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簠——齐书代表作

书法赏析

▲陈曼簠铭文

陈曼簠即战国齐陈曼簠,又名“齐陈曼乍皇考献叔簠”,是战国早期齐国器,文字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做器的情况。该盙通高11厘米、口纵19.4厘米、口横31厘米,重3.15公斤,窄沿外招,直腹下部向内折,然后收成平底,下承4只斜支足,足底作蹼形,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口边饰蟠龙纹,腹饰方折式卷龙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据《周礼·舍人》记载:“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来则是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陈曼盙铭文共4行22字,多作起笔方、收尾尖锐状,但又不乏圆转之笔画,具有较强的装饰味。其书法规整秀丽、优美典雅,同雄重庄严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最终,在齐国书法崇尚方势流派中脱颖秀出,以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成为战国早期古文的又一重要体势。而且,无论从文字的造型还是书法的风格看,陈曼盙都已显示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过渡提供了实物资料。不过,我们可以发现,该盙铭文下列3字均作反文,风格与上文也不一致,应当出自另一人之手,或应为制作时临时的变故造成的,而这也是先秦金文书法中仅有的一例。

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体势、笔法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西周金文圆浑厚重的作风。而如前所言,《陈曼簠》的字取纵式,从笔画的齐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匀分布来看,都已呈小篆体势的雏形。因此可以说,虽然小篆继承了“秦公簋”“石鼓文”等秦系文字的传统但无疑也会受到“陈曼簠”等东土文字的影响。

趣味链接蟠龙施法

蟠龙纹是青铜器常见的纹饰之一,而蟠龙是我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上而未升天的龙,通常作盘曲环绕状。

传说,蟠龙是东海龙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时常偷偷跑到人间游玩,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便把它交给三元仙君管教。之后,它在三元仙君那里学到了变幻莫测的仙术。一天,蟠龙再次跑到人间玩耍,令它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已是播种季节,但因为干旱,田地里一点生机也没有。蟠龙见状,便用三元仙君教给他的仙术下了一场大雨。人们见天降喜雨,纷纷感激神龙。

从此之后,蟠龙再也没有回到龙宫,而是整日在千山万岭中穿梭,哪里干旱就给哪里降雨,不分昼夜地为世人造福。最终,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蟠龙却累死了。蟠龙死后,它长长的躯体躺在了土地上,由于头枕在南方,它那明亮的眼睛就留给了南方的人们,所以南方人的眼睛变得锐利起来,而它那条灵巧的尾巴则伸到了北方的土地上,北方人的脚由此变得神气了起来,于是也便有了“南方人眼尖,北方人脚奇”的说法。