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一枝”而不言“数枝”,“一枝”突出早,突出作者的惊奇、喜爱之情。换为“几枝”则不早不喜。三是“了得”,表示惊讶、疑问等语气,用在反问句中,表示情况很严重,说明这种愁浓重如山,无法承载,无法排遣。李清照词《武陵春》写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参照理解。

四个句子,比较而言, (1)句借环境动作写愁,(2)句借雁过引发愁情,(3)句写词人的感受,(4)句直接言愁,愁深愁重愁多,无法承受,且置句末,与首句叠词定调遥相呼应,此句应为词眼句。

二品意象

词诗抒情大多借助意象,品读意象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理解,很多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的固定意义,柳关离别,雁涉相思,松之高洁,竹之脱俗,牡丹之富贵,菊花之淡雅等,同学学过不少诗词,应该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二是联系全句或上下文来理解意象,而不是孤立地分析,也不是机械地拿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中意象的固定意义来简单比附,一一对应。品读《声声慢》意象,笔者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拓展品味,设置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作除了直接抒情之外,还有间接抒情,也就是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其中少不了大量意象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文中运用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有怎样丰富的内涵?学生很容易找出来: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关于“淡酒”的品味分两步走,先请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酒的句子有哪些,抒发怎样的感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借酒浇愁,内心苦闷。然后请学生品味,词人怎样写酒,“三杯两盏”说明什么?“淡酒”可否改为“烈酒”或“浊酒”?“不敌晚风”又说明喝酒意欲何为?”“三杯两盏”说明是小饮几杯,暖身驱寒,安慰心灵,个人孤独,苦闷至极,不是朋友三四开怀畅饮,不是大喜过望,一醉方休,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是“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淡酒”味不浓,劲不辣,在这个秋天的早晨,既可暖身又不伤身体,适合女词人柔婉、哀怨的性情。烈酒,则劲爆刺激,嗜酒如命者好之,非清照能喝。浊酒,强调的是酒的品质差,档次低,喝浊酒,反映出一个人生活艰苦清贫,落魄潦倒,晚年杜甫《登高》诗云“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范仲淹词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粗糙,简陋,又带有几分悲凉、寂寥的况味。“不敌风急”说明两点,一是词人喝酒的目的是排遣忧愁,温暖身心,但是,愁太深,怨太烈,酒力热量不敌寒风秋意;二是秋风寒凉猛烈,针砭肌骨,凄神寒骨,风冷心更凉。

关于大雁,明确两点,一是大雁自由迁徙,南来北往,无拘无束,有家可回,反衬词人漂泊江南,无依无靠,无家可归。写足了词人的落寞、孤寂、漂泊不定的悲惨处境。二是大雁成群,或人字前行,或一字排开,有形有样,有朋有伴,反衬诗人的孤独,冷寂。当然,词中并没有写到是孤雁飞过,此处可设问,引发学生联想,孤雁亦能烘托词人感受。补充诗例:唐赵嘏《寒塘》诗云“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三是古有鸿雁传书之说(介绍《苏武传》传说),李清照亦有词《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前,丈夫在世,两地相思,还可以盼到锦书到来,暂时安慰一下相思愁苦;如今,丈夫去世,阴阳两隔,音讯杳无,生死茫茫,断无锦书,雁过也,怎不令人伤心?此处比较,把意象概括为“旧雁”“归雁”还是“大雁”抑或别的什么,目的在于通过不同的概括引导学生去体会词人的不同情感,并无固定答案。

关于“黄花”,亦即菊花,可从两个方面品味,一是词中如何写黄花,满地堆积,憔悴不堪,惨不忍睹,碎不堪拾,可见词人的惜花伤花叹花之情;深一层思考,这菊花凋谢又分明隐喻词人历经岁月沧桑,容颜憔悴,青春不再,平添了身世愁苦之恨,韶华流逝之愁。还有一种理解认为“堆积”写黄花,花团锦簇,灿烂绽放,熠熠生辉;“憔悴损”写人,形容枯槁,肌肤消瘦,愁苦度日,忧患伤人。面对花开美景,词人无人共赏,无语伤悲,哪还有心情观赏采摘呢?这个重阳节,留给诗人的真是孤独苦恨。二是联系一些古诗词来品味,温习成语“明日黄花”,体会唐朝黄巢的《菊花》和《题菊花》,是马上英雄的高歌,是建功立业的写照,是打天下,一统江山的豪情,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震慑人心,自然不同于李清照笔下的萧条惨淡,楚楚可怜。陶渊明是写菊的大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田园将芜胡不归”,淡泊宁静,闲适自由,几多逍遥,几多快乐,全没有李清照的凄惨忧戚。

关于“梧桐”,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之说,秋天一到,万物萧条,梧桐落叶,在瑟瑟秋风中,一片一片离开枝头,飘落大地,因此,梧桐代表了一种离别,一种凋零,一种生命的沉沦陨灭,一种岁月的无情流逝。唐代词人温庭筠词《更漏子》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雨打梧桐,风吹叶落,寂静幽深,空旷冷清,离人之愁无以复加。李煜词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亦可参解。

关于“细雨”,黄昏细雨,深秋细雨,滴滴答答,冷冷清清,不像滴在地上、叶上,倒更像滴在词人心中,更像词人的眼泪,从黄昏滴到天明。现代著名音乐诗人戴望舒写《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丁香般的惆怅。”蒙蒙细雨是丁香姑娘的忧郁、苦闷伤感、哀怨的情感写照。

三品词语

这里说的词语应是对于表情达意、传神写照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关键词语,或是存在多元解释可能,可以引发读者纷争讨论的词语。品读诗词,涵咏体味,吟哦诵读,绝不能放过这些关键词语。《声声慢》的词语品味,笔者分为三类,一是副词,最,却,更;二是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三是争议词,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第一类副词。“最难将息”,意谓这种忽冷忽暖,变化无常的天气里,词人最难调养身心。于身而言,奔波流离,体质虚弱,风寒突来,不堪忍受;于心而言,亡国破家,丧夫失宝,遇人不淑,晚景凄凉。一个“最”字极言心灵创伤之重,度日如年之难和多愁善感之苦,不可置换。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柳吐芽,嫩黄浅绿,生机勃勃,新趣无限,远胜烟柳满城、姹紫嫣红之春景,因此诗人说这是“最”好,好到极点,好得恰到好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伤心,旧时相识更伤心,何故?因为旧时雁传情达意,抚慰相思,如今,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大雁触发了诗人的酸心隐痛。一个“却”表转折、强调,更深一层地揭示了词人的悲苦凄凉感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已愁,细雨更愁,黄昏尤愁,层层烘染,愁至极点,“更”字表递进表程度加深,准确地传达词人细微而独特的心灵感受。

关于第二类叠词的运用。“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参见前文品析。“点点滴滴”,写雨滴,一滴一滴,持续不断,从黄昏滴到天明,词人忧心忡忡,似乎听着、数着,一夜不合眼,内心的愁绪纷扰、冷落凄清可想而知。“点点滴滴”,视听兼备,身心刺激,传情达意,恰到好处。

关于第三类争议词。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不必给定标准答案,不必拘束学生思维,研讨品味这些词,目的在于引发争议,激活思维,深化理解,调动气氛,培养情趣。黄花堆积,可作两解:一指凋零破败,满地都是,惨不忍睹;二指菊花绽放,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憔悴损,可指人,亦可形容菊花。“如今有谁堪摘”,可理解为菊花破碎凋零,程度严重,以致连爱花惜花的词人也无法拾掇;亦可理解为,词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丈夫去世,亲人离散,无家可归,纵然重阳佳节,纵然菊花满院,无人共赏,无人倾诉,自己哪里还有心思去采摘、欣赏呢?

四品深情

品味词人的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定要知人论世,入词入境,入心入情。换句话说,词眼是“愁”,词人缘何而愁?愁有多深,多重?词人能否承受得了?老师可以补充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遭际变故,从而引导学生,识词人之愁,解词人之忧。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避难奔走,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欲将生平所学授予邻家女孩,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据此概括,词人情感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1)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亡国之恨。(2)夫死再嫁,遇人不淑——丧家之痛。(3)学无传人,不被理解——学艺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